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中南五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赣中南五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赣中南五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赣中南五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赣中南五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赣中南五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生物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如果气候适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C.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2.皮肤中腺体的分泌物能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这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3.急性胃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其发生多与饮食不当或食入受污染的不洁食品有关其病原体包括诺如病毒、痢疾杆菌、寄生虫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诺如病毒利用丙酮酸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B.诺如病毒与痢疾杆菌营寄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C.痢疾杆菌与寄生虫二者的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不相同的D.急性胃肠炎引起的呕吐、腹泻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改变4.一对杂合子的黑毛豚鼠交配,生出四只豚鼠(且黑毛对白毛为完全显性)。则他们的表现型及数量可能是()A.全部黑色或全部白色 B.三黑一白或一黑三白C.二黑二白 D.以上任何一种5.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单位:年),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戊为分解者。下列对该生态系统营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同化固定的能量体内贮存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甲15.92.813.1乙870.7369.4501.3丙0.90.630.6丁141.061.979.1戊211.520.1191.4A.丁为肉食性动物 B.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C.乙是能量流动的起点 D.戊是丁的前一个营养级6.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C.自然选择保存适应环境的变异,人工选择保留人类所需的变异D.经自然选择,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发生相同的变化7.下列关于一个地域环境容纳量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长时期的稳定平衡密度B.在该地域中,每部分的环境容纳量都是一样的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会呈现周期波动D.种间关系不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8.(10分)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由HIV引起。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逐渐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B.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C.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D.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在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二、非选择题9.(10分)图1表示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中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2)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2中的____图,此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________。(3)图2中_____________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4)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看不到分裂图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新型冠状病毒最初侵染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人体受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发热,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注: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体温调定点为37℃。(1)图中的激素甲代表________,通过释放到垂体,调节腺垂体对激素乙的分泌,激素乙通过体液的________(填“定向”或“非定向”)运输作用于甲状腺。(2)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________,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引起白细胞释放致热原,致热原作用于________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导致发热。(3)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内的增殖,患者出现发热现象,体温调定学说认为正常情况下丘脑预设的一个体温调定点为37℃,而病毒感染会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如体温升高到39℃,这时人的感觉是________(填“冷”或“热”),机体的产热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体温上升,导致发热出现。(4)人体感染病毒后,体温上升期,患者畏寒,产生冷觉的中枢位于________。此时除皮肤苍白外,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支配该行为的反射弧是________。11.(14分)如图代表自然界中处于不同分类地位的5种体现生命现象的单位。图中Ⅰ、Ⅱ、Ⅲ、Ⅳ绘出了各自区分其他种生物的标志结构,请据图回答:(1)图Ⅰ为____________(填“光学”或“电子”)显微下所观察的图,属于细胞的____________(填“显微”或“亚显微”)结构图(2)Ⅱ代表____________(填“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Ⅰ,Ⅱ,Ⅲ,Ⅳ共同具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3)Ⅰ,Ⅱ,Ⅲ,Ⅳ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它们光合作用的场所____________(填“相同,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4)图中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植物细胞都有但是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12.疫苗这个词语,同学们并不陌生。非洲猪瘟病毒(ASFV)免疫逃逸机制复杂多样,尚无有效的疫苗,乙肝疫苗在我国大力推广。图甲为猪体内几种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化合物,④⑤⑥⑦⑧⑨代表某种细胞,其中抗原呈递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图乙是某志愿者接种乙肝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1)图甲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__,该细胞成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器官)。(2)图甲中④⑤⑥⑦⑧⑨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是____________(写编号)。(3)ASFV在初次入侵猪体内时,猪体内细胞⑤的增殖分化需要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形成的浆细胞分泌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____________,进而被吞噬细胞消化。该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4)作图:如果该志愿者在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了乙肝病毒,请在图乙中画出其体内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群落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初生演替是在没有任何生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有一定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详解】A、过量砍伐后的森林仍保留部分生物,此时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如果气候适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可以演替到稳定性较高的森林阶段,B正确;C、人类活动必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整,C错误;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D正确。故选C。【点睛】“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2、A【解析】人体防止病原体的侵入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皮肤中腺体的分泌物能抑制某些细菌和真菌属于第一道防线,故选A。3、D【解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主要有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2、痢疾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3、寄生虫属于动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含有多种细胞器。【详解】A、诺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线粒体,A错误;B、诺如病毒与痢疾杆菌都需要寄生在活的生物体中,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消费者,B错误;C、痢疾杆菌与寄生虫二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含有的核苷酸都是脱氧核苷酸,C错误;D、急性胃肠炎引起的呕吐、腹泻都会导致体内丢失大量的水分、无机盐,从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4、D【解析】根据“杂合子的黑毛豚鼠”可知黑毛相对于白色是显性性状(用A表示),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杂合子的黑毛豚鼠交配,即Aa×Aa→AA(黑):Aa(黑):aa(白)=1:2:1,所以黑色占3/4,白色占1/4。【详解】A、在子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出现3:1的分离比,子代有可能是全部黑色或全部白色或其他的情况,故A错误;B、在子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出现3:1的分离比,子代有可能三黑一白或一黑三白或其他比例,故B错误;C、在子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不一定会出现3:1的分离比,子代有可能二黑二白或其他比例,故C错误;D、在子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可能存在偶然性,后代不一定会出现3:1的分离比,有可能是全部黑色或全部白色或三黑一白或一黑三白或二黑二白,故D正确。故选D。5、C【解析】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且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表中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消费者随营养级的升高,能量越来越少。根据题意已知戊为分解者,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能量最多的是乙,所以乙是生产者,其次是丁为初级消费者;然后是甲,为次级消费者;最后是丙,为三级消费者。【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丁为初级消费者,为草食性动物,A错误;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是次级消费者,丙为三级消费者,丙捕食甲,丙(捕食者)增加将导致甲(被捕食者)减少,B错误;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乙是生产者,其固定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能量流动的起点,C正确;D、戊是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D错误。故选C。6、C【解析】选择包括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按照达尔文的研究,生物中普遍存在着变异,而且很多变异有遗传倾向,通过选择,有利变异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积累,微小变异累积成显著变异。新的类型、新的物种由此产生。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详解】A、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A错误;B、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类型、新的物种,B错误;C、自然选择是自然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使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人工选择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合乎要求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最后选育出新品种,C正确;D、由于同一物种不同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可能不同,故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D错误。故选C。7、A【解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时,便下降,低于K时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种群数量波动。它是由出生率跟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性波动。2、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内内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则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详解】A、据分析知: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长时期的稳定平衡密度,A正确;B、在该地域中,每部分的环境容纳量未必都是一样的,B错误;C、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的增长速率最大,会呈现周期波动,C错误;D、据分析可知:种间关系会影响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错误;故选A。8、D【解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B、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细胞,使人免疫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使人体发生多种无法抵抗的感染和肿瘤,导致死亡,AB正确;C、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C正确;D、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时免疫系统杀灭HIV的能力强,多数HIV能被杀灭,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9、(1).DNA复制(2).着丝点分裂(3).乙(4).1∶2∶2(5).乙、丙(6).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解析】分析图1:AB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G2期、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图2: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散乱,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丁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详解】(1)图1中AB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DNA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2)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2中的乙图,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两条染色单体,因此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3)图1中的BC段表示有丝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后单体还没有分离的时期,表示有丝分裂G2期,前期和中期,图2中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丙细胞都含有染色单体,因此图2中乙和丙处于BC段。(4)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再分裂,因此高度分化的体细胞看不到分裂图像。【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同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1)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非定向(2)①.人体细胞代谢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②.代谢产热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3)①.冷②.大于(4)①.大脑皮层②.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解析】分析图可知,图示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甲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代表促甲状腺激素。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小问1详解】题图中的激素甲由下丘脑释放,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释放到垂体的门脉血管,调节腺垂体对激素乙(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激素乙通过体液的非定向运输作用于甲状腺。【小问2详解】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其主要原因是人体细胞代谢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人体热量主要来自代谢产热,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引起白细胞释放致热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机体的产热上升,散热下降,从而导致发热。【小问3详解】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会出现发热现象,体温调定学说认为正常情况下,下丘脑预设的一个体温调定点为37℃,而病毒感染会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如体温升高到39℃,这时人的感觉是冷,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上升,导致发热出现。【小问4详解】产生冷觉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出现“寒战”行为的反射弧是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骨骼肌战栗产热。【点睛】本题结合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11、(1)①.电子②.亚显微(2)①.真核细胞②.核糖体(3)①.Ⅱ,Ⅲ,Ⅳ②.不完全相同(4)①.中心体②.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③.高尔基体【解析】1、分析题图:Ⅰ细胞不含细胞壁,但含有中心体,属于动物细胞;Ⅱ细胞含有细胞壁和叶绿体等结构,属于高等植物细胞;Ⅲ含有中心体、叶绿体和细胞壁等结构,属于低等植物细胞;Ⅳ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是蓝藻细胞的一部分,属于原核生物;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图中①为中心体,②为线粒体,③为内质网,④为高尔基体,⑤为细胞核,⑥为叶绿体,⑦为细胞壁,⑧为细胞膜,⑨为拟核DNA,⑩为光合片层。【小问1详解】图Ⅰ能看到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为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小问2详解】Ⅱ是高等植物细胞,有成型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细胞。Ⅰ,Ⅱ,Ⅲ,Ⅳ都有细胞结构,Ⅰ,Ⅱ,Ⅲ为真核细胞,Ⅳ为原核细胞,它们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小问3详解】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