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专题05文言文(解析版)(四大题材:《爱莲说》《活板》《卖油翁》课外阅读)题材一:《爱莲说》一、(2023年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动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①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注:①委:抛弃,扔弃。②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记录上奏的事项。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不蔓不枝()
②陶后鲜有闻()③转动使王逵欲深治之()
④杀人以媚人()2.下列句中的“之”与“敦颐独与之辩”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持就火炀之C.何陋之有 D.无丝竹之乱耳3.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敦颐至,一讯立辨。4.结合【乙】文内容,简要概括周敦颐为官的主要特点。【答案】1.生藤蔓少惩处取悦/讨好2.B3.(1)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周敦颐到任后,只审问了一次立刻辨明了是非曲直。4.办事果断、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答对任意两点,其他意思相近亦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①句意为:不生蔓,也不长枝。蔓:生藤蔓。②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鲜:少。③句意为: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治:惩处。④句意为: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媚:取悦、讨好。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敦颐独与之辩”中的“之”,代词,代指王逵。A.助词,的;B.代词,代铁板。与例句的用法相同;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B。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1)独:只,仅仅;出:长出;淤泥: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2)至:到任;讯:审讯;辨:辨别清楚。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乙文“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的内容可知,周敦颐办事果断;根据“有囚法不当死”和“敦颐独与之辩”的内容可知,周敦颐秉公执法;根据“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的内容可知,周敦颐不畏权势。【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做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调任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的人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王逵明白过来后,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二、(2023年春·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教育学会学业·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面诗歌及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
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种
莲余性有濂溪之癖,尝植莲于东园小池,时二月水寒,仆夫①以足踏藕入淤泥中,后数日,悉浮水面成朽质矣。明年春,则命爬掘淤泥,植根生土。先是池中蓄鱼,正是荷苗出水,辄为啮断。池中积石为岛,水环四面。又明年,则命植根北面,东西断以帘。春暖鱼行,辄复跃入帘中,啮尽无余矣。又明年,则命筑土成堤,东西断流,由是鱼不得复入。荷苗无恙,始见青钱②贴水,继而翠盖擎珠,终则红妆烂然,清香袭人,可彻肌骨。举酒临风,真若水宫仙子,含馨佩芳,争妍竞秀③,环侍左右也。或曰:“予种莲三年无成,而卒享其成,何也?”余曰:“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选自《祐山杂说》)【注释】①仆夫:仆人。②青钱:色绿而形圆之物,指荷叶。③含馨佩芳,争妍竞秀:戴着鲜花,香气缭绕,竞相逞美。【丙】曲池荷
卢照邻①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文言字词方法解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课内迁移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1)悉浮水面成朽质矣参考成语法:铢两悉称(2)而卒享其成查阅字典法:①死。②终于。③同“猝”,突然。(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语境推断法(结合前后的语境,进行合理推断)(4)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句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1)(2)3.【甲】文《爱莲说》与【乙】文《种莲》都是借“莲”说理。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2)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种莲》)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B.【乙】文中“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停顿正确。C.《爱莲说》一文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D.卢照邻的诗《曲池荷》,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答案】1.(1)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全,都;(3)终于;(4)亲近而不庄重2.(1)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春天暖和了,鱼自由游动,就又跳入帘中,把荷苗全部咬断,没有剩余了。3.运用反问修辞手法。甲文通过强调自己对莲花的喜爱,表现了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乙文说明生活中不止种莲会被困难阻碍,进一步点明立志的重要性。4.B【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无案牍之劳形”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悉浮水面成朽质矣”句意为:(那些藕)都浮出水面腐烂掉了。铢两悉称:形容两者轻重相当,丝毫不差。悉:全,都。(3)“而卒享其成”句意为:但是最终成功并享受到莲的成果。卒:最终。(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亵:亲近而不庄重。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重点字词:(1)予:我。独:只。濯:洗。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而:表转折。妖:妖媚。(2)辄:就;复:又;跃:跳;啮:咬;尽:完。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与理解作者情感主旨。结合甲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分析,句子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作者认为“(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作者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既明确写出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对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表现了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结合乙句“不阻不废,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岂直莲哉?”分析,句子的意思是不因困难而被阻碍,不因时间流逝而荒废,天下就没有不能做的事情了,难道只有种莲吗?据此可知,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说明生活中不止种莲会被困难阻碍,进一步点明立志的重要性。4.考查断句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B.错误。乙文中“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句意为:天下的事情,被困难阻碍的时间久了就荒废了,是没有志向的缘故啊。“天下之事”属于偏正短语作主语,应和后文断开;“阻于难而废于久”是两个并列的连谓短语,“无志故也”表示最后的总结,点出是没有志向的原因,故二者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天下之事/阻于难而废于久/无志故也。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乙】我生性有周敦颐的癖好,曾经在东园小池内种植莲花。当时正值二月水凉,仆人用脚把藕踩进淤泥中,过了些日子,(那些藕)都浮出水面腐烂掉了。第二年的春天,就让人挖掉淤泥,(把)藕根种到生土中。先在池中养鱼,当时正是荷苗长出水的时候,就被鱼咬断了,小池中石头堆积成为小岛,清水四面环绕。又到了第二年,就让人把藕种到池的北面,东西用帘隔断开。春天暖和了,鱼自由游动,就又跳入帘中,把荷苗全部咬断,没有剩余了。又到了第二年,让人用土筑成堤岸,东西隔断,水流不过去,所以鱼不能再次进入了。荷苗没事,才看见荷叶贴着水面,不久形如翠盖托着珍珠,最后就(呈现)红色艳妆、光彩灿烂的样子,香气袭人,可以透过肌骨。端起酒杯迎着风,真好像水宫仙子,戴着鲜花,香气缭绕,竞相逞美,环绕侍奉在我的身边啊。有的人说:“你种莲三年都没有成功,但是最终成功并享受到莲的成果,这是为什么呢?”我说:“天下的事情,被困难阻碍的时间久了就荒废了,是没有志向的缘故啊。不因困难而被阻碍,不因时间流逝而荒废,天下就没有不能做的事情了,难道只有种莲吗?”三、(2023年春·江苏省宿迁地区·七年级期末统考)九(1)班拟拍摄一段关于“草木本心”主题的微视频,参加校园文化节微电影比赛,邀请你协助完成拍摄与制作。【甲】紫薇花①【唐】杜牧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②。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②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③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选自《郑板桥集》【注释】①没没墨墨:意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②仄径:狭窄的小路。③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1.为更好地理解文意,小语和小文做了字词梳理卡,请你补充完整。文言词句方法解释可爱者甚蕃语境义推测法:联系上下文推断(1)_____惟劳苦贫病之人课内迁移法:惟吾德馨(2)_____凡吾画兰画竹画石参考成语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3)_____窗外修竹查词典法:①修饰②剪或削③长;高④修理,治理(4)_____2.请你帮助完成部分脚本设计。文句呈现重音选择呈现效果旁白解说晓迎秋露一枝新①____赋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突显其不怕秋寒、傲然开放的姿态。【画面描绘】②____________桃李无言又何在桃李③_____【典故解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意谓春天时桃花李花开得鲜艳美丽,引得人们纷纷前来观赏,以致树下踩出了小路。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以莲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以莲喻人,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原因解读】(分析莲和君子相似之处)④________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4.拍完视频后,小语要选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作为微视频结尾字幕,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诗文材料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①.多②.只,只是③.凡是④.长,高2.①.迎②.早晨,紫薇花迎着秋天的寒露开出一枝枝新鲜的花朵。③.在秋天里,作者将桃李的不在和紫薇花凌风绽放作对比,写出紫薇花花期长,赞美它凌寒开放、不争春(谦逊)的品格。④.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与君子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一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君子正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一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4.适合,甲文中描写紫薇不怕秋寒、不与群花争春的品质,作者借赞美紫薇,表明自己无畏坚韧,谦逊高洁的风骨。乙文作者歌颂莲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丙文中通过居室“窗里幽兰,窗外修竹”的环境描写,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他们笔下的物都是内心的折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方法提示来分析。①空,句意: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②空,句意:只有劳苦贫病的人。“惟吾德馨”的意思是: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惟:只,只是。③空,句意:凡是我画兰、画竹、画石。凡:凡是。④空,句意:窗外是高大的竹子。结合查词典法,可知这里的“修”的意思对应③“长;高”。【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①空:根据呈现效果“赋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突显其不怕秋寒、傲然开放的姿态”可知,这里重点要体现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晓迎秋露一枝新”中的“迎”字的意思是“迎接”,赋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因此这里读重音的字是:迎。②空:进行画面描绘的时候可结合句意和发挥想象来分析。例如:晨光中,紫薇初绽,屹立枝头在秋露里迎接新的一天。③空:“桃李无言又何在”用“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典故,将紫薇花与桃李相比较,昔日桃李早已落红成泥,唯有紫薇花依旧笑对在艳阳春光下赏花的人,反衬紫薇花期之长和傲然风骨、不争春的风格。④空:“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身处淤泥之中却不沾染污秽,象征了君子洁身自好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洗净后不显得妖艳,象征着君子不媚不俗;“中通外直”写出了莲内部贯通外部笔直,象征着君子通达正直;“香远益清”写出了莲的香气散播很远的地方,闻起来更加清芬,象征着君子德布四方;“亭亭净植”写出了莲洁净地挺立着,象征着君子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不可靠近把玩莲,只可以远处观赏,象征了君子自尊自重,凛然不可侵犯。【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俗客不来”“良朋辄至”是并列的两个主谓短语,它们中间应断开;“亦适适然自惊”是宾语前置句,它的前面应断开;句意:没有俗气的客人来打扰,高雅的好友总是到访,自己也惊奇地感到这样的日子是难得啊。故断句为: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意思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事物,所以物品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紫薇花》这首诗中诗人夸紫薇不与群花争春,赞美了紫薇花淡雅高洁的风骨和一枝独秀的品格,赞美紫薇花实则也是表明自己谦逊高洁的风骨;《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以花喻人,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品质。《郑板桥集》中作者通过对居所环境的描写,流露出自己对幽静环境的喜爱之情,同时表现了自己高雅的志趣。这三篇作品都是借外物来表现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志趣,符合“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所以这句话作为微视频结尾字幕合适。【点睛】参考译文:【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丙】三间茅草屋,十里满春风。窗里是幽雅的兰花,窗外是高大的竹子。这是一种多么高雅的情趣,但是安享此景的人却不知道。糊糊涂涂,昏昏沉沉,根本不懂乐趣在哪里。只有劳苦贫病的人,偶然得五天十天的闲暇时光,关闭柴门,清扫竹径,赏香兰,饮苦茶,偶尔有微风细雨,润泽竹篱小径;没有俗气的客人来打扰,高雅的好友总是到访,自己也惊奇地感到这样的日子是难得啊。凡是我画兰、画竹、画石,都是用来慰劳天下的劳苦之人的,不是给那些安享却不知福的人啊。四、(2023年春·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乙]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社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下面各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②一版印刷,一版已自布字B.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C.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权谓吕蒙曰D.①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根据要求在下面空格处填写恰当的内容。两则材料都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甲]诗的前两句中,(1)“”四个字是忧伤的,(2)“”四个字又是轻松愉快的,直接抒发了无限感慨中的豪迈洒脱气概。但后两句又通过落红化作春泥的形象间接抒情,含蓄表达了诗人(3)的心志。[乙]文中(4)“”三个字直接抒发了对莲的喜爱之情,又通过对莲的具体描写和赞美,运用了(5)的写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6)的思想感情,结尾通过“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暗讽了(7)。这样的表达艺术使得诗文含蓄蕴藉,韵味无穷。5.两篇(首)诗文,诗中吟咏“化作春泥更护花”,文中高呼“出淤泥而不染”,请你选择更欣赏的一句,写出给你的启示。【答案】1.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B3.(它的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节,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站立着。4.浩荡离愁吟鞭东指诗人虽远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予独爱托物言志高洁傲岸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名逐利的世态百相。5.我欣赏“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启迪我感受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哲理,明白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意思接近即可。只写出选择诗句没写启迪不得分)。或:我欣赏“出淤泥而不染”,这句启迪着我,言行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要受坏环境的影响。(意思接近即可。只写出选择诗句没写启迪不得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分析,“噫”是一个感叹语气词,单独成句,表示感叹,故在“噫”后断句;“菊之爱”省略了主语,“菊”是宾语前置,“爱”是谓语,故在“爱”后断句;再结合句意“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可断句为: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A.从,介词/另自,另外,介词;B.都是“可以”的意思,动词;C.认为,动词/对……说,动词;D.更加,副词/另外,重新,介词。故选B。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字词“蔓(横生枝蔓),枝(旁生枝节),植(站立着)”要理解正确。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结合【甲】诗的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浩荡离愁”写出了诗人的忧伤,“吟鞭东指”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愉快;结合【甲】诗的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这两句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虽远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心志。结合【乙】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句子的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句中的“予独爱”直接抒发了对莲的喜爱之情;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这是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结合“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句子的意思是: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牡丹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这句话暗讽了追名逐利的世态百相。据此概括作答。5.本题考查赏析语句与感悟启示。结合“化作春泥更护花”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这句话启迪人们要有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哲理;也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失败和挫折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就像落下的花瓣最终会转化为养分滋养着新的花朵一样,我们在面对失败时,应该看到其中的机会和希望,从中学习和成长。结合“出淤泥而不染”可知,句子的意思是: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这句话告诉人们言行要有自己的原则,要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要受不好的环境的影响;启示我们做人要有气节,有节操,不人云亦云,不趋炎附势,能理性客观的来看待人生。【点睛】参考译文:【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相互牵连也不长枝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应当就很多了!五、(2023年春·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赠荷花》[唐]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①,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蒸,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注]①伦:同等,同类。[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丙]周敦颐,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四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①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宋史周敦颐传》(节选)[注]①手版:筋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1.为下列加点词释义。(1)不蔓不枝(2)陶后鲜有闻(3)有狱久不决(4)熟视其所为2.请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逵酷悍吏也众英敢争敦颐独与之辨5.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3.下列关于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中“不相伦”指世人重叶轻花,其中的“金盆”指的是用铜做的花盆。B.[甲]诗“惟有”二句与首句相对比,表现荷花与其他花遭遇不同,花叶相映。C.[乙]文以牡丹正衬,以菊反衬,表现作者既对名利鄙视,又不赞成消极避世。D.[甲]诗和[乙]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都描写荷花开放以及凋零残败的景象。4.黄庭坚评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同学们不太理解,请结合[丙]文作一阐释。5.请结合[乙][丙]两文相关内容,分别说说下列句子中的“也”所传递的情感。(1)莲,花之君子者也。(2)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答案】1.生藤蔓少判决仔细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5.①笔直洁净地挺立,(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轻易地玩弄它。②为了杀人而取悦于别人(上级),(这样的事情)我是不做的。B他刚正不阿,为救囚犯免于一死,与上级王逵争辩,敢于据理力争。宁愿辞官不做,也不愿意草菅人命,取悦上级。这看出了他人品高洁,为人磊落,符合黄庭坚的评价。(1)用于句末,表判断,“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呀”。表达作者对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的君子的赞美之情。(2)用于句末,表肯定,“有经验的狱吏也比不上他啊”,写众人对周敦颐判案才能的肯定。从而表达众人对周敦颂的赞许和敬佩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不生蔓不长枝。蔓:生藤蔓。(2)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3)句意为: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决:判决。(4)句意为:经过仔细观察,了解了他的为人。熟:仔细。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因此断句为: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植(立)”“亵玩(轻易地玩弄)”“媚(取悦)”等。6.本题考查理解文意。A.“不相伦”指世人重花轻叶;C.以菊正衬,以牡丹反衬;D.[乙]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描写荷花开放以及凋零残败的景象”错误;故选B。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体现了他高超的才能。“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宁肯丢官与要依法行事,表现了他不慕名利的品质,这些行为都体现了他确实“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雾月”,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君子。5.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呀。判断句,“也”用于句末,表判断,表达了作者对莲花坚贞的品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也”用于句末,表肯定,侧面描写,结合“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可知,通过写人们对周敦颐的判案才能的肯定。从而表达众人对周敦颂的赞许和敬佩之情。【点睛】参考译文:【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周敦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的人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题材二:《活板》一、(2023年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回答问题。活板沈括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1.根据选文内容,完善活字印刷流程图。制字→①→排板→②→拆板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其印为余群从所得。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4.假如让你介绍活板印刷术,你需要提炼一个关键字帮助自己解说,你会确定哪个字?为什么?【答案】1.设板印刷2.其印/为余群从/所得。3.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4.“活”。“每字一印”,字印灵活:“密布字印”,可见排版布字的灵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可见排版过程调配很灵活等等。【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根据第二段中的“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可得:设板。第二空:根据第二段中的“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得:印刷。2.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分析语义可知,“其印”是主语,“为余群从”是状语,“所得”是谓语。故断句为:其印/为余群从/所得。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素,平常。备,准备。旋,立刻。以,用。成,制成。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字是活的,取用灵活;“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排版是活的,随时排用;“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统筹用板,提高效率;“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字印数目是活的;“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存放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字模制作是活的,随时增补;“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拆版是活的,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由此可知,可以用“活”字来帮助解说。【点睛】参考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二、(2023年春·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六校·七年级期末统考)文言文阅读【甲】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节选自沈括《活板》)【乙】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共一匣钵。钵佳者装烧十余度,劣者一二次即坏。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指引文中词句解释【查阅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①薄,与“厚”相对。②稀薄。③贫瘠。薄如钱唇(1)(填序号)【语境推测】联系上下文推测。瞬息可就(2)【成语溯源】克勤克俭。《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3)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的意思。(1)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3.请根据内容填空。【甲】活字印刷术包括刻字、排版、印刷。其中排版包括:设板、、布板、、平板。【乙】瓷器制作过程:、装钵、、举火。4.活板和瓷器的制作都需要用火烧制,但甲文中篇幅较少,乙文则详写了整个烧火过程,请你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答案】1.选①完成能够2.(1)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2)辨别火候已确实充足了,这样就应该停止烧窑了。3.冒板炀板/烤板画釉入窑4.因为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重点不同。甲文的火只是制作字印和印制过程的环节之一,重点突出活字印刷术的“活”;而乙文的烧瓷重点突出其用火过程的讲究,如先发门火,火力从下攻上,后发窗火,火力从上透下。【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薄,与“厚”相对;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知,选①;(2)“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句意: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由此可见,两块板交替使用,速度会很快。“瞬息可就”意思应该是一会儿就做好了。就:完成。(3)克勤克俭:技能勤劳,又能节俭。克:能够。根据成语溯源法可知,“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中的“克”意为:能够。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为:做;贮:贮存;(2)绝:断绝;止:停止。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甲】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排版可以分为设板——冒板——布板——烤板——平板五个步骤。根据【乙】文“凡瓷器经画过釉之后,装入匣钵”“凡匣钵装器入窑,然后举火”可知,瓷器制作过程分为画釉——装钵——入窑——举火等几个步骤。4.本题考查写法分析。【甲】文中的“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写烤板和平板,它们只是排板中的一个步骤,所以作者一带而过;【乙】文中的“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器在火中其软如绵絮,以铁叉取一以验火候之足。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具体写烧制瓷器时,烧火的时间、对火候的辨认和火力的方向,这是因为烧火在烧制瓷器过程中很重要,所以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说明。【点睛】参考译文:【甲】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乙】瓷器坯子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可以装十几个。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几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把装满瓷坯的匣钵放入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窑顶有十二个圆孔,这叫做天窗。烧二十四个小时火候就足了。先从窑门发火烧二十个小时,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进柴火入窑烧四个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瓷器在高温烈火中软得会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样品用以检验火候是否已经足够。火候已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窑了。合计造一个瓷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三、(2023年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①,辄②闭门绝宾,暴③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④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⑤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⑥,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节选自《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中华书局2000年版)【注释】①休沐:古代称官员休假。②辄:总是。③暴:暴露。④秘剑:皇室用的剑。⑤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⑥造意:想出一个主意。【乙】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①数犯严颜:②帝善其能:③瞬息可就:④字平如砥: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②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4.甲文中的哪些事件体现了蔡伦“有才学”?请简要概括。5.“活板”和“造纸术”分别破解了什么难题?在技术上具有怎样的优势?结合选文简要回答。【答案】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2.①多次②赞许③完成④磨刀石3.①没有一个不精致工巧牢固,被后世效仿。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4.①他监督制作秘剑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成为后代制作器械的方法(或:改良刀剑)。②改进造纸术5.“活板”破解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造纸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缣贵而简重”的缺陷。二者都具有方便实用、造价低廉的优势【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句句意为: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自古”为状语,“书契”为主语;“多编以竹简”为谓语。据此可知,正确的断句为: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①句意为:多次触犯皇帝的意旨。数,多次。②句意为:皇帝夸赞他才能。善,赞许。③句意为:转眼间就能够完成。就,完成。④句意为:字面就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莫不,有一个不;法,效仿;持,拿;就,靠近;炀,烘烤。【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可知,他监督制作秘剑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成为后代制作器械的方法(或:改良刀剑)。结合“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改进造纸术。
【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结合乙文“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活板”破解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结合甲文“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可知,“造纸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缣贵而简重”的缺陷。二者都具有方便实用、造价低廉的优势。【点睛】参考译文:【甲】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蔡伦有才学,尽心公事,敦厚谨慎。多次触犯皇帝的意旨,辅佐匡正皇帝的得失。每到休假的日子,常闭门不接待宾客,微行于田野之间。后来其升任为尚书令。和帝永元九年(97),蔡伦监督制造皇室丧葬所用的刀剑和其他器械,都很精美坚固,被后世效法。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绸缎布匹写字的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来说,都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乙】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字板,它的制作方法是:用粘土刻成字模,(字)薄得像铜钱边缘部分似的,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烧(它)使(它)变硬。首先放置一块铁板,铁板上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敷盖上它。想要印刷,就把—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于是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一铁框就成为一板,拿到火上去烤它,(松脂等)药物稍一熔化,就用一块很平的木板去压那字面,那么字面就平得像磨刀石。如果只印三两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为神速了。通常是制作两块铁板,这一块板在印刷,另一板已经另外在排字,这块印刷的铁板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轮流地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题材三:《卖油翁》一、(2023年春·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文言文阅读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颌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项羽之死项王①军壁②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③,项王则夜起,饮帐中。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械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节选)【注释】①项王:西楚霸王项羽。②壁: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③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可见楚人多已降汉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1)公亦以此自矜(2)田父绐曰(3)项王自度不得脱(4)此天之亡我2.下列句中的“之”与“天之亡我”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我酌油知之 B.何陋之有C.无丝竹之乱耳 D.水陆草木之花3.翻译下列句子。(1)翁曰:“无他,但手熟尔。(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4.陈尧咨后来在射术上勤加练习,在辽国使者来宋朝拜比试射箭之时,箭箭中心,请谈谈陈尧咨与项羽性格的异同点。【答案】1.(1)夸耀
(2)欺骗
(3)估计,揣测
(4)使…灭亡2.C3.(1)老翁说道:“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2)江东虽然小,(但是)土地方圆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让您)称王了。4.异:陈尧咨知错能改,项羽不知自省;同:两人都是自负之人。【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矜,夸耀。(2)句意:农夫骗他说。绐,欺骗。(3)句意: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度,估计,揣测。(4)句意: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亡,使……灭亡。2.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主谓之间,不译。A.代词,这个道理;B.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C.主谓之间,不译;D.助词,的;故选C。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无他,没有别的原因。但,只,只是。尔,罢了。(2)虽,虽然。方,方圆。足,足够。王,称王。4.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题干中的“陈尧咨后来在射术上勤加练习,在辽国使者来宋朝拜比试射箭之时,箭箭中心”可知,陈尧咨知错能改。根据《项羽之死》中的“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可知,项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意,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可知他是一个不知自省的人。根据《卖油翁》中的“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和《项羽之死》里的“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可知,两人都是自负的人。【点睛】参考译文:卖油翁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项羽之死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于是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项王于是骑上战马,部下骑马随从的壮士有八百多人,当夜从南面突围杀出,纵马奔逃。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题材四:课外阅读一、(2023年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予所居先人之敞庐,西为小圃,有池焉,老屋数椽①在其北。余宦游三十馀年无长物,唯书数千卷庋②置其中,辄取乐天池北书库之名名之。池上有亭,形类画舫曰石帆者,予暇日与客坐其中,竹树飒然池水清澈可见毛发③,顾而乐之,则相与论文章流别,晰经史疑义,至于国家之典故,名臣大儒之嘉言懿行。儿辈从旁记录,日月既多,遂成卷轴。一日,乃出鼠蠹④之馀,尽付儿辈,总次第为一书,凡二十六卷。藏之家塾,示吾子孙,大之可以畜⑤德,小亦可以多识。(王士镇《池北偶谈·序》,有删节)【注】①椽:古代房屋间数的代称。②庋(ɡuǐ):放置,收藏。③毛发:(水下)植物生长的丝状物。④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⑤畜:培养。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竹树飒然池水清澈可见毛发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只写词义。文言语句方法借鉴释义辄取乐天池北书库之名名之【词类活用法】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名:____________予暇日与客坐其中【成语推断法】目不暇接暇:____________名臣大儒之嘉言懿行【语境推断法】此句是说名臣大儒们的言行。嘉:____________凡二十六卷【查阅字典法】①概要,大略;②平常,平庸;③尘世,世俗;④总共,共。凡: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儿辈从旁记录,日月既多,遂成卷轴。(2)藏之家塾,示吾子孙4.王士镇与刘禹锡虽身居“敝庐”“陋室”,但都表现出高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两者精神品质的共同点,并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作简要分析。【链接材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答案】1.竹树飒然/池水清澈/可见毛发2.①.名:命名②.暇:空闲③.嘉:美,美好④.凡:总共,共。3.(1)儿辈们就跟在旁边记录,时间已经很久了,就(逐渐)形成卷轴。(2)把它(书)藏在私塾里,(留着)给我的子孙们看。4.安贫乐道(志趣高雅)。王士禛为官多年,却仍居“敝庐”,家无余财,只有几千卷书;闲暇时与友人赏景论文,乐在其中。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却没有放弃自身的品德修养:淡泊名利,结交鸿儒,抚琴读经,怡然自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竹树飒然池水清澈可见毛发”分析,“竹树飒然”是主谓短语,故在“然”后断句;“池水清澈”是主谓短语,故在“澈”后断句;再结合句意“竹子和树木随风沙沙作响,池水清澈,可以看见头发”可断句为:竹树飒然/池水清澈/可见毛发。【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①句意:就用乐天池北书库的名称命名它。结合【词类活用法】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横生枝节;故“名”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命名;②句意:我闲暇的时候和客人坐在里面。目不暇接:眼睛已经没有空闲时间看别的了。结合【成语推断法】可知,“暇”是空闲之意;③句意:有名的臣子和大学者好的言语和美好的行为。结合【语境推断法】可知,此句是说名臣大儒们的言行,故“嘉”意为美,美好;④句意:总共二十六卷。结合【查阅字典法】可知,“凡”的释义有“①概要,大略;②平常,平庸;③尘世,世俗;④总共,共”,故“凡二十六卷”中的“凡”是第④种释义,“总共,共”之意。【3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从(跟随),日月(时间),既(已经),遂(于是)”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示(给……看)”要理解正确。【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予所居先人之敞庐”“余宦游三十馀年无长物,唯书数千卷庋置其中”“予暇日与客坐其中,顾而乐之,则相与论文章流别,晰经史疑义,至于国家之典故,名臣大儒之嘉言懿行,大之可以畜德,小亦可以多识”可知,作者为官三十多年,却仍居在“先人之敝庐”,家无余财,只有几千卷书;闲暇的时候和客人坐在小亭里,看着感到很快乐,(和客人)共同讨论文章的流派、派别,分析经书史籍存在的争议,以及国家典籍和旧的事物,历代因袭和变革,有名的臣子和大学者好的言语和美好的行为,从大的方面可以培养德行,小的方面可以增长见识。由此可知,作者志趣高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节操;结合【链接材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结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知,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平时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据此概括作答。【点睛】参考译文:我所居住的是父辈简陋的房子,西边是一个小的种植蔬菜瓜果花木的园子,还有池塘,几间老屋子在池塘的北面。我当官三十多年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几千卷书放置在屋子中,就用乐天池北书库的名称命名它。池塘上有亭子,形状像画舫叫石帆,我闲暇的时候和客人坐在里面,竹子和树木随风沙沙作响,池水清澈,可以看见头发,看着感到很快乐,(和客人)共同讨论文章的流派、派别,分析经书史籍存在的争议,以及国家典籍和旧的事物,历代因袭和变革,有名的臣子和大学者好的言语和美好的行为。儿子辈的跟在旁边记录,时间已经很长了,就成了卷轴。一天,竟然出现了老鼠、蛀蚀器物的虫子(吃)剩余(的痕迹),(把卷轴)全交付儿子辈,都按照次序制作一本书,总共二十六卷。藏在私塾里,(用来)给子孙看,从大的方面可以培养德行,小的方面可以增长见识。【链接材料】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二、(2023年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县主簿。县依沭水,乃职方氏①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②,括新其二坊③,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迁④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⑤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时赋近畿⑥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⑦。如是者三十一事,诏⑧皆可之。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⑨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者旧出处⑩,传于世。(节选自《宋史·沈括传》,有删改)【注释】①职方氏:周代官名。掌天下地图与四方职贡。②污泽:停滞不流的沼泽。③坊:堤防。④迁:升任。⑤日官:古代掌天象历数之官。⑥畿:都城四周的地区。⑦法:标准,准则。⑧诏:皇帝降诏。⑨纪:记录下来。⑩朝廷故实、者旧出处: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故旧老臣的进退。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乃职方氏所书()②括新其二坊()③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④括博学善文()(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父任为沭阳县主簿A.不用则以纸贴之(《活板》)B.公亦以此自矜(《卖油翁》)C.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D.投以骨(《狼》)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停两处。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更互用之,瞬息可就。(2)如是者三十一事,诏皆可之。4.沈括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通才”。请你结合选文内容,概括他具有哪些方面的才能。【答案】1.①.写②.翻新或重新修筑③.应该④.擅长,善于⑤.B2.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3.(1)(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2)(沈括)提出像这样的意见三十一件,(皇帝)都降诏同意实行。4.①民生:主持治理沭水的工程,修筑渠堰;②天文:研究天文、历法,改进仪器;③政治:善用人才,改善机构设置;④军事:精心研究兵器、战略战术;⑤文学:多有论著传于世。【解析】【1题详解】(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是职方氏所写的。书:写;②句意:沈括重新修筑两条堤防。新:翻新或重新修筑;③句意:沈括说应该以射出远近的距离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为考核的标准。宜:应该;④句意: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善:擅长,善于。(2)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以父任为沭阳县主簿: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以:连词,因为;A.介词,用;B.连词,因为;C.连词,用来:D.介词,把;故选B。【2题详解】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现在不用(放弃)我们擅长的技术(强弩),勉强去做不擅长的事,怎么能够取得胜利。根据句意可划分为: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3题详解】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1)更互用之,相互交替使用;瞬息,很短的时间;可就,就可以完成。(2)如是者,像这样;诏皆可之,皇帝都降诏同意实行。【4题详解】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①民生:根据首段“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可知,沈括主持治理沭水的工程,修筑渠堰;②天文:根据第二段“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可知,沈括改进仪器;③政治:根据第二段“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可知,沈括善用人才,改善机构设置;④军事:根据第三段“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可知,沈括精心研究兵器、战略战术;⑤文学:根据第四段“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者旧出处,传于世”可知,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短视频内容合作合同
- 2025《塑胶购销合同》
- 2025年短视频流量合作合同
- 2025常用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范本
- 2025煤炭买卖合同书样本
- 餐饮外送协议书
- 中考租车协议书
- 安全饮酒协议书
- 借款保证协议书
- 2025年短视频创作者分成合同协议(平台)
- 2025年评标专家考试题库题及答案
- 2025广东广州银行人才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海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浓缩300题及答案1套
- 2025威海环翠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仓储部仓储员岗位技能考核试题
- 湖北省专升本2025年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试卷(含答案)
-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电影《731》看民族记忆-2025-2026学年高中上学期主题班会
- 2025年咖啡产业全球市场格局与消费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GSP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无磁不锈钢带行业市场运行态势与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文图文情境默写题仿真专练(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