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_图文.ppt_第1页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_图文.ppt_第2页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_图文.ppt_第3页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_图文.ppt_第4页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_图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吉林市教育学院 王辉,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和表述技巧是目标设计的关键因素。,教学目标的含义,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之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期或估计。,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为学生,而非教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起着主导的作用。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体现的是学生在具体行为上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即描述的不应是“教师做了

2、什么”,而应该是“学生能做什么了”。,例:,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参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教学目标的内容主体为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在教学目标中,教师设计的应该是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学会了什么或学会了做什么,而不应该是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要做些什么。,运动与摩擦力一课的部分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状况、物体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含义理解有偏差。用教学参考书中

3、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所陈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师对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完全不了解。她把在教案中写“教学目标”栏当作走过场,实际教学并不考虑教学目标。甚至对写教学目标的必要性提出质疑。 教师写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之所以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因为教学目标在陈述上是含糊不清的,因而不可观察、不可测量,难于操作。,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真正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 加强对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克服教学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使教学目标明确化。 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经常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的多种类型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教

4、学目标的三个领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把人类学习分为三个主要的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也主要是根据布卢姆的分类方法来分类的。 各学科教学目标都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联系,教学目的体现了在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育教学总任务,它们根据该学科的特点规定了各章节的教学范围和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通过教学所能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测和估计,它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起引导作用,对教学的评价起依据作用。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同时前者具

5、有稳定性,后者具有灵活性。 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只有在对教学目的具体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 一是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方向; 二是指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 三是指导着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方向。,教学目标的功能,(二)激励功能 目标是引发个体行为的一个外部诱因,它能给个体带来为实现某个目标全神贯注、克服困难、抵制诱惑的力量,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教学目标的功能,(三)评测功能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它的达成与否就成了评测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 科学正确地评价一堂课的成败优劣,应从学生在教师预先设定

6、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否真正达到了目标或达标的程度来做判断。,当代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新课程三维目标分类,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每个领域又可分为由低级到高级的若干个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初级认知,高级认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可观察的行为动词,背诵、复述、回忆、默写、听写、画出、写出、列举、描述、指明、解答、罗列 区分、区别、划分、解释、归纳、说明、总结、阐明、证明、简述、比较、判断、概括、质疑、审出、选择、筛选、找出、计算、运用、使用、拟定、评价

7、、撰写、试论、创造、整合 符号表示、合理命名、分层描述、规范说出、规范写清、用术语表述、用学科理论表述,使用行为动词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一、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研究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质的具体化) 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问题解决和创新 社会参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文化修养:语言与沟通、科技与实践、人文与审美(人文底蕴与审美情趣),学科核心素养,指本学科对核心素养的贡献(终身烙印) 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准: 课程标准 质量标准,中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实证思想 科学概念 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 科学态度,怎样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小学科学

8、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怎样理解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几方面的内容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二、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目标,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科学学习

9、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能力。,“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科学课程要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能力。,

10、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什么是科学课程的“开放性”?,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科学探究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从某种程度上

11、说,这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因此,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应该是开放的,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死扣这些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适当的灵活性,使教学过程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成效。,三、小学科学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为什么科学课程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就是以这三大维度或三

12、大要素为脉络来进行表述的。总目标对小学生经由科学课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预期发展水平做了高度概括,分目标则对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做了明确界定。总目标和分目标一起,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虽然总目标分解为3个分目标,但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同时能兼顾或达到多个分目标。,总目标中提到的“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包含哪些含义?是否也包含“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鉴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不可能要求他们“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鉴于现代化、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

13、更应该鼓励孩子从小乐于投身自然、探究自然,用他们敏锐的感官去拥抱自然,去发现自然中的变化和奥秘,去欣赏自然的景色美、生态美、沧桑美和协调美,从而发展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感。,教学中怎样把握各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把各分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可以而且常常需要在某一堂课、某一个教学环节上对某一个分目标比较侧重,但在另一堂课、另一个教学环节上又会体现另一个分目标。从总体上来说,3个分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索、质疑和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使用的“科学探究”一词往往具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

14、是科学探究活动,二是科学探究技能。 科学探究活动又可以区分为科学家(泛指一切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两者在对象、方法和结果上存在差异。 科学探究技能是指使人能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动作方式或操作顺序。,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目标的双重性。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一是指向具体的、未知的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二是指向科学的本质,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探索科学的奥秘。 (2)活动的过程性。任何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必定由若干个基本步骤所组成,每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目标是有差异的,但各个科学活动的基本步骤却是大致相同的。 (3)方法的针对性。对于不同的问题必须采用不同的探究

15、方法。 (4)工具的有效性。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需要恰当地使用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感官所不及的事物或现象。 (5)证据的重要性。科学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6)结果的可重复性。科学探究结果必须通过一定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一方面接受他人的重复验证,证明或证伪;另一方面可以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构思和探究结果。 (7)结论的开放性。科学探究活动的结论来自对探究结果的归纳整理和逻辑推理,代表了特定的人在特定时段的研究水平,对它的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带来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什么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意味着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学生表达探

16、究结果的方式,而是要鼓励他们百花齐放,用他们自己熟悉的、力所能及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就是科学课的德育目标?为什么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不用“德育目标”?,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从小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品德。科学课也担负德育重任。而德育方面的目标,主要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联,但在“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中也有所体现。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已渗透在各目标之中。,科学教育如何体现思想品德教育?,一是明确总目标和分目标提出的具体任务。二是教师身体力行。领会课标精神,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三是资源合理配置。教材、教具、教学辅助手

17、段、学校管理系统和校外资源的配备、选择、共享、维护等,都必须坚持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培养的原则,坚持节俭、长效、循环使用。,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的观念。 然后,要让学生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课程目标部分明确要求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乐于合作和交流”有哪些重要性?,一是合作和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其中包括了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人、适当的有条件地让步等技能和策略,而这些能力只有科学学习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锻炼,才能

18、逐步形成。 二是乐于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沟通意愿,只有当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能够尝试着去合作与交流,并且在合作与交流中得到鼓励和承认,获得了成功与自信,才会形成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沟通意愿,才有利于形成开放、开朗的良好个性品质。,为什么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消极影响”?,这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我们鼓励学生从小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但是也要让学生懂得,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用科学,否则会对人类与社会造成危害。这是在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科学教育如何启发儿童的创造精神?,(1)发展学生对自然、对科

19、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加强科学技能训练。 (3)开放式学习。 (4)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5)助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四、小学科学课标的内容标准与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如科学探究的特征。,探究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是一回事吗?,探究式学习可以区分为两大类: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探究式学习可以是发现式的,也可以是接受式的。接受式学习一定属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一定属于探究式学习。探究式的学习不一定是发现式的,接受式学习也可以是探究式的。,儿童自发的

20、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三者的不同: 首先,儿童自发的探究基本上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科学家的探究也是科学家深化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的主要方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却只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 其次,儿童自发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基本是在没有外部指导的情况下自主开展的。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是一种迅速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省时学习与发展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对于如何安排探究、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活动的重点是什么、教师重点指导哪些方面、如何指导及何时介入等问题,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则。 第三,儿童自发的探究计划性不强,常常随兴所至。科学家的探究则

21、有科学的研究计划。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也有规划。,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第四,从探究问题的产生来看,儿童自发探究的问题往往直接来自身边生活与直接观察,问题由儿童自主提出。科学家探究的问题则主要来自高深的学科领域,问题是由科学家自主提出。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究的问题则主要是与生活、社会有关的学科中的问题,问题更多的是由教育者提出。 第五,在探究过程中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问题的复杂性与创新性等许多方面,三者都不在一个水平或层次上。 第六,从探究的跨学科性上来看,儿童自发的探究尚未分化出学科的维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学科模糊性;科学家的探究具有明显的学科性;

22、教师指导下的探究以各科课程中的单科性主题为主。,儿童自发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与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三者的相同:首先,3种探究 都起源于或围绕着一个对于探究者来说“新颖”的问题、情境材料。其次,三者都要经历一个基本的过程,运用一些一般的方法,开展一些基本的推理。,不同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有无差别?有何差别?,(1)范围的大小不同;(2)性质的难易不同;(3)频度的高低不同;(4)启动的机制不同。高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范围、难度更大,频度更高;高年级学生应更自觉主动地提出探究目标和计划,中低年级学生则不然。,科学探究是惟一的科学学习方式吗?,探究式学习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讲授、

23、学生听讲也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科学探究仅仅是动手做吗?,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为后续探究制订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报告,并向其他人展示和陈述,等等。,科学探究的学习重点在哪里?,(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

24、,初步习得科学方法;(4)逐步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探究的问题由谁提出?来自哪里?,既要事先设计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又要关注学生自己提出的探究问题。,如何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一个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完善。,探究过程中如何对待学生的前概念?,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让他们亲自发现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冲突之处,使他

25、们心服口服地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或重建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假设、新概念。,四、小学科学课标的内容标准与教学目标,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素养中所处的地位是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学习方面应培养小学生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想知道,爱提问。 (2)喜欢大胆想象。 (3)尊重证据。 (4)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具有坚持性。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如何看待“生命世界”这部分在小学科学课程学习中的作用?,“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为小学生提供了

26、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使其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关注和人类生存等有关的重大问题。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建立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责任感,并能参与有关社会问题讨论和决策,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意识等。,“物质世界”为什么分成“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以及“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三大部分?,“物质世界”研究的是自然界中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物体与物质”部分通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3个层次从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物质一些常见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过程。物体和物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都与能量有关,常见的物理过程,如电、声、光、热、磁,都属于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或各种形式之间的转换。我们

27、利用“能量”这个大概念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科学有更深刻的理解。“运动与力”通过学生对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的认识,来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一些简单机械的原来与应用。,“地球与宇宙”中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据何种地位?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有关“地球与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还可以使儿童了解人类为科学地了解宇宙所做的努力。儿童通过对地球物质的学习,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从而对地球物质充满感激之情。同时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物质破坏的危害性,树立保护人类惟一家园的意识。,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映在学

28、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为什么要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要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因此,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他不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只描写教师提供的情境、所要处理的问题以及所要从事的工作。而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的成品,都因人的不

29、同而多变。 表现性目标表达方式的提出,建立在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上,批判之一便是对情意领域目标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目标这些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很难准确地预设一节课后该发生何种行为变化。这些目标的叙写,与其指明活动后的行为变化,不如指明活动本身更为有效,何况,活动的收获完全可能超过预期。,怎样把握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有限的上课时数之间的关系?,教师所应具备的开放的教学观念,关键有3点:其一,教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究知识的宝库;其二,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的场所;其三,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教师的作用是作为向导引领学生学科学用科

30、学,地点可以是课堂,更应该到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所以,科学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的那些时数,而要重视引导学生课外的学科学用科学活动。,案例:三年级“水面的秘密” 一课教学案例,案例:三年级“水面的秘密” 一课教学案例,“水面的秘密”教学目标的改进建议: 1能针对水面现象提出问题;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观察装满水的玻璃杯,发现水面是凸起的,初步感知水的表面张力; 2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现象,并善于思考;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基于猜测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和做出自己的解释,归纳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开展新的实验,丰富感知,

31、发展主动思考的兴趣。 开展新的实验,丰富感知,发展主动思考的兴趣。,“水面的秘密”教学过程的改进建议: 1观察半杯水装满了吗?怎么算装满了? (学生已有经验) 2确定标准观察记录水面状态怎么证明满了? (学生已有经验) 3再继续滴入水会溢出(已知占据空间)-教师演示 挑起认知冲突,激发实验动机 猜想(具体化,促使后续活动有了目的性)观察、测量 4.表征结果分析、比较,归纳,想象并解释(推理) 感知水的表面张力(物质特性),表达自己的认识(比较-1猜的与实际的差距比较;2对数据分析后的归纳。 ) 对获取到的实验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归纳),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科学概念: 热总会从温度

32、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课教学设计,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1.基于课程标准 “热现象”是“物质科学”领域中“能量的表现形式”主题中的重要内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本课的内容标准要求是:“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

33、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标准还指出,“要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科学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现象、收集的数据本身往往不能自明,必须经过逻辑推理以获取其含义,才可能形成证据,建立对研究问题的科学解释。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经历事实转化为证据的确认过程,经历集体评价、鉴别证据真伪的过程对帮助学生今后进行科学实践以及培养学生集体论证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课教学设计,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2.基于教材 本课是热单元的第六课,该单元主要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

34、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内容。 本课主要由“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两个部分构成,有三个实验:触摸金属条在热水中的变化,通过手的感觉判断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利用酒精灯烧金属条,火柴掉落等可视的、直观的实验现象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观察酒精灯烧金属片、蜡融化的现象,更深入的了解观察热传导现象。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共识丰富概念:当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温度较高的物体会向温度较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传导。,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课教学设计,设置学习目标的依据 3、基于学生情况分析 对儿童

35、而言,主动建构和理解科学概念,必须建立在观点的发表和共享的过程中,在论证过程中强化儿童的观点与证据的协调,但儿童的观点总会受到原有认知、信息加工能力、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论证过程中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性选择或无序化的思维现象等特征。,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课教学设计,具体到本课,围绕学生原有认知、思维习惯以及信息加工能力等三个方面,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四、五年级各50名学生进行的课前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课教学设计,我们发现,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都知道金属勺子在热水里放一会就会变热,且四年级会有4%的同学会认为热

36、水的温度决定最末端勺柄是否能够变热。两个年级的大多数同学都能准确画出热在直线型物体和圆形物体中的传递方向,但是还停留在具体情境的描述上,尚不能从温度上来描述这些不同的热传递现象中蕴含的热传递特点,同时两个年级各有14%和22%的同学具备热会从中间热的地方向四周“晕染传递”的初步意识。在解释热传递的应用上,多数孩子潜意识中认为热传递就是两个物体间的热量传递,忽视热在同一物体内的传递现象。,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课教学设计,同时从孩子们课堂对他人信息的反馈以及基于证据进行论证的能力表现上看,孩子大多都能主动利用自己的实验记录来进行交流,会倾向于对别人和自己实验现象不一样的地方、以及遗

37、漏的一些细节上的事实进行质疑和批判,四年级孩子在关键证据的选择上会选择陈述和自己预设一样的、和别人实验现象一致的事实,而五年级孩子则更容易从证据是否全面、是否准确上捍卫自己的观点。,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课教学设计,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课教学设计,依据上述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情,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不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热在铜棒中的传递方向。 2.通过小组、班级的交流活动,对能够证明猜测成立的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 3.依据对热在铜棒和金属片中的实验现象,会采用“温度”等词语正确描述热传递的过程,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课教学设计,三、教学重点: 从多种实验现象中寻找证据,建立有关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的共识。 四、教学难点: 能准确有效的将实验现象与自己对热传导过程及方向的观点联系起来进行交流分析。 五、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铜棒、铁架台、试管夹、酒精灯、火柴、金属铁片、蜡环、温度计等。,案例:五年级下“热是怎样传递的 ”一课教学设计,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提出观点 (课件出示图片) 1.教师组织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