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_第1页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_第2页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_第3页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_第4页
第三讲 语言习得理论_.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一、第一语言学习,语言习得&语言学习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第一 ) 语言 “ 习得 ”,( 第一 ) 语言 “ 习得 ” 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 / 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 ) 的过程和方法。 。,第二语言 “ 学习 ”,第二语言 “ 学习 ” 通常指的是在学校环境 ( 即课堂 ) 中有意识地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 , 比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 习得 高级 中级 学习 初级,(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 (二)理论解释,(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 喃语阶

2、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词)。,d. 电报句阶段:2岁半左右,实词句阶段,只用实词,不用虚词。逐渐开始使用代词、介词、连词、动词词尾、助动词等。 e. 成人句阶段:3岁半至5岁,初级阶段基本完成。能意识到有一个规则体系,并能重复使用。开始了解并掌握语言的社会功能。,(二)理论解释语言习得理论,有不同的理论和假说,争论的焦点是:儿童快速并高质量地习得母语,是先天的能力还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在发挥决定性的作

3、用。,1、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论),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这是一种行为主义的理论。 (1)理论内容: 1)华生的主要观点:人类一切行为的构成要素都只是反应,或多种反应的组合。反应多数是在环境中由刺激反应的联结形成的。,2)斯金纳指出:人类语言行为只是刺激和反应。看见、听见和感觉到的东西是刺激,说出的话是反应。 3)认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学会某种语言就是在后天环境中养成某种习惯,儿童的语言能力来自一系列的刺激(成人语言)他们通过模仿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正确就会得到强化,一定的刺激和相应的反应多次重复就成为习惯从而学会语言。,(2)评价 “刺激-反应论”虽然受到很

4、多批评,但并非一无是处,有很多合理得成分。它所说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模仿、强化,都是有道理的。要掌握语言也的确必须养成一定的习惯。 总的说来,刺激-反应论可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但用这种理论不能全部解释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2、先天论(先天性决定论),(1)理论内容 1)代表人物是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卡茨,心理学家米勒与马克奈尔。,2)它认为语言是一种规则体系,是一种以规则为基础的复杂系统而并非习惯的总和,儿童之所以能掌握,是因为人类有天生的、具有受遗传因素决定的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即“语言能力”。,3)语言能力的体现机制是“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

5、evice LAD) 它有两个特点: 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该机制发生作用。 语言习得机制可以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而存在,甚至与智力都没有什么关系。,3、认知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论),认知论以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论”为理论基础,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的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4、语言功能论,语言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语言是交际工具 , 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 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 因此儿童首先习得的是语言的功能 。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 , 是逐步掌握语言用来表示功能、表达意义的各种方式 ( 结构 ) 的过程。,三

6、、第二语言学习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第二语言学习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学习其它语言,一般是指在学校或其它教学机构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一定的教学计划和课本进行的正规学习。,1、对比分析法,(1)理论内容 美国语言学家罗伯特 拉多在1957年提出的。拉多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习惯。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得是: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 因此他主张对第一语言和目的语进行语音、语法等方面的共时的对比,从而确定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学生有

7、可能出现的错误(强式假说)。,(2)对对比分析假说的评价: 1)肯定 对比分析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必要 的信息,预测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困难, 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制订 教学大纲,设计课程,编写教材,改进 课堂教学。,2、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7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塞林格提出了中介语理论。其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法,心理学基础是认知心理学。有的学者认为中介语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真正开始。,鲁健骥是我国中介语研究的第一人。他将国外中介语理论的思想、流派、观点及方法翻译成中文,引入我国,如:他以L. Selinker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了“中介语”、“偏误”、“化石化”三个

8、概念,并介绍了中介语的性质、产生偏误的5个主要原因等知识,为我国语言学界和世界进行沟通起到了桥梁作用。,(1)中介语的定义: 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2)中介语的特点: 中介语是一种语言系统,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上都有所表现。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学习者能运用这套规则系统去生成他们没有接触过的话语。可以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和交际需要的增加而不断变化,

9、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离开母语向目的语靠拢。 中介语的存在是偏误产生的根源,要掌握目的语就要不断克服中介语的倾向,但中介语不都是错误的,有正确的部分。,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不是一条直线向目的语靠拢,而是有曲折的,纠正了的错误,可能有规律地再现。 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语言中的某一部分停滞不前,不再发展了,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特别是语音方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3)中介语的偏误产生的来源: 语际负迁移:“那个鸡很胖。” 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过度概括): 文化因素负迁移: 交际策略的影响:回避、套用模式、求助权威、语码转换。 学习环境的影响:课堂、教材、教师、社会环境(方言

10、区)。,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研究一般集中在以下两方面: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分析;学习者外语的错误分析(也叫偏误分析)。,偏误分析,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是通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现象的分析,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步骤和学习策略。它是论证中介语理论的重要方法。,外国人学汉语的偏误,从形式上说有四大类型:,遗漏(少成分),例如:*打球(打)了三个钟头。*他有照相机也(有)收音机。*你不(要)做那件事。 误加(多成分),例如:*他非常(很)高兴。*从前我每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房间(被)打扫干净了。 误代(所用不当),例如:或者还是,一

11、点儿有一点儿,不没,次下儿等成对的词语中,发生误用的情况。还有语法的误代,如,(太晚)来(应用补语“来得太晚”而误为状语);他的话我(不能)听见;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动(不能用“把”字句) 错序(词序有误),例如:*(常常)我们去旅行。,外国人学汉语,常常会说出“这个铅笔很厚”、“大夫让我开我的嘴”、“你是服务员,应该服务我”、“他恨鱼”之类的话来。请你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现象逐一进行分析。,“今天下雨很大”、“我是一年前来了的中国”、“我们每天开始上课八点”、“他有照相机,也录音机” 这一类错误是学汉语的留学生常犯的错误。请你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些现象逐一进行分析。,偏误分析的方法

12、与步骤: 搜集供分析的语料。 鉴别偏误规律性偏误、偶然失误,结构形式偏误、语用偏误。 对偏误进行分类。 解释产生偏误的原因。 评估偏误的程度(是否影响交际)。,3克拉申的习得假说,学习与习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 可懂输入假说 (The Input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说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自然顺序假说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学习与习得假说 对“习得”和 “学习”的区分以及对它们

13、各自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是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自然交际的结果,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 “学习”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以及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习”的结果,不是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监控假说 监控假说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习得系统是

14、真正的语言能力。语言学习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前,也可能在其中、后。但它能否发挥作用还要依赖于三个条件: 1)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 2)注意语言的形式,即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 3)知道规则。,可懂输入假说 这一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这个假说。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懂的语言输入”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5、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 。 2)既有趣又有关 。 3)非语法程序安排 。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情感过滤假说 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 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 1)动机。 2)性格。 3)情感状态。,自然顺序假说 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例如,一些实验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s等。

16、克拉申认为,自然顺序假说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对比分析只能预测和解释学生的一部分偏误和难点,而它不能预测和解释的部分则由偏误分析完成了,而中介语理论比偏误分析具有更广泛的内涵,使偏误分析更深入、全面,特别是对产生偏误根源的分析,达到了对比分析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偏误分析是一种局部的静态分析,因此它无法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中介语理论要研究的是历时的动态过程。 总之,三者之间关系是:偏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继承和发展,它们都被中介语理论所涵盖,中介语研究对象才是学习者语言的整体,并由此认知语言学习过程的全貌。,四、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比较,(1)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共同点 : 都是为了获得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都需要建立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都需要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 习得一种言语现象都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 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都使用某些相同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