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总结_第1页
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总结_第2页
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总结_第3页
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总结_第4页
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总结篇一:关于先秦时期刑罚的演变许巧玥 (德州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山东 德州 253023) 摘 要: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也是人类文化逐步发展的历史。作为人类文化发展一部分的中国古代刑罚文明史,其开端正是先秦时期,它为中华法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秦时期的刑罚以酷刑为主,惩戒的刑具虽取自大自然,但也已具备了刑具的功能和特点,是古代刑具的雏形。作为刑罚的源头,先秦时期带给了我们太多关于刑罚的思考。 关键词:先秦;刑罚;五刑;刑具 中图分类号:D929;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XX)03-0076-03 一、先秦时期刑罚的适用 先秦时期的刑罚,虽因阶级的斗争形势和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治国方针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夏、商、西周各代的奴隶主贵族实行的“把奴隶不当人看待”的政策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重刑政策。西周奴隶主在其制定的“周礼”中,系统地总结了他们的统治经验,明确地提出了“刑乱国用重典的主张。但当时, “重典”的矛头是针对“篡弑叛逆” 、“犯上作乱”的新型地主阶级和广大平民及奴隶的。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把奴隶主阶级的“重典”理论加以改造和发展,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重刑思想。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思想,使社会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具有主宰、支配乃至生杀之权,下对上、幼对长来只有无条件地服从,稍有反抗便被视为大逆不道。虽然重刑政策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只有消极反动作用的政策,但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吏的贪横,有“收效一时”的效用,是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状况的。 二、先秦时期主要刑罚 先秦时期的刑罚主要是以“五刑”为主,虽然刑名和处罚内容会多少有点变化,但各各朝代的刑罚基本上都超不出“五刑”的范围。五刑是古代刑法中五种刑罚手段的统称,由黄帝时东夷集团首领蚩尤和苗民发明。 尚书吕刑载:“蚩尤唯始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唯怍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 ”即指割鼻、割耳、破坏生殖器官、刺面和死刑五种刑罪。 1.劓刑。劓是割鼻。甲骨文中此字古体“自刂” ,是以石刃割鼻的意思。劓刑和黥面、割耳、宫刑、刖足都使人身体致残,虽然轻于死刑,但都能给人造成很大的痛苦。所以, 尚书吕刑篇把这五种刑罚称为“五虐” 。劓刑在夏商时已有使用,到了周秦之际广泛适用。周时正式把劓刑定为五刑之一,并且明文颁布“劓罪五百” , “凡触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奸淫盗攘伤人者,其刑劓” 。就是说,那些违抗国君的命令、破坏规章制度、奸淫偷盗、破坏治安、打架斗殴、伤人身体者,都要受割鼻之刑,受过劓刑后常常被派去守关。此后春秋、战国以至后来的汉初,劓刑都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刑罚。 2.刵刑。刵是割耳,又称截耳,即以石刀割去耳朵的刑罚。 尚书康诰:“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或劓刵人。 ”说文解字:“刵,断耳也。 ”刵刑长期被用于军中,毙敌而割其左耳以献功,在我国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着。上古时期,苗民“五虐”之一是膑,即刖足。尧舜时作象刑,规定用穿草鞋代替刖足,用黑布蒙住膝盖并画上标记代替膑刑。夏灭苗族后,刵刑改变为刖刑,不再是杀敌后割掉耳朵报功,而是将战败的战俘收为奴隶。到了商代有敲断人腿骨的做法,这实际相当于刖足之刑。到了周代,刖足的事例见于历史记载的就很多了。到春秋时诸侯各自为政,各国国君对臣下或百姓动辄使用刖足之刑,法律规定的应受刖刑的条款也相当多。 3.椓刑。古文作椓,郑康成作(蜀刂),今文作宫割,亦称宫刑,即破坏男女生殖器官。执行男性椓刑的椓击是用棍棒椎击男性外阴,或打断或打废,使之失去交合能力。相传执行女性椓刑的椓击是用棍棒击女性胸腹,使胃肠下垂,压抑子宫,坠入膣道,以防交接。宫刑重于 墨、劓和刖,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宫刑早在尧舜时就有了。尧时有象刑,就是规定犯罪者穿戴的服饰要和一般人有所区别,以示惩诫,其中犯宫刑的人要穿草鞋。 初学记卷二十引白虎通说:“犯宫者履杂屝。 ”后人解释说, “屝”字同“菲” ,就是草鞋。说明这时已经有了宫刑。舜曾经赞美主管狱讼的名臣皋陶说:“汝作士,五刑有服。 ”舜时的五刑包括宫刑,当时是用来对待蛮夷的,对于本部落里的罪人并没有真正使用。舜以后,禹时才正式施行宫刑。 汉书刑法志云:“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宫刑即是禹制定的肉刑之一。夏灭三苗后,对椓刑加以发展,正式把宫刑列为五刑(大辟、膑辟、宫辟、劓、墨)之一,其中“宫辟五百” 。商代未见有宫刑的记载,但商代有肉刑,而且承袭夏制,应当包括宫刑在内。周初也正式把宫刑列为五刑(墨、劓、宫、刖、杀)之一,规定“宫罪五百” 。但当时把宫刑排在五刑的第三位,次于死刑和刖足。周穆王时,又把宫刑升为第二等,仅次于死刑。 西周时,宫刑已不仅是用来惩治淫罪,犯了其它罪行而还不至于判死刑者,也可处以宫刑。这样,宫刑的施行范围比它的本义有所扩大。而且,西周时还规定:“公族无宫刑。 ”意思是说,贵族犯了罪,不能判处宫刑,原因是为了“不翦其类也” ,即不让他的家族断绝后代。贵族们犯了罪该处以宫刑者,就用“髡“(剃去头发之后去做看守仓库一类的劳役)来代替,而一般的平民百姓犯了应该处以宫刑的罪则不能赦免。这样的规定,反映了西周刑法制度的鲜明的阶级性。宫刑在春秋和战国时依然沿用。 4.黥刑,又称“墨刑“,即在罪犯面部或额上用骨针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 周礼秋官司刑郑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额为疮,以墨窒疮孔,令变色也。 ”黥面是一种很古老的刑罚,早在尧舜时三苗之君就定黥面为五虐之刑之一。尧诛三苗,废“五虐” ,改用“象刑” ,其中当受墨刑者要带黑色的头巾。禹继尧舜之后开始使用肉刑,以后正式把墨刑定为五刑之一。从西周时起,墨刑的使用更加普遍,是周代五刑的第一种。周初刑法规定“墨罪五百” ,即列举应处以墨刑的罪状有五百条之多,春秋和战国时仍旧沿用。同劓、宫、刖、杀相比,黥面显然是最轻微的。但是,这种刑罚也要伤及皮肉甚至筋骨,而且施加于身体的明显部位,无法掩饰,不仅给人造成肉体的痛苦,同时使人蒙受巨大的精神羞辱。 5.丽刑,即割颈的死刑,又称大辟。 尚书吕刑:“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 ”一般来说战国以前的死刑都统称为大辟。夏王朝时,据尚书大传 、 周礼等书的记载,大辟罪二百,这也仅仅是指砍头而已。到了后来的殷商、周朝,大辟的名称没有变,但是执行方法多了起来,还有轻重之分,根据执行方法和执行用具不同,还有不同的名称。如炮烙、焚、炙等属于火刑。这些都是开始于商纣王的刑罚。到了周代,死刑有车裂、斩和杀三种,其中的“斩”就是腰斩,而“杀“就是杀头,即后世所谓的斩首。腰斩要比砍头重一些;车裂,指把受刑者的肢体系在车上,使车子跑起来,使受刑者肢体分解开来。周朝的死刑还是以“杀”为主,到了周后期和春秋、战国时,大辟的执行更多是分开来进行,名称也逐渐趋向专业化。先秦时期的刑法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三、先秦时期刑罚演变的原因分析 大体上,先秦时期刑罚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讲步,使当权者的指导思想不断变化导致刑罚的发展变化。法律制度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和继承,都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传统等紧密相连的,惩罚方式简单残暴正是当时社会形态和底下生产力的产物。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成为主导,逐渐产生了相当多的习惯法。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物质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刑罚的体系也逐渐完善,目的性也更加专一:保扩私有制财产、保护人身权利、维护政治统治。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集权制的家长式统治,王或皇帝是国家的主宰。 “溥天之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 。所以,法律也集中体现了维护王权统治的宗旨。崇尚刑法,重视刑罚,使我国古代不管民事、行政、刑事的制裁,无一例外地采用刑罚的手段。法律不但凭借严酷的刑罚手段惩办危及王权统治的政治性犯罪,同时也严厉制裁破坏国家统治、扰乱社会程序的刑事犯罪。统治者从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既要使犯罪者受到惩罚,又能保存劳动能力,是更为有利的。所以刑制的改革,更加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也适应了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同时,统治者鉴于前朝的教训,至周时提出“以德配天” 、“明法慎罚”的思想,强调“用刑宽缓” ,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出现了“圜土之制” , “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以作为五刑的补充,不再单纯是伤及人肢体、生命的酷刑。2.古代社会高度集权的家长制统治,统治者权力的无限制和无制约,当权者往往凭一己好恶行事,使刑罚形成了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特点。我国古代刑罚发展变化的进程中人为的痕迹浓重,总趋势是朝着宽缓的方向发展,但是其中也多有反复。我国古代社会自从有国家以来,无论是不成文立法的时代,还是成文法时代,法律对刑罚的种类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经常有随意增加法外刑的情况。所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帝的行为往往将法律沦为一纸空文。另一方面,较为开明的当权者,又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像商初、西周初期君主所作的开明举措,往往会引发朝代初期的刑罚改革,对刑罚的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以仁者治国的指导思想下,法制的推进显然有其偶然性,但是反过来说,这样的发展变化也是必然的,毕竟社会是向前发展的。 3.刑罚的变化与发展同特定的社会发展现状紧密相连。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同一阶段的不同时期,刑罚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刑罚作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有不同的发展和变化。从夏商开始的历代统治者在运用刑罚统治社会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用刑经验,至西周时,形成“刑罚世轻世重”的理论。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这种思想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之中,刑罚的发展变化实际上也体现了这种理论在治国实践中的运用。战国时期,群雄并争,天下大乱,当时刚刚兴起的地主阶级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特别强调重典重刑,用刑严酷。然而,严刑酷法带来的不是统治者的长治久安,残酷的镇压反而加快了王朝覆灭的步伐。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重刑法的古国。在审视中国几千年的法律思想轨迹时,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既有文明又恐怖、不人道的长河,一直流淌着。而先秦时期作为这条长河的源头,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有关刑罚的思考。 篇二:XX 司法考试法制史总结中国法制史总结 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 先秦时期的法律主要包括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其中以周代法律制度、春秋时期的法律改革以及战国时期的法经为重点。 一、西周时期的法制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西周时期的法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 “德”的基本要求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宗、保民。 2、西周礼制与礼、刑关系 在西周时期,以“礼”为表现形式的各种习惯法,以及一些不成文的制定法,也是重要的法律形式。 (1)礼的性质与作用 “礼” ,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 “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夏、商时期,作为言行规范的“礼”就已经存在。 (2)礼 “礼”大体上包括抽象的精神原则和具体的礼仪形式两个层面的内容。 抽象的精神原则,包括“忠” 、 “孝” 、 “节” 、 “义” 、“仁” 、 “恕”等。 “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和“尊尊” ,在于强调等级名分、等级差别。 从具体的礼仪形式方面看, “礼”通常有“五礼” 、“六礼”和“九礼”之说。 “五礼”包括吉、嘉、宾、军、凶等五个方面的礼仪。其中“吉礼”是指祭祀之礼, “嘉礼”是指冠婚之礼, “宾礼”是指迎宾之礼, “军礼”是指行军作战之礼, “凶礼”是指丧葬之礼。 “六礼”一般是指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等六个方面的礼仪。其中“冠”是指成年之礼, “乡饮酒”是指序长幼、睦邻里之礼。 “九礼”包括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等,其中的“朝”是指诸侯朝觐之礼, “聘”是诸侯之间聘享之礼。 (3)刑与出礼入刑 西周时期的“礼”与“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社会完整的规范体系。其中, “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起到禁恶于未然的预防作用;“刑”是消极的处罚,起到惩恶于已然的制裁作用。凡是“礼”所禁止的行为,亦必然为“刑”所不容,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 “出礼则入刑” 。 3、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 (1)契约法律质剂与傅别 西周时期比较普遍的契约形式有两种,一种称为“质剂” ,另一种称为“傅别” 。 “质剂”是使用于买卖关系中的契约形式。 “大市以质,小市以剂” ,质是买卖奴隶、马牛等较大标的所使用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等较小标的使用的契券。“傅别”则是使用于借贷关系中的契约形式,就是在契券上面书写借贷内容,然后一分为二,借贷双方各执其一,以为凭证。 (2)西周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 西周时期的婚姻基本制度可以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西周时期的婚姻制度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则“同姓不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婚姻六礼” 。具体包括:(1)纳采,即男方请媒氏携礼物到女方家提亲;(2)问名,即在女方家长答应议婚后,男家请媒氏问明女子的生辰、身份,并卜于祖庙以问吉凶;(3)纳吉,在卜得吉兆以后,男家携礼物至女家确定缔结婚姻;(4)纳征,也称纳币,男家送财礼 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至女家,确定婚期;(6)亲迎,即在确定之日,新郎至女家迎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七出”又称“七去” ,是西周时期男子可以休妻的七项条件。具体指: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所谓不顺父母(公婆)去,是因为“逆德” 。无子去,是因为绝嗣不孝。淫去,是因为乱族。妒去,是因为乱家。有恶疾去,是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口多言去,是因为“间亲” 。盗窃去,是因为“反义” 。 “三不去” ,具体是指:有所娶而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3)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度. 4、司法制度 (1)司寇 西周时期在中央机关就有了专门的司法官员,周天子之下,中央主要司法官员是大司寇。在大司寇之下,设小司寇,作为大司寇的属官。小司寇的主要职责是“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 ,即负责办理具体案件。 (2)狱、讼有分 西周时期,周代就已经开始区分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被称为狱,民事案件被称为讼,审理刑事案件被称为断狱,审理民事案件被成为听讼。 (3)审判制度 五听 五听是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观察方式,包括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从“五听”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开始注意心理学的一些问题,并能够运用司法心理学的一些经验来处理案件。 三刺制度 就是遇到重大疑难案件先交给群臣讨论,当群臣讨论不能决断的时候,交给官吏们讨论,如果还不能决断,再交给所有国人讨论的一种案件审理方式。 五过 就是司法官承担法律责任的五种情况。惟官,就是畏惧权势;惟反,就是报私怨;惟内,就是因为照顾亲属裙带关系;惟货,就是因为收受赃物;惟来,就是受私人请托。司法官因为上述五种情况而枉法裁判,要承担法律责任。 二、春秋战国时期法制的变革 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宗法制法律逐渐解体,而战国时期则是以法典法为主要内容的新法制逐步确立的过程。 1、春秋时期的公布成文法活动 春秋时期的公布成文法著名的事例有郑国的“铸刑书”、邓析的“竹刑”和晋国的“铸刑鼎” 。 (1)铸刑书 公元前 536 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刻在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史称“铸刑书” 。 (2)邓析竹刑 公元前 530 年,郑国邓析综合郑国内外的法律规范,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上,称为“竹刑” 。 “竹刑”是一部私刑, (3)晋铸刑鼎 公元前 513 年,晋国赵鞅把范宣子所著刑书浇铸在铁鼎上,公布了晋国的成文法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正式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2、战国时期的法制变革 (1) 法经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法经共分 6 篇:一为“盗法” ,二为“贼法” ,三为“囚法” ,四为“捕法” ,五为“杂法” ,六为“具法” 。其中“盗法” 、 “贼法”是关于惩治危害国家安全、危害他人及侵害财产等犯罪的实体法规定。 “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 法经将“盗法”和“贼法”列在法典之首。“囚法” (也作“网法” ) 、 “捕法”是关于追捕、囚禁及审讯犯罪人的法律规定,大多属于程序法的范畴。第五篇“杂法”是规定贼盗以外其他犯罪的篇目,主要规定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徙禁、金禁等“六禁”的内容。第六篇“具法”是关于从重从轻、减免刑罚等定罪量刑通用原则的规定,相当于后世法典中的总则部分。 (2)商鞅变法 公元前 359 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史称“商鞅变法” 。 秦汉时期的法律: 一、秦朝的法律制度 (一)秦朝的罪名 秦朝法律重视对专制君主的保护,严惩破坏君主专制统治的行为。秦代法律的主要罪名包括: .盗窃罪。秦律对盗窃罪处罚很重,特别是对“群盗”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五人就构成了群盗,即使合伙盗窃所得仅仅为一钱,也要被砍去左脚,强制其服劳役。 2.贼杀伤罪。贼就是危害人身安全的行为,秦律规定了许多贼杀人、贼伤人的规定,对于这类行为给予严厉惩处。 .诽谤罪。对于评论皇帝过失的言论就构成诽谤罪,秦律对诽谤行为往往处以弃市等处罚。 .不敬皇帝罪。就是指侵犯皇帝最高统治权威的犯罪,甚至于怠慢皇帝下达的诏书的行为也要给予重罚。 .以古非今罪。以古代的学说非难当今政策的言论就构成了以古非今罪,对于犯以古非今犯罪的,要处以族刑。 .妄言罪。是指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犯罪,对于这类犯罪,要处以族诛。 (二)秦朝的刑罚种类 秦朝的刑罚种类大致有 8 大类 30 余种。包括死刑、肉刑、流放刑、徒刑、笞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其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类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 1.死刑。秦朝的死刑主要有: (1)绞刑。 (2)枭首。 (3)腰斩。是将犯罪人拦腰斩断的酷刑。 (4)磔。是将犯罪人支解分尸的酷刑。 (5)车裂。就是用马车拉扯,将犯罪人身体扯裂而处死的残酷处刑方式。 (6)戮。戮刑是既剥夺犯罪人生命又加以侮辱的刑罚。秦朝的戮刑有两种方式,一是先戮后杀,二是先杀后戮,即戮尸。 (7)弃市。是在闹市之中将犯罪人当众处死的刑罚。 (8)族刑。族刑也称夷三族,即将犯罪人三族以内的亲属全部一同处死的酷刑。 (9)具五刑。是对应处族刑的主犯同时施以黥刑、劓刑、斩趾等肉刑后再处死的酷刑。 2.肉刑。肉刑主要有:(1)黥刑。 (2)劓刑。 (3)斩左趾。 (4)宫刑。 3.流放刑。主要有迁刑和谪刑,就是将犯罪人迁到边远地区,其中谪刑多是适用于犯罪的官吏。 4.徒刑。主要有:(1)城旦、舂。是强迫犯罪人从事修筑长城、舂米一类重苦役的刑罚。男子旦起筑城,女子早起舂米,故谓之城旦舂。 (2)鬼薪、白粲。是次城旦舂一级的徒刑,即强制犯罪人从事砍柴祭鬼、择米一类苦役的刑罚。其中男为鬼薪,女为白粲。 (3)隶臣、妾。是强制犯罪人服各种官府杂役的刑罚。男为隶臣,女为隶妾。 (4)司寇、作如司寇。是强制犯罪人从事“伺察盗寇”之类劳役的刑罚。其中,男为司寇,女为作如司寇。 (5)候。 是发往边地充当斥候,警戒边疆的徒刑,是秦代最轻的徒刑。5.笞刑。笞刑就是以竹板、木板等责打犯罪人身体的刑罚。 6.羞辱刑。主要包括髡刑和耐刑。髡刑是剃去犯罪人头发鬓须的刑罚。剃去鬓须保存头发谓之“耐” ,耐刑与完刑同义,程度轻于髡刑。 7.经济刑。秦朝的财产刑主要是赀刑和赎刑。具体有赀甲、赀盾、赀戍、赀徭役等。而秦代的赎刑就是缴纳一定金钱或者服一定劳役来赎免刑罚的办法。 8.株连刑。主要包括族刑和“收” 。收就是对犯人的家属没收为官奴隶。 (三)秦代司法制度 .廷尉。在中央,廷尉是皇帝之下的最高司法官,是中央“九卿”之一,负责全国法律、司法事务。 2.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所谓“公室告” ,是指“贼杀伤、盗他人”等危害国家、社会利益的犯罪。对于此类犯罪,任何人都有权利、有义务向官府告发。所谓“非公室告” ,则是指“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女及奴妾”等家庭内部的侵害行为。凡是“非公室告”犯罪,受害者本人无权提出控告,即使告到官府,官府也不应受理, “强行告,告者罪” 。 二、汉代的法律 (一)文景帝废除肉刑 (二)上请 上请制度就是通过请示皇帝给有罪贵族官僚某些优待的制度。汉宣帝、平帝相继规定上请制度,凡六百石以上官吏、公侯及子孙犯罪,均可以享受“上请”的优待。上请成为汉代贵族官僚的一项普遍特权,从徙刑二年到死刑都可以适用,使其免受应有的惩罚。 (三)恤刑原则 汉代时期,为了贯彻儒家衿老恤幼的恤刑思想,规定除诬告与杀伤人罪外,80 岁以上老人、8 岁以下幼童、怀孕妇女、老师、侏儒等在有罪监禁期间,给与不戴刑具的优待。 (四)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罪犯可以不负或减免刑事责任。这一原则确立于汉宣帝时期,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反映,并且影响了后代封建立法。 (五)汉代司法制度 .司法机构。汉代沿袭秦代制度,以廷尉为中央司法长官。郡守为地方行政长官,同时兼理司法。 2.春秋决狱。 .秋冬行刑。一般死刑在秋天霜降之后冬至以前执行,只是对重要案犯决不待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 一、主要法典与法律形式 (一) 曹魏律 曹魏律是魏明帝时制定的重要法典。魏明帝即位以后,下诏改定刑制,作新律 18 篇,后人称之为魏律或曹魏律 。 首先,将法经中的“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其次,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再次,进一步调整法典的结构与内容,使中国传统法典结构在系统和科学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可以说魏律的修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传统法典完备化的第一阶段。 (二)晋律 西晋泰始三年(公元 267 年) ,晋武帝诏颁晋律 ,又称泰始律,在刑名律后增加法例律,丰富了刑律总则的内容。同时对刑律分则部分进行了重新编排,使晋律向着“刑宽” 、 “禁 简”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在晋律颁布的同时,当时著名律学家张斐、杜预为之作注, “兼采汉世律家诸说之长” ,总结了历代刑法理论与刑事立法经验,后经晋武帝批准,将注释“诏颁天下” ,因经张斐、杜预注解,故晋律也被称为“张杜律” 。 (三) 北魏律 北魏时期,制定了北魏律 。 北魏律共 20 篇,规定了官当制度等内容。 (四) 北齐律 北齐律共有 12 篇,将刑名与法例律合为名例律一篇,充实了刑律总则,提高了它的地位;精炼了刑律分则,使其变为 11 篇,即禁卫、婚户、擅兴、违制、诈伪、斗讼、贼盗、捕断、毁损、厩牧、杂律。 (五)法律形式的变化 这一时期,在汉代法律形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律、令、科、比、格、式的立法格局。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制内容 (一) “八议”入律 曹魏统治时期, “八议”入律。 “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它包括议亲(皇帝亲戚) 、议故(皇帝故旧) 、议贤(有封建德行与影响的人) 、议能(有大才能) 、议功(有大功勋) 、议贵(贵族官僚) 、议勤(为封建国家勤劳服务) 、议宾(前代皇室宗亲) 。此后, “八议”成为各代刑律的重要内容。 (二)官当 官当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刑的一种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 (三)重罪十条 在北齐律中首次规定了“重罪十条” 。所谓“重罪十条” ,是指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十种重罪的总称。北齐律把“重罪十条”置于律首,作为严厉打击的对象,增加了法律的威慑力量。 “重罪十条”分别为:反逆(造反) ;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与宫殿) ;叛(叛变) ;降(投降) ;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 ;不道(凶残杀人) ;不敬(盗用皇室器物及对皇帝不尊重) ;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礼制服丧) ;不义(杀本府长官与授业老师) ;内乱(亲属间的乱伦行为) 。 (四)准五服制罪 晋律与北齐律中相继确立“准五服制罪”的制度。我国古代亲属关系按服制远近关系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三、刑罚制度改革与司法 (一)刑罚改革 这一时期刑罚制度作出了进一步改革,主要表现为:(1)规定了流刑,把流刑作为代替死刑的一种宽宥措施。北周时规定流刑分为五等,每等以 500 里为基数,以距都城 2500 里为第一等,至 4500 里为限,同时还要施加鞭刑;(2)废除宫刑;(3)规定了鞭刑与杖刑;(4)规定死刑为绞刑与斩刑两种。 (二)司法制度 1.设置大理寺 北齐时期正式设置大理寺,以大理寺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作为中央一级的审判机构。 2.尚书台“三公曹” 、 “两千石曹”职掌司法行政。 这一时期,尚书台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外朝机构,其中的“三公曹” 、 “两千石曹”职掌司法行政,后来,这两个机构在隋唐时期演变为刑部,刑部尚书职掌审判复核 唐代法律 篇三:中国法制史复习指南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 夏代的监狱称为“圜土” (08,填空,3);禹刑(05,名解,1) : “禹刑” ,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泛称。左传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这里所说的禹刑不是指一部成文法典,而是泛指夏代的法律与刑罚。 “汤刑” (08,名解,2): 左传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这里所说的“汤刑” ,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代的法律法令和刑罚。 “汤刑”也不是一部成文的法典。兄终弟及:是商代继承王位的制度。商代王位的继承是传弟与传子继承并用的制度,传弟一般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兄终弟继,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子几种。商代后期,传嫡子为王制渐为流行。 (03,判断,3) 三刺(07,判断,2): “三刺”也是中国古代法制(西周时期)的一项重要司法程序。举凡重大疑难案件,都要经过这个程序,即“一曰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 。也就是说凡是重大疑难案件,首先要交给群臣讨论,群臣讨论后尚不能决定,再交给群吏讨论,若还不能决定,就交给所有国人讨论。该制度是“明德慎罚”思想再司法实践中的体现。 西周五刑(07,名解,2):即墨、劓、剕、宫、大辟等五刑. 西周礼刑关系的主要内容(07,简答,3):一般认为,礼的很多规范实质上具有法律甚至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刑是西周法的基本形式,用来惩治和防止犯罪。礼与刑是西周法的基本组成部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凡是礼所不容的,就是刑所禁止的:凡是合于礼的,也必然是刑所不禁的。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入刑,相为表里” 。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概括而言,礼刑一般关系是这样的,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 “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 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是对于切违背礼行为进行的处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之所取” , “出礼入刑” 。 西周婚姻“六礼” (08,不定,11)(04,不定,1)(03,论述,2):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西周借贷契约采用(06,不定,1)(06,不定,3):一种称为“质剂” ,是买卖关系的;一种称为“博别” ,是借贷关系的。 西周将故意犯罪称为(06,填空,1):“眚”是指过失犯罪, “非眚”既是故意犯罪。 周穆王时,为革新政治,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在法律方面命令吕侯作“吕刑”。 (05,不定,11)(03, 单,9) 民事刑事案件的区分(04,判断,1):民事案件称为 “讼” ,刑事案件称为“狱” 。 “七去三不去” (03,论述,2):所谓“七出” , 大戴礼记本命记载: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 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所谓“三不去” ,按照大戴礼所记载为: “有所取无所归” 、 “与更三年丧” 、 “前贫贱后富贵”. 第二章 秦代法律制度 秦代皇帝的命令称为制与诏, “制”是口头命令, “诏”是书面命令。 (05,填空,1) “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04,填空,1):秦律:“贼杀伤人为公室,子盗父母,父母擅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即父母对儿女盗窃自己财产的行为提出控告,儿子对父母,奴妾对主人肆意加诸自己的刑罚提出控告,为“非公室告” ,凡属“非公室告”官府不予受理。而控告他人的贼、盗行为属于“公室告” ,官府予以受理。庭行事,决事比(05,判断,3):廷行事:是秦朝的法律形式之一,是司法审判的成例。廷行事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已成为律文之外可以援引的成例。决事比:是汉代的法律形式之一。 “比谓类似。”即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汉朝广泛采用判例断案, “比”能补充律令之不足,对维护封建统治更具有灵活性,但也为司法官吏破坏法制提供了方便条件。 第三章 汉代法律制度 汉文帝、汉景帝的刑制改革废除的肉刑是劓、鯨(08,不定,12); 西汉武帝时期制定的汉律包括(08,不定,13):西汉立法活动频繁,除九章律外,还有傍章律 、越宫律 、 朝律等; 汉九章律增加的三篇不包括兴 (06,判断,1) (07,不定,12):九章律在原秦律六篇盗律 、 贼律 、 囚律 、 捕律 、 杂律 、 具律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 、 兴律 、 厩律三篇,形成九篇体例; “左官”罪(05,判断,1):汉武帝时规定,不准诸侯私自选任官吏,凡官吏违反法令私自到诸侯国任官的,就构成“左官罪” 。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重罪十条” (08,不定,14)(04,不定,9):重罪十条始于北齐律(北魏朝),它是将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条最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以强调这十种犯罪是打击的主要对象。北齐律所规定的重罪十条: “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 北齐中央主持审判的机关称为大理寺(08,不定,15)“八议” (06,不定,2)(03,简答,2):所谓“八议”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下八种人犯罪,一般司法机关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由皇帝根据其身份及具体情况减免刑罚的制度。这八种人是:议亲,指皇亲国戚;议故,指皇帝的故旧;议贤,指依封建标准德高望重的人;议能,指统治才能出众的人;议功,指对封建国家有大功勋者;议贵,指上层贵族官僚;议勤,指为国家服务勤劳有大贡献的人;议宾,指前朝的贵族及其后代。(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准五服以治罪”(05,判断,2):西晋泰始律第一次将“五服制”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名例律” (05,不定,12):名例律产生的经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编撰法经,其中具法位局第六篇, 具律源于法经的具法 ,有总则作用。商鞅改法为律,成为具律 。汉承秦制,萧何作九章律 ,里面就有具律 。魏国在汉律的基础上制定魏律 ,将具律改成“刑名” ,置于律首。 晋律在刑名之后加上“法例”一篇。 北齐律而把“刑名”和“法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