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pptx_第1页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pptx_第2页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pptx_第3页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pptx_第4页
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1.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表述,最准确、最完整的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水往低处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月亮绕地球转 红灯停,绿灯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A. B. C. D.,D,C,3.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 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A. B. C. D. 4.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D,D,5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需要智慧,学习哲学可以使人们拥有智慧。哲学的智慧产生于 A.人类的头脑 B.人类的意识 C.人类的生理状况 D.人类的实践活动 6.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

3、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 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科学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B,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 B. C. D. 8.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

4、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A,C,9. 放眼周围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原野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其正确回答是 A.可知性 B.矛盾同一性 C.客观实在性 D.永恒性 10.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和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B.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C.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 D.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C,B,11. “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前进

5、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说明 A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B自然科学研究可以取代哲学的研究 C 具体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的发展 D 实践和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12. 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世界的本原是 A金、木、水、火、土 B原子等基本元素 C物质 D意识,D,C,13. 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发展总是相伴而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哲学属于文化,文化是对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 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A B C

6、 D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 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哲学社会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C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D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D,C,15.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包括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A B. C. D. 16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 B. C. D.,D,B,1

7、7.规律客观性的含义是 A.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需要任何条件 B.它可以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 C.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8.“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D,C,19.“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A.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 B.他具有创造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D.

8、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规律 2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矛盾具有普遍性,A,A,21.“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表明 A.宏观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自然界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类认识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2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9、,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B,A,2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24马克思说:“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A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B 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D,D,25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像的。”这句话说明了 A

10、.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26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观点 A.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C.看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完全不同的,D,C,27克拉底鲁认为,人不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意识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违背了事物是运动的原理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8.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人

11、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D,29. 就意识的本质而言,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特有的机能 C.社会的产物 D.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0.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B,31.建筑楼房,总是先设计出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施工。这说明 A.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B.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意识对物质具有

12、能动作用 D. 物质的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32.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 应该研究人类的认识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A.世界观和方法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C,33.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34.或许是某个夏夜,我们抬头仰望,思索广阔无垠的星

13、空。这时候,心中油然会生出一种神秘感,一系列问叩磕头脑:“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些思索表明 万物因人的思考而显现其意义和价值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情绪 哲学源于人们对于实践的追问和思考 哲学就是人们的惊讶、惊异和思考 A. B. C. D.,A,B,35.通过人体感官的眼晴,是我们看到了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那青山绿水、姹紫嫣红,那浩渺烟波、重峦叠峰通过“思维的眼晴”我们能够解释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目的性 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 自觉选择性 A. B. C. D. 3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A科学

14、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革命性 3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主张: A真理都是不确定的 B真理都是有阶级性的 C真理都是绝对的 D真理都是具体的,D,C,A,38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这表明真理具有 A.客观性和绝对性 B.条件性和具体性 C.相对性和无条件性 D.永恒性和主观性 39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的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的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程度。”材料主要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是无限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

15、过程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B,B,40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永恒使命。关于真理和认识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 B C D 4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们 A改造自然的物质性活动 B改造社会的物质性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D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的总和,B,C,4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

16、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人民群众 4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哲学上看 陶行知这句话说明了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C,44.认识的对象、来源和目的分别是 A客观事物、书本知识、获得真理 B实践、客观事物、改造世界 C客观事物、实践、检验真理 D客观事物、实践、改造世界 45.达.芬奇说:“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因为 A认识能指导实践 B认识决定实践 C认识比实践更重要 D实践决定认识 46.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

17、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这句话表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 B只要投身实践,就能获得真理 C真理就是科学理论 D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A,D,47. 人们对许多事情的认识,往往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这说明认识 A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是永恒不变 C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D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百年前,塑料袋的发明被视为“一次革命性的解放运动”,而现在,却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回答48-49 48.从塑料袋的广泛应用推广,到今天很多国家“限塑”。这一过程反映了实践是一种【 】的活动。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无客观规律性 D社会历史性 49.“一场科技革

18、命”与“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人们评价的这种变化表明 A认识具有任意性 B认识具有反复性 C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D认识的对象具有无限性,A,D,B,50.中国的成语或谚语往往包含很深的哲理性,下列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目前我国人口已近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但他的主检验张却遭到批判。44

19、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 51以前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D,54歌德说:“我们对于真理必须经常反复地说,因为错误也有人在反复宣传,并且不是有个别人而是有大批的人反复宣传。”这说明 A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B少数人的意见才是真理 C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55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 B C D,A,C,56过去人们只知道把煤作为燃料,现在则可以通过煤的干馏,从中提取上百种化工产品,用于制作染料、药品、塑料、合成纤维等,以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煤的使用价值被不断发现说明 A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B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 C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无限的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572012年3月5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