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控媒介伊蚊.ppt_第1页
科学防控媒介伊蚊.ppt_第2页
科学防控媒介伊蚊.ppt_第3页
科学防控媒介伊蚊.ppt_第4页
科学防控媒介伊蚊.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学防控媒介伊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媒介伊蚊应急防控原则,应采取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重点的综合防制措施。 杀灭成蚊只是一种应急灭蚊措施 清除孳生地才是根本的防控手段!,科学防控媒介伊蚊的内容,彻底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 合理用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用杀虫药械 开展应急监测,评估防控效果,彻底清除媒介伊蚊孳生地,媒介伊蚊孳生地特点 孳生于水体清、不流动的静水中。 在我国南方,几乎所有能积存雨水的物件,甚至如包装机器的塑料膜凹陷处、机器轴窝积水,都可以是它们的孳生场所。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为了彻底清除它们的孳生场所或杀灭幼虫,对种种人为积水,必须作十分仔细的调查和处理。各楼层、地

2、下室、尤其是天台都应检查到位(立体检查)。 但下水道及沙井口,一般是不会孳生伊蚊的。,各种媒介伊蚊孳生地列举,合理用药:杀虫剂的选用,首先,应选用敏感(抗性系数小于2)药物或低抗药性药物(抗性系数小于10),高抗药性(抗性系数大于20)的药物就不宜使用了。 据广东省疾控中心以及部分地市疾控中心抗药性监测结果,目前在我省常用的杀虫剂,如氯菊酯、丙烯菊酯系列、氯氰菊酯系列、胺菊酯、仲丁威、双硫磷、马拉硫磷等对白纹伊蚊是敏感或呈低抗药性的。,白纹伊蚊不容易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昆虫产生抗药性的环节主要是在幼虫时期。 即使我省的致倦库蚊(主要孳生于下水道)对多种杀虫已产生高抗药性,而白纹伊蚊对杀虫剂总体呈

3、敏感或低抗性,一是白纹伊蚊自身的生物学特点。二是因为白纹伊蚊孳生于小积水容器中,如家庭水生植物、盆罐等,对于这类孳生地,我们都是通过翻盆倒罐,清除积水等措施消灭幼虫,幼虫接触药物机会相对小一些,客观上减缓了白纹伊蚊产生抗药性的进程。,合理用药:杀虫剂剂型的选择,不同场所、不同施药方式选用的剂型各不相同。 在外环境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或室内空间喷雾,应选取用乳油、乳剂;热烟雾喷雾应只能选用油剂。 在室内重点滞留喷洒或室外的绿篱技术应选用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微胶囊剂;药物应选用有持效作用的药物,如氯氰菊酯系列、氯氟氰菊酯等。,合理用药:喷雾器的选择,超低容量喷雾或室内空间喷雾要选用机动或电动超低容量喷

4、雾器(雾粒25-50m); 烟雾剂喷雾选用热烟雾器(小于25m ); 滞留喷洒选用常量(大于400m )或高容量喷雾器(200-400m ); 绿篱技术选用低容量喷雾器(100-200m)。,监测与防控区域划分(中疾控传防发2014376号),核心区、警戒区、监控区的确定 以病例家庭为中心,半径200米的范围内的区域为核心区;核心区以外半径200米范围内区域为警戒区;根据登革热不同风险地区疫情规模和流行季节等因素,警戒区外围划定监控区。,200m,200,400m,400m,监控区,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启动条件,在登革热流行季节出现输入或本地感染登革热病例时,应立即启动媒介伊蚊应急监测。 发生登

5、革热的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10时,当地要立即启动灭蚊措施。,登革热现场化学处理,室内:首次进行空间喷雾处理1次,药物按产品说明书稀释,按0.5ml/m3进行喷雾;然后再进行1次重点滞留喷洒,药物按产品说明书及物体吸水情况稀释,不吸收板面按30ml/m施药,吸收板面按80ml/m施药。 室外:采取超低容量或热烟雾剂喷雾与绿篱技术处理相结合的方式。,超低容量喷雾,在疫点植被较多的场所,应选用车载式超低容量喷雾器,居民区外环境可选用背负式超低容量喷雾器。药物按产品说明书稀释一定倍数,按0.10.2 ml/m施药(根据喷药流量决定车行驶、人走路速度)。 根据媒介伊蚊的两个活动高峰期

6、,选择在早上的7-10时和下午4-7时进行喷雾施药。,热烟雾剂喷雾,作为超低容量喷雾的一种补充,其雾化好,渗透力强,扩散距离清楚。在环境比较复杂,如高密度竹林、杂物多的环境,微风时可使用。 药剂一般不用稀释直接喷雾,按15ml/m进行喷雾,绿篱技术施药,绿篱技术是指根据白纹伊蚊喜爱栖息于室外植被阴凉环境的特点,采用低容量的喷雾器将长持效杀虫药剂喷洒在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灌木篱笆或植被叶片表面和背面,以达到对蚊虫长期、有效的杀灭效果。绿篱技术对药物、剂型、喷雾器、施药部位及施药方式等有特定的要术。,绿篱技术施药,药物:高效氯氟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具有长效滞留杀灭的杀虫剂。

7、剂型:微胶囊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 喷雾器:选用机动或电动低容量喷雾器,一般将雾粒调至100m200m大小。 施药浓度:因为植被的吸水量较低,施药浓度适当比推荐提高,如推荐使用是稀释200倍,则绿篱技术是稀释50-100倍。 施药方式及部位:重点喷洒社区建筑物周围的2m 以下灌木绿化篱笆和灌木丛;内街小巷绿化带;公园2m 以下竹林、灌木绿篱、灌木丛;马路两侧绿篱。蚊虫喜栖息于植物枝叶向下背阴表面,所以应将喷头从下往上斜45度角向上均匀喷雾,以灌木叶片湿而不滴为宜。,化学杀灭处理频次,超低容量处理周期 核心区每3天处理1次,连续3次,以后每周1次,直至疫情得以控制;警戒区开始与疫点同步处理1

8、次后,再根据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决定是否再进行处理。 绿篱技术或滞留喷洒处理周期 绿篱技术或滞留喷洒持效期比较长,在不下雨或没人为影响情况下,2周处理一次能够满足控制成蚊密度需要。,应急监测及控制效果评估,幼虫密度调查:每监测点调查50-100户居民(在外环境或单位,按每10米10米折算为1户),检查室内及门前屋后所有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布雷图指数(BI)。 核心区每3天监测1次,警戒区每周监测1次,监控区每2周监测1次。,应急监测及控制效果评估,成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在监测点布放50-100只诱蚊诱卵器,一般每35户或每2550米距离布放一个,主要布放于住户的庭院树荫、阳台、

9、天台花草下,或室外环境的树木、花草、绿化带、灌木丛下,连续布放4天,第4天检查,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I)。 核心区每3天监测1次,警戒区每周监测1次,监控区每2周监测1次。,应急监测与控制的终止条件,当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超过5,说明媒介伊蚊控制未符合要求,应继续在疫区内清除蚊虫孳生地及杀灭成蚊。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最长外潜伏期和内潜伏期(25天)内无新发病例,且核心区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均降至5以下时,可以终止该区域的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非疫点场所媒介伊蚊控制,非疫点场所媒介伊蚊控制一样重要! 因为登革热: 早期防控-事半功倍 中期防控-事倍功半 晚期防控-“无功而返”,非疫区场所媒介伊蚊控制,开展媒介伊蚊监测 非疫区场所每2周开展1次蚊媒监测,如BI(布雷图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