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信贷营销战略 积极应对入世挑战——浅议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竞争策略的选择_第1页
导入信贷营销战略 积极应对入世挑战——浅议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竞争策略的选择_第2页
导入信贷营销战略 积极应对入世挑战——浅议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竞争策略的选择_第3页
导入信贷营销战略 积极应对入世挑战——浅议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竞争策略的选择_第4页
导入信贷营销战略 积极应对入世挑战——浅议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竞争策略的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东部地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域观念 逐步淡化,金融竞争开始延伸至广阔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在加入 WTO 后,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大中城市遭遇到外资银行 的强势竞争,其在增强竞争力、巩固大中城市市场份额的同时,开始 转变经营战略,重新瞄准县域市场的优质项目,陆续回到农村地区拓 展市场,与农村信用社争夺优质客户群。这一变化,对处于弱势竞争 群体的农村信用社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做出 新的战略选择,巩固和拓展优质客户群,就十分紧迫地摆在农村信用 社各级经营管理者的面前。笔者以为,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导入国 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结合 各地实际制定并实施严密的信贷营销战略,是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应 对入世后农村地区新一轮金融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农村信用社实施信贷营销战略的紧迫性 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且呈现出 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扩散的趋势。以股份制商业银 行为例,虽然在大多数中小城市没有机构网点,但由于其辐射范围广、 营销力度大,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上升。调查显示,截止 2002 年 6 月末, 外地金融机构在浙某市的贷款余额超过 18 亿元,占到该市金融机构贷 款余额的 7%左右,超过当地 2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而集资金、 网点、人才优势于一身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信贷市场沉寂几 年之后,开始苏醒过来,营销力度丝毫不亚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不 久,某国有商业银行向一公路建设项目注入贷款 2.46 亿元,导致所在 地信用联社的 7000 万元贷款被提前归还。这些新的情况的出现,要求 农村信用社紧跟形势,积极应对,作出回答。 2、适应信贷市场转变的需要。近年来,信贷市场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向 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客户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为降低成本、赢得 时间、促进发展,客户往往愿意选择那些服务周到、手续简便、产品 多样的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必须承认自己是企业,是一 类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必须认识到发放贷款既是对借款人的帮助, 也是借款人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资金相对富 裕,存贷比不断下降,经营效益滑坡的情况,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 要远远高于商业存款、内部往来和国债利率,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的安 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水平不言而喻。因此,农村信用社只有通过树立 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变“等贷 上门”为“送贷上门” ,才能在支持客户发展的同时,实现其利润最大 化的目标。 3、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需要。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监管指导下,农 村信用社风险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仍存在不良贷款绝对额大、占比高,高风险社数量多、化解难,资本 充足率低、抵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而要从根本上防化风险,其 前提必须是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因此,趁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 行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农村地区,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还没完全清醒过来 之机,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血缘的乡土优势,切实转换 经营机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抢先占领农村地区优质客户市 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作好 准备。 二、农村信用社实施信贷营销面临的主要困难 思想观念转变慢。由于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较少,金融竞争激烈程度不及大中城市,农村信用 社沿袭的是几十年承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信贷观念,认为客户要贷款, 必然会上门找农村信用社帮助解决,较多地存在“等客上门”思想。 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意识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暴露出的是一 种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 工作开拓性差,调查研究不够,没有树立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经营 理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信贷有效投入新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 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对导入信贷营销做法积极性不高。 2、信贷营销人才缺。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加上分配机制 尚未有效激活,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人才 缺乏吸引力,而现有的综合型人才又逐渐向大中城市集中,综合型人 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战略的实施。据调查,某市 本级副主任以上(一般兼任所在社信贷员)高级管理人员中,具有大 专以上学历的仅 14 人,占 26.4,远远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占比,而 专职信贷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差。因此,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当前 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随着农村地区新一轮金融竞争的加剧,这一 “瓶颈”将会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3、配套服务难跟上。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稳定性、科技人才的缺乏,加 上农村信用社观念上的差异,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导致农村 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江浙 地区,有的县、区刚刚开通通存通兑,地、市一级通存通兑尚未开通, 而一些商业银行早就开通了全国通存通兑。这样一种结算手段,再加 上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价格、不规范的金融服务,客户即使已经 与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也容易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强 有力的营销攻势面前“改换门庭” ,更不用说去争夺其他优质客户了。 三、农村信用社如何因地制宜开展信贷营销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存、贷总量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实力雄居各金 融机构前茅,其主要得益于市场定位于“农业、农村、农民” ,信贷定 位于“小额、流动、分散” 。因此,在信贷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 必须咬定“两个定位”不放松,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 活动,大力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不断巩固和拓展信贷服务领域。 只有在此前提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营销才不会迷失方向,加快发展 才会有坚实的基石,市场竞争实力才能得以不断增强。 更新理念,树 立全新的市场形象。目前,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大“拦路虎”便 是沿袭多年的传统的经营观念,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的是市场营销的 先进理念。因此,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抓紧导入国有商业 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市场营销的先进理念,因地制宜制 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严密的营销战略,加强宣传,主动营销,进村入户, 深入市场,深入企业,努力发现、培育和选择符合条件的借款客户和 贷款项目,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坐堂放贷的做法,树立全新的市 场形象。 2、以人为本,培养造就高素质营销队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 “以人为本” ,在落实信贷责任、完善信贷考核的基础上,要更多地考 虑建立信贷激励机制,尝试实行信贷客户经理制度,把一些思想作风 好、责任心强、肯吃苦的优秀员工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中去,培养、 造就一支过硬的信贷营销队伍。通过打破信贷员与其他员工相同的考 核计酬标准,建立完全与业绩挂钩的分段累进计酬体系,建立信贷人 员风险基金制度等措施,消除信贷员“怕贷、惜贷”思想,使其积极 主动地进行信贷营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营销队伍素质。 3、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信贷营销策略。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农 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客户的信贷需求完全不一 样,原有的“一刀切”的信贷管理模式虽有利于控制风险,但不利于 信贷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因此,在满足农业贷款的前提下,要因地制 宜,完善授权授信,将市场进一步细分,对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信 贷策略。如将客户细分为 ABCD 四大类:对 A 类客户优先支持、优先 审批;对 B 类客户加强管理,完善担保;对 C 类客户压缩余额,加强 监控;对 D 类客户全力清收,尽早脱离。或者因地制宜将农村信用社 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乡村信用社,以“三农”为主,坚持“小额、 流动、分散” ,不断扩大农户贷款面,其竞争对手主要是民间借贷;另 一类是中心城镇信用社,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努力挖掘争取城 镇个人、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等优质客户,提高存、贷款市场占有 率,提升业务发展空间,其竞争对手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 业银行。 4、加快创新,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创新是活力,农村信用 社要想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抓紧整合现有内部资源,加大金融产品 和服务的创新力度,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一是要充分利用 科技手段,提高业务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业务流程的现代化。如通 过综合业务系统的上线和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合作,消除结算“瓶颈” ; 通过申办外汇业务,拓宽业务发展空间,为客户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 金融服务等等。二是创新贷款方式。如对一些生产经营较好、实力较 强,但抵押贷款所要求的房产证、土地证一时未办妥的个私企业,信 用社可在风险锁定的前提下,参照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对个私企业发 放联保贷款。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对一些重点黄金客户,采取个别指 导、一户一策,即在认真测算重点客户对信用社效率的综合贡献率, 保证有一定收益的前提下,积极为客户提供存贷款、结算、贴现等组 合式一揽子服务,并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政策,以稳住老客户,拓展新 客户。 1 2 下一页 摘 要 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 通过引用多个国 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 “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 的矛盾, 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 ,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 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 经济危机;文化产业 ;经济拉动 自 2007 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 经济衰退, 中国也未能幸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8 年中国 GDP 季 度增幅依次为 10.6%、 10.4%、9.9%、9%, 到 2009 年第一季度,GDP 增幅 剧减至 6.1%,二季度稍好 ,也仅 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 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 将“文化产业”作为 “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 。此前 ,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 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 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 ,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 “文化 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 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 21 世纪的支柱产业”(P3)、 “在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 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 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 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 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 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 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 “文 化产业”, 并批评了“ 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 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 样的“理论- 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Domain| 口口卡盟 more|gs3g3swk 1994 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 创意国度,强调文化 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 文化产业 ”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 创意国度的发表, 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 ”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 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 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 , 直到 1997 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 年 7 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 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 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 “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作为 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 “创意产业专家组 ”,进行创意产业界 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 年和 2001 年, “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 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 鼓噪下, 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 ,宣布发展自己的 “文化产业” 。一时间, “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 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 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 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 ,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 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 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 ,甚至,连这位国务卿 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 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 “文化产 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 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 主 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 组成一个“新”的产业 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 “文化产业”仍 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 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 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 1)(P53). 表 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 “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 :既然各国/ 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 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 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 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 ”的范围上存 在分歧,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 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 “文化产业”的范围 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 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 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 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 “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 “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 前列,因此我们决定“ 管中窥豹”: 以英国作为典型 ,通过英国“文体传媒 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给人一种任何地 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 ”成了带动经济增长 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 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 ”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 ,全然 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 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 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 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 2004 年为例(图 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 (GVA) 中,“其它服务业” 的贡献超过了 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置; 其次是制造业, 其 GVA 占全部 GVA 的比重超过 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 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 10%,属 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 , 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 ”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 , 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之一. 图 1 2004 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 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 从 19972006 年的十年间,英国“文 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 5%7%之间徘徊(图 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 ,要使 “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 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2009 年 1 月英国“文体传媒部”的创意产业经济统计 公报 不但英国的“文化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处于次要地位,其他 主要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图 3 来自于英国 “文体传媒部”的统计, 刻 画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五个重要成员国的“文化产业” 对本国 GDP 的贡献,即使贡献率最高的英国也不过 6%左右,其余四国大 都在 3%4%之间。很显然,这样的态势难以证明 “文化产业”对宏观经 济成长的重要意义。考虑到各国“文化产业”统计口径的差别,我们再 选取我国香港和台湾地方政府对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表 2 及图 4),作为审视 “文化产业 ”的经济意义的参照。如果说图 3 反映 了英国人的视角,则表 2 出自香港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表 2 得出与图 3 相似的结论:美国和台湾省的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 6%以上,其 余国家都在 3%5%之间。这样,无论是欧洲的英国还是亚洲的香港 ,其 统计数据都支持我们的假设:“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 /地区经济总量中 的比例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大!但表 2 也同时表明 :“文化产业”的发展 速度远远快于一般产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观的增长潜力 ,这恐怕是 世界各国看好“文化产业”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不等于 现实,何况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 规模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 比例偏低. 图 4 所选取的样本中有将近一半来自亚洲, 同时也包含欧、美、澳 洲的国家, 显得更有代表性。在图 4 中,美国和英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 GDP 的比例最大,在 5%6%之间;澳大利亚、韩国、香港、台湾的“文 化产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在 3%4%之间 ,只有新西兰最低,仅 1.7%。 图 4 同样表明:“文化产业”在各国/地区 GDP 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 大,更不是 “支柱产业 ”!表 2 创意产业经济价值所选国家/地区 概览 三、 “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理论探讨 无论在哪个国家,“文化产业 ”涵盖的部门都多种多样 ,从“影视出 版” 、 “演艺经纪”到“广告设计” 、 “文化遗产”不一而足。就行 政管理来说,上述行业分别由不同的政府机构管辖。发展“文化产业”, 要求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府机构彼此协调, 涉及的机构越多, 协调的 难度就越大,有时难免出现互相扯皮、互相拆台的现象; 从学术研究来看, 无论电影、电视、戏剧、广告、网络游戏,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 但我们缺乏适合各个部门的通用研究方法。各个部门的赢利 能力也千差万别,网络游戏、影视节目能够轻易地赚取大把钞票, 博物馆、 图书馆等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赢利性差。因此 ,我们不能笼统地谈论 “文化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而应按赢利性的大小分别探讨 . 摘 要 文章从追溯“文化产业”的诞生历程入手, 通过引用多个国 家的统计数据,指出了 “文化产业”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推崇与实际绩效 的矛盾, 并从经济理论上加以佐证 ,文章最后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 景下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反思. 关键词 经济危机;文化产业 ;经济拉动 自 2007 年以来,美国“次贷风波”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性 经济衰退, 中国也未能幸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8 年中国 GDP 季 度增幅依次为 10.6%、 10.4%、9.9%、9%, 到 2009 年第一季度,GDP 增幅 剧减至 6.1%,二季度稍好 ,也仅 7.1%,形势不容乐观. 2009 年初的“两会”期间不断有代表呼吁: 将“文化产业”作为 “金融危机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1 。此前 ,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 赞美之词一直络绎不绝, 诸如“文化产业是全球范围内兴起的新兴产业 ,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1)、 “文化 产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示了自己作为朝阳产 业的无穷魅力,并迅速成为 21 世纪的支柱产业”(P3)、 “在发达国家,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P1),诸如此类的话语在 其他论述中亦屡见不鲜。文化产业真的能够有效拉动经济增长,甚至成 为一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吗?对此,本文持有异议, 并拟从外国与中国、理论 与实践的层面,指出前述命题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处. 一、突如其来的“文化产业” 1947 年,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阿多尔诺和霍克海默在其专 着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将商业化和标准化了的大众文化称为 “文 化产业”, 并批评了“ 文化产业”的平庸、强迫性与单一性。此后英国 的“伯明翰学派”尽管得出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的结论,但采用了同 样的“理论- 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1994 年,澳大利亚发表了一个政府工作报告 创意国度,强调文化 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至此,“ 文化产业 ”开始纳入政府施政纲领。 创意国度的发表, 标志着人们对“文化产业 ”的态度由原来的理论 性思辨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的倡导与扶持。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澳洲的经 济与文化实力并不占优势,因此其政策主张并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关注 , 直到 1997 年情况才为之一变. 1997 年 7 月,工党赢得了英国大选, 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衰退,工党政 府进行了机构重组,成立了 “文体传媒部”,力图将“文化产业”作为 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并组建了一个 “创意产业专家组 ”,进行创意产业界 定、创意产业纲要拟订、创意产业成果计量等工作。1998 年和 2001 年, “文体传媒部”分别公布了当年的文化产业行动纲领,把“文化产 业”看作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认为应纳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在英国的 鼓噪下, 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 ,宣布发展自己的 “文化产业” 。一时间, “文化产业”声名大振. 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产业,以至于它的 后继者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2000 年,奥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负责艺术管 理的国务卿,他宣称:在未来的文化和经济政策中 ,文化产业是最有前途的 行业。在当时的奥地利, 没人真正知道他在谈论什么 ,甚至,连这位国务卿 本人也不知道“文化产业”到底是什么。虽然“文化产业”已被纳入 了奥地利文化政策争论的核心,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搞清楚 “文化产 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增长、艺术进步或文化发展. 在笔者看来,所谓的“ 文化产业”不过是从现有的各产业 主 要是“第三产业”下属的各行业中抽取一部分, 组成一个“新”的产业 形态,使之成为继一、二、三产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 “文化产业”仍 然属于传统的三大产业的范畴,只不过在重新排列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 质与功能。由于各国/地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国/ 地区所抽取的“文化产业”的范围也互不相同(表 1)(P53). 表 1 各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范畴比较分析表由于各国/地区在 “文化产业”的界定上难以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有理由质疑 :既然各国/ 地区的“文化产业”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统计数据就难免缺乏可比 性,那么所谓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支柱产业”的说法就值得 慎思明辨了.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 尽管各国/地区在“文化产业 ”的范围上存 在分歧,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处于各方外延的重叠之处。大卫所罗斯比 分析了几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模型,发现在确定 “文化产业”的范围 时,各方对以下部门没有疑义: 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舞蹈、音乐、 音像、电子游戏、视觉艺术、广告、摄影、手工艺、出版。事实上,这 些达成共识的部门占据了“文化产业”外延的大部分,从而使各国的 “文化产业”统计数据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 “文化产业”之经济拉动作用的经验验证 世界各国中,英国在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方面一直处于 前列,因此我们决定“ 管中窥豹”: 以英国作为典型 ,通过英国“文体传媒 部”的统计数据透视文化产业的经济作用.1 2 3 下一页 在英国,政府和学术界高调宣扬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给人一种任何地 方都能发展“文化产业”的幻觉,似乎“文化产业 ”成了带动经济增长 的主要引擎之一,各个地区纷纷宣称要建立本地的“创意中心”或“文 化产业区”,将“文化产业 ”当作一个应当大力扶持和培养的部门 ,全然 不顾各地不同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另一方面,“文体传 媒部”提供的数据表明: 在英国各大产业中,“文化产业”的经济重要性 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以 2004 年为例(图 1),在产生的增加值总额 (GVA) 中,“其它服务业” 的贡献超过了 2/3,稳居第一主力的位置; 其次是制造业, 其 GVA 占全部 GVA 的比重超过 10%;剩下的农业、采矿、建筑、旅游和文化产业所产 生的“增加值总额(GVA)”占总体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 10%,属 于“第三梯队”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队”里面,“文化产业”才算得上贡献最大的行业 , 但从宏观来看,“文化产业 ”对整体经济增加值的贡献仍然有限。当然 , 我们不排除未来英国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之一. 图 1 2004 年英国各行业增加值占全部经济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 来源:英国文体传媒部 另一方面, 从 19972006 年的十年间,英国“文 化产业”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经济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终在 5%7%之间徘徊(图 2),虽然有增长的迹象但速度缓慢。依此趋势 ,要使 “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成长的重要因子, 还需待以时日. 资料来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