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C卷(考试)_第1页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C卷(考试)_第2页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C卷(考试)_第3页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C卷(考试)_第4页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C卷(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8分)1. (2分) 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 树立竖立典型抱怨以德报怨B . 反应反映意见休养修养生息C . 颜色察颜观色是非无事生非D . 忠心衷心祝愿功效提高工效2. (4分) (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网曝一家餐厅的饭局预结算单高达40多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菜品之奢华、消费之巨大,都让人瞪目结舌。这不是近年来被曝光的第一起“天价”饭局。而几乎每一次,“天价”都会激起舆论的强势围观和反弹。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今

2、,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论身处哪个行业,做着怎样的工作,国人的生活水准和福利待遇日新月异 ,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在不断被满足。乙然而,一道新的考题摆在了全社会面前:富起来以后,我们当以怎样的姿态和理念去生活去前进?丙是把“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当信条?还是把“勤劳、勤勉、勤俭”装在心里、教给后代?新时代,新生活,更要有新智慧。反对奢华浪费,提倡勤俭节约,是每个人的奋斗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优良品质。(1) 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瞪目结舌B . 不论C . 日新月异D . 信条(2)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

3、一项是( ) A . 甲B . 乙C . 丙3. (2分)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曹操墓惊现安阳,千古之谜终将破解。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该消息迅速成为爆炸性新闻,不胫而走。B . 一年来美俄“重启”关系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固有观念却难以短时间内消除。C . 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学校长向大学生推荐优秀学生的现象很普遍,但在当下中国,把推荐的权力交给校长,谁又能确保他们是否为权钱而动?D .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

4、用。二、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4. (1分) (2017高三下成都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其实,_ , 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对此,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_ , 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自然就会式微。越是如此,对于国人来说,_ , 而且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5. (5分) (2017舒城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

5、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_,自己才能生存;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_,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_,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9分)6. (9分) (2019汕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与全国9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

6、节目国家宝藏持续热播,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让很多观众感叹:中国文物很丰富,中国文化有内涵。不仅是国家宝藏,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出现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大批“现象级”作品。这些节目就像一股清流,让曾经浮躁的电视沉静下来,悄然涵养出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这些节目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在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征途上,中国的观众更加渴望找寻到内心的精神归属,扎牢自己文化上的根。因此,当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的故事被深情演绎,当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7、图徐徐展开,当有着“瓷母”之称的各种釉彩大瓶震撼亮相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被一一激发,产生强烈共鸣。一方荧屏变幻,历史使然,时代使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一段时间里,电视曾被各种真人秀“霸屏”,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让人不安。国家宝藏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探索强有力地表明,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我们的需求远比“明、星蹦蹦跳跳”来得更多。关键在于,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诗词、文物、书法等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故事、更有感情、更有温度,易于接受、易于感知、易于亲(摘编

8、自2017年12月27日人民持续热播观众不只需要“更快的马”)材料二:近日,位于故宫文华殿内的清乾隆各色釉大瓶前人满为患,很多中小学生拉着家长专门来观看这件有着“瓷母”称号的文物。在国家宝藏中,各色釉大瓶因被戏称为乾隆皇帝“农家乐审美”的象征,一夜之间成了“网红”。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学生刘晓在各色釉大瓶前驻足许久,看了又看不愿离去。他是国家宝藏的“铁杆粉丝”,电视上看完后又上网找来节目视频反复看了几次,“既爱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也爱看自己喜欢的明星”。“原本怕影响孩子学习,挺反对他看的。跟着看了一集后就放不下了,一到播出时间就陪孩子一起看。”刘晓的母亲于女士说,原本对历史兴趣不大的孩子自此迷上了

9、历史。“历史节目也能真实又轻松好看,这样寓教于乐的节目应该大力提倡。”一位带学生在故宫参观文物的初中历史教师说,不仅自己爱看国家宝藏,在课堂上向学生大力推荐,还计划结合课堂教学把节目里涉及的知识点融入期末考试试题中。北师大历史系学生刘媛更关注每件文物背后守护人的故事,尤其令她感动的是节目第一期的最后,梁家三代故宫人接力守护“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感谢每一位文物守护者,是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信念留存下来”。(摘编自20180109中国评:历史文化课需要怎样的“打开方式”)材料三:一档综艺节目又一次带火了旅游,只不过这次不再是旅游类真人秀,而是一档“正经到骨子里”的文化节目。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自

10、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骤然上升了50%。有旅游网工作人员预计,随着该节目热度的攀升,尤其寒假临近,不少有亲子游和游学计划的家长,已开始把目光转投“寻宝之旅”。在经济领域,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经济”的说法,它是指以博物馆或博物馆群为依托,通过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特有优势和经济价值,将博物馆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经济形态,能带动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博物馆事业功能发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所“意外”带动的博物馆旅游热,也就是对博物馆经济的一次间接激励。国家宝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让国宝重器“说话”,其实就是拉近

11、丈物、历史与公众的距离,将文物的魅力、历史的细节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诠释给公众,告别了过去的“高冷范”和“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它的成功,既实现了一种高效的历史文化科普,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乃至整个文博、文旅产业,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那就是要有“受众意识”,要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摘编自2017年12月26日中国新闻网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经济大有可为)(1)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肯定了央视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具优雅的文化气质和温暖的人文关怀,是目前大型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B . 材料一认为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成

12、功的原因就在它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时还契合了全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C . 像国家宝藏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受热捧,说明了观众需要娱乐,更需要精神的滋养。D . 虽然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节目都持续热播,获得成功,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内核和创新的表达中找到结合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变得更有温度,更易于接受。(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国家宝藏中讲述的这些国宝级文物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激发了观众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责任感,可以说,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是历史使然,时代使然。B . 材料二通过叙述中小学生及家

13、长、老师和大学生等观众对国家宝藏节目的喜爱和欣赏,说明要让历史节目获得观众的认可,要从孩子做起,照顾到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C . 材料二多角度引用学生、家长、老师对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理解和评论,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D . 国家宝藏带动了博物馆旅游热,它在各领域都带动了区域软实力提升和经济持续发展,在各个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E . 国家宝藏能够为发展博物馆经济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启示,主要是因为这个节目有“受众意识”,创新展现和供给形式,找到市场的“痛点”。(3)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就如何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看法。 7. (20分) (2020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

14、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钓者逸云在桥西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交叉口,他无意中发现了那几个钓者。钓者散落在西北方向的湖岸。寂静无声,像画。当时他心情正落寞到极点,因为钓者,他的心开始安定下来。阳光把他的影子铺向湖边,向西北方向铺陈。浓密的小草闪进阴影里,又仰脸沐浴在阳光下。直到钓者的背影展现在眼前,他停下了。他感觉背影很亲切,因为那休闲装和他的一个颜色,甚至是同一个牌子。他觉得可以坐坐。钓者旁边有石凳。石凳有些热乎。他的身体感受到温度,也把他的心温暖。南风吹过来,湖面皱起一层层波纹,略带腥味的暖湿空气拂在脸上。他深吸一口,直到丹田饱满,才轻轻往外吐。这个时节,这个时候,坐在这湖边的石凳上,是第

15、一次。但这里他并不陌生。走过无数次,都是晚饭后。他和爱人从西北方向散步过来,会看到这些规则排列的石墩、石凳。是为钓者准备的,却鲜见有人在这里垂钓。也有钓鱼的,在桥边,就是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交叉口。那里水是动的。常见灯下四五个年轻人钓鱼。他们神采飞扬,一边瞅湖面的浮子,一边大声说着话。也有围观的。气氛热烈,谈着与鱼有关无关的话题。那些人意不在钓鱼,就图个热闹,释放一下工作后的紧张。他走得快,几乎不在这里停步。似乎他的休闲也很忙碌。现在不再需要他忙碌,他的心空了。他在走他晚上走过的路。逆着晚上的方向从东边过来。他想看看不一样的样子。太阳很耀眼。阳光无私覆盖大地。他习惯了付出,有付出心里才踏实。他现

16、在不踏实。心悬着,怎么也放不下。他到处瞅瞅,像做贼。他害怕遇到人,担心人家和他打招呼。如果人家问,出来转转吗?他不知道怎么回答。他的手不知道往哪里放,不自觉抚摸一把斑白的稀疏头发,他嘴角咧咧,似笑。刚才在木栈道和青砖步行道的交叉口,他的心更空了。曾经晚上的喧闹荡然无存,只留下桶的水痕,点滴的银白。他摇摇头。这时他发现了那几个钓者。他坐在钓者旁边的石凳上。钓者似乎没有注意他,只是眯眼瞄着湖面的浮子,像做梦。远处的亭台倒映在湖面,像揉皱的画布,变换着风云。他脑子里一时涌来许多形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天苍苍,野茫茫,独钓寒江;花白胡子,器宇轩昂,心不在焉,直钩垂钓风云在他眼前散去,天还是那天

17、,水依然是水。这时,钓者前面的浮子剧烈地抖动起来。钓者眉毛一挑,眼光一闪,手腕突然一抖,却什么也没有。钓者没有显出丝毫的失望,一切都像很正常。接着从饵料盒里重新上饵,抛竿,压水,浮子又稳稳当当垂直竖立在钓点。钓者的神态又恢复了刚才的样子,像睡着了。他记得有次他举过钓鱼的例子。钓鱼和钓者不是一个概念。钓鱼是功利的心里是不平静的。钓者是抛除功利的。是心静如水的。譬如每天看似紧张的忙碌,如果像钓鱼,那就会心有旁鸳。而钓者呢,也是忙碌,却是身心合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有种殉道般的崇高。那天,掌声很热烈、很真诚。他眼角湿漉漉的。有鱼咬钩了。钓者眼光一闪,持钩的右手向前一推,鱼贴着水面带着“刷刷”的

18、声音来到他面前。只见他左手拿出抄网,将鱼收入网中。一条鲫鱼,腹部肥嘟嘟的。钓者拿在手中,像看一个婴儿。鱼在他手里扭动,似乎不太情愿。钓者把鱼放进身边的水桶。桶红色,崭新。重新上饵,抛竿。一切又恢复宁静。他扭头看远处那几个钓者,一样有条不紊,悄无声息。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像从梦中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的影子没了。他笑笑。怪不得这会儿心里充实起来,连影子也回归了自我。钓者起身,收拾钓具。他想,钓者收获应该不少。钓者俯身看看水桶,面露微笑。继而转身,桶中所有尽倾,湖中湖面泛起一片细密水泡,有小鱼跃起。水纹不断地荡漾,交织。他感觉心灵像被春雨涤荡,一切都像新生的,那么亲切。“也退了?”他笑了笑。“来钓鱼吧

19、!”钓者笑着向他伸过手来。他点点头,笑着握住钓者的手。(选自金山2019年第7期)(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轻人在桥边流动的水中钓鱼时神采飞扬、大声说话的样子,与老年钓者隐身湖岸、安静专注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两者之间的区别。B . 平日里“他”是在晚饭后从西北方向散步过来,这天却逆着晚上的方向从东边过来,就是因为“他想看看不一样的样子”,即白天湖边风光与晚上有什么不同。C . 小说语言简练而隽永,如描写“他”面对湖面产生的联想时巧妙化用古诗文,典雅优美;“风云散去,天还是那天,水依然是水”颇富哲理,耐人寻味。D . 小说运用第

20、三人称。借助“他”的视角集中刻画了钓者的形象,从神情、动作、语言等方面将这个通达睿智的退休老人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跃然纸上。(2) “他”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小说中写到“他”举过钓鱼的例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8.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

21、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B . 朝济而夕设版

22、焉济:成功C .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 . 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B . 郑既知亡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 . 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 . 无能为也已且君尝为晋君赐矣(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B .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

23、秦伯心悦诚服。C .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D . 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4)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9. (6分) (2019高三下安达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陈子昂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

24、静。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多谢忘机人,尘忧未能整。【注】晖上人:大云寺僧人圆晖。忘机:消除心机,超然物外。(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皎皎,微微”运用叠词,色彩鲜明,渲染寒林的萧瑟、静寂的氛围。B . 颔联写山寺景物的变化引发诗人许多感想,于是打开门窗独自观赏满眼的秋色。C . 颈联中的“杂”和“冷”极富表现力,映合诗人僻处山中的心境,融情于景。D . 本诗前三联写景叙事,最后感事抒怀,描写、叙事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 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六、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10. (6分) (2019高三下镇海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注】谷:指俸禄。(1) 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孔子主张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2) 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评价和教育冉求的。 七、 句子默写 (共1题;共5分)11. (5分) (2017高一下石柱月考) 补写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