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区域卫生规划_第1页
县区域卫生规划_第2页
县区域卫生规划_第3页
县区域卫生规划_第4页
县区域卫生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县区域卫生规划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县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XX年)、X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及资源配置标准(XX年)、X市区域卫生规划(XX年)(X政办发【X】210号)和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主要现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县已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资源的规模、水平和利用情况总体良好,医疗卫生事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1.服务体系。通过实施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在全县形成了由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组成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2、在县城和乡村,形成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补充和延伸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初步得到实现,医疗卫生服务总体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2.资源规模。截止X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7个,其中:县办医院3所,厂矿医院1所,民营医院9所,乡镇卫生院14所,村卫生室194所,个体诊所33所,门诊部3所,医务室4所。县上设有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医疗急救等机构。全县医疗机构共有床位909张,其中公立医院病床数为298张,占床位总数33%;社会办医院床数为370张,占床位总数41%;基层医疗机构病床数为196

3、张,占床位总数22%,厂矿医院病床数为30张,占床位总数3%;其它医疗卫生机构病床数15张,占床位总数2%。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2张。全县共有卫生人员1938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60名,占70%,执业(助理)医师450名,注册护士550名。按X年全县常住人口28.39万人计算,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9名、注册护士2.3名。3.资源利用情况。总体来看,全县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较为充分,其中县级医疗机构处于较高负荷运行状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利用率的空间较大。XX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年均增长1.6%,出院人数年均增长6.8%。X年,全县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2

4、.38%(其中县医院78.29%),二级以上医院平均住院日为8.28天;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74.72%,平均住院日为6.96天。4.健康水平。全县孕产妇死亡率22/10万,婴儿死亡率9.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根据全县卫生统计数据,全县慢性病患病人数呈逐年递增和低龄化趋势,已成为威胁全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慢性病排列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二)主要形势1.医改背景。党的X大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一轮医改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卫生产品向全民提供,为全县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随着服务体系的进一

5、步完善,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得到释放,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期待不断提高。2.国际形势。从国际视野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国民健康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医疗卫生服务越来越多强调对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从单纯的疾病诊治转向以社区、家庭为基础的服务,强调疾病诊疗过程中人的整体性和预防诊疗的融合性。3.疾病形势。随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疾病逐渐增多并已成为致死的主要因素。在全县居民致死原因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率16.32%和肿瘤死亡率44.7%。同时,传染病依然是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艾滋病病毒感

6、染和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并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一些可能突发的新传染病和输入性传染病仍存在潜在威胁。4.发展要求。卫生事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实现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服务,维护城市和乡村公共卫生安全,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在维护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业,实现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与城乡功能定位相匹配,与国家和国际接轨,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5.科技进步。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医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创新、疾病预防和诊治手段不断进步。同时,信息化和互联网技

7、术的高速发展,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为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手段的革新带来无限可能。(三)主要问题1.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相对集中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人才资源配置仍很薄弱,随着分级诊疗等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基层卫生资源显得更为紧缺。部分专科建设相对滞后,在诊疗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方面,缺乏应有的代表区域高水平的医疗中心,儿科、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妇幼卫生、院前急救等资源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社会办医总体层次低、能力弱,公共卫生服务还未得到较好发展。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占地面积不足,空间狭窄,医疗外的配套服务不足。2.资源利用率不高。我县卫生资源的整体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基层

8、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乡镇卫生院病床利用率不足50%。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同机制不够顺畅,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共享程度还较低。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未能有效落实,城市优质医疗资源过度利用与镇村医疗资源利用不足并存,患者重复就医造成资源浪费问题还比较突出。3.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我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分别为1.59人、1.94人、3.2张,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按照X年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我县共缺执业(助理)医师225名,注册护士300人,需增加病床621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特别是全科医生缺口大、待遇低、能力弱,健康

9、守门员作用亟待加强。4.医院公益性体现不明显。目前,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机制尚不够健全,大部分公立医院通过银行借贷、引入基金投资等方式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医院规模,造成负担过重、负债运行,成为当前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反映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针对贫困人口及弱势人群的健康保障相对薄弱,医疗救助体系不健全,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已成为“X”时期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的问题。二、目标和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X大及X届X中全会精神,围绕健康X建设,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和效率为核心,坚持强基层、优结构、提能力,促进防

10、治结合、医养结合、中西医结合,推动系统整合和优质资源持续下沉。加快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扶持引导社会办医有序发展,推进健康服务业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实现经济社会与群众协调发展。(二)基本原则1.民生为本,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调布局、优结构、提能力、补短板,开展资源配置,使人人享有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2.政府主导,用好市场机制。坚持公立机构为主体,非公立机构协同的办医原则,强化政府在规划、筹资、服务、监管方面的职责,维护医疗卫生的公益

11、性。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3.属地统筹,强化行业管理。按照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建立以二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骨干、社区和镇村医疗机构为基础、民办医院为补充,结合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4.依法管理,提升规范服务。全面贯彻“法制卫生”理念,运用法律手段发展和管理卫生事业,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促进规范发展,为建设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提供制度保障。(三)规划目标1.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政府统筹区域各方面

12、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托体制机制改革和信息化手段,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有机整体,既发挥各自优势、又相互配合,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改善,卫生资源辐射作用全面发挥。2.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人民健康需求协调发展。以“调结构、补短板、建机制、促效率,提能力、惠民生、保均衡、优公共”为主线,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增进利用效率,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保障机构,建成上下联动、衔接互补、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健康需求。3.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形成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协同发展的资源格局,服务网络有效覆盖,资源短板切实改善,基本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居民健康全程得到关怀

13、。(四)主要指标X年X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资源配置主要指标三、布局标准和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类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医疗急救、采供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门诊部、诊所、医务室)等机构的总体布局、设施建设、标准和要求,依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XX)、X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及资源配置标准(XX)、X市区域卫生规划(XX年)的标准和要求,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一)机构设置1.限制设置。按照X市区域卫生规划(X-X年)的标准和要求,我县不再设置增加政府办综合性医疗机构。医疗机

14、构床位规模超出配置标准的不再批准增加床位数。在全县设置诊所、门诊部等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2.新建机构。新建机构应符合国家、省、市相关规划标准。医院每床单元基本医疗设施、急救设施应符合配备标准,每病房设置24张病床。新建或者改扩建综合医院,应按照传染病防治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床位作为传染病储备床位,并相应设置院前急救设施。新建和改(扩、迁)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符合国家和省市有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标准,功能用房按试验用房、业务用房、保障用房、行政用房设置。3.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县医院依托技术力量,打造全县一流现代化医院。县级医院全面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

15、、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的任务,建设县域内医疗中心。鼓励支持县级医院强化院前急救和儿科、妇产科、老年病科、预防保健科、传染病科、精神病科、慢性病科建设。4.中医医疗机构。支持发展以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为核心,由若干中医医疗机构组成的中医医疗联合体。深化和壮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标准化及中医全科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到X年,建设1个中西医结合示范基地、1个中医药特色康复和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措施和创新成果,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5.区域老年护理机构。依托县中医医院建设老年护理机构,实行政府对区域老年护理

16、床位、中医床位设置的托底政策。健全服务规范和标准,加强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协调和管理。鼓励并规范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鼓励社会综合性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护理院。6.康复医疗机构。定位于承接急性期治疗后的康复病人、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乙等医院将3040%的床位转型为康复床位,加挂康复医院牌子。争取三级医院、二等甲级医院康复科建立多种形式的指导协作关系。将部分功能定位不明确、利用率低、位于社区的政府办一级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或护理院。7.社会办医院。在全县建X发展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特色的社会办医院,实现床位数和服务量占全县总量的比例和办医的质量显著提高。非盈利性社会办医机构纳入政府医疗机构规划

17、。盈利性社会办医医疗机构,以选择提供性的非基本医疗服务和高端服务为主,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规模和布局,鼓励做大做强,形成具有辐射力的产业。完善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行业监督,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与评价范围,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和不良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健全社会办医疗机构退出机制。8.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每个建制镇设1所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撤乡并镇后原有乡镇卫生院原则上建为分院。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和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选择1/3左右的镇卫生院提升服务和水平,建成中心镇卫生院。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我县建立13个区域重点示范卫生院。在X街道办事处或每3万10万居民规划

18、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区域和新建社区,可就近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依托镇卫生院,设立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健康教育)中心,承担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与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职能,形成“一院两中心”运行模式。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设置1所村卫生室。逐步实现以政府或集体投资建设为主,加快推进村卫生室民建公助向公办民营形式转变。9.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医疗应急救治、综合监督四大体系,加快形成大卫生格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以上每个行政区规划内原则上只设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再单设其他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填平补齐”的原

19、则,完成县级疾控机构业务用房和实验室建设,对疾控机构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补充配置。到X年,县级疾病控制中心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县疾病预防机构实验室设备装备达标率达到100%,全县食源性疾病监测覆盖率、报告率均达到100%。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完成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计划服务机构整合,分别成立县办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镇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镇卫生院的妇幼保健职能;村级保留村卫生室和计划生育服务室,共享公用。医疗救治和卫生应急机构。设立县级急救中心(站),急救车辆、设备等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设置。到X年,建设县级脑卒中、心猝死等绿色抢救体系及突发公共卫生和防控应急救治体系。综合监督执法

20、机构。充实配备各级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人员,推动镇(办)卫生计生办配备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人员。更新县综合监督机构现场检测、执法取证等设备,达到国家要求的规范化配备标准。到X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小型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覆盖率、学校卫生监督综合评价工作覆盖率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均达到80%以上。(二)床位配置X县X年末每千常驻人口床位配置标准为3.2张,X年每千常驻人口床位配置标准4.9张。按照X市区域卫生规划(X-X年)的标准和要求,原则上不再扩张床位规模。县办综合性公立医院床位数一般以400张为宜,原则上不超过500张;控制县办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规模,县办综合医

21、院床位数一般以400张左右为宜。超过800张的县办医院,报市卫生计生局备案。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超出配置标准的,不再扩床增编,可延续现有规模,严格管控病种机构,强化分级使用质量,适时向资源薄弱区域疏解超编床位。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各级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由编制部门为公立医院核定编制。对未经审批擅自增设、扩张床位的医院,财政部门不安排资金予以基础建设、设备更新投入。在财政投入、医保支付、服务价格、诊疗规范等方面,对治疗、康复、护理床位实行分类管理。对病床使用率低于90%、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疑难重症患者比例及手术难度低于平均水平、床护比配置不达标对的

22、公立医院,不允许增加床位。病床使用率小于80%、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疑难重症患者比例及手术难度低于平均水平的公立医院,应减少床位编制。到X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控制在5.1张,乡镇卫生院每千常住人口床位0.69张。中医院床位控制在168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10张。应有床位510张,与现有床位246张相比增加264张。产科、儿科、传染、精神卫生、康复等学科床位数分别达到医院床位总数的10%、8.5%、5%、2%和2%。社会办医床位数达到总床位的24%。全县医院病床平均使用率保持在90%左右,平均住院日降低到8天以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达到70%以上。

23、(三)人员配置为充分适应医学专业分工精细化、执业多点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社会办医对人力资源增量的需求和要求,适度提高医生配置标准,大幅度提高护士配置水平,改善行医环境,保障行医安全,提高卫生人员待遇。到X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78人,注册护士2.29人,医护比达到1:1.29,县办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0.43。与现有医师450人、注册护士550人相比,应分别增加医师87人、注册护士104人。1.医院。各级医院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配置为重点,以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和医师标准工作量为依据,合理确定医护人员比例。县办医院床医比不低于1:0.5,床护比不低于1:0.6,县办医院床医比

24、不低于1:0.4、床护比不低于1:0.5,承担临床教学、带教实习、援外援藏、应急救援、医学科研等任务的医院可适当增加人员配置。中医医院中医药专业人员比例不低于60%,综合医院按比例配备中医药人员,妇幼保健院应有23位中医药人员,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0.25人。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顺应社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首诊在基层”的工作要求,加大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到X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达到3.5人,社区每万名居民有2名全科医生,中医类全科医生占社区全科医生配备比例达到20%,逐步配备一定数量的精神科医生、康复医师、营养师等专业人员。护士按与全科医师生1:1.5的标准配备。3

25、.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进一步加强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督执法以及公共卫生监测、预警和报告体系建设。到X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技术人员达到0.8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每万常住人口0.35人、1.25人配备,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监督员按每10万常住人口最低10人配备,并可根据需要增设1015%的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县、镇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按每万常住人口2人配备,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80%。(四)信息化建设夯实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有序推进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电子病历及健康档案数据库建设,加

26、强基础资源信息数据库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逐步实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应急救治、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等健康医疗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的集聚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口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体系,按照一数一源、多元校核的原则,实现数据集中监督、授权分级分类管理。统筹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综合管理、健康服务、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妇幼健康、卫生应急、中医药管理等覆盖全行业、涉及健康医疗大数据全产业链的信息系统,县级区域信息平台接入省、市平台,实现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市级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业务交换、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应用服务。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成医疗机

27、构用卡环境改造,达到居民健康卡全县覆盖、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实现“百姓一张卡、政府一张屏”的目标。构建“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到农村、到家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依托健康医疗大数据大力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网上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健康管理等服务应用,实现二级医院均能提供预约挂号、费用查询、一站式付费等信息化服务。(五)设备配置根据功能定位、技术水平、学科发展和健康需求,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及使用管理办法和X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优化全县大型医用设备资源,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公立医院机构配备大型医

28、用设备,严格总量控制,强化规划、项目库、准入管理。配置先进医用设备要与医院的特色、人才、学科、安装环境条件相适应。严格公立医院超常规和举债装备,对未经准入,无配置许可证的大型医用设备不予医保报销支持和物价收费许可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条件适度放宽,给足配置额度予以支持。鼓励支持在医院分布密集的区域,发展专业的影像、病理、检验中心等机构,建立大型医用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提高利用效率。建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项目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机制,实行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和共享共用模式。(六)用地规划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用地配置标准,按照X省建设项目用地使用标准执行。公共停车场用地按照原

29、卫生部规定执行。医疗机构停车位标准参照X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七)经费保障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全面落实政府卫生投入相关政策,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保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优化卫生投入方向与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和基本医疗保障领域倾斜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投入。强化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人员基本费用、药品零差率补偿

30、、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补偿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引进与培养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扶持机制,合理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培养和人员招聘所需经费,对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给予合理补助。四、主要任务(一)调结构、补短板,优化卫生资源配置1.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平衡布局。根据全县行政区划的调整、人口规模布局的变化和经济功能区的设置,适度调整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卫生资源。鼓励通过迁建、合并、转型等多种形式,推动资源从富余地区向短缺地区转移。2.夯实社区卫生服务的网底功能。加强基础医疗服务网络和公共卫生基层网络建设、整合利用社区内相关医疗卫生资源,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社区

31、,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社区,实现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3.完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设。巩固和发展以县级妇幼保健院为核心,以县妇幼保健机构及镇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医生为骨干的妇幼网络体系。到X年度,建成1所政府办、标准化的妇幼服务机构,全县妇幼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公共卫生、个体保健、“两癌”筛查、出生缺陷干预更趋明显。4.提升公共卫生资源质量水平。加强县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健全运行管理机制、提高疾病控防策略和组织实施、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慢性病防治,完善健康教育和促进网络,建成数字化健康教育和传播平台,健全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5.加强短缺专科和社会

32、办医的资源配置。健全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康复医疗机构,在二级医院设立康复、老年护理床位,实施治疗、康复、护理床位分类管理政策。加强综合医院产科、儿科设置和院前急救三级网络建设,调整和新增卫生资源时优先考虑社会资本。6.完善和优化卫生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按照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加强儿科、精神科医师、护士等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医务社区等新型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住院医师、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建立专科医师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动人力资源下沉基层,引导执业医师以兼职的形式充实家庭医生队伍,继续推行镇村全科医师的订单定向免费培训。(二)建机制、提效率,深化资

33、源利用1.促进实施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确立转诊制度。综合运用财政、医保、新农合、价格等多种政策手段,推动社区首诊、基层首诊。2.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联动共享。建设覆盖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网,统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标准,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信息的共享共用。支持设立区域性实验室诊断、影像诊断中心,推进相关医疗机构资源的整合、共享利用。强化院前急救受理、调度、指挥、考核“四统一”的管理模式,促进全县急救资源的共享共用。3.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进医院等级复核和新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全面开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绩效考核,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全面促进医防结

34、合,将健康宣教融入医疗服务,通过预防手段,降低疾病负担。4.促进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合理流动。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流动的政策性支持,在人事档案、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开展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简化操作程序,放宽约束条件,畅通流动渠道,推动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向基层、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短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流动。(三)提能力,惠民生,强化资源公益性围绕“健康X”、“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提能力、惠民生、强化卫生资源的公益性,全面推广健康全程管理模式,完善“预防干预治疗”衔接有序、综合防治的服务体系。1.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积极引导全县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签约关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广普及的投入补偿、绩效考核机制和医保政策,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为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有力形式,为不同人群的居民健康需求提供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全县家庭,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80%以上。2.实现“医疗联合体”全覆盖。以县级医院为依托,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有效下沉,构建覆盖全县城乡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切实提高群众就医满意度。3.实现“分级诊疗制度”全覆盖。认真落实国家卫计委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X45号)精神,加大政府投入,健全保障机制,构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