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诸城地方文化_第1页
0诸城地方文化_第2页
0诸城地方文化_第3页
0诸城地方文化_第4页
0诸城地方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城地方文化讲座提纲 诸城的历史沿革及地域变迁 诸城的文化资源及其特点 诸城地方文化发展的渊源分析 关于诸城地方文化研究和开发的前景展望 引 语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们改造自然、创造文化的历史。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最浓重的笔墨,最宝贵的积存。 每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化,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方也有自己 的文化。这种文化,凝聚了祖先在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过程 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才华。我们学习和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 民族的文化和地方文化,不但是拓宽知识、阅古知今、以史为 鉴、继往开来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社会 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需要。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一定程度地了 解和掌握上述文化。广大中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学习和掌握国 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繁华中学是我市的名校,在教书育人、教育科研等方面, 有着突出的成绩。这次举办科技节,在众多的活动日程中增加 了地方文化讲座这样一项内容,充分体现了校领导的胸怀和见 识。今天在座的各位,作为教师,应该把对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的教育贯穿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学生,有的再过一 年,或者两三年时间,可能大部分就要离开诸城,到外地读书 求学,或者工作。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没有哪一位有感情、 有良知的人不思念和热爱自己的家乡。但是,要谈热爱,必须 先有所了解。有了了解,才会懂得自己为什么热爱故乡,应该 热爱什么,应该怎样去热爱! 诸城的历史文化,可谓身后博大,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 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非常具有研究 价值。对于这样一种地方文化,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析透彻, 全面掌握,显然有很大难度。根据实际,今天,我今天主要讲四 个方面的问题,同大家一起探讨,共同研究。希望大家能借此 机会,对诸城的地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有一种为诸城文化 而自豪的感受和体会,那么,我们的目的就已经完全达到了。 今天,我要重点讲的四个问题是:诸城的历史沿革及地域 变迁、诸城的文化资源及其特点、诸城地方文化发展的渊源分 析、文化研究和开发的前景展望。 第一部分 诸城的历史沿革及地域变迁 主要讲四点,即:诸城的历史有多久;诸城的名称是怎样来 的;诸城的地域变迁;诸城和密州的区别。 一、诸城的历史有多久 (1)诸城的文明史有 7000 年左右。 在朱解镇陆家庄子发现的石磨盘,充分表明:早在远古时代, 这里就是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区。 7000 年间,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和出 土文物为证。目前,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商州时期文化遗址 61 处,汉代遗址 200 余处。 新石器时代遗址皇华镇呈子遗址、枳沟镇前寨遗址、桃园乡石 河头遗址等。在前寨遗址发现的“五峰山形” 陶文片,是最早的文字 雏形,距今约 5000 多年。 汉代遗址多为故城遗址:诸邑故城、东武故城、昌县故城等。 (2)历史沿革。 境内最早使用“诸” 字命名的,是舜的出生地“诸冯”,即今经济 开发区诸冯村。上迄秦汉,下至明清,历代王朝经常以诸城赏功臣、 赐贵戚、封王侯,诸城因之声播遐迩,誉满古今,堪称灵性宝地,齐 鲁名城。 春秋时期,鲁庄公二十九年(前 665)冬,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在 石屋山(今枳沟镇庙山)东北、潍河之南建城,取名诸邑(故址在今 枳沟镇乔庄)。这是市境内最早以“诸”命名的城邑。 战国时,诸城市境分属齐、鲁两国,以 齐长城为界,北部属齐, 南部属鲁。鲁顷公二十四年(前 249),楚灭鲁,鲁地入楚。境内分属 齐、楚两国。 秦灭六国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始皇帝二十六年(前 221),置 琅琊郡,诸城境内属琅琊郡,郡治琅琊(今胶南市琅琊镇)。 西汉初年,开始在诸城境内置县。汉 高祖六年(前 201),封郭蒙 为东武侯。吕后七年(前 181),置东武县,因当时境内有东武山而 得名。水经注云:“ 东武县因冈为城,城周三十里” ,旧址即今密州 街道古城子社区。同时,境内并置诸县(今枳沟镇乔庄村)、平昌县 (今石桥子镇都吉台村)、横县(今朱解镇卢山北)、昌县(今昌城镇 昌城村)、石泉县(今相州镇古县村)。元封五年(前 106),琅琊郡移 治东武,境内各县归属琅琊郡,辖于徐州刺史部。 新莽天凤元年(14),改琅琊郡为填夷, 东武为祥善,诸县为诸并, 平昌为养信,横县为令邱。淮阳王更始元年(23)九月,王莽被杀,各 郡县恢复旧名。 东汉建初五年(80),改琅琊郡为琅琊国,移治开阳(今临沂县北) 。东武县、诸县属琅琊国,平昌县属北海国,撤销横县、昌县、石泉 县。期间,东武城从旧址下移至扶淇河东岸,后人谓之“南城” 。 三国曹魏时期,复改琅琊国为琅琊郡,新置城阳郡(治东武)、平 昌郡(治昌安),东武县属城阳郡,诸县属琅琊郡,平昌县属平昌郡。 不久,平昌郡废除,平昌县改属城阳郡。 西晋泰始中(269271),东武、诸、平昌三县都属于城阳郡(郡 治迁莒)。太康十年(289),东武县、诸县改属东莞郡(郡治东莞),辖 于徐州。元康十年(300),废城阳郡,平昌县改属青州高密国。 南朝刘宋,分东武县、平昌县属平昌郡,辖于青州,诸县属东莞 郡,辖于徐州。 北魏景明元年(500),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市石埠子村)。 永安二年(529),分青州而置胶州,州治设在东武(依南城向北筑新 城为州治,后人谓之北城),辖领东武、高密二郡,东武县、平昌县 属高密郡(郡治高密),同年,分东武县南境置扶淇县,属东武郡。 北齐,废东武郡,移高密郡治于东武。撤销诸县、平昌县、扶淇 县,并入东武县。 隋开皇三年(583),废高密郡。开皇五年(585),改胶州为密州, 州治东武。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取县西南三十里 汉故诸县城为名,县属密州,仍为密州治。大业三年(607),改密州 为高密郡,诸城为郡治。 唐武德五年(622),改高密郡为密州;天宝元年(742),改密州为 高密郡;乾元五年(758),复改为密州。诸城始终为郡治或州治所在。 五代天祐四年(907),诸城县归属后梁。龙德元年(921),改密州 为胶源。龙德三年(923),后梁亡,诸城县归属后唐,复改胶源为密 州。清泰三年(936),后唐亡,诸城县归属后晋。开运三年(946),后 晋亡,诸城县归属后汉。乾祐四年(951),后汉亡,诸城县归属后周。 显德七年(960),后周亡,诸城县归属宋。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以密州为防御州。开宝五年(972)春二 月升密州为安化军节度,秋八月降为防御。开宝六年(973),复升为 节度,隶属京东东路。期间,诸城一直为治所。 金,密州仍为安化军,隶属山东东路,诸城县为密州治。 元,诸城县仍为密州治,辖于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撤密州,留诸城,密州治改为诸城县治,隶 属青州府。 清袭明制,诸城县仍属青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诸城独立。民国二年(1913),废府设道, 诸城属胶东道。民国 29 年(1940),裁胶东道,设莱潍道,诸城改属 莱潍道。民国 34 年(1945),诸城属山东省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1938 年 2 月 4 日,日寇侵略诸城,市境沦为敌占区。 1943 年 7 月下旬,诸城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滨海专区滨北 行署。此后,境内相继建立诸莒边县、诸胶边县、潍东县等抗日民主 政权,均隶属于滨北行署。 1945 年 9 月 9 日,诸城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属滨海行政公署 滨北专区。1946 年 7 月,改属胶东行署滨北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诸城县属胶州专区;1956 年 3 月,改属 昌潍专区;1970 年属昌潍地区;1981 年 7 月属潍坊地区;1983 年 10 月属潍坊市;1987 年 7 月 1 日,撤销诸城县,建立诸城市(县级市), 直属山东省,由潍坊市代管。 诸城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泰沂山脉与胶潍平原交界处,地理 坐标北纬 354223”至 362105”、东经 119019”至 1194356”, 东西最大横幅 66.5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72 公里,总面积 2182.7 平 方公里,下辖 3 个街道、20 个乡镇、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有 1297 个村庄、106 万口人,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市和乡村城市化试点市,2005 年位居“全国综合 发展百强县(市)”第 76 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第 50 位,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省级文明城市。 诸城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与胶州、胶南毗连,南与五莲、日 照接壤,西与莒县、沂水为邻,北与安丘、高密交界。东离青岛港 100 公里,南至日照港 80 公里,北距济青高速公路和胶济高速电气 化铁路 60 多公里,206 国道南北纵贯其中,胶新铁路、青莱高速公 路交叉斜贯全境,市乡公路四通八达,是最早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县 市之一。从舜生诸冯到鲁设诸邑,自汉设诸县到隋设诸城,自北魏 置胶州到明洪武省密州,直至今日诸城市,市境辖属变迁十数次, 历经数千年。其间,诸城辖于密州八百余年,且一直是州治所在地, 密州、诸城虽各有所属,但关系密不可分,诸城人也习惯上以密州 人自称,故称诸城“ 沧桑古密” ,恰如其分。 二、诸城名称的由来 正如上面提到的,诸城名称的来历与虞舜有着密切的联系。 境内最早使用“诸” 字命名的,是舜的出生地“诸冯”。清乾隆诸 城县志云:“ 县人物以舜 为冠,古迹以 诸冯为首。” 诸冯,即现在经 济开发区内的诸冯村。相传舜即生于此。 舜又称有虞氏,因为他是有虞氏部族著名首领,所以称他为虞 舜。关于舜的出生地,历史上曾有不同的说法。孟子离娄篇下载: “舜生于诸冯 ,迁于 负夏,卒于鸣条,东 夷之人也。”“夷” 是对炎帝后 裔的总称。(黄帝后裔)“自居为夏,目炎裔为夷。夷即所谓非我族 类者也”(炎黄氏族文化考)。炎帝为黄帝所败,黄帝部族占领了 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炎帝部族被驱赶到四方边远地区,东部曰夷, 即为东夷;南部曰蛮,即为南蛮;西部曰戎,即为西戎;北部曰狄,即 为北狄。四夷之中,若北若西若南,皆以不甘屈服起而与抗,惟东夷 未起,因目东夷为君子国。炎黄氏族文化考云:“东夷之区域,由 青、齐而海隅,而兖、徐。”可见,诸城属东夷地区当属无疑。既然舜 为“ 东 夷之人 ”,那么 “舜生于诸冯”、诸冯 在诸城境内也就十分可信 了。但唯独史记说:“舜,冀州之人也。” 冀州是古代九州之一,约 包括今河南、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河北东南部地区,相距 东夷甚远,必不能指为东夷。孟子与史记两说不一,孟子在 先,史记在后,且相距 200 余年,可见许多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 从“ 经 ”(孟子 )不从 “史”(史记)是有道理的。倒不如 全注全释 史记“冀州 ”条下所注: “传说中尧、舜、禹帝都所在”。帝都所在不 等于出生之地。至于后来的河北怀来说、河南虞城说、山西永济说、 浙江余姚说等,大都以历山、舜井、舜庙等传说或遗迹为根据,其实 并不可信。关于舜耕之历山,传说有多处,例如河南濮阳、山西永济、 浙江余姚、山东历城等地均有历山。至于舜井,更是广及四方。因为 舜部族发明了掘井技术,各地争相仿用,故均称之为舜井。当然这 也可以说明“上古游牧之民,逐水草而居,地大物博,迁徙靡” 的生 活特征,由于迁徙所致,在较大范围内留下同一民族或同一历史人 物的传闻或遗迹是不奇怪的,舜的遗迹传说在众多地方出现,或许 就是这个原因。 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古人言舜生地者自孟子始,曰诸冯,且 曰东夷之人。县为中夏东偏,城北十五里有村名诸冯,故前明职方 地图 诸城 下特注舜生处。” 山东古国考云: “至春秋以前,孟 子所言舜生于诸冯者,一云在山东菏泽,一云在山西垣曲,一云在 诸城。焦理堂、叶子佩等,以舜东夷之人一语求之,皆谓诸城近是。 ”因此,舜生于 诸冯 ,诸冯在诸城是毋庸置疑的。诸冯是境内最早用 “诸 ”字命名的地名,那么,“诸冯”二字又是怎么来的呢?代表着什 么意思呢?炎黄氏族文化考云:“诸即邾,冯即风,为二族合名, 地名。”又云: “炎族 语音邾娄,因称其族曰邾,邾又 转夷,亦称其族 曰夷。夷即邾,邾亦即夷。”又云:“ 邾字初 读若邹,转读如今音之朱, 转音朱诸同声,故邾亦作诸,即诸城。” 由上可知,诸是邾的转音, 邾是夷族的代称。“ 风” 即风夷,东方九夷之一。 左传僖公二十一 年:子鱼曰:“ 任、宿、 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白皋与有济之祀, 以服事诸夏。”任、宿等四国 为炎帝后裔,故主其祀。夏为黄(帝)族 自称,既言“ 服事诸 夏” ,即知风姓不与黄帝同族。异族皆夷,所以 风 姓为夷族,称风夷。据当代考古学者王树明论证:“风姓始祖的发迹 之地,应在山东东部的诸城、莒县一带。” 这与邾风相吻合。诸冯原 为邾风,意为东夷中之风夷,这里因族名名地,正符合当时的命名 特点。春秋鲁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665 年)十二月,鲁国在石屋山 (即今庙山)东北、潍河南岸“城诸及防 ”(故址在今枳沟镇乔庄)。何 为“ 城 诸” ?城就是筑城,这里可以理解 为筑城取名曰诸,即诸邑 (邑就是城)。“及防 ”,及是接近,防是指防邑。 左传鲁庄公二十九 年杜注:“诸、防,皆 鲁邑。” 鲁国城诸之 时,境内已有娄邑、防邑、 兹邑。清乾隆诸城县志云:“防亭在平昌城西南,县境也。” 中国 历史地图集标示:县城西北三十里有防邑(案:春秋为邑,秦、汉设 亭,防亭即防邑)。就是说,鲁国城诸之地与防邑相近。为什么取名 为诸邑呢?清乾隆诸城县志载:“诸,鲁邑。在今县西南三十 里石屋山北,亦呼季孙城(案:鲁文公十二年十二月,鲁国大夫季孙 行父率师再次城诸,所以又称诸邑为季孙城),或曰即由诸冯名也。 ”诸 邑 “即由 诸冯名”,一语中的。这既是“诸” 字的沿革,又是对舜生 于诸城境内之诸冯这一事实的认定。因为诸冯是虞舜出生的地方, 所以诸邑因诸冯为名。 值得注意的是,鲁国城诸比孟子作离娄还要早 400 年。西汉 吕后七年(前 181),在原鲁诸邑设诸县。诸县之名来自诸邑,这一 沿革是很自然的了。诸县至高齐废,并入东武县。隋文帝开皇十八 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太平寰宇记称“取县西三十里汉故 诸县城为名。”正所 谓“ 蒙诸之名而非其地矣 ”(清乾隆诸城县志)。 诸城的前身是东武县,为什么东武建县之时不称诸城而称东武呢? 因为东武县是与诸县同时建立的,而诸县又以鲁诸邑为治所,所以 “诸 ”字当然不能舍此而就彼。隋开皇十八年改东武县为诸城县,是 因为诸县已先在北齐时撤销,且县地已经并入东武。诸城自得是名 之后,一直沿用至今。可见,以诸城命名,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诸城 是取汉城故诸县城为名,诸县是因春秋鲁国诸邑为名,诸邑是由舜 生之地诸冯而名,诸冯是邾、风二族合名。从邾风到诸冯,从诸冯到 诸邑,从诸邑到诸县,从诸县到诸城,历经数千年。这就是诸城的由 来,可谓悠久矣。 (三)诸城、密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诸城曾作为密州的治所(州衙所在地),但与密州并不是一回事。 经常听到“ 诸城,古称密州 ”,“明初,撤销密州,改为诸城”, “苏东坡任 密州县令的时候”等 错误说话,而这些 错误的说法有时甚至出现在 行文里、碑记里、产品包装盒上,贻笑大方。 诸城与密州是隶属关系,而不是沿革关系,诸城隶属于密州, 密州管辖诸城。诸城是与密州同时存在的两级建置。前文说过,诸 城建县之初叫东武县,新莽天凤元年(14)改名为祥善,9 年后又恢 复东武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为诸城县,1987 年改为诸城 市。中间除几次改名外,从没有间断过,迄今已 2079 年。而密州的 前身是胶州,建于北魏永安二年(529), 太平寰宇记谓“以胶水为 名也” 。胶水即胶河,上游为五龙河。 水 经注云:“ 胶水出五弩山”。 五弩山在诸城境内。胶州下辖东武、高密两个郡,郡是一级建制,比 县大,一个郡又辖几个县(当时县域狭小)。东武县隶属于胶州高密 郡。隋开皇三年(583),罢郡,州下直接管县,一个州辖几个县不等。 隋开皇五年(585),改胶州为密州, 太平寰宇记称“取境中密水为 名” 。密水即百尺河, 水经注云“ 今世所 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密 州开始辖诸城、高密、安丘三个县(时县城已扩大数倍),后来又纳 入了莒县、胶西二县,共辖五个县。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宋、元时 期的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一里,南北三百九十里。州治东至大海一 百六十里,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西至沂州三百七十里,北至青 州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沂州同上,西北至青州同上,东北至莱州三 百四十五里。 ”诸城只是密州属下的一个县。 因为州治、县治同在一城,尽管有南北城之分,但也不易区别。 尤其“ 明洪武二年,废密州,即密州治为诸 城县治” 一语,极可能被 误认为系州、县沿革。其实不然,这只是说,将诸城县衙搬到原来的 密州州衙而已。撤密州是明朝的体制改革,即撤销州的建制,改行 府制。诸城隶属青州府。 诸城是以城为县名,又是以县为城名,因此很容易被混淆。就 城而言,说“ 诸城古称密州 ”不无道理;但就 县而言,如是说就大错 特错了。 第二部分 诸城的地方文化资源 学术界谈论山东各县市历史文化,有“诸城厚,安丘透,博山秀” 之说。用一“ 厚” 字概括 诸城文化,其内涵当然是非常丰富的。除了 “深厚” 外, 还可引申 为“ 博大”。而要成就深厚博大,自然需要漫 长 的历史积累。 诸城作为中国两千多个县市之一,她与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休 戚相关。一部诸城文化史,其实就是一部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中 华文明史的缩影。 “天地洪荒虞帝出,千年人说诸冯村” 。在遥 远、漫长的史前时 代,诸城处在中夏文化与东夷文化的交界处。 (夷安高密)两种 文化的交流、碰撞,使这一地区文化高度发达,充满活力。这两种文 化孕育的古代先民最杰出的代表虞舜,我们不必指定他为诸城人, 自然也不必指定诸城市区北面不远的诸冯村就是虞舜的出生地。但 说虞舜身上凝结了古代诸城先民的优秀品质,这是毫无疑问的。呈 子、前寨、闫家同等古文化遗址发掘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 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也验证了远古诸城先民的聪明智慧。中国古 代讲究“严 夷夏之辨 ”,这里的“夏”是文明、 进步之邦, “夷”则是野蛮、 落后的异类。史学界有“东夷非夷” 之说 ,意思是“东夷”只是地域的 指称,不带有贬义色彩, 山海经说东夷有君子国,可与此相发明。 这种观点强调东夷文化与中夏的同质性甚至领先性。读读尚书中 的虞书,看看“东 夷人” 大舜的风采,再拜 观诸城呈子遗址出土的 龙山文化遗物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壳,美仑美奂的蛋 壳黑陶,东夷人文与当时中原相比,真正是“何陋之有” 。等到禹帝 敷土,潍淄既导,这一地区久浃王化,更无夏、夷的差别了。 先秦、两汉之际,是诸城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处在齐鲁 之间的诸城文化,通变至道,经师辈出。孔子的得意门生、女婿公冶 长是诸城人(其坟墓至今仍在诸城北部锡山之下),家学心传,直接 圣人,他对诸城一代儒学,自有开创之功。后来则无论齐学、鲁学, 还是今文、古文,大都能在这里找到其代表人物。传易者有孙虞、 王同、梁丘贺、梁丘临、鲁伯、邴丹、王横。传鲁诗者有王扶;传齐 诗者有伏氏子孙(伏理、伏堪、伏黯、伏隆、伏恭、伏无忌等)、师 丹。传今文尚书者,有伏氏子孙、殷崇;传古文尚书者有王横。 传礼者有徐良。传春秋者有王中、贡禹、莞路、左咸、徐子盛、 承宫。传论语者有王卿、贡禹梁启超在近代学风的地理分 布一书中说:“山东邹鲁 ,孔孟实生;齐稷下,方术之士聚焉。自昔 为文明渊丛。两汉经师,什九为齐鲁产,盛矣!”两汉经学,齐鲁为 盛。齐鲁之间,又当首推诸城。真可谓孔孟既没,斯文在兹。当战国 纷争,秦楚扰攘,文献存亡之际,东武经师,口传心授,抱残守缺, 守先待后,其功业足以彪炳千古。岂但经学,黄老百家在这一地区, 也曾极一时之盛。安期生、卢敖、盖公,在这一地区的活动情况,至 今有文献可征,有实地可考。 (秦始皇与安期丘生,陈寅恪文集 第一篇,论定到家产生于山东沿海。 ) 诸城经学的繁荣,还有力地带动了周围地区,使中华文明圣火 在黄海之滨,潍水两岸,绵延不绝。东汉末年中国学术界囊括大典, 兼综百家的一代儒宗郑玄,虽然是高密人,但“山东无二郑” ,其祖 庭在诸城南部的马耳山。郑玄先祖郑崇,就曾师事东武名儒, 春秋、 论语经师贡禹。与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先祖诸 葛丰,闾里相望,师出同门。 在两汉之际,这一地区的学术气氛又是空前开放的。赵岐避难 安丘而“温故知新 ”作 孟子章句(与郑 玄三礼、毛诗注,皆列十三 经注疏中),董仲舒为胶西相而作春秋繁露,他们与本地经师, 必有讨论之谊。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时代环境,诸城在先秦曾一度是南北文 化的交流中心。春秋、战国之际南方的吴、越、楚一度强大,它们与 老牌霸主齐国争夺对诸侯的支配地位,诸城一带就是前沿。越王勾 践曾一度把国度由会稽并海北迁到诸城东南部的琅琊山下;齐国防 范楚国进攻的长城,横贯诸城南部。秦汉之际中华文明在古琅琊地 区百川汇海、发扬光大,运会所聚,自然非止一端。 自五胡云扰中原,衣冠南渡,其中不乏诸城士族。山移于会稽, 穴通于姑苏,邑侨于毗陵。或虚或实,隐约可见诸城先民迁移的脚 步。据晋书徐邈传, “属永嘉之乱,遂与 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 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晋明帝 时,因其人民在今江苏省 武进县西南侨置姑幕县,属南徐州。姑幕原在诸、莒之间,这千余家 中必然有诸城人。并且这也不会是仅有的一例。毫无疑问,他们的 到来,极大地推动了迁居地区文化的发展。 “被发文身” 的蛮服之邦, 后来成为人文源薮,诸城先民亦有拓荒、播种之功。 唐朝政教,起八代之衰,诸城文化在这一时期也有所恢复。五代 时汉司空孙晟、宰相莒国公苏禹珪,皆唐末遗才。据旧五代史苏 禹珪传,禹珪父苏仲容, “以儒学称于乡 里,唐末举九经累赠 太师” ,犹能 远绍秦 汉乡贤。 宋代由于印刷术的推广使用,兼之崇文重儒,文化生活空前活 跃。诸城人文也再度出现繁荣。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赵氏世家。 南宋楼钥攻愧集卷九十八龙图阁待制赵公(粹中)神道碑:“公 字叔达,密州诸城人,家世多以文发身,号东西赵。西有丞相清宪公, 而公则东赵也诗律酷似唐人,杜诗韩笔,深造精诣”。赵粹中精 礼学,宋宗庙大典,经他议定。西赵则世传周易、 左传。南迁后, 赵氏家族仍科第联翩,仕宦不绝。赵氏家族的赵明诚,虽宦迹不足 称,他和妻子李清照广收图籍,精研金石,成就之高,古今罕有其比。 “翻 书赌 茶 ”故事,更是 艳传千古。 宋代绘画发达,诸城人张择端的风俗长卷清明上和图,不仅 是这一时代,而且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宋代乐府词独步千古,苏轼曾在这里开一代风气,创作出水调 歌头 明月几 时有、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脍炙人口的华章。李清照、 侯寘,皆列两宋六十名家中。南宋初年诸城人徐大用曾出乐府专集, 虽已一字不传,但其好友陆游所作徐大用乐府序,至今仍存渭 南文集。陆游在文章中也道出了苏轼所谓“除却东武不解歌” 的奥 秘:东武“山川气俗,有以感发人意,故 骚人墨客,得以驰骋上下” 。 这其实也涉及到密州区域文化精神和国民地域个性的问题。 北宋后期的密州,曾是中国北方对外商贸、文化交流最活跃的 地区。密州的港口板桥镇(今胶州市),南连二广、福建、淮、浙,北 达京东、河北、河东,东通高丽、新罗,既是中国沿海运输的枢纽, 也是对外商贸、文化交流的前沿。神宗熙宁四年(1071 年),高丽国 王王徽,脱离契丹,修贡宋廷,板桥镇在沿海各大港口中与高丽相 距最近,自然成为两国交通的门户。朝廷命令在此地修建高丽馆、 打造船舶,以柔远人。哲宗元祐三年(1088 年),应密州知州范锷之 请,在板桥镇设市舶司。 宋史卷 186 载范锷疏,有云:“板桥濒海, 广南、福建、淮、浙贾人,航海贩物至京东、河北、河东等路,运载钱 帛丝绵贸易,而象犀、乳香珍异之物,虽尝禁榷,未免欺隐。若板桥 市舶法行,则海外诸物积于府库者,必倍于杭、明二州。 ”张择端绘画, 特擅舟车市集,与当时密州地区商贸活跃的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清明上河图中,可能也有密州板桥镇的影子。 北宋末年,金兵压境,诸城士族,再次南渡。金元之际,浩劫轮 回,这一地区文化,又出现低谷。 金史载诸城人邹谷,曾官泰宁军 节度使;元史载密州人于大本,官信州总管;明万历诸城县志载 元代王致道,曾官尚书。不但人数少,事迹也不足道。 从明嘉靖年间开始,经过百余年修养生息,诸城文化又恢复元 气,并从此长盛不衰。明清两代诸城人文,堪与先秦两汉相媲美。翟 銮、刘统勋的相业,邱橓、刘果、刘启的吏治,张侗、王钺的理学,刘 燕庭、王锡启、李煜章的金石学,李澄中、丘元复、王赓言的诗,丁 耀亢的小说、戏曲,刘墉、徐会沣的书法,窦光鼐的制艺, 王化贞、 臧应詹、刘奎的医学,王既甫、王冷泉、王柞祯、王宾鲁、王露的古 琴皆为宇内所推重。 诸城自明万历年间明空禅师在五莲山建光明寺,其后百余年间, 佛教极盛,山东四大禅寺,在诸城者二:五莲山光明寺、九仙山牟云 寺。法侣胜游,往来络绎。其中有当时佛教界领袖、临济宗嫡传、被 顺治皇帝尊为弘觉国师的木陈禅师,木陈门下首座天岸禅师(亦曾 受顺治帝礼重),天岸门下首座灵辔禅师,嵩山少林寺适庵禅 师他们与五莲、九仙僧人泰雨、海霆、象峡及众多的诸城遗民、 文人徜徉林泉,观空观色观兴亡,较量机锋,驰张棒喝,时有胜解, 见于康熙五莲山志、 卧象山志,连篇累牍。李象先织斋文集法 庆堂上和尚(灵辔)传:“先是,师随弘觉赴召京师万善殿结制,章 皇帝赐紫衣,今大学士冯公(溥)谓师宗风道力,嗣弘觉、天岸和尚, 滹沱津梁,在吾青矣。 ”诸城清代为青州府属县。 清代“乾嘉盛世 ”,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辉煌时期,其间刘统 勋、刘墉父子先后入相,窦光鼐曾为嘉庆帝之师,他们选贤任能、定 疑决难,同时对满清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予以潜消默夺,为缔造、 维持“ 盛世 ”局面,做出了重要 贡献。民 间有“乾隆帝,坐江山,刘罗 锅子半拉天” 之谣,正所 谓“ 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 民国以来,在军政文化各界活跃的诸城人,更是灿若群星。旧民 主革命的巨擘刘大同、吴大洲,国民党左派重要领导人路友于、范 予遂,国民党改组派主要负责人王乐平,前国民党空军总司令王叔 铭,中国农工民主党总部组织部部长王琛林,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 山东小组的王尽美、王翔千、王象午,现代文坛上的诸城作家群王 统照、臧克家、王愿坚、王希坚、陶钝、孟超,演艺界的蓝苹、崔嵬、 李仁堂他们在波澜壮阔的现当代历史舞台上,充分展现了诸城 人的风采。 二十世纪,中国妇女解放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世纪之初,缠足之 风还在盛行;不过数十年,封建社会最悠久,妇女受压迫最深重的 中华古国,竟出现了在世界体坛领一代风骚的中国女排、马家军、 女足。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士都对中国妇女解放的程度表示赞叹。 在近百年的妇女解放运动中,有两个女性先后摇旗呐喊,功不可没。 一个是出生于浙江绍兴、鲁迅故居以西不远处东武山(又名飞来山、 小琅琊)南麓的鉴湖女侠秋瑾;一个则是地地道道的东武女儿 江青。江青为“半边 天” 运动推波助澜,固然与她想当国家主席的 “野 心” (其夫毛泽东语)有关,但 “天假其私以行大公 ”,实事求是,曲中 存直,或许我们应该承认,正是由于“半边天” 运动的矫枉过正,才 使中国妇女悲惨的过去永劫不复。江青一生,以反对传统妇道为己 任,人们今天对她的嘲笑、批判,或许太过于执着传统了。 二十一世纪,我们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序幕刚刚拉开, 诸城又一次脱颖而出。过去“好学重儒 ”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得到发扬光大。诸城的教育、文化、科技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 才辈出,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相对而言,今天诸城人在发展 经济特别是在发展工业、商贸等方面,大刀阔斧,锐意进取,勇创名 牌,精神魄力,更是前无古人,为全省乃至全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外贸、得利斯、北汽福田、华宇已经成了诸城文化新的景观。 对于诸城历史文化辉煌灿烂,贤豪辈出这一现象,人们曾做出 种种解释。或曰山川雄秀,感发人意;或曰疆域阔大,人才自众;或 曰重视传承,薪火不绝;或曰兼收并蓄,有容乃大;或曰循良接踵, 导扬风化这些解释是有道理的,不过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 诸城文化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儒家经学中,诸城人对易学情有独钟。孙虞、王同之学,直接 孔子,两汉易学经师,东武独多。据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唐宋间 诸城赵氏, “自来家传 周易” 。朱子语类 卷一百三十一,载秦桧任 密州教授时,有一隐者预言他将来会作宰相,当时名儒游酢也在密 州,勉励秦桧:“隐者甚 验,幸自重。 ”这位 “知几其神”的密州隐者,可 能也精于易理。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 还对周易怀有特殊的感情。他的短篇名作读易曾被闻一多等 人交口称道。 周易的基本精神就是变动不居,与时偕行。诸城人又 自称龙城人,龙之为物,神明变化,乾健不息。这都与当今的时代精 神是一致的。于是在新的千年开始之际,我们回顾诸城辉煌灿烂的 历史文化,也就绝对不是想获得一份“我们先前阔多了” 的可怜的虚 荣心, 而是为着继往开来,在中华民族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中,去 创造更大的辉煌,无愧于古人并无愧于来者! 综上所述,可见,诸城人民历来崇文尚教,钟爱文化,敏学善思, 重义和融,形成美好传统,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淀了厚重的 文化底蕴,素有 “人杰之都”、“ 礼义 之乡”、“文献之邦” 等美誉,是 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形成了 名人、名胜、超然、恐龙等四大文化品牌。 名人文化。诸城人文渊薮,名士奋兴。从远古至明清,硕辅名臣 代不乏人,文宗诗伯先后相望。上古有“ 三皇五帝” 之一的虞舜,春 秋时期有孔子的贤徒佳婿公冶长,汉代有经学大师伏湛、伏无忌, 宋代有著名画家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明代有名医王化贞,清 代有政治家刘统勋、文学家丁耀亢、大书法家刘墉、四库全书总 裁窦光鼐等,近现代有革命志士路友于、中共“一大” 代表王尽美, 以及文学家王统照、曲艺家陶钝、世纪诗人臧克家等,当代活跃在 海内外科学技术界、文化艺术界的精英和党政军要人更是灿若群星, 举不胜举。与历史文化名人相伴而生的,是汗牛充栋的诗文著述、 史志辑录等宝贵文献,凝结了诸城人民的汗水和智慧,作为历史文 化的精髓而世代传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这样称颂:“至今东鲁 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此风至今不衰。 在这里,不妨插上一个小故事。有的书上把诸葛亮也列为诸城 名人。这是不正确的。确切地说,诸葛亮是诸城人的后代,诸葛这个 姓的来历,与诸城密切相关。曾经在谷牧同志身边工作过的诸葛士 廉在齐鲁名人2000 年第 3 期发表文章,回忆谷牧同志任济南市 长时的二三事,其中有一段是写毛泽东主席与谷牧谈诸葛亮祖籍的 情节。1951 年底,毛泽东主席沿津浦铁路南下视察,车到济南后, 在火车上召见了谷牧,并带谷牧同车一直到达徐州。在车上,谷牧 首先向毛主席汇报了济南的工作,毛主席听后,对济南市的工作给 予肯定。接着毛主席话题一转,天南地北、上下古今地谈了起来。他 首先问道:“ 济南因何而得名? ”谷牧答: “因为它在济水之南。”又问: “济 水 现在 为什么不 见了?” 谷牧一下没答上来,毛主席 说:“济水故 道被黄河夺去了。你回去查查书看。入境问俗,入国问禁。到哪个地 方工作,就要了解那里的情况,包括现在的和历史的。”毛主席接着 问:“ 诸 葛亮是哪里人?” 谷牧答:“祖上是山东临沂人,后来移居湖 北襄阳。”“ 他为什么姓诸葛?” 谷又被问住了。毛主席说:“ 你看过陈 寿的三国志吗?诸葛瑾传里头有个注说明孔明的先世本姓葛, 原籍诸城,后来移居阳都(即临沂)。当地葛氏是大族,排外性强。孔 明的先人因本祖来自诸城,故自称诸葛,以别於当地葛姓。后代相 沿,就姓诸葛。”回来后谷牧 查了有关史籍,毛主席说的都有根据, 完全正确。 名胜文化。诸城位于鲁中低山丘陵东端,地势南高东低。署诸 城县钱塘顾士安为清乾隆诸城县志作序云:“诸城,东国名地,山 川形胜甲青齐。”南部,常山突兀而起,状如卧虎,马耳山双峰并峙, 奇秀无比;东南部,障日山山高障日,层峦叠嶂;卢山林木葱茏,绵 延起伏;北部,潍河水流潺缓,纵贯全境;白龙山、汉王山,东西相望, 传说神奇。青山秀水,造就了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而青山秀水之 间,留下了众多历史名人的行踪游迹、诗词文赋、轶闻趣事:常山上 的雩泉亭、潍河上的韩信坝,开发区的舜帝庙、市中心的沧浪 湾几乎每一处景点,都与历史名人有着割不断的密切联系,因 而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更显得丰富多彩,魅力无限。循先 贤足迹,沐前人遗风,寻幽揽胜,凭古吊今,是诸城名胜文化的重要 特色,也是诸城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境内的 30 多处大汶口文 化和龙山文化遗址,7 处商周文化遗址,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的重要依据,也为诸城名胜文化增添了重要内容。 超然文化。北宋熙宁七年(1074)至九年(1076),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知密州太守两年有余。当时,诸城作为州治所在,是苏轼日 常活动的主要区域。密州淳朴的民俗风情和艰难的生活现实使苏轼 深受熏染和震动,在此,他施抱负,展才华,全身心地付出了努力, 不但治绩卓著,有口皆碑,而且修建了超然台、盖公堂等千古名胜, 创作了超然台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 猎等传世佳篇。在密州期间的际遇,时时影响着苏轼的思想和文 风,促成了豪放词风的诞生,超然思想的形成。这是诸城人民的骄 傲和自豪。反过来,苏轼也对诸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苏 轼、密州两相成。千百年来,诸城人民借苏轼以重诸城,借诸城以颂 苏轼。这种现象,被称为“超然文化” ,成 为诸城地方文化的重要品 牌。 恐龙文化。诸城是世界恐龙化石宝库,被誉为 “恐龙之乡” ,又 称“ 龙 城” 。据考古 发现 ,市境内埋藏有非常丰富的恐 龙骨骼和恐龙 蛋化石,种属繁多,门类复杂,其中有凶猛的霸王龙、高大的鸭嘴龙、 笨重的蜥脚龙、原角龙和兽脚龙等。目前,已发现恐龙化石点近 20 处,以位于市区西南部 10 公里处的吕标镇库沟“龙骨涧” 最为有名。 先后在此挖采恐龙化石 50 余吨,至少包括 10 个鸭嘴龙个体,已在 北京、天津、济南和诸城等地装架起 4 具恐龙化石骨架,其中装架 于诸城市恐龙博物馆内的“巨大诸城龙 ”,是世界上已发现的个体最 大的鸭嘴龙化石骨架。恐龙文化以古老、神秘的特点,成为诸城自 然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中华文明的历史有五千年,而诸城的文明史是与中华民族的历 史一样悠久。所以,在很多的地方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 句话:“ 诸城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 文化名城 深厚博大 源远流长 诸城文化综述 诸城是一座古城,有着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昨天;诸城又是 一座新城,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蓬勃兴起,正在创造着成就斐然、日 新月异的今天和更加辉煌的明天。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诸城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以其承 东启西的优势区位,昭示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是一块极具 魅力、充满希望的热土。“十一五” 时期, 诸城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 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住山东省委建设半岛制造业基 地和半岛城市群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化、民营化、国际化、城镇化 “四化” 战略,全面建设富强诸城、文明 诸城、平安诸城、品牌诸城, 以优越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吸引着海内外广大客户前来观光访问, 洽谈经贸,投资合作,兴办实业;以崭新的容颜,向人们展示着一幅 幅多彩多姿的美丽画卷! 拙作深厚博大,源远流长诸城地方文化综述(载超然 台2003 年第 1 期)刊出后,很多读者勉励有加,希望我再把诸城历 史文化繁荣的原因作一介绍。感愧之余,盛意难却,再写短文,希望 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个地区文化的发达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穷尽其 复杂性,是不可能的。本文所谓“细说”,只是比较作者以前涉及该问 题的文章而言。 一、山川雄秀,感发人意 在影响文化的各种因素中,地理环境是一个相对的常量。虽 然也有地老天荒、陵谷变迁之说,但那样一个周期往往需要多少万 年。对于文化史研究,可以忽略不计。 诸城南部,泰沂山脉横贯而过,留下了许多东西走向的山峰, 如琅邪山、大山、回头山、马耳山、常山、卢山、九仙山、五莲山等。 其中回头山,据清乾隆诸城县志载:“山名回头者,以泰山之脉南去 阻海而回头西向也。”诸城既为泰山龙脉回旋之地,浑沦磅礴,雄深蕴 藉。发源于这些山峰的无数溪流,汇成潍河、胶莱河两大水系,向北 流入渤海,由这两条河流冲积而成的昌潍平原,历来是山东主要的农 业区。作为鲁东南第一大河潍河(古籍中有时写作“淮河”),在 远古其实就是“四渎 ”中的“淮河”。中国是 传统农业国,而古代祭祀与 农业有重要关系的四时之神的专祠在诸城,当然不无缘故。 宋代曾任密州太守的大文豪苏轼,在离开诸城途中所作的 大雪青州道上有怀东武园亭一诗中有“ 城郭山川两奇绝”之句,这 “奇 绝 ”的山川 ,钟灵毓秀,也驯化、造就了一代代器识深远、才华惊 世的密州名人。清初文人安致远东武山游诗序讲东武山川与东武 名人的关系,最为亲切:“东武之人奇,东武之山奇见九仙之奇峭 峻拔,吾友之英伟卓荦者似之;见五莲之深秀苍蔚,吾友之风雅蕴藉 者似之。东武之人之奇,与东武之山之奇,盖两相映发矣。” 二、发祥久远,薪传不绝 一个地区的文化积累,本身就是该地区文化继续发展的资源 和基础。一般说来,发祥越是久远,积累就越深厚。诸城地区的历史 文化可以上溯到新旧石器时代,不可谓不久远。 古人云:“莫为之先,虽善不彰;莫为之后,虽美弗扬。”一个地 区的文化发展,只有悠久的源头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传承历 史上一些地区的文化不乏昙花一现的例子,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传承。 诸城人自古有重视收集、保存乡邦文献的优良传统,籍以传薪续火, 阐微彰幽。以中国古代学术正统儒家经学为例,自孔子的得意门生、 女婿公冶长首开风气,历先秦两汉以迄近代,诸城的经师、儒林不绝 于世。特别是被奉为三代政纲之本、百家学派源渊的易学,从秦汉 时期的孙虞、王同、梁丘贺、梁丘临、鲁伯、邴丹、王璜到宋代的赵 氏家族,再到明清时期的张廷箴、王劝、丁豸佳、李慎、李珽等等,皆 能发明绍续。甚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举世竞尚西学,视经学如土 苴,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却始终对周易怀有特殊的感情。他的短 篇名作读易曾被闻一多先生等交口称道。 三、 东国名地,人文所聚 乾隆时诸城知县顾士安为新修诸城县志作序,有云:“诸城 东国名地,山川之秀甲青齐。秦汉为琅邪郡治,唐宋元为密州治,前明 始为属县,而疆域阔大,贤豪辈出,固犹是州郡之规模也。”州郡治所, 往往是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也是人文荟萃之处。 早在远古时代,诸城就是先民聚居的重要地区。潍河曾列“四 渎”; 世本 载禹名高密,孟子云舜生于诸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 同姓之国牟、娄、杞、越,皆曾涉诸城之境;少康中兴,在潍河流域;直 到秦皇汉武,仍亲祠四时之神于琅邪。 诸城东南两面,山海环绕。连绵的群山,既使诸城与中原地区 隔离,又使诸城成为联系山东半岛和中原地区的跳板。在远古时代, 她是东夷先民的大后方;中古以来,每当中原发生战乱,多有士族来 此避难。中原、齐鲁是中华文明的轴心,而诸城及其所在的古琅邪地 区,恰在这个黄金连线的结合点上。刘汝霖在汉晋学术编年中指 出,形成于邹鲁地区的儒家文化,在向外扩展的过程中,“进展到河南 西部,余势已经衰微。这个地方,却好有一支接应的军队,即周文化。 周文化和鲁文化是同出一源的,性质非常接近,很容易合为一处,再 向四方发展。” 其实应该说是中原地区的周文化与山东地区的邹鲁 文化,相互呼应,才造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这也通过经学家的活动 表现出来。如中原的郑氏家族,迁到诸城马耳山一带,在山东繁衍,他 们就在周文化与齐鲁文化之间,架起了一道辉煌的彩虹。东汉时期 郑玄称为成周定制立法的周公为“皇祖 ”(郑、周二氏,皆源于姬姓), 他将齐鲁文化与中原的周文化相发明,“ 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 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四、循良接踵,导扬风化 提到诸城文化,最热门的话题是宋代曾任密州太守的苏轼留 下的丰富遗产(江泽民同志到诸城视察时,也曾对此很感兴趣)。而 苏轼只不过是曾经宦游诸城的无数过客之一。苏轼之外,汉琅邪太 守朱博、陈俊,唐密州刺史崔元亮,宋密州太守吴奎、翟汝文、晁补之,通 判刘庭式,明代诸城知县杨天民、杨继盛,为其中较著名者。另外,自 明代以后,诸城为青州府属县,青州府职官巡查诸城,也对这里的文 化产生影响。如明嘉靖年间青州兵备道王世贞,清康熙初青州海防 道副使周亮工,两人都是当时文坛领袖人物,均曾莅临诸城,或酬答 唱和,或奖掖后进,诸城人文,如沐春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亮工,他 在明崇祯十五年以潍县知县充山东乡试同考官,此科解元诸城人王 斗枢( 刘统勋 之岳祖父)即出他门下,周亮工传于王斗枢之砚,至今为 诸城市博物馆收藏。清初周亮工任青州海防道期间,多次到诸城,留 下了东武怀古、雨中宿沧浪园示丁鲁瞻颙若、雨中过泰雨禅 师期游五莲等很多佳作;他在青州海防道署建真意亭,延揽文士,其 中诸城人最多,李澄中、丁耀亢等,均为座上客;他还曾以书招刘翼明, 刘摆高士架子不赴,周亮工也毫不见怪。清初诸城人文极一时之盛, 与周亮工的春风化雨,有很大关系。 明万历年间诸城人、湖广郧襄兵备副使丁惟宁诸城县志序 云:“ 余自束 发距垂白,耳目睹记,民物日以熙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