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_第1页
200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_第2页
200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_第3页
200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_第4页
200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 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分析 摘要:文章试图对 2008 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情况进 行分析。研究此问题对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促进货 币政策目标的科学实现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分从紧的 货币政策阶段、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阶段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阶段 三个阶段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并提 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背景;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执 行效果 一、 引言 2008 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几经变换。2008 年初,我国改变了 2007 年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到 了 2008 年年中,我国又改变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实施适度宽 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 2010 年年末,我国改变了适 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面对 2011 年上半 年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的物价水平,笔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 效果产生了质疑。2008 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是否得到了有效地执 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即是对该问题的探讨。 二、 从紧的货币政策阶段分析 1. 背景。2008 年 1 月份金融数据显示,当月人民币贷款结束了 自 2007 年 11 月以来连续两个月新增贷款下降的局面,以 8 036 亿元创下单月历史新高。同时,m2 增速也在 2007 年年末短暂回落 后,再次以 18.94%创下新高。投资、货币、信贷、外贸顺差和物 价等数据均高位运行。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 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国民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高 位运行的趋不会改变。从价格走势看,由于结构性供给约束和外 部输入等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改变,cpi 涨幅仍会维 持在较高水平。 2. 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 2008 年年初改变了 2007 年稳 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政策的目标 是通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来抑制总需求过度膨胀,防止经济增 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简单地说,就是“防过热,防通胀” 。 3. 货币政策工具。为达到预期的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 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 金率、支灾再贴现和再贷款和窗口指导等。 4. 执行效果分析。通过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防过热”的任 务得到了很好的完成,政策起效的时滞短,在 2008 年第一季度就 体现出来,gdp、m2 和贷款量增长都放缓一个百分点左右,上半年 放缓的幅度和第一季度相近。但“防通胀”的任务没有完成,无 论是在第一季度,还是在第二季度,cpi 增长幅度都太大,第一季 度上涨 8.0%,比上年提高 5.3 个百分点;上半年同比上涨 7.9%, 比上年同期高 4.7 个百分点。这说明从紧的货币政策没有达到预 期的效果。如果我们注意一下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 就会发现原因所在。中国人民银行只是五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而同时期并没有配合使用其他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如金融 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等。这 样只单纯使用单一的工具,效果就会大大降低。丁伯根法则已经 证明,要实现 n 个独立的货币政策目标,至少需要 n 个相互独立 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从紧的货币政策阶段的目标是双重的, 而货币政策工具是单一的,这样注定是达不到目标的。要达到 “防过热、防通胀”的双重目标就需要运用两种以上的相互独立 的货币政策工具。 三、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阶段分析 1. 背景。自 2008 年以来,中国 gdp 增速连续 5 个季度出现回 落,沿海地区的一些工厂经营困难。同时,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 深,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外需减弱使中国出口面 临新的压力。与此同时,工业品价格和居民消费品价格继续回落, 国内产能过剩,总需求萎缩,经济下行趋势及压力加大,通货紧 缩预期加大。 2. 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于 2008 年年中改变了上半年从 紧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的目标是把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以“保增长、扩内需、调 结构”为目标,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 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简单地说, 就是“保增长” 。 3. 货币政策工具。为达到既定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 政策工具主要有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金融机构 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支农再贴现和再贷款以 及窗口指导等。 4. 执行效果分析。通过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经济经 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于 2009 年年底率先实现经济形势 总体回升向好,并在 2010 年也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如果单从 这点看, “保增长”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货币政策应该得 到很好的执行和传导。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不 少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货币政策的执行缺乏连续性。在 2008 年下 半年,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 来调控经济,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整个 2009 年这些货币 政策工具的操作保持了一种“休眠”状态,没有继续 2008 年以来 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直到 2010 年才又开始操作。这样的结果使 得货币政策缺乏一种连贯性,延长了我国经济的恢复时间。可以 试想一下,如果 2009 年能继续 2008 年的操作,我国经济应该会 恢复得快一点,就不会等到年底,可能年中就会恢复。第二个问 题是到 2009 年年底,我国经济已经实现总体形势向好,各种主要 指标都已出现向好迹象。如 cpi 于 2009 年 11 月结束了连续 9 个 月的同比负增长,同比上涨 0.6%;工业品出厂价格于 2009 年 12 月结束了连续 12 个月的同比负增长,同比上涨 1.7%。在这种情况 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么选择退出,转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 策;要么继续实行,但要预计到经济会慢慢向过热发展,做好防 范经济过热和防范通货膨胀的准备。我国两者都没有做到,既没 有及时地调整货币政策取向,也没有很好地做好防范通胀的准备。 在 2009 年底我国经济已出现回暖的情况下,国家对经济前景做出 了过于保守地估计,过分强调前景的不确定性和恢复基础的薄弱 性,继续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 国也没有做好政策的前瞻性,对未来的经济过热和通胀没有做好 充分的准备。中国人民银行只是运用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种货 币政策工具,只是在年末的时候才动用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这种工具。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种货币政策工具有一半的运 用次数是在年末。由于缺乏多种工具的综合运用,货币政策的执 行几乎没起多大作用,控制通胀的效果很不好,尤其在 2010 年下 半年,cpi 屡创新高,通胀预期显著。 四、 稳健的货币政策阶段分析 1. 背景。2010 年底,国际金融危机极端动荡状态已经有所缓和, 虽然发达经济体复苏较为缓慢且仍然不够稳定,但总体上外需形 势有一些改善。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消费平稳较快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平稳 增长,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我国经济增长势 头进一步巩固。但与此同时,内外部流动性较为充裕,通胀预期 较强,通胀压力较大。 2. 目标。在这种背景下,2010 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2011 年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 政策的目标是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着重调控物价, 防止物价过快上涨,同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 使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合理引导投资和消费 行为,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平稳适度的货币 环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资产规模和结构 的调整,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投向和节奏,控制风险资产, 避免银行体系风险进一步积累,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营,提升风 险抵御能力,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简单地说,就 是“稳增长,控物价” 。 3. 货币政策工具。为达到既定目标,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 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贷款 基准利率、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等。 通过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1 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地增 长,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总体平 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企业效益较好,居民收入 稳定增长。2011 年初以来,在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 通货膨胀预期较强、国内需求较快增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 价格上涨压力继续增大。进入 2011 年下半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 趋稳和稳健货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 出现回落,价格上涨压力有所减轻,主要价格指标开始趋稳回落, 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通过与预先设定的目标对比,可以发现目标中“稳增长”的部 分基本得到实现,而“控物价”的部分虽然物价上涨过快的势头 得到了初步遏制,但 2011 年 cpi 同比上涨 5.4%,比上年高 2.1 个 百分点,物价水平相对来说还是很高的,特别是 2011 年上半年, 国内通胀预期较强,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出现这种 现象部分是由于时滞,部分是由于受到太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干 扰因素的负面作用完全抵消了,甚至已经超过了货币政策的执行 效果,使得 2011 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没能像预期的那样。 当时,我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的风险,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 比较复杂,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交织。一是美国等主要发达 经济体持续实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范围内货币条件宽松, 一方面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预期,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的持续上升也加剧了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二是较大货币存 量的滞后影响可能逐步显现。三是灾害性气候等因素造成的农产 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四是受人口红利变化等影响,劳动力成本、 服务业、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非贸易品价格持续上升。因此,这 些干预因素极大地影响了 2011 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这也暴露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抗干扰性不强,中国人民银行既 没能采取有关措施来阻止干扰因素的不利影响,也没能在干扰因 素影响时加大货币政策的执行力度,抵消掉干扰因素的不利影响。 例如在 2011 年上半年,由于受到多个干扰因素的影响,通胀比较 严重,中国人民银行还是很规律的每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分点,每次上调基准利率 0.25 个百分点,而不是加大调控的 力度来应对干扰因素的影响,结果通胀率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 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受到严重的干扰。 五、 结语与建议 总的来说,在从紧的货币政策阶段,货币政策目标只实现了一 半。分析其原因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货币政策目标存在不匹 配问题;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阶段,货币政策目标实现了,但 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带来了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为货币政 策的执行缺乏连续性和前瞻性;在稳健的货币政策阶段,货币政 策的目标总体来说初步实现,但在前段时期的货币政策的执行效 果很不理想,分析其主要原因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抗干扰性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存在四个主要问 题:一是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货币政策目标存在不匹配现象; 二是货币政策的执行缺乏连续性;三是货币政策的执行缺乏前瞻 性;四是货币政策的执行抗干扰性差。下面就针对这四个问题提 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执行的建议。 针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货币政策目标存在不匹配问题,中 国人民银行首先要认真分析国内外经济的实际发展形势,配合国 家的规划和要求,提出适合实际经济形势的货币政策或调整不合 时宜的货币政策,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并选择适当的货币政策工 具。在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时候,要注意工具与目标的匹配,要 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多管齐下,力求在尽可 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好的效果。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确定的 是多重目标时,要避免选择的货币政策工具少于目标个数,而要 按照丁伯根法则保证工具个数多于或等于目标的个数,这样才能 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 针对货币政策的执行缺乏连续性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政 策的使用要保持连贯性和渐进性,尽量避免对某种或某些货币政 策的使用过分集中于某一阶段,而某些时段出现操作真空,什么 工具都没运用,或是在某一年中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前松后紧或 前紧后松,这样都会大大降低货币政策的效果。中国人民银行对 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可以事先安排一个时间表,保持执行的渐进 性和连续性,避免出现“急刹车”或“休眠” ,这样才能使得货币 政策目标连贯渐进地实现。 针对货币政策的执行缺乏前瞻性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要在对现 实经济形势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测,及时调整货 币政策方向和力度,或即使不调整现行的货币政策,也要对未来 经济运行的形势做出充分的估计,事先明确计划,做好准备,使 得未来经济形势如期所至时,不至于不知所措或手忙脚乱。没有 前瞻性,只就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