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毛笔社戏教案_第1页
鲁迅毛笔社戏教案_第2页
鲁迅毛笔社戏教案_第3页
鲁迅毛笔社戏教案_第4页
鲁迅毛笔社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鲁迅毛笔社戏教案鲁迅毛笔社戏优秀教案大全一明确目标1.解决生字词。2.分析文章情节结构。3.掌握欲扬先抑的手法三、整体感知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梗概,解决生字词。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情节,指出应以文章内容上的变化作为划分段落层次的重要依据,把看戏一段作为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全文分成三部分,其中“看戏”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写“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在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第二部分(从“至于我的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写“我”和小伙

2、伴们到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可分四层:(1)(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2)(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写小伙伴们架橹摇船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3)(从“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写在赵庄看社戏的情况。(4)(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写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到文章结束),写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2.分析课文第一部分。教师提问,平桥村为什

3、么成了“我”的乐土?要求学生迅速在文中找出答案。(1)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2)大伙平等相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3)可以捉蚯蚓钓虾,充满了乐趣。提问,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带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大家讨论后,教师明确: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是为了突出社戏更加吸引“我”。作者用“乐土”作衬托,“乐土”已经很好了,但“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在结构上也非常巧妙。3.分析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看社戏,那为什么花费大量的笔墨写看戏前的波折?这属于什么手法?这是文章的疑点所在,教师应在学生

4、认真思考后明确答案: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我”对看戏早已是迫不及待,可偏偏有种种原因使“我”不能成行,令“我”着实急了一阵子。这是抑。但抑的目的是为了要扬。要扬出“我”的愿望得以实现后的喜悦心情和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文章就是从找船开始,一步步揭示小伙伴们美好心灵的。五、总结、扩展这节课主要分析了小说的情节,对故事大概有了了解,并且学习了欲扬先抑这种手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可尝试运用。六、布置作业1.解决生字词。2.背诵“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第二课时鲁迅毛笔社戏优秀教案大全二教学目的:1.积累有关的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的技巧,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

5、思想的作用。3.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背景。2.整体理解课文。3.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本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1922年前后,作者看到了曾饱含热望的辛亥革命终遭夭折的悲惨结局,能够推动中国走向光明的力量究竟在哪儿呢?鲁迅先生在社戏中由看京戏引发的强烈的失望之情,而倾注更多的笔墨和激情在那一群生龙活虎的农村少年身上。这里暗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戏院不过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对中国戏院的观

6、察与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与国民性的认识与发现。有人认为看京戏的过程的描写,几乎每一处都含有某种象征意味,在鲁迅的心目中,“那夜似的好戏、好豆”已经成为某种生命形态和境界的象征,那么舒展、自由,那么沉静而柔和,那么和谐而充满情趣。我们今天学习社戏看同学们能从中读出怎样的理解。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小说写作的对象,用序号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小说的结构与中心。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1)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2)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7、。(3)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4)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5)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6)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7)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蜷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8)潺潺;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9)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10)歌吹:歌声和乐声。(11)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用作(13)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14)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一、探究结构

8、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第一部分(第13节)盼社戏归省乐土乡间生活的小朋友乡村乐事:钓虾、放牛。好事多磨第二部分(第430节)看社戏趣味横生月夜出航船头看戏归航偷豆第三部分(第31节到完)忆社戏终生难忘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讨论并归纳:写了A.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G.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CDEF。略写的是

9、:ABG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讨论并归纳: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吃详写,其他情节与看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二、探究中心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1.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明确:作品通过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2.本文表达的中心对

10、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鲁迅毛笔社戏优秀教案大全三1.体会江南水乡的文化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2.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3.体会农家少年的纯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特色。引导学生领会江南水乡的自然美、人性美,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社戏”来表达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2.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3.搜集与社戏内容有关的资料。一、情境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是一道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

11、;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是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远在我们记忆深处回响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社戏,一起去感受童年的纯真和美好吧。二、检查预习1.介绍鲁迅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

12、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2.字词检查。宕dng 沁qn 头昏脑眩*un 惮dn 踱du棹zho 归省*ng 行hng辈 撺掇cunDu凫f水 撮cu 桕ji 楫j 旺相*ing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结构。(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层次。)明确: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社戏。可划分为三部分:看戏前(第13段);看戏中(第430段);看戏后(第3140段)。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速读第一部分,思考问题。1.平桥村是怎样的一个村庄?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

13、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居住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2.“我”在平桥村得到了很多优待,这表现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明确: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概括回答。明确:掘蚯蚓;去钓虾,虾归“我”吃;一同去放牛。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作用?明确: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就应更乐趣无穷。这样,为写最大乐事看社戏作了铺垫。5.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这是因为什么?明确:(1)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快乐地生活

14、。(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五、合作探究,赵庄看戏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1.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这部分的层次。明确:第一层(第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第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第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第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2.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明确:波折一:一时叫不到船转机一:八叔的航船回来了。波折二: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转机二: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波

15、折三:怕外祖母担心转机三: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证。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们的友爱、聪慧,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3.终于去看社戏了,哪些文字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明确:“我”坐航船去看社戏途中曾有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认成赵庄,一是把“渔火”误认成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到赵庄看社戏的心情。4.在作者笔下,“我”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明确:不好看。原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并不停地唱着。六、合作探究,月下归航1.在返航途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我”对赵庄的留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正面、侧面进行描写,突出船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高超。2.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是“偷”?这个情节的设置是为了表现什么?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