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_各论_疾病:脉痹_课件模板_第1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脉痹_课件模板_第2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脉痹_课件模板_第3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脉痹_课件模板_第4页
内科学_各论_疾病:脉痹_课件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科学各论疾病部分 脉痹 内容课件模板,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身体部位:,皮肤。,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科室:,皮肤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皮肤性病。,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简介:,通过分析脉痹的临床表现,阐明其病位在脉,其病机主要在于瘀阻不通,强调从瘀论治,以活血通脉为治疗大法,结合辨证进行治疗,并举例说明其应用。,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病因:,脉痹原因_由什么原因引起脉痹 有的医家根据素问 痹论篇所说“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从而认为脉痹为热痹,如医宗必读 痹就明确指出:“脉痹,即热痹也。”从热论其病因病机。就临床实际来看,脉痹有因为感受热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热而致,还有其他诸多内外因素,如寒湿侵袭

2、,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病因:,跌仆损伤、久行站立、久病继发等。其临床表现也与热痹不同,不应将二者混在一起,而须加以区分。素问 痹论篇在论述痹证时有五体痹与五脏痹之分,脉痹属于五体痹之一,也就是说其病变主要在于肢体。脉痹与五脏痹中的“心痹”具有病变上的密切关系,“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由于心主血,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病因:,脉,故脉痹病久可能会影响及心,导致心痹。这也说明脉痹与心痹是有区别的,其病位、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同。归纳以上论述,可以认为脉痹发病有内外之因。外因有寒湿、热毒之异;内因有实邪之阻痹,如寒痰热毒,有正虚瘀痹,可因气血阴阳之虚而致。病位以肢体血脉为主,其病机主要在

3、于血凝不流,血脉阻塞。,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症状及病史:,脉痹症状_脉痹有什么症状 素问 痹论篇指出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可认为是对脉痹病机的最早阐述,认识脉痹应抓住“血凝而不流”这一主要病机。素问 五脏生成篇提到“凝于脉者为泣”,以致“血不得反其空”,可引起“痹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脉痹的机理。唐代医家王冰,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症状及病史:,在注释时认为:“泣,谓血行不利。空者,血流之道,大经隧也。”说明血瘀痹阻于较小脉络,以致难以返流于大的经脉,引起经脉痹阻,进而发展,还可以引起手足逆冷。清代何梦瑶医碥 痹提到“血脉不流而色变”也是对脉痹病机的阐述,并且指出:“外感之风寒湿能痹,岂

4、内生之寒湿独不痹乎?”认为内生,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症状及病史:,之瘀血、痰饮亦可致痹,“死血阻塞经队,则亦不通而痹矣。”。,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诊断:,脉痹鉴别诊断_如何诊断脉痹 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出素问痹论。证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等。治宜导痹通脉,用导痹汤、人参丸等方。 指热痹。医宗必读痹:“脉痹,即热痹也。” 指心痹。症因脉治卷三:“心痹之症,即脉痹也。”。,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并发症:,脉痹并发症_脉痹有哪些并发症 脉痹的临床表现在古医籍中有散见记载,应注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总结。就临床观察而言,最为常见的是相应部位出现疼痛、麻木、虫蚁爬行感或肿胀等症。疼痛是脉

5、痹血瘀的主要症状之一,或轻或重,初发较轻,病久加重,昼轻夜重,有隐痛、胀痛、麻痛、冷痛、灼痛等不同,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并发症:,感觉,或呈痉挛性疼痛,甚至发生剧痛。血瘀可导致相应部位出现异样感觉,麻木、虫蚁爬行感乃“荣卫之行涩”所致。血瘀则津停,血不利则为水,瘀甚则肢体肿胀。瘀阻血不得养,阳气不得通达温养,则肢体乏力、发凉畏寒,热毒所致或瘀久化热者则局部有灼热感。脉痹患者出现局部色变,或青紫、紫红,或苍白,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并发症:,或局部脉络迂曲怒张。瘀甚病久,可致局部血脉触之粗硬肿痛,或触及到条索样肿胀的脉络,均血瘀之征。病重失治,也可导致患处发生溃烂、坏疽。脉痹患者脉象多涩,或无

6、脉,亦为瘀征,应注意寸口脉、趺阳脉、太溪脉等处的切诊。脉痹发病或急或缓,病程或短或长,但多数患者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并发症:,在出现脉痹血瘀症状的同时,由于病因的不同,患者的体质状况不同,还伴有与之相关的其他症状,应注意结合辨析。,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治疗:,脉痹治疗方法_如何治疗脉痹 脉痹的治疗总以通为原则,主要应从瘀论治,以活血通脉为大法,但须明析病因,详细辨证,或结合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以扶正,或结合散寒、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诸法以驱邪,共达通脉之功。有些脉痹病情复杂,往往多证相兼,故应注意多种治法的配合运用。 治,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治疗:,取益

7、气活血、化瘀利水之法。方用补阳还五汤、活血效灵丹、当归芍药散合方加减。处方:当归30g、丹参30g、制乳香8g、制没药8g、茯苓20g、泽泻10g、桃仁10g、红花10g、水蛭10g、生黄芪30g、汉防己15g、川牛膝30g、地龙15g、延胡索10g、焦神曲15g。10剂,1,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治疗:,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详细咨询相关医师或者相关医疗机构。,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预防:,脉痹预防_脉痹怎么调理 瘀阻不通则痛,瘀阻津停则肿。本例患者以右下肢肿痛为主要表现,未见其他脏腑病变之形征,病变在于肢体,其痛具有瘀血为患的特点,且伴舌暗脉涩之瘀征,故从脉痹诊治,从血瘀辨析。金匮要略 水气病篇提出“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 肿胀指出“瘀血流注,亦发肿,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预防:,胀”。瘀为病本,肿乃继发,故以活血化瘀为主,适佐利水之品,“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而能收到较好效果。,内科学疾病部分:脉痹,有关症状:,盘状红斑、面部蝶形红斑、耳后红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