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从乡村开始_第1页
幸福,从乡村开始_第2页
幸福,从乡村开始_第3页
幸福,从乡村开始_第4页
幸福,从乡村开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幸福,从美丽乡村开始 诗画江南,山水浙江,我们的乡村,似珍珠洒落在缱绻的自然景色之中,山水隐村落, 村落连山水。从田园风光到秀山丽水再到海岛风情,美丽乡村,恰似一幅幅风格迥异、精 美绝伦的画作,令人流连。 广袤的乡村大地,是大都市的后花园,是心灵的栖息地,更是老百姓们生活着的幸福 家园。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纯朴的劳动人民,也是新时期我们致富奔小康的全新起点。这 块曾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短板,通过美丽乡村行动,一跃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活力阵地。 我们人人动手洁净村庄,我们搭建平台展示新村,我们热情好客笑迎宾朋,我们收获 服务享受政策,我们全民共建美丽乡村。这是一次次蜕变和提升,一份份期盼和感动。变 化时时刻刻,惠民点点滴滴。 幸福,从美丽乡村开始 去年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美丽乡村建设决策部署后,各地高度重视,迅速行动, 各县(市、区) 按照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计划(20102015 年) 的要求,都成立了以党政一 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了高规格的部署会,建立了组织严密、职责明确、赏罚分明 的工作机制,把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与各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谋划美丽乡村 建设工作,把建设“四美、三宜”美丽乡村,让全体农民充分共享现代文明、过上更加美 好的生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共同目标。 全省各地针对当地的突出优势和主要矛盾,确定一个标新立异的创建主题,制定一套 切实可行的创建方案,量身定制一揽子扶持措施,科学安排一批建设项目,精心打造一批 特色样板,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流程,呈现出丰富多彩、亮点纷呈的创建局面。目 前,各地已推出颇具地方特色的创建品牌 30 多个,一批品牌已经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 如安吉县的“美丽乡村” 、桐庐县的“潇洒桐庐” 、江山市的“幸福乡村”等。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各地把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新型城市化 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与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村集聚 有机统一起来,一手抓村庄环境治理,一手抓人口集中居住,加快村庄整治建设由治脏治 乱向治理布局分散转变,同步推动了生态环境优化、土地集约利用和公共服务提升。捆绑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中心村建设,采用村庄搬迁、宅基地互换置换、经济补偿等办法,引 导撤并村、小型村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 美丽乡村的建设,少不了规划布局的定位和引领。不少地方都邀请知名专家和大院名 校担纲规划设计任务,舍得花钱做有用的规划,以先进的理念指导美丽乡村规划编制,以 科学的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诸暨市从专项资金中拿出 10%用于美丽乡村规划设计, 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 ,努力把县域农村打造成为“3A”级风景区。安吉 县以“立意上求高度、平面上求广度、类别上求纬度、推进上求经度”为架构委托浙江大 学编制了总体规划。各地遵循全域规划、全域整治、全域建设的理念,推进思路规划化、 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 勾画美丽幸福起步 雕琢美丽幸福人居 溪水潺潺、野鱼畅游、河岸葱翠,看不见垃圾的村道、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这是遂 昌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在这里,不仅仅是游客,遂昌乡村的群众也都有同样感受:“以前 村里鸡鸭乱跑,垃圾乱丢,村里脏得不像样,现在走到哪里都干干净净的,看着都舒服。 ” 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是美丽乡村最基本的修饰。 全省各地在继续推进村庄整治的基础上,着眼于区域农村整体面貌的改变,加快推动 村庄整治建设方式转型,从以点上整治为重点向以连片整治为重点转变,推动了农村人居 环境加快发生整体性改变。各地深入推进垃圾集中收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基本建立起 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全省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 86%;228 个乡镇开展了整乡整镇的整治,对辖区范围环境开展全域性的全面治理,实现了 整治一片、改变一片、巩固一片的效果;大力推进铁路、公路、通航河道沿线以及水源保 护区、风景旅游区等周边的治理,提升了地区形象、保证了饮水安全。 在加强生态设施、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等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 一体化管理,加快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运转机制。从队伍、职责、制度、经费等环节入 手,创新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模式,加强村庄卫生保洁和设施的长效管理,保护来之不 易的村庄整治建设成果。萧山、诸暨、安吉等地积极探索市场化保洁机制,长兴、德清等 地建立农村环卫管理机构,嘉兴市全面开展垃圾收集有偿服务试点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全省 75 个县( 市、区)安排农村卫生长效管理专项经费 5.1 亿元;784 个乡(镇、街道) 安排专项经费 4.04 亿元。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各地还把管理养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政府 主导、市场运作、部门指导、农民参与的办法,区分各类基础设施的不同性质,积极探索 基础设施管护养护的途径。金华市全面推进“农村公共设施物业化管理”制度,将村庄卫 生保洁及垃圾收集、污水处理、路灯照明、用水设施、村道养护等纳入日常管理养护,初 步实现在整治村中基本覆盖,义乌市等地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各地还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和 有组织的管理,通过文艺宣传、规则约束、文明评议等途径对农民开展教育,提高村民文 明素质和参与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洁净的村庄环境也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从农村的传统历史、 人文积淀、资源禀赋、地形地貌以及群众基础等实际出发,以特色村为节点、以中心村为 核心、以景观带为轴线,结合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推进, 线美、点亮的示范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一批经典的美丽乡村区域品牌脱颖而出。如以四 条主题精品带成就第一个美丽乡村的安吉,以“5525”工程为特色的“潇洒桐庐秀美乡 村” ,以“一环、四线、八区”为建设重点的“金平湖美丽乡村” ,以“现代文明+田园风 光+乡村风情” 为建设愿景的诸暨,以“一轴二线三区”为建设重点的江山市的幸福乡村, 以“一溪、二区、三线”为建设重点的“人间仙居” ,以九条自然景观带为重点打造美丽乡 村精品区域的义乌,以“美丽海岛”建设为特色的普陀,以“建设美丽新乡村、打造港城 后花园”的北仑,以打造“中国最洁净乡村”为特色的“金山林海仙县遂昌” 。这些区域 品牌,具有深刻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走进江山市新塘边镇日月村,看见一幢幢三四层高的楼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村庄水泥 路宽畅整洁,村主干道两旁树木葱郁,家家户户庭院绿意盎然,呈现一幅美丽画面。日月 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家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美丽乡村与农家乐互促互动的良好 关系,并通过农村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将农家乐在网络上推介展示。说到自己的“农家乐” 上了信息平台的服务模块, “日月人家”农家乐的老板祝爱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有了 这综合服务平台的免费对外宣传,我这原本生意清淡的日月人家 ,今年客人来得格外多, 月均接待来客有 60 批以上。 ”各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是停留在片面的建设和管理上, 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经营村庄,充分利用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 今年上半年,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 5232 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 36.2 亿元,分别比去 年增长 27.4%和 32.4%。不少地方还通过推动规模经营、宅基地整理、村级留用地政策、异 地发展物业经济等途径,探索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义乌市通过推进城郊传统 村落的社区化公寓化改造,不仅改变了生产生活混合状况和分散管理的难题,还实现农村 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和财产收入的大幅增加,全市农民每年房租收入可达 20 亿元;一些城乡 接合部的村通过引进专业街、发展电子商务等途径,形成了以新社区为平台的二三产业集 聚区,促进村级物业经济快速发展,村集体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村庄整治和中心村建设 还促进了庭院经济的发展和来料加工的水平提升。 经营美丽幸福增收 提升美丽幸福均等 如今, “便民服务中心” 、 “社区服务中心”等面向村民的公共服务中心越来越受到村民 们的欢迎。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不发达的山村,以往村民们要跑好几个地方,走好几个部门 才能办好的事情,现在只用走进服务中心就能做好。杭州西湖区结合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建 设,在全区 49 个农村社区建立了村党组织、村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 “三位一体”的 农村社区管理新体制。温州市大力推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将乡 镇(街道) 数量由 290 个调整为 140 个,将行政村从 5405 个规划为 800 个新社区,为加快新 型城市化、激活农村产权要素创造了条件。美丽乡村建设也推进了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新型社区服务组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方式,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省中心村数量约占行政村数量的 12%,但居住人口已占农村总人口的 28%左 右。人口的集聚也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条件。各地结合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 设,大力推进公共资源向中心村配置,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 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人口集聚和公共服务提升之 间的互促互动。目前,全省班车通村率到达 91.6%,城乡客运一体化率到达 48.6%,中心村 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初步覆盖。 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顺应我省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农村 土地制度、产权制度、金融制度、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 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宅基地异地置换机制、有偿退出机制和 有偿使用机制,开展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促进了城市化加 快推进和土地集约利用。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林权、海域使用权、农房、 土地经营权、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等抵质押贷款,推广建立政府和社会各方入股的新农村 建设投融资公司,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如仙居县的台湾农民创业园为 当地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由杭州龙井草堂投资的遂昌躬耕书院带动了当地原生态农产品 与农家乐发展。 两年来,全省共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 146.9 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 72.5 亿元,占 总投入的 49.4%。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农村基础设施 进一步完善,通过村庄整治、农房改造、中心村培育、土地综合整治、农村联网公路建设、 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实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农村经济进一步发 展,以农业两区建设为载体推动现代农业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依托生态资源秉赋,乡 村休闲旅游业迅猛发展;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村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节庆活动齐 头并进。各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改善了人居环境,富裕了当地农民、繁荣了农村经济、 弘扬了乡村文化,走出了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带动农村全面发展的好路子,为我省生态文 明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2011-02-10 07:59:10 作者: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新 闻论坛】我要评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2010 年,全省有 418 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 社会保障,61 万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 96.89%。农村社 会事业加快发展,15 年教育普及率达到 96.2%,农村 20 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立,乡 镇、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 100%和 99%以上。 美好家园 王子庭 摄 浙江日报 2 月 10 日讯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这里,城乡开始融合发展。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城 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0 年全省农林牧副渔业总值达到 2173 亿元, 五年平均增长 3.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1303 元,五年年均增长 8.4%。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秀丽的土地。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 生产出的是生态食品,发展的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农业。一眼望去,村庄整洁、道路 平坦宽畅、撒落在平原、山区、海岛间的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颗颗明珠般熠熠生辉。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人们生活幸福有保障。在这片温暖的土地 上,公共服务不断延伸,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 报销医疗费用 211.4 亿元,受益 1.82 亿人次,2010 年全省 8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 收集处理,约 70%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45%左右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60%多的行 政村环境得到较好整治2010 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满意度达到 77.92%。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就,生动地勾画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那么,是什么推动浙江的新农村变得如此 富饶、秀丽、幸福?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办公室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 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有关三农工作精神,按照八 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推进新农 村建设,实现了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向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转变,把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得花团锦簇、生机勃勃,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高效生态农业 2010 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 119 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 98 个、 主导产业示范区 187 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 289 个。 农业结构深入调整,十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 80%。现代农业主 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 6301 家,比 2005 年增长 40.9%;农民专业合作社近 2 万 家,比 2005 年增长超过 6 倍;各类种养业大户达到 20.5 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到 707.5 万亩,占承包耕地的 36.1%,66 个县(市、区)、1006 个乡镇、1.2 万个村建立了土地 流转服务组织。 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 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部门预计,2010 年,全省农林牧副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360.71 亿元,比 2005 年增长 52.4%,提前一年完成 1000 亿元的“十一五”目标。2010 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 1959 万亩,比上年增长 1.2%;油菜播种面积 283 万亩,比上年增 长 2.2%,蔬菜总产量 1780 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总产量 388 万吨,比上年增长 1%;肉 类总产量、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1.8%、减少 0.6%和增长 0.9%。 推进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农村充分就业 “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和“农村两创人才培训计划”深入实施,农民创业 就业能力稳步提高。2010 年,全省完成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 108 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 移就业技能培训 30 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 24 万人,转移率 81%;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13 万人。 “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累计参训农民达到 1002 万人,276 万农民实现培训 转移就业。 创业就业平台发展壮大,特色块状经济做大做强,2009 年,全省共有各类农村商品交 易市场 4232 个,市场成交额突破万亿元,达到 11687.5 亿元。 农村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到 2010 年底,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 点)2490 个,从业人员 8.77 万人,当年接待游客 7800 万人次,营业收入和游客购物收入分别达到 54.43 亿元和 9.78 亿元。 创业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劳动力市场、就 业服务制度、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全面推行。 深化村庄整治建设打造幸福美好家园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深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 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我省农村环境和人居状况发生了显著 变化。 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我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 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全面开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实现全覆盖,新编或修 编村庄整治建设规划 2200 个,村庄规划编制率达到 75%以上,行政村调减到 3 万个以内, 农村人口加快集聚,141 个省级中心镇建设扎实推进,2010 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 59%。 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把“中心村培育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工程的战略重点,整镇连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2010 年全省启动 420 个中心村建设、 3197 个村环境整治、112 个乡镇连片整治,实际投入建设资金约 100 多亿元,累计 60%左 右的行政村得到初步整治,85%以上的行政村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0% 以上农户完成卫 生改厕,建成一大批全面小康示范村和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农村 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0 年已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 40.2 万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乡村康庄工程深入实施,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 99%,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 46%;“政府主体、交通主力、部门参与、分级负责、以县 为主、群管群养”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初步形成。提前三年完成解决 1360 万农村人口饮水 安全的目标。一期、二期农村电网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实现了“户户 通电” 、 “城乡同价” ,建成 1 个电气化市、10 个电气化县(市) 、160 个电气化乡镇和 2900 个电气化村。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全面实施,乡镇连锁超市覆盖率达到 100%,行政村 连锁便利店覆盖面达到 43.8%。 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 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10 年,全省 498 万名 60 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按月领取了每人不低于 60 元的基础养老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每年参合率保持在 90%以上,2010 年所有市县人均 筹资额都达到 185 元以上, “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报销医疗费用达 211.4 亿元,受益 1.82 亿人次;连续开展三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累计参检农民 5300 万人次,农民健康档案 建档率达到 80%。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2010 年,全省有 418 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61 万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 96.89%。 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15 年教育普及率达到 96.2%,农村 20 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 本建立,乡镇、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 100%和 99%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 99.5%, “十一五”期间累计解决 1159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0 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 10.79 亿元,改善提高 150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工 280 座。 强化农村扶贫开发开拓生态富民路子 我省先后实施“欠发达乡奔小康工程”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现了从就地 封闭式扶贫向区域统筹开放式扶贫、从解决区域性贫困向阶层性贫困的转变。 大力推进下山搬迁脱贫。按照“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大力推进高山远 山区域下山搬迁、地质灾害区域避让搬迁、重点库区出库搬迁和海岛县区小岛搬迁。下山 搬迁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欠发达地区累计下山搬迁 10.78 万户、37.2 万人。 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 “农 家乐”休闲旅游业。2010 年,欠发达地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发放加工费分别达到 80.6 万 人和 50.8 亿元。 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实行免担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制度,2009 年 29 个县欠发达 县发放扶贫小额信贷 3.8 亿元,支持农户发展经济 1.5 万户。至 2010 年底,累计开展低收 入农户集中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 232 个,吸收入会农户 2.7 万户(其中低收入农户 1.8 万户)。 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发达地区乡镇道路全部实现硬化, 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有线电视全覆盖,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 4.6 万户。最低生活保障 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 95.5%,92%的农村人口参加新型合作医疗。 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对欠发达地区在财政投入、税费改革和“两保两挂”等有关政策 方面实行倾斜,山海协作工程深入实施,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结对 帮扶机制和市县乡三级对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机制。20062010 年 结对帮扶资金达到 6.55 亿元;共签订山海协作项目 3971 个,到位资金 865 亿元。 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提增农村发展活力 我省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劲动力,土地、金融等影响“三 农”改革发展的难题加快破解。 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稳步推进。制定下发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 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 ,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农民总承包耕地的 34%。加快探索和建立林权流 转机制,累计流转林地 1094 万亩。 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主体加快发展,全省已开办村镇银行 18 家、 小额贷款公司 132 家,发放“丰收贷款卡” 、 “金穗惠农卡”累计分别为 53.82 万张、 244.42 万张,至 2010 年末贷款余额分别为 298.16 亿元、40.74 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农 村住房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 82.1%、98.6%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产权登记取得阶段性进展,2010 年,宅基地 登记发证率达到 90%,宅基地换住房改革取得突破。农户宅基地转换和流转试点、农民公 寓式住宅建设、宅基地复垦整理等改革稳妥开展。征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征用耕地的最 低价补偿标准每亩提高至 2.9 万元。 行政扩权改革加快推进。启动第五轮扩权强县改革,县域扩权对象从 20 个县(市、区) 扩大到所有县(市、区),下放义乌市 618 项、其他县(市、区)443 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 照“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把嘉兴市、 义乌市列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把吴兴区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探 索各项改革试点经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累计达到 1479 个。 凝聚各方建设力量共绘乡村锦绣画卷 我省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和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各 方合力共建新农村的氛围日益浓厚。 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明显增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 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2009 年全省各级财政 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达到 762 亿元。 “2010 年浙台农业合作论坛浙江省第二次新农村建 设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在杭召开,会上推出了新农村建设招商项目 120 项,项目总投资 112.67 亿元,当场签订了 10 个新农村建设投资项目及 11 个银行贷款需求项目的合同和协 议,签约金额分别为 83.41 亿元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