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_第1页
《克己复礼》_第2页
《克己复礼》_第3页
《克己复礼》_第4页
《克己复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克己复礼,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 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克己复礼的主张 本课

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2.1章: 克己 3.14、7.5章: 崇古 3.1、6.25、12.11章: 秩序 16.2章: 道 13.3章: 正名 1.2、2.8章: 孝梯 17.21章: 报恩 17.11、3.3章: 仁,整体解读,1、“复”礼:孔子想要恢复的是什么时代礼? 第3.14,7.5。孔子崇古,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3.14,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要义:推崇周礼,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7.5,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年老

3、体衰和四处碰壁的悲凉心情,对礼制失落的感叹之深,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朝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法规。 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2、孔子当时的现实生活,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怎么样? 第3.1,6.25章。,3.1,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反对:士大夫搞起了

4、天子的排场。 要义:要严守秩序,不可僭越。,6.25,觚不觚,觚哉,觚哉。,要义:反对名实不符。,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是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的表现。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 ”。(概括为四字),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礼崩乐坏,3、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孔子

5、认为应该怎样做? 第12.11,13.3,16.2章,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君君:君主的要像个君主。 臣臣:臣子的要像个臣子。 父父:父亲的要像个父亲。 子子:子女的要像个子女。,要义:要各守本分。,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人伦天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 孔子的话的要义其实是恢复等级秩序,各守本分。,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

6、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13.3,子路问老师,如果卫君让你去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是正名。 子路这个直性子立马蹦出一句话,说老师也太迂腐了,竟然去做正名这种事。 看他老师也不客气地说,子由啊,你太鲁莽了,君子对于自己不懂得的东西最好保持沉默,你不懂怎么能乱说呢。,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说如果让他从事政治,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正名”,成语:

7、“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要义: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各守本分)。,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明确】孔子所处的时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 。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制度(名)。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他要用“名”(西周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社会的混论是由“名”“实”混乱引起的,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

8、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要义:政治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思考:在这段文字中,“天下无道”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孔子这里讲的,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在诸侯手里,二是诸侯国家大大权落在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面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孔子认为应该 恢复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正名”是孔子“礼”的思想的组成部分。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顺”,接下来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没有秩

9、序,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4、以上所说的“礼”更多的是指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而“礼”也是个人的礼,是对个人行为规范的要求,是个人修养的提高。这种行为规范和个人修养如何表现在家庭内部? 第1.2,2.8,17.21章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曾是

10、以为孝乎?”,要义:,孝悌,1.2,2.8,实现“仁”为什么要以孝悌为根本? 谈谈你的看法。,仁道宽广,不易把握。从浅近出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有收效。父母兄弟是每个人身边最亲近的人。孝悌,就是对父母之爱和对兄弟之爱。实践孝悌之德,涵养仁心天理,心性必然纯和温厚,侍奉父母,与兄弟相处,言行举止自然循规蹈矩,合情合理。讲这种心性举止扩而大之到社会上,对其他人也不至于有冒犯的举动和暴戾的倾向。当然,也不会违法乱纪,从事非理性的活动了。如此,天理本心自然洋溢于生命之外,仁爱也就充满了整个世界。,“子夏问孝”一段文字,孔子认为,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还不能说是孝。要做

11、到孝,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明确】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要求,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根本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孝敬父母。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

12、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要义:,报恩,17.21,思考: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是从什么角度来说应该为父母守丧三年的?,【明确】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因此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的丧,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得到的制度化,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以2.8和17.21为先,1.2为结,明确孝悌,报恩,是仁的根本。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

13、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5、孔子反对把礼乐仅仅当作一种形式的做法。礼乐需要有一个灵魂,它们的灵魂是什么?,第17.11、3.3章,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7.11,3.3,要义:“仁”是“礼”的内核。,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4、思考:这里,孔子强调了“礼”、“乐”、“仁”三者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明确】乐是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探究,探究一 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不相同。“克已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仪式、规章制度。“明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必须泯灭人欲。 宋代理学家将“克己”理解为“灭

15、入欲”是扩大了“克已”的内容。从“非礼勿视”等语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克己”仅仅是约束自己违反礼仪、制度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泯灭人性的欲望。同样,宋代理学家将“复礼”理解为“明天理”,也是拔高了“复礼”的高度。另外,“克已”“复礼”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明天理”“灭人欲”之间存在的完全对立的关系。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探究二 实现“仁”为什么要以孝悌为根本?谈谈你的看法。,仁道宽广,不易把握。

16、从浅近出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有收效。父母兄弟是每个人身边最亲近的人。孝悌,就是对父母之爱和对兄弟之爱。实践孝悌之德,涵养仁心天理,心性必然纯和温厚,侍奉父母,与兄弟相处,言行举止自然循规蹈矩,合情合理。讲这种心性举止扩而大之到社会上,对其他人也不至于有冒犯的举动和暴戾的倾向。当然,也不会违法乱纪,从事非理性的活动了。如此,天理本心自然洋溢于生命之外,仁爱也就充满了整个世界。,探究三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职、博爱。,礼乐文明”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文明制度,孔夫子一生奔波,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礼乐制度”的实现。“礼”包括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等。人的嗜欲好恶,都由礼来节制。在古人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就是因为懂得礼。礼与法有点相似,但又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