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卷_第1页
广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卷_第2页
广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卷_第3页
广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卷_第4页
广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州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三上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其精湛的技艺令人_。缂丝工艺极为复杂,图案极为优美,可谓_。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一度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缂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徽宗为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所题的这首诗,道出了缂丝千百年来深受上层人物喜爱的原因。缂丝作品立体感强,所选的题材又都是人们_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名家书画媲美。缂丝是个慢功夫,“通经断

2、纬”的制作方法,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等16道工序,仅一厘米见方的布面上,就要穿插过24根经线,可即便是_的老手,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今天,( ),这门古老的技艺正被国人重新认识。(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拍案叫绝 鬼斧神工 司空见惯驾轻就熟B . 叹为观止 巧夺天工 喜闻乐见 驾轻就熟C . 拍案叫绝巧夺天工 喜闻乐见 熟能生巧D . 叹为观止 鬼斧神工 司空见惯熟能生巧(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 A . 缂丝工艺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B . 曾用于制作“龙袍”的缂丝工艺,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C .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一度专享的“织中圣品”。D . 缂丝曾用于制作“龙袍”,是一度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专享的“织中圣品”。(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现代服装中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B . 现代服装中正在巧妙地运用缂丝这一技法C . 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中D . 巧妙的缂丝这一技法正在被运用到现代服装中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4、 (6分) (2016高二上南昌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之言,不仅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君子三戒”涉及人性中最常见的方面:人性好色、好斗、贪得。何谓色?含义一,“色”主要指面部表情,怒色、和颜悦色都属此类,也可引申为表面上;含义二;“色”指美色,尤其是女性美色。也可理解为专指夫妇一伦,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斗”指争斗,战斗。孔子所说的斗,主要是指人壮年时血气方刚,好胜心正盛,容易好

5、勇斗狠,人们的意气之争也包括其中。“得”指取得,获得,此处意指贪得。贪,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都是贪得的对象。表现为对既得的唯恐丧失,也表现为对未得贪取。孔子将人生大体分为少、壮、老三个阶段,所谈“君子三戒”是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孔子之后的注疏透显出“君子三戒”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孔子从血气出发所谈的“君子三戒”,指向了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提升,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及对礼法、习俗等社会规范的遵守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正因为人性好色、好斗、贪得,所以孔子提醒人们要有所戒惧,为此,人们需具有拘束性道德,在诱惑面前

6、克制自身,不能悖理违法,丧失人格,失落道德,失去本心。由此,人们才有可能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进而挺立道德主体、扩充道德生命。“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当代中国官员如何戒“色”?第一,修身养性,涵养拘束性道德。第二,修身齐家,弘扬夫妻忠贞美德。如何戒“斗”?第一,弘扬“掣矩之道”,处理好上下级、平级、同级行政官员之间的关系。第二,“正名” ,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第三,提倡君子之争。在竞争、竞岗、竞职时,尊重社会规范、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礼来化解恶性竞争或争斗,营造和谐良性的竞争氛围。如何戒“

7、得”?第一,不受不义之货财。第二,理解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有助于官员拒贪自主性的提高。最低的一重境界是“以利为利”,就是说为官的目的是唯利是图。第二重境界是“以义为利”,就是说为官者确实有为己谋福的目的,但他是通过行善举,为百姓服务而达到自己利益。第三重境界是“以义为义”,即纯粹为行善而行善的境界,纯粹为百姓服务而为官,惟其如此才能心安。“好色、嗜斗、贪得”的最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官员唯有涵养自己的拘束性道德,提高面对色、斗、得的道德持守能力,方能获得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的幸福。尤其是在今天,官员内心对制度的敬畏,对色、斗、得的戒惧,应该成为反腐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也正因此,“君子三戒”及

8、与此相关的道德修养应该成为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三戒”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的启示节选)(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谈到君子有三戒,主张戒色、戒斗、戒得,也从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和从血气特点不同揭示三戒思想的依据。B . 孔子所谈三戒思想既对个人自然生命的健康意义重大,又对个人道德生命的提升以及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C . “君子三戒”针对人性的通常弱点而论,其中的人性好色重要一层意思指人们对女性美色的喜好,即人们厚于女性美色。D . “得”主要指贪得。泛指无节制的爱好,贪得无厌。表

9、现为对财货、金钱、宝物、田产、房屋、女色等未得对象的贪取。(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孔子所谈“君子三戒”从血气出发,但并未止于自然生命层面,而是显出从养生到养志、以理胜气的理论发展路向。B . 人们要超越血气的役使走向道德修养的提升,就要对好色、好斗、贪得有所戒惧,就需要在诱惑面前克制自身。C . “君子三戒”为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智慧,如修身齐家、掣矩之道、正名、君子之争、以义为义等。D . 借鉴君子之争戒官员之斗,是指在职场竞争中,尊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以礼来化解恶性竞争或争斗,营造和谐良性的竞争氛围。(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

10、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所谈的“君子三戒”,从人的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提升,既关注人对色、斗、得的节制,又关注对社会规范的遵守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B . “正名”之法有利于戒官员之斗,官员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又不缺位,有助于避免争权夺利。C . 理解义利关系的三重境界来戒“得”,意在否定唯利是图,而培养“以义为利”之风,进而崇尚“以义为义”的最高境界。D . “好色、嗜斗、贪得”的最终结果都是事与愿违,官员对制度的敬畏,对色、斗、得的戒惧,是今天反腐制度建设的内在动力。3. (9分) (2017高二下朔州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古人

11、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古人不仅相

12、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

13、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过街老鼠,人人

14、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

15、“道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1) 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是( )A . 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B . 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C . 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D . 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2) 下列说法或行

16、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是( )A . 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B . 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C . 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D . 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重要性。B . 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进行文化重建。C . 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化的敬畏。D .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4. (12分)

17、(2020高三下来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第四章) 刘震云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

18、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我爹来送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我忙追上去,

19、把馍袋塞给他。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她也很高兴。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

20、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你比我起得还早!”“我也刚刚才。”早晨下了霜。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李爱莲指着那人影,“是吗?”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天尽头有一回声:“哎!”“找到了吗?”“找到了,小子!”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找到了?”“找到了。”“在哪儿呢?”“别急,我给你掏出来。”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李

21、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是是,是世界地理。”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己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爹!”我惊叫。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我说:“您都六十五了。”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

22、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我”去

23、借书作铺垫。B . 小说中,“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C . 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D . 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2) 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3) 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9高一上浦东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24、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自余为僇人 , 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

25、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注释】僇人:通“戮人”,受过刑辱的人。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培塿:小土堆。(1) 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B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C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D .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2) 对第段画线句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 . 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

26、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边际了。B . 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已然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C . 茫茫无际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边际了。D . 忧思绵绵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却不能得到它的尽头了。(3) 对第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恒惴栗”概括了作者被贬后心情,同下文游西山时的欣喜形成对比。B . “施施”“慢慢”表现作者游览时寂寞愁闷、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C .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郁闷已得到完全排解。D .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反面扣题,小结游山感受,自然引出下文

27、。(4) 第段表现“西山之怪特”,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对此加以分析。 (5) 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9高三上贵港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 首联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样,写环境艰苦,表达对友人的同情。B . “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C . 颈联用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劝其脱鞍少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D .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其口语化的语言亲切洒脱,令人耳目一新。(2)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9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