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资源,促进有效探究——新课程中向量视角下对“直线”的再探究.pdf

高考数学命题专家发表文章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9458342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50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9-06 上传人:乐逍****2 IP属地:河北
12
积分
关 键 词:
高考 数学 命题 专家 发表文章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命题专家发表文章,高考,数学,命题,专家,发表文章
内容简介:
d 中学数学月刊 2 0 0 8 年第 7 期 挖掘教材资源 , 促进有效探究 新课程中向量视角下对“ 直线” 的再探究 徐瑶( 江苏省盐城中学2 2 4 0 0 5 ) 例 、 习题是教材的重要构成部分 , 蕴含着 丰富的教学功能 教材编者从茫茫题海中精 挑细选出来的例、 习题, 往往都是学生掌握知 识、 开阔视野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师生共同探 究的纽带, 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 许多呈现 方式新型、颇具拓展性的知识星星点点地散 落在教材的例 、 习题之 中 因此充分挖掘教材 资源, 组织好例 、 习题的教学, 对转变学生学 习方式, 发展智力 、 提高数学思维品质极为重 要 下面以向量视角下对“ 直线” 的再探究为 例, 细说如何利用教材资源, 促进学生有效探 究 在新课标中, 直线是必修 2 “ 平面解析几 何初步” 研究的第一个对象, 是几何图形中最 为简单、 基本的形态 在必修 4中, 学生进一 步学习了向量知识 , 向量具有“ 数” 与“ 形” 的 双重特征 , 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从向量的 视角 , 再度审视直线 , 探究相关 内容, 一方面 有利于学生对直线认识的螺旋式提升,另一 方面也能让学生对向量的工具性作用有更深 切的体会, 可谓一举两得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完成向量所有基 础知识的教学后,以苏教版必修 4 第 2 章中 部分例、 习题作为素材, 组织学生在向量形式 下 , 对“ 直线” 进行 了一次再探究 1 提 出问题 以苏教版必修 4 第 7 9 页例 3 为切人点: 引例 已知直线 I i : 一 2 y = 0和 1 2 : x + 3 y = O , 求直线 Z 和 Z 的夹角 此题是 2 4节“ 向量 的数量积” 的一道例 题 , 安排此题 , 教材的编者的意图很明显, 是 想体现向量工具性作用,充分考查学生学以 致用的能力 当我给出此题时 ,学生就很快分析 出解 题 的策略 : 学生 1 只要分别在直线 Z 和 Z 上取两 个点, 找出可以代表直线方向的两个向量, 两 条直线 的夹角就可 以转化 为两个 向量的夹 角 具体如下: 解在直线 Z 上取两点 ( 2 , 1 ) 和 ( 0 , 0 ) , 记 向量 口 = ( 2 , 1 ) 一 ( 0 , 0 ) : ( 2 , 1 ) ;在直线 Z 上 取两点( 3 , 一 1 ) 和( 0 , 0 ) , 记向量 6 = ( 3 , 一 1 ) 一 ( 0 , 0 ) = ( 3 , 一 1 ) 由 C O S ( 口 , b ) = = l l l I 口j : ,所以( 口 , 6 ) : IT, 即直 , , 。 一 、 5V 1 0 z + 线z 和z 的 夹角为孚 + 完成此题后,许多同学很有成就感和满 足感 在必修 2 “ 解析几何初步” 中, 由于当时 缺乏有效的思维工具 , “ 直线的夹角”成了学 生心 中的“ 痛” , 对直线的深入研究被搁浅 , 没 有圆满彻底地将直线位置关系的研究进行到 底, 而现在处理得非常精妙, 让学生深切感受 到了向量方法 的巧妙和应用 的广泛 2 展 开探 究 然而,还有很多同学眼睛里充满了一种 继续探究下去的渴望, 笔者顺势启发引导, 激 活思维 既然向量可以研究具体直线的夹角, 为什么我们不以向量作为工具对“ 直线” 作一 次彻底的“ 再探究” 呢? 让学生就寻找探究方案展开讨论,通过 交流, 逐步达成共识, 从“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中直线内容的逻辑体系出发, 进行探究: 学生2 ( 1 ) 直线的基本量: 斜率; ( 2 ) 直 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 维普资讯 2 0 0 8 年第 7 期 中学数学月刊 5 式; ( 3 ) 直线的位置关系: 平行、 垂直、 两点间 距离公式 、 点到直线的距离等 2 1 斜率与向量探究的起点 老师斜率代表了直线的倾斜程度, 即 直线的方向, 如果找一个能表示直线方向、 且 与直线斜率有关的向量,就能将两者很好地 联系起来 如引例中直线上取的两个点所确 定的向量就可以表示直线的方向,我们把这 种在直线上的向量及与它平行的向量都称作 直线的方向向量, 请同学们思考: 直线的方向 向量与斜率之间有何具体的联系? 学生3 在直线 Z 上任取两个不同的点 P l( 。 , Y 。 ) , P 2 ( , y 2 ) , 则 e- = ( x 2 , y 2 ) 一 ( l , Y 1 ) = ( l , y 2 _ y 1 ) 当直线 P 。 2 与 轴不垂直时, X 2 此 时,向量上 也是直线 P IP 2 的方向向 X 2 - XI 量 ,且它 的坐标是 上( 。 , 。 ) = ( 1 , X2 -X I ) = ( 1 , k ) , 其中k 是直线 P 。 2 ( 即Z ) 的斜 X2 -XI 率 学生4 好像不严谨, 这里只谈到X 2 。 的情形, 那么X 2 - X 。 时, 会怎样呢? 学生 5 此时, 直线与 轴垂直, 斜率不 存在, 没有讨论的必要, 应该说同学 3 的结论 准确地告诉了我们( 1 , k ) 就是直线的方向向 量 以上讨论拉开了探究的序幕,为进一步 研究提供了可能 老师其实这就是教材第 8 4页的 “ 探 究 拓展” 第 8 题阅读题所要告诉我们的, 教 材也是希望同学们去了解它们的关系,与我 们的初衷不谋而合 阅读题还进一步要我们 用向量共线的方法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大家不妨一试 2 2 直线方程探究的展开 ( 1 ) 点斜式方程 学生6 设直线上任意一点 P的坐标为 ( , Y ) , 则 = ( , y ) 一 ( Y 。 ) = ( , y - y 。 ) : A ( 1 , i ) , 即 X - X 消 去 A , 得 y y l= y-yl k ( 。 ) , 即表示过点 P 。 、 斜率为 k的直线的 点斜式方程 ( 2 ) 两点式方程 老师如何用向量知识去研究直线方程 的两点式呢?请思考l 已知直线 Z 经过点 P 。( 。 , Y 。 ) , P 2 ( , y 2 ) , 用向量方法求直线 Z 的方程( 教材第 8 3 页例 3 ) 学生 7 设 P ( , Y )是直线 Z 上任意一 点 , 则 = ( , y 2 一 y 。 ) , = ( , y - y 。 ) 因为三点 P , P i , t 2 在直线 Z 上,故一P ,P 2 , 是共线向量, 所以( X 2 。 ) ( y Y 。 ) = ( y 2 。 ) ( 一 。 ) , 这就是直线 Z 的方程 当直线 Z 与坐标轴不平行时, X 2 , Y 。 , 可转化 为 = 盟, 即直线的两点式 , r2 一 yI 2 l 方程 老 师 方程 = 丝与 ( X 2 。 ) ( Y yryI X 2 - XI Y 。 ) = ( y 2 。 ) ( 一 。 ) 有区别吗? 学生 8 无论直线是否与坐标轴垂直, 方 程( - ) ( y - y - ) = ( y 2 - ) ( X - X - ) 都可表示经 过 P l , P 2 两点的直线, 而方程 = 则 r I X2 - X l 不能表示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 ( 3 ) 一般式方程 老师所有的直线方程都可以化为一般 式, 那么一般式直线方程的系数与直线方向 向量又有何联系呢? 学生 9 设直线方程 的一般式为 A x + 8 y + C = 0 , 其 方 向 向 量 为 ( 1 , i ) = ( 1 , 争 ) 寺 ( B, - A) , 所以向量( B, - A) 为直线的方向向量 老师很好,你用很简洁的形式道出了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系数与其方向向量的关 系, 请问由系数组成的另外一个向量 , 与 维普资讯 6 中学数学月刊 2 0 0 8年第 7 期 方向向量( , ) 有何关系?为什么? 学生 l 0 由于( , ) ( A, B) = B A- 4 = 0 , 故它们相互垂直 老师很好,我们把与直线垂直的向量 称为直线的法向量, 这里( A, ) 就是直线A x + B y + C = O的一个法向量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 8 7 页“ 探究 拓展” 第 l 6 题 2 3 位置关系探究的深入 老师有了以上知识为基础,我们可以 更加深入地讨论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了 给出直线方程: Z l : A + 1y + C 1= 0 , f 2 : A 2x + B z y + C 2 = 0 ,则 向量 , l l = ( A 1 , B 1 ) , n z = ( A 2 , B 2 ) 分 别为两直线的法向量 ,下面请同学们分别研 究以下内容 : ( 1 ) 两种特殊关 系 平行 学生 1 1 若 z 1 f 2 , 则 l , l 2 , 所以A1 一 A 2 B 。= 0 ;反之,若 Z 。 , f 2 不重合 ,则由A 。 一 A 。 = o也能得到 Z 。 f 2 即当两直线不重合 时 , Z 1 1 B 2 - , 4 2 B I = 0 垂直 学生 l 2 若 Z 1 上f 2 , 则 l 上,l 2 , 即 l 2 0 , 所 以 A 42 + 1 B 2 - 0 ; 反 之亦 然 , 即 f 1 上f 2 铮 A 2 + 1 B z = 0 老师这与我们在必修 2“ 平面解析几 何初步” 中的结论完全一致 ( 2 ) 两点间距离公式 学生 l 3 A( 。 , Y ) , ( : , y 2 ) , = ( : 一 y 2 _ y 1 ) : = A = IA -ifI = V( x 2 - x , ) 2+ ( y 2 - y , ) - ( 3 )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学生 l 4 如图 1 , 设点P ( x 。 , y 0 ) , 直线 I :A x + B y + C = O , 求点 P 到直线 Z 的距离 由 P向 直 线 Z 作垂线 ,垂足为 Q, ly 0 一 。 则 的方向向量为n : , , 由向量共线定 理可设 = A , l = A , 又设 Q ( , y ) , P ( y 0 ) 则 -P = ( x - x 0 , y - y o ) = ( A A , A B ) f 一 0 = A A, f = 0 + A A, = = l y y o = AB y = y o + A B 因为点 Q在直线 Z 上, 所 以 A( 0 + A A) + B( y o + A B) + C = 0 A ) = 竹 A= 耕l 学生 l 5 同学 l 4是从确定垂足的角度 用向量方法来解决的, 我还有另一种想法 , 从 向量的夹角出发 : 设 M( x , y ) 为直线 Z 上的任意一点 则满 足 A x + B y + c = 0 , 且 口C : 一 ( A x + B y ) 不管 : = , l , 丽 )为锐角还是钝角, P到直线 Z 的距离都 为 = I I I c o s 0 f ,C O S 0 = 贵 : A( X - X o ) + B ( y - y o )一特 I 丽 I一 I 端 I :l ( 二 2 旦 【 2 l :I 旦 I 、 x a z 一 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传统证法, 并作比较, 体会向量证法的优越性 ( 4 ) 两条直线的夹角 学生 l 6 设直线 Z 。 , f 2 的夹角为 , , l 。 , , l : 的夹角为 , 则 O = o t 或 O = tr 一 0 c 。 L T: ! 盐 垦 2 2 I , l - f l, l z l 丽 : I 旦 2 丽 砑 C O S 0 = I c o s 0 c I = IA删v 4z rB , Bz; I 老师这是对本课引例的一般性推广, 大家研究得非常深刻, 得出的结论十分精辟! 探究进行到这里,所有同学都露出了满 维普资讯 2 0 0 8 年第7 期 中学数学月刊 7 足的笑容 原来, 必修 2 “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中所有与直线有关的知识从向量的角度得到 重构 不仅如此 ,直线中当时悬而未解的问 题“ 直线的夹角” 也得到圆满、 彻底地解 决, 同学们惊叹: 向量方法, 妙哉!妙哉1 2 4 对称、 平移探究的延伸 老师其实, 向量视角下对直线的“ 再探 究” 还不止于此, 利用向量知识, 还可以进一 步研究有关对称和平移等问题,请同学们课 后继续探究下去。 课后探 究 1 : ( 1 ) 若点 P ( 口 , b ) 与点 Q( b + 1 , 口 一 1 ) 关于 直线 z 对称, 求直线 Z 的方程 ( 1 = 0 ) ( 2 )求直线 一 2 y 一 1 - 0 关于 + y 一 1 - 0的 对称的直线的方程。 ( 2 x - y - 2 = 0 ) 课 后探 究 2 : ( 1 )如果直线 Z 沿 轴负方向平移 3 个 单位, 再沿 Y 轴正方向平移一个单位后, 又回 到原来的位置,那么直线 Z 的斜率是多少? ( |i 一丁 1) ( 2 ) 一般地, 把直线 A x + B y + C = O ( A, B不 同时为 O ) 沿 轴方向向右平移 h个单位、 向 上平移 k个单位, 即按向量口 = ( , k ) 平移后 , 当且仅当 a = A ( B , - ,4 ) , 其中A R, A O时, 所得直线与原直线重合 ( 证明略) 3 探 究反 思 向量视角下对直线的“ 再探究” 教学 , 是 笔者和学生系统学习研究了教材中向量的全 部内容之后,结合必修 2中的相关知识所作 的一次探究性学习的尝试。 通过探究, 把直线 与向量有机地联系起来, 揭示了数学本质, 沟 通了内在联系, 使学生学过的知识结构化、 系 统化 数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教 材特别注重用联系的观点处理问题,教材中 例、习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 探究空间 因此, 作为我们一线教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考数学命题专家发表文章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94583426.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