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科护理学》试题库及答案(四)一、选择题1.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不包括以下哪项A.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B.强烈的敬业精神C.健壮的体魄D.精湛的业务技术E.敏锐的观察能力答案:C解析: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强烈的敬业精神、精湛的业务技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而健壮的体魄并不是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基本要求,虽然健康的身体状况是必要的,但不属于核心基本要求。2.关于幻觉的定义为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E.缺乏客观刺激时的思维过程答案:C解析:幻觉是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A选项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是错觉;B选项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是思维方面问题,与幻觉概念无关;D选项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是正常知觉;E选项缺乏客观刺激时的思维过程涉及的是思维而非感知范畴。3.妄想是A.顽固的迷信思想B.不能被说服的病理信念C.亚文化的群体信念D.不能被说服的个人病态信念E.暂时的想象答案:D解析: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具有以下特点: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疑;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A选项顽固的迷信思想不属于病态信念;B选项表述不准确,强调是个人的病态信念而非泛泛的病理信念;C选项亚文化的群体信念不是妄想;E选项暂时的想象并非妄想。4.关于思维奔逸,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B.是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C.是反应性精神病的典型症状D.是神经衰弱的常见症状E.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答案:B解析:思维奔逸是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多见于躁狂发作。精神分裂症常见思维形式障碍如思维破裂等;反应性精神病主要与重大精神创伤有关,其症状有多种表现但思维奔逸不是典型症状;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劳等,不是思维奔逸;器质性精神障碍多与脑部器质性病变相关,也较少出现思维奔逸这种典型表现。5.某患者声称自己是联合国秘书长,这一症状可能是A.夸大妄想B.虚构C.错构D.强迫观念E.超价观念答案:A解析:夸大妄想是患者毫无根据的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的后裔等。该患者声称自己是联合国秘书长,符合夸大妄想的表现。虚构是指由于遗忘,患者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来填补记忆缺损;错构是指患者在回忆往事时,不自觉地加以歪曲或篡改事实;强迫观念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情绪或意向,这些观念是患者不愿意想的,且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觉;超价观念是一种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事实的根据,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与实际情况有出入。6.患者突然感觉周围环境变得不真实,像梦一样,这种症状是A.幻觉B.妄想C.人格解体D.现实解体E.感知综合障碍答案:D解析:现实解体是指患者感到周围环境变得不真实,似若梦境,如觉得周围的房屋、树木等像是假的,没有生气等。幻觉是虚幻的感知体验;妄想是一种病态的信念;人格解体是指患者感到自己的精神活动、躯体的某个部分或整个躯体都变得不真实,是对自身的一种不真实感;感知综合障碍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7.下列情感障碍比较少见的是A.情感高涨B.情感低落C.易激惹D.情感倒错E.情感平淡答案:D解析:情感高涨常见于躁狂发作;情感低落多见于抑郁发作;易激惹是指患者极易因小事而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常见于躁狂、神经衰弱、癔症等;情感平淡是情感活动逐渐衰退的表现;而情感倒错是指情感表现与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如遇到高兴事时反而痛哭流涕等,这种情况相对少见。8.患者在意识清晰情况下,头脑中涌现大量思维,无法控制,这种现象是A.强迫观念B.思维奔逸C.思维云集D.思维破裂E.思维不连贯答案:C解析: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是指患者头脑中出现大量的、不由自主的、不受自己主观意志支配的思潮,这些思想往往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强迫观念是反复出现的、患者不愿意想的观念,且有被迫感觉和痛苦感;思维奔逸是联想速度加快、内容丰富生动;思维破裂是指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性和应有的逻辑性;思维不连贯多见于意识障碍时,表现为言语杂乱无章。9.关于自知力的描述,错误的是A.自知力是自我控制的能力B.自知力缺乏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C.自知力一般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恢复D.判断患者有无自知力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E.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答案:A解析: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而不是自我控制的能力。自知力缺乏是精神分裂症等许多精神障碍的常见症状。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的自知力一般会逐渐恢复。判断患者有无自知力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都有重要意义。10.下列哪种睡眠障碍在精神科患者中最常见A.入睡困难B.早醒C.多梦D.梦魇E.睡眠倒错答案:B解析:早醒是精神科患者尤其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入睡困难也较为常见,但早醒更具特征性。多梦是睡眠质量不好的一种表现;梦魇是指在睡眠中被噩梦突然惊醒,感到恐惧不安;睡眠倒错是指白天睡觉,夜晚清醒,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二、简答题1.简述精神科暴力行为的防范措施在精神科病房,暴力行为的防范至关重要,以下是详细的防范措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热情、耐心、和蔼地对待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其需求和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通过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和潜在的暴力风险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房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避免嘈杂和拥挤。合理安排病房设施,确保病房内没有可用于攻击的危险物品,如刀具、棍棒、玻璃制品等。定期检查病房设施,确保门窗、电器等设备完好,防止患者利用这些设施进行暴力行为或伤害自己。严格执行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数和时间,避免因过多人员打扰或不当的探视内容引发患者情绪波动,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评估暴力风险: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情绪状态和精神症状。对于既往有暴力行为史、情绪不稳定、具有冲动性格、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患者,应重点关注,进行详细的暴力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表现、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系统等。根据评估结果,对高风险患者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安排专人护理、增加巡视次数等。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使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指导患者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避免因情绪积压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同时,对家属进行教育,让他们了解如何与患者相处,提供正确的家庭支持和护理,协助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管理和康复工作。教导家属在探视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给予患者不良刺激。及时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症状:对于存在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问题的患者,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治疗,帮助他们缓解情绪。通过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情感上的支持、提供心理安慰等方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于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的患者,要遵医嘱及时给予药物治疗,控制症状的发作,减少因精神症状导致的暴力行为。2.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要点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对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细致。以下是护理要点:安全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等行为,因此安全护理是首要任务。将患者安置在安全的病房,加强病房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确保没有安全隐患。严格执行危险物品管理制度,严禁患者携带刀具、绳索等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对于有自杀、自伤倾向的患者,要安排专人看护,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同时,要注意防止患者逃跑,严格执行门禁制度。症状护理:针对患者的各种精神症状进行护理。对于存在幻觉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发现患者有幻觉表现时,不要与其争辩幻觉的真实性,而是耐心倾听患者的描述,给予安慰和解释。引导患者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鼓励患者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对于妄想的患者,要避免与其争论妄想内容,不要轻易否定患者的想法,以免引起患者的反感。可以通过关心患者的生活,逐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然后再以温和的方式引导患者认识到妄想的不合理性。对于行为紊乱的患者,要保护患者和周围人员的安全,防止患者冲动伤人或自伤。可采取适当的约束措施,但要注意约束的方法和时间,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患者情绪稳定后,要及时与其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药物治疗护理: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给患者服药,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肌张力增高、静坐不能等,要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同时,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指导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要因为害怕不良反应而自行停药或减药。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护理人员要尊重、理解、关心患者,以热情、和蔼的态度与患者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困扰,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如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改变不良认知模式等。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包括饮食、睡眠、个人卫生等。保证患者营养的摄入,根据患者的口味和病情合理安排饮食,对于有特殊饮食要求的患者要特别关注。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对于睡眠障碍的患者,可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睡眠,如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等。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督促患者定期洗澡、换衣服、理发、修剪指甲等。康复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要及时开展康复护理,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安排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活动,如职业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鼓励患者参加病房组织的各种活动,如文艺活动、手工制作等,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要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与患者的家属、社区等建立联系,为患者提供回归社会的支持和帮助。3.简述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预防与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以下是具体措施:识别自杀先兆:密切观察患者的言行和情绪变化,识别自杀先兆。常见的自杀先兆包括患者突然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疏远他人、自责自罪、频繁谈论死亡话题、交代后事、赠送自己珍视的物品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行为变化,如患者开始收集药、绳索等危险物品,或者有离开病房的企图等。对于有自杀史、家族中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更要格外关注。进行自杀风险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的自杀风险,包括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精神症状表现、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系统等。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高自杀风险患者,要安排专人护理,加强监护。评估内容还包括患者对治疗的态度和依从性,以及患者最近是否遭受重大生活事件等。通过综合评估,确定合适的护理措施和防范级别。环境护理:将患者安置在安全、明亮、温馨的病房,避免患者独处。病房内避免放置危险物品,如刀具、绳索、玻璃制品等,清除一切可能用于自杀的物品。定期检查患者的衣物、行李等,确保没有危险物品。改善病房环境,营造舒适的氛围,可放置一些鲜花、绿植等,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理解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是可以缓解和治愈的。与患者谈论积极的话题,引导患者看到生活中的希望和美好,改变患者消极的思维方式。同时,运用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患者的心理调适能力。药物治疗护理: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抗抑郁药物治疗,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常见的抗抑郁药物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乏力、睡眠障碍等。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不良反应,必要时报告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避免因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加强监护: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要增加巡视次数,密切观察患者的行踪和行为。要求患者24小时不离开医护人员的视线范围,必要时可采取约束保护措施,但要注意约束的时间和方法,避免对患者造成身心伤害。在患者入睡后,也要定时巡视,确保患者安全。同时,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患者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告知医护人员。做好家属工作:向患者家属介绍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和自杀风险,让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教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给予患者正确的情感支持和生活护理。要求家属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多陪伴患者,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在探视过程中,家属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给予患者不良刺激,同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抑郁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知识。帮助患者认识到自杀是不可取的,让患者了解自杀行为对自己和家人造成的严重伤害。教导患者掌握一些应对抑郁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放松训练、运动、培养兴趣爱好等。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活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能力。三、论述题1.论述精神科护士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精神科护士肩负着照顾精神障碍患者、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使命,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素养。高度的职业道德:精神科护士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每一个护理操作都要谨慎认真,不能有丝毫马虎,确保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例如,在给患者发药时,要严格核对患者的姓名、药名、剂量等信息,防止发错药,危及患者生命。要有同情心,能够理解患者的痛苦和无奈,以和蔼、宽容、耐心的态度对待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往往存在各种精神症状,可能会出现言语不当、行为怪异等情况,护士不能歧视患者,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关爱。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精神医学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科护士需要熟悉各种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等。例如,对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常见精神疾病,要能够准确识别症状,了解不同药物治疗的特点和不良反应,以便在护理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医生报告。掌握护理学专业知识也极为重要。包括基础护理学知识和精神科护理学知识,如护理程序、护理评估、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能够运用护理程序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护理服务。同时,要掌握观察和记录患者精神状态的方法,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熟悉心理学知识能帮助护士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精神障碍患者常常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和情绪困扰,护士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了解患者的个性特征、心理需求和心理防御机制,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精湛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护理操作技能是基础。精神科护士要熟练掌握各种基础护理操作,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血糖仪操作等。在精神科,这些操作可能会因为患者的不配合而增加难度,所以护士要有熟练、准确的操作技巧,减少患者的痛苦。掌握观察病情的技巧至关重要,要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语、行为、表情、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波动和潜在的危险情况。例如,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新的幻觉、妄想,情绪是否有突然的高涨或低落等。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具备沟通技巧也是关键,精神科护士要善于与患者、家属和其他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与患者沟通时,要使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尊重患者的感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例如,当患者存在妄想时,护士不能直接否定患者的想法,而是要以温和、理解的态度倾听,然后逐步引导患者认识到想法的不合理性。与家属沟通时,要向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护理注意事项,争取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与其他医护人员沟通时,要准确、及时地反馈患者的情况,协同合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方案。良好的应变能力:精神科病房情况复杂多变,患者可能随时出现突发情况,如自杀、自伤、伤人、冲动行为等。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突发事件。例如,当患者出现自杀行为时,护士要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并及时通知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配合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要能够灵活调整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突发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例如,当患者病情加重时,要增加观察和护理的频率,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当患者病情好转时,要适时开展康复护理,促进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终身学习能力:精神医学知识更新换代较快,新的治疗方法、药物和护理理念不断涌现。精神科护士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培训课程、继续教育项目等,了解最新的精神医学研究进展和护理动态。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例如,学习新的抗精神疾病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疗效,掌握新的心理治疗技术等。通过不断学习,更好地适应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发展和患者的需求。2.论述社区精神卫生护理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意义社区精神卫生护理是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内容广泛,具有重要意义。工作内容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与社区内的医疗机构、学校、社区居委会等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完善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各机构相互协作、信息共享,共同为社区内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全面的服务。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精神专科医院建立转诊机制,方便患者及时得到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学校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及时与社区精神卫生护士联系,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开展精神疾病普查和筛查:组织社区精神卫生护士对社区居民进行精神疾病普查和筛查工作。通过使用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如症状自评量表等,对社区内居民的精神状况进行初步评估。了解社区内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分布情况等,为制定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提供依据。对于筛查出的疑似精神疾病患者,及时转介到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实施社区精神病人的护理:对社区内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服药情况、康复进展等。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症状表现、日常生活能力等,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复发的先兆症状,如情绪不稳定、睡眠障碍、幻觉妄想等。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护理方案,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家庭护理指导,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例如,教导家属如何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何给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如何安排患者的日常生活等。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设咨询热线等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内容包括精神疾病的预防、早期识别、治疗和康复等方面。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例如,讲解压力应对的方法、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技巧等,增强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针对不同人群,如青少年、老年人、妇女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为青少年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应对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为老年人开展老年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预防老年痴呆等精神疾病。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服务:设立心理咨询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答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婚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职业压力问题等。帮助居民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调整心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对于存在心理危机的居民,如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导致情绪崩溃等,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倾听、安慰、疏导等方式,帮助居民度过危机时期,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重要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