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社会学中国化的探讨与实践.ppt_第1页
12 社会学中国化的探讨与实践.ppt_第2页
12 社会学中国化的探讨与实践.ppt_第3页
12 社会学中国化的探讨与实践.ppt_第4页
12 社会学中国化的探讨与实践.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 社会学中国化的探讨与实践,2020年8月7日,主要内容,一、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二、社会学中国化的含义 三、代表人物 四、1949年后华人世界的本土化 五、反思本土化的现状,一、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提出,(一)从中国社会学史发展看 1在社会学传入中国早期,外国学者在教会大学用外国教材,用外语教授社会学,1908 年 Arthur 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社会学,教材为物理与政治。 2中国人用外国教材,1916 年康宝忠北京大学讲授吉丁斯理论同类意识。 3中国人自编教材,1929 年孙本文组织编撰社会学丛书,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思孟堂(华东政法大学),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学者:,朱友渔,中国第

2、一位社会学博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陶孟和,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学士,与同学梁宇皋合著中国的乡村与城镇生活,孙本文,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跟冯友兰同班,先后就读于伊利诺伊大学、哥伦毕业大学、纽约大学等等,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治学偏重于文化和社会心理分析。,李景汉,1917年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伯玛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哥伦毕业大学,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工作,代表作定县社会概况调查。,陈达,1911年入清华学校,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中国移民之劳工状况。后成为人口与劳工问题专家。,陶孟和(1889-1960),孙本文(1894-1979),李景

3、汉(1894-1986),陈达(1896-1975),吴泽霖,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学美国,1927年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美国人对黑人、犹太人和东方人的态度。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问题。,言心哲,先去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到美国留学,获南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后专供贫穷、失业及社会救济问题。,潘光旦,192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研究重点为优生学以及中国社会思想和制度史,提出“位育”观念。,杨开道,抱着研究农村自治的目的去了美国,1925在依阿华州立学院获乡村社会学与乡村经济学硕士学位,1927年或密歇根州立学院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农村社会学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运

4、动。,吴泽霖(1898-1990),言心哲(1898-1990),杨开道(1899-1981),潘光旦(1899-1967),吴文藻,1928年获哥伦毕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一直主张社会学与人类学是相通的,在社会研究中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尝试建立以研究进社区文化为对象的“比较社会学”。,吴景超,1922年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学习,与布鲁默、瑞斐德等同学。提出“发展都市,实业救国”的口号。,吴文藻(1901-1989),吴景超(1901-1968),孙本文统计发现,1947 年社会学讲师以上职称144 人,其中美国人10 人,留学生107 人,占79.85%,留日10 人,其余留学欧美

5、占90.65%。,(二)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11925 年许仕廉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对社会学教程的研究一文,倡导建设本国社会学,提倡“使用国货,少用洋货”。 21930 年2 月,孙本文、许仕廉、陈达、陶孟和在上海成立全国性的社会学学术机构中国社会学社,成为推动社会学中国化的组织基础。,31931 年2 月,在社会学学术年会上,孙本文中国社会学之过去、现在及将来明确使用社会学的“中国化”概念,并强调将“建设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作为四大基本任务之一,“采用欧美社会学之方法,根据欧美社会学家的精密有致的学理,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制度,并根据全国社会实际状况,综合而成有系统有组织的中国化社会

6、学”是中国社会学家今后之急务。,虽然这种设想未必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但毕竟社会学“中国化”的概念始自孙本文,而“这标志着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在中国的正式开始”( 陈新华, 2003) 。,41937 年1 月,中国社会学社召开第六届学术年会,主题“中国社会学建设”,赵承信宣读了社区研究与社会学建设一文,提倡以社区实地研究为路线,陈达提出“国内各大学积极推行社区研究”议案,通过社区研究推动社会学中国化已经蔚然成风。,51937 年杨开道在给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序言中提到: 美国社会学的毛病是只用本国材料,不用外国材料,而中国社会学的毛病是只用外国材料,不用本国材料。,二、社会学中国化的含义,(

7、一)社会学中国化的两个角度 1学术取向:严复群学肄言 2学术实践活动,(二)中国化的含义,1化本义是指由一个原来的状态到另一个终极状态的过程,中国化是指由非中国状态变成为中国状态的过程。杨中芳 2本土人的本土化:以自己的文化结构来吸收外来的东西,并强化原来就一直实践着的本土人的文化结构。,3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使外来社会学中合理成分与中国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及其运用,对本土社会现实的解释和本土社会问题的解决,保持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批判与反省,吸收合理成分摒弃不适切成分,而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理论方法的学术取向与实践活动。,4社会学中国化是将

8、民族特征、文化特征、社会结构特征融合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它的成功取决于融合的程度及其多少。,从中国化到本土化,本土化研究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政治上觉悟和民族独立的同时,广大边陲国家或地区纷纷致力于本国学术自主性的挺立。金耀基教授深刻地指出:“西方的学术优势与西方的政治优势不是毫无干连的,而一个国家或社会在学术上求独立或扫除学术殖民的阴影毋宁是政治上独立的精神支柱。” 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直指西方强势理论边陲地区文化历史的极端偏见与漠视,突现民族文化自觉反思、尊重传统的文化自觉,警示渐趋稳定的学科世界体系,赋予本土社会和文化历史以话语的权力。,社会学本土化的三个阶段,以“本土化”

9、概念的演变区分为三个模糊性的阶段。 1、中国化兴起阶段(20 世纪2040 年代) 2、有中国特色的阶段(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后中国大陆的改革) 3、本土化阶段(2005年至今,反思社会学的发展),20世纪20 至30 年代留美生的努力,20世纪20 至30 年代, 中国社会学界本土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留美生群体性的学术取向。中国社会学运动的起源, 是受了中国社会崩坏民生痛苦的刺激来的。 因此, 留美生引进社会学和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就是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 寻求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他们在引进社会学的同时, 积极探求把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中国社会实际。,第一, 结

10、合本土社会进行一系列实地调查, 用以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第二, 以西方社会学理论方法, 融合中国社会实际, 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及方法。 吴景超的都市发展理论、许仕廉的人口理论、潘光旦的民族优生与民族复兴理论、陈达的生存竞争与成绩竞争理论、孙本文的系统社会学研究、吴文藻的社区研究理论等等。,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探索,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派 2、乡村建设学派 3、社会人类学派,三、代表人物,1、社区研究 吴文藻 2、少数民族研究 李安宅 林耀华 3、中国文化研究 孙本文,社区研究吴文藻,(1)把社会调查比作照相:横断、局部、静态、一时 (2)把社区研究比作放电

11、影:纵贯、全景、动态、连续 帕克的社区研究作为社会学研究方法 布朗的功能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视角,费孝通先生纪念北大社会学研究所成立10周年,同时纪念吴文藻老师逝世10周年的会上说:“水有源,树有根,学术风气也有带头人。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怀有在中国人文科学的领域里开创一种风气的宗旨,在过去10年里,所里已经有不少年轻学者为实现这个风气而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把这个风气带进中国来的,而且为此努力一生的,我所知道,吴文藻老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带头人。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研究所力行的那些学术方针中,有不少就是吴老师留下的教导。”,本土化的努力,(1)引进社会学大家 (2)大力介绍传播功能论 (3)育

12、人才 (4)主编社会学丛刊,(1)引进社会学大家 芝加哥大学1892 年成立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1930 年代,成为美国社会学研究中心,以城市化过程中的芝加哥作为实验区,采用人类学研究初民社会的方法田野工作、实地研究对现代社会及社区进行全面、细致、深入研究,创立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大学教授帕克三次访华 1929 年,帕克(Park)访华,传播人文区位理论,讲授社会学研究方法。 1932-33 年,亲自带领学生到社区进行参与观察。 1937 年,实地研究,介绍田野工作方法。,1935 年布朗访华,亲自指导林耀华毕业论文义序宗族制度,(2)大力介绍传播功能论 1935 发表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和

13、现状 1936 发表布朗教授的思想背景与在学术上的贡献 1938 发表论文化表格 1942 发表论社会制度的性质与范围,(3)育人才 费孝通: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写作江村经济 林耀华:美国耶鲁大学,师从博厄斯、克罗伯、罗维。 李安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耶鲁大学,师从萨皮尔,写作祖尼:母系社会问题。,(4)主编社会学丛刊 甲集:普遍、专门 乙集:社区研究报告费孝通禄村农田、张之毅易村手工业、史国衡昆厂劳工、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林耀华凉山彝家、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停刊后未收录,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张之毅玉村农业和商业,林耀华金翼,李安宅对甘肃藏族拉卜楞寺的调查后由

14、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2、少数民族研究 李安宅(1900-1985 年),1940 年,吴文藻在为社会学丛刊作序时,胸有成竹地表述了自己的中国化设想: “我们的立场是: 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理论符合事实,事实启发理论,必须理论和事实揉和一起,获得一种新综合,而后现实的社会学才能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上,又必须有了本此眼光训练出来的独立的科学人才,来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社会学才算彻底的中国化”( 吴文藻, 2010 /1940: 4) 。,在这里,社会学中国化似可分为三大步骤: ( 1) “试用”西方理论。和孙本文不同,这种“试用”一开始就对西方理论抱着审视的态度,试用者意识到西方社会学理论是

15、18 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变迁的产儿,因此它与一个传统厚重刚刚走向现代性的中国不可能没有相当的隔膜,所以他们抱以的态度是“试用”,有时甚至主张“调查者不要带理论下乡,最好让自己像一卷照相的底片,由外界事实自动的在上射影”,这虽然会“埋没了很多颇有意义的发现”( 费孝通, 1999b /1940: 224) ,但也确实避免了用西方理论“图解”中国现实的危险。,( 2) 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证验”理论。既然对来自西方的理论的态度是小心翼翼的“试用”,吴文藻们自然会去寻找验证这些理论的“试金石”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这“验证”的过程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通过社会学调查或“社区研究”验证西方社会学理论

16、的可靠性或普适性; 另一方面,可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地调查认识中国国情。虽然孙本文也并不忽视中国社会的现实,但是,如果说吴文藻们了解现实的目的是为了用理论服务于现实; 那么,受追求“纯粹学术之精神”的学院派立场之影响,孙本文了解现实的目的则是为了建设一种符合现实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这最终使他止步于中国社会的现实。,( 3) 社会学中国化的目标是“理论和事实揉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综合”。短短的一句话中包含着诸多值得解读的思想。显然,社会学中国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彻底抛弃“理论”或西方理论重起炉灶,而是为了使外来的社会学知识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相符合,同时用中国的事实检验、启发和修正原有的西方理

17、论,从而获得一种新的、在解释力上更为贴切的理论。这样一种通过新的综合形成的理论,既不会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相背离,又能够解释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并因此最终能够实现将西方舶来的社会科学植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之目的。从1940 年代到今天, 70 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学的重建也有了30个年头。单单从规模上来说,今天的中国社会学早已达到了令1949 年前的旧中国社会学“望其项背”的地步。 但是社会学的中国化问题非但没有彻底解决,而且因为现在越来越迅疾的全球化的到来而显得愈加突出。,四、1949年后华人世界的本土化,美国的学术霸权。美国社会学的几个研究中心代表了实证主义社会学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以拉扎斯菲尔

18、德和默顿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大学在方法论和统计分析上的探讨为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提供了标准; 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大学在社会问题研究上的成就成为应用社会学的典范;而以帕森斯为核心的哈佛大学在理论上的建树,则把结构功能主义推上战后西方社会学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美国社会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强势地位,加之其完备的学术管理体制,造成了全球社会学的“麦当劳化” 。,(一)大陆学者本土化的努力,费孝通: 文野之别 价值体系中和位育(潘光旦) 文化自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和位育”,是潘光旦先生在年提出的概念。他引中庸里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义 ,解释说:“位”的注解是安其所,“育

19、”的注解是遂其生。 潘先生用“位育”概念表达自己的人文理想,提出学术话题,关注的是社会大众的生活状态,希望他们能安所遂生。这比安居乐业还要高一筹。“遂生”的基本意思,应该是人的内心、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潘先生说,“位育”是个新名词,却是个古老的观念。“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他以此衡量教育得失,认为教育如不能使人安其所,遂其生,那叫办学,不叫教育。此话说于年。,(二)港台学者本土化的努力,什么是“ 本土研究定向” 呢? 简单地说, 是一种“用当地人经过当地文化、历史、社会、环境的浸淫之后的心理及行为表现方法及方式, 来观察及研究当地人” 的研究态

20、度及作法。(杨中芳,1991),“ 本土研究定向”遵循的方针,1 . 以实际观察中国人所得的社会行为现象为研究课题; 2 .选择中国人所熟悉的社会心理学概念为研究对象; 3 . 考虑中国文化、社会体系反映在个人心理体系(包括语言意义系统) 的状况, 来找出中国人行为的真正社会心理意义; 4 .从而, 来寻出适合研究中国人社会心理的设计及工具; 5 .用以发展能解释中国人社会心理及行为的模式与理论; 6 . 依此来建构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具体办法如下:,(一) 充分利用本土的材料 采用本土研究定向的人, 以观察、了解及解释当地人日常生活所表现的社会行为现象为主。例如“为什么中国人在大庭广

21、众喜欢大声说话?” “为什么中国人不当众拆开别人给的礼物? ” 等, 并不限定研究的题材必须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般社会及文化观察家、批评家及改革家如柏杨(1 9 8 5 ) 及孙隆基(1 9 8 3 )的材料, 都可以采用, 只是不能停留在这些作者的自哀自怨及嬉笑怒骂之中, 而是要用社会科学的角度及研究训练, 来更深层地去了解这些外表的行为。 他们也不只是去寻根溯源, 去挖掘并整理传统的、与心理学有关的概念, 虽然这部分工作所得到的宝贵材料, 是任何一个采取本土研究定向者所不可缺少的。,(二) 探讨本土的概念 发掘及发展本土的、当地人常用的社会心理概念, 而用它们来作研究对象, 是本土研究定向

22、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过去在过分依赖外国社会心理学的时期, 我们在作研究时, 选择什么概念, 完全是“ 照搬” , 没有去考虑这些“ 进口” 概念到底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有没有? 即使是有, 在中国人头脑中的那个概念, 与外国人脑海中的那个概念是不是一样的? 所以时时犯了研究结果“ 牛头不对马嘴” 的毛病。,(三) 透过对文化、历史及社会的了解, 寻求中国人表现社会心理的方式 当我们要了解在一个文化下生活的人的行为时, 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个文化是如何界定“社会” 与“ 个人” 的关系, 从其中找出它对“ 个人” 的要求, 再从其中去探讨“ 个人” 如何协调这种要求及作为“人” 的需求。进而可以了解为什么

23、当地人会有他们的想法、看法、人生观及世界观。一旦我们对这个框架有了解之后, 我们再去解释当地人的行为时, 就可以利用这个框架。甚至可以透过这个框架去了解外表行为的更深层意义。如此, 使我们能达到真正了解他们行为的目标。,(四) 不排斥外国概念及理论 外国概念及理论虽然有时不尽能描述中国人的情况, 但是它们经常可能帮助我们看到许多“ 人” 之常情。借助与它们的对比, 能够更了解自己。因此了解外国概念及理论是帮助了解自己的利器, 本土研究是包括善用外国材料的。采取本土研究定向的人, 只须认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 不让外国概念及理论“ 喧宾夺主” 即可, 并不需要排斥它们。,(五) 要研究完整的中国

24、“ 人” 本土研究方向是否排斥研究人的共性。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研究人的共性像是勾划出了一个无血肉的骷髅架子,要见到鲜活的、完整的中国“ 人” , 我们必须加添上血与肉。而这些添补血与肉的工作, 必须靠我们把自己放在中国社会结构与制度、及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之中来研究, 才能成功。,(六) 建立了解中国人社会行为的知识体系 最终, 持有本土研究方向的人希望能在试图了解本地人的行为之余, 揣摩出一些解释自己行为的模式及理论, 进而, 累积各种的观点及角度的模式及理论来建立起一个个的知识体系, 从而把中国人的各种社会行为先用一条线、一个架子, 贯穿组织起来成一套理论。然后, 再经综合不同学者所

25、构成的不同的理论, 而能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五、 反思本土化的现状,如果说70 年前的中国与西方和世界多多少少还隔着相当的距离,能够读洋书的不多,能够直接去西方留学、“啃洋面包”的更是少之又少,那么,今天大规模的“留学潮”和“出国热”,以及更大规模的西方思想和学术的即时引进,“过度进食”使得中国人原本就“食洋不化”的问题更加严重。又比如,如果说1949 年前的中国社会学家们还只是面对如何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现实的问题,那么,今天随着海外中国研究的崛起,我们开始面对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在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现实,而我们则常常不得不接受“读着洋书去认识中国的场景”( 刘东,2004) 。,还比如,尽管我们曾经设想在中国研究领域建立一种“主客体并置”的研究范式,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验的意义提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