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_1_第1页
抗心律失常药_1_第2页
抗心律失常药_1_第3页
抗心律失常药_1_第4页
抗心律失常药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工作展望我的工作展望 My job perspective 教学 目的要求 1 2 3 知道正常心肌电生理和心律失常形成的机制 知道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分类及代表药物 理解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 病因: 是由于心脏冲动形成和传导异常 所致心动节律和速率的紊乱。 分类 缓慢型心律失常 快速型心律失常 静息电位现象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 两侧的电位差。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细胞膜两 侧,故也称为跨膜静息电位。简称静息电位或膜电位 。 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膜内带负电 而膜外带正电。这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 极化状态 。各种细胞的数值不同。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的静息 电位为 70mV, 骨骼肌细胞为 90mV,人的 红细胞 为 10mV。 外 内 动作电位现象 去极化: 当肌细胞或神经细胞在安静情况下受到一次刺激 时,膜内原有的 -70 -90mV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转而 变成 +20 +40mV的正电位,即由原来静息时的内负外 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状态,其电位变化的幅度为 90 130mV。 这一过程称为 去极化 , 复极化: 去极化是暂时的,膜两侧的电位很快又恢复到静 息时的内负外正状态和水平,这一过程称为复极化。 动作电位: 去极化和复极化是一次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所以动作电位就是指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 膜两侧电位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一 般只持续 0.5 2.0ms, 在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 可达数百毫秒。 心肌细胞的分类 普通细胞(属于非自律性细胞): -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 分化的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和末梢浦肯野纤维。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 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自 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心肌的自动 节律性来自特殊传导系统内的自律细胞。 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 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动节律性最高,因此窦房结总 是在其它特殊传导组织尚未发生兴奋之前首先发生兴奋。 随后按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 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 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的部位,称为 正常起搏点。 由 窦房结所控制的心率称为窦性心律。其它部位的自律细胞 都受到窦房结的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的自动节律性,它 们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称之为 潜在起搏点。 心肌细胞的膜电位 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表现为两种形式: 快反应电位: 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 的去极化,由 Na+内流所致,去极迅速,传导速 度快,静息电位高( -80 -95mV), 属快反应 细胞,其动作电位称为快反应电位。 慢反应电位: 窦房结、房室结和有病变的快 反应细胞的去极,由 Ca2+内流所致,去极速度慢 ,传导速度也慢,静息电位低( -40 -70mV) , 属慢反应细胞,其动作电位称为慢反应电位。 快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可分为五个时相(期) 0 1 2 3 4 心室肌 0 -90 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快速复极化期,在动作电位去极化 后,转入复极化期,在初期,膜电 位迅速由 30mV下降到 0mV左右,占 时约 2ms。 钠通道失活, K+外流和 Cl -内流形成 快速复极化末期。主要是由于 Ca2+ 的通透性完全失活,而膜对 K+通 透性增高, K+外流随时间而递增 导致膜的复极越来越快,直至复 极完成。 是 动作电位复极完毕后的时期, 又称电舒张期。在非自律细胞如 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4期内膜电 位稳定于静息电位,称为静息期 。在自律性细胞 4期内膜电位不 稳定,有自发的缓慢去极化倾向 称为舒张除极。 又称 除极或去极过程,心肌细胞受 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出现去极。膜内 电位迅速由静息状态的 -80 -90mV 上升到 +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 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倒转。原因是钠 离子通道被激活,开放,大量细胞 外 Na+内流引起。 缓慢复极化期又称平台期,在该期 复极速度极慢,几乎停滞在同一膜 电位水平,因而形成平台。平台期 是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形成原因主要是 Ca2+缓慢内流和少 量 K+外流所形成。钙离子通道的通 透性较高,选择性不专一,尚有部 分钠离子内流。 有效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 心肌去极后,必需 复极 到 - 60mV - 50mV, 受到刺激后,才能发生 传播性兴奋, 自去极到引起传播性兴奋,此 段时间间隔称为有效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的 长短,多与动作电位一致,即动作电位时程 长,有效不应期也延长。有效不应期长,意 味着心肌不起反应的时间长,不易发生快速 型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 可延长有效不应期,使冲动 落入有效不应期。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心肌兴奋冲动 形成的异常或冲动传导的异常,或两者兼而有 之 窦房结、心房传导、房室结、浦肯野纤维均为自 律细胞,窦房结功能降低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强 ,均会导致冲动形成的异常,因而出现心率失常。 多种理化因素都可以影响心肌的生理特性,如温 度升高可引起心率加快,温度下降可引起心率减慢。 pH偏低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 pH偏高则心肌收缩 力增强而舒张不完全。在影响心肌活动的各种理化因 素中以 K+、 Ca2+、 Na+的影响最重要。 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后除级: 是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 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 触发活动: 后除极的膜电位不稳定,容易引起异常冲动的发放,称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 (EAD ) 特点 : 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 2相或 3相中 ; 主要由 Ca2+内流 增多所引起;药物、 低血钾 均可引起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高(负值较小 ), 除极频率快,振幅小。 C 早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A B BA 1000ms 60/min 750ms 80/min 迟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迟后除极 (DAD) 特点: 发生在完全复极的 4相中 (舒张早期); 细胞内 Ca2+超载而诱发 短暂 Na+内流 所致;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较低(负值大 ), 除极振幅较大。 折返激动( reentry) 发生机制 正常心肌 单向传导阻滞 折返形成 折返激 动 v 指冲动经传导通路折回原处而反复运行的现象。 v 单次折返形成一次期前收缩、连续多次折返则引起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 纤颤或扑动。 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基础 当血液中 K+浓度过高时,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 传导性、收缩性都下降,表现为收缩力减弱,心动 过缓和传导阻滞,严重时心搏可停止。血浆中 K+浓 度过低时则会引起心肌兴奋性增强。 血钙浓度升高时,心肌收缩力加强,下降时则心肌 收缩力减弱。 细胞外液中 Na+浓度的轻微变化,对心肌影响并不 明显,只有当细胞外液中的 Na+浓度发生非常明显 的变化时,才会影响心肌的生理特性。 抗心律失常药分类 1、 类 钠通道阻滞药(膜稳定剂) A 类:主要抑制钠通道,如奎尼丁。 B 类:对钠通道有轻度阻滞作用,如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C 类:可致钠通道明显阻滞,如普罗帕酮。 2、 类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 3、 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如胺碘酮。 4、 类 钙通道阻滞药,如维拉帕米。 5、其他类:如腺苷。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主要是通过阻滞心肌细胞 膜通道的离子流、改变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而实现的,基本的电生理作用如下: 1. 降低自律性 2. 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3. 改变膜反应性 4. 延长不应期 绝对延长 ERP 相对延长 ERP 提高邻近细胞 ERP的均一性 奎 尼 丁 【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 不良反应 】 作用:阻滞心肌细胞膜钠通道 ,使动作电位 0相上升速率、动 作电位振幅降低,减慢传导速度 ,延长有效不应期及动作电位时 程,降低浦肯野纤维自律性。 用途:是一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常用于心房纤颤、心房扑动、 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胃肠反应 金鸡钠反应 心血管系统反应 过敏反应 利多卡因 【 作用及应用 】 【 体内过程 】 口服首关消除明显,常静注给药。 【 不良反应 】 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眼震颤是早期中毒信号 。 2、大剂量可致惊厥甚至循环和呼吸。 1. 作用: 降低自律性 : 抑制 Na+内流,促进 K+外 流,降低 4期舒张去极速度,从而降低 自律性。 促进 3相 K+ 外流和阻止 2相 Na+内流,显 著缩短 APD和 ERP,使 ERP / APD比值 增大,有利于消除折返。 2、应用: 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室性心 律失常,是防治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的 室 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普罗帕酮 (心律平) 【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 不良反应 】 1、胃肠反应:恶心、呕吐、胆汁淤滞型黄疸。 2、心血管系统:引起低血压、心功能不全。 3、尚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和红斑狼疮样综合症。 抑制 Na+ 内流,降低动作电位最大上升 速度,明显减慢传导,降低浦肯野氏纤维 自律性 ,延长 APD和 ERP ; 并具有局麻作 用 。 主要用于室上性和室性早搏及心动过速 普萘洛尔 (心得安) 作用及应用 不良反应 1. 降低自律性; 2. 高浓度时能明显减慢 传导; 3. 明显延长房室结的 ERP; 对浦肯野纤维 ,治疗浓度相对延长 ERP, 高浓度时则绝 对延长 ERP。 4. 用于窦性心动过速 1、反跳现象 2、禁忌证 : 严重心功能不全 窦性心动过缓 、 重度房室导 阻滞、支气管哮喘及肝功能不 全等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胺碘酮 1. 作用: 抑制心肌复极时间,因而延长心 房肌、心室肌房室结的动作电位 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可减慢房室结和浦氏纤维的传导 速度。 降低自律性,可抑制 Ca2+内流, 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 扩张冠脉,降低血压。 2、用途: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1. 大 剂量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 传导阻滞; 2. 胃肠反应; 3. 可致角膜微粒沉着,一般不影响 视力; 4. 长期大量可致肝损害; 5. 神经系统症状: 6. 可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 7. 最严重可致肺间质或肺泡纤维性 肺炎,形成肺纤维化。 【 作用及应用 】 【 不良反应 】 维 拉 帕 米(异搏定) 【 作用及应用 】 【 不良反应 】 1. 可阻断心肌慢钙通道,抑 制 Ca2+内流。 降低窦房结、房室结的自 律性; 减慢 0期上升最大速度, 从而减慢窦房结、房室结 传导性。 延长有效不应期 2、 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 的首选药。 1. 口服可致面红、头晕、 头痛。 2. 长期服用可致便秘、踝 部水肿; 3. 静注可引起血压过低、 心动过缓,加重心功能 不全。 其他类抗心律失常药 腺苷 静脉给药作用迅速而短暂, t1/2仅 10 20秒。 作用 激活窦房结、房室结、和心房肌的腺苷受体,促进 K外流而降低自律性 ; 可增加细胞内的 cGMP水平,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 ,并减慢传导。 应用:主要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动过速。 用药指导 1、 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和病因选药 窦性心动过速: 选用 受体阻断药,如 普萘洛尔。 心房纤颤或心房扑动: 奎尼丁或普罗帕酮。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首选维拉帕米,还可选用普萘洛尔、 胺碘酮、奎尼丁、普罗帕酮等。 室性早搏: 利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