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1页
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2页
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3页
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4页
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 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校企对接人才 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是培 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通 过研究归纳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分 析对接内容,提出了改进校企对接人才 培养的建议,力求使管理类专业人才培 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中国论文网 /4/view-12773173.htm 关键词: 校企对接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4)10- 0240-02 按照国家标准的学科门类划分, 管理类学科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 管理、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等五个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2 一级学科和十五个二级学科。从管理类 专业自身的学科特点来看,具有较强的 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管理专业的学生 动手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要突出。然而 在管理类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多 数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传授为 主导,即使实践也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实 验。就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相悖、理论与 实际脱节的种种问题。1 近年来,越 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步认识 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在管 理类专业学生的能力构成中处于非常重 要的地位。强化实践教学,采用校企人 才对接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管 理人才。一、校企对接人才培养的基本 模式校企人才对接模式的建立有助于企 业、学校双方的发展和利益,适合学校 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学生 能力和技能培养。校企人才对接的模式 是多种多样的,当前,高等学校管理类 专业校企人才对接的内容与模式如下: 1.“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3 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 和岗位要求,与企业共同确立人才培养 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人才就 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场地 等办学条件方面密切合作,通过学校、 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计划,学生 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定向的人 才培养模式。企业、高等学校与学生是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 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它要求自己 的员工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学校追 求办学质量和效益最优化,它要求自己 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 强,能直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学 生追求自身的成长和就业便捷化,他要 求自己在最短时间内学到最多、最有效 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工作之需。 “订单 式”人才培养模式以 “订单 ”为纽带完成 了三者的联结,这样一条快速“塑才” 之 道成为校企合作的最佳选择,它满足三 方利益,能够实现“ 三赢”。12.“ 校企联 合式”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式 ”培养模式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4 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面向市 场,与企业联合出资、联合办班、联合 培养企业紧缺人才的捷径。这种人才培 养模式把高等学校和企业的岗位技术需 求放在培养的首位,充分整合学校和企 业双方的教育和实践资源,采取理论教 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培养适合 企业需要的紧缺型人才的模式。高等学 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依据相 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培养目标,而 且采纳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教学内 容上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自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方式上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使理 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体验真 实工作的机会,使学生毕业后能与工作 岗位近距离对接。校企联合式人才培养 模式还可以缓解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 的人才需求之间出现了偏差,解决高校 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实际需求之间 的矛盾,缓解决了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 难的问题。3.“ 工学交替式 ”培养模式“工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5 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 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 间,然后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里顶岗 实习一段时间,边学习边工作,以这种 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 共同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人 才培养模式。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 能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去学习和实践。 真正的感受到工作氛围,并在实习的过 程中适应由学生向员工角色的转换。有 一部分学生在工学交替的过程当中就和 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解决了就业问题。 因为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能得到适 当的劳动报酬,这还是一种很好的勤工 俭学的方法。对于学校而言,工学交替 模式还可以使学校了解企业需要什么类 型的技术人员,在专业设置上有一定的 针对性,同时又可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和课程改革。对于企业而言,学校培养 的学生能更快的适应企业和行业的需求, 既缩短了学生就业前的试用期,又降低 了企业运营成本。因此,工学交替人才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6 培养模式的实施对于高等学校和企业双 方来说都是一个良性的相互促进的模式。 24.“产学合作式”培养模式 “产学合作 式”培养模式是指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 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 营以及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人员交流 等方面所建立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 联合与协作关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3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了学校和企业 各自的优势,通过对学生理论教学与实 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熟练掌握 在工作岗位上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工作 技能,从而达到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 用型人才的初衷。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 式可以为高等学校和企业构建出一个隐 形平台,在这个隐形平台上双方进行完 美对接,所产生的好处是学生明确了就 业方向、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率得到得到 提升,而企业的用人风险、用人成本降 到最低,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 业的投入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前进步伐, 高等学校为企业提供了人才、科技保障,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7 是一个双向交流、互相支撑的过程。 5.“校企互动式 ”培养模式“校企互动式” 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企业提供给高等 学校实习实训场所,企业参与高等学校 的教学计划制定当中,并参与学校的专 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走 进课堂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 业员工进行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 素质,校企双方互聘的一种人才培养模 式。通过校企双方的这种互动模式,使 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技能训练机 会,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为企 业生产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既解决了 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 过硬的本领,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 利。4高等学校在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 时候,要考虑到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 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别,结合国家、城 市、区域和高等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校企对 接人才培养对接的主要内容不管哪种校 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的目的和内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8 容基本相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意识与工作意识学生的第一要务 当然是学习,具有学习意识是本能。传 统的管理类专业教育观念是重视知识的 传授,轻视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轻视文科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 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在有些问题上只作 表面了解,不进行深入探究,主动学习、 学习方向意识较差。校企人才对接的人 才培养模式将学习和工作相沟通,专业 实习与岗位训练相融合,通过定期的在 企业一线工作岗位上的实习实训,对即 将要从事或者是有可能从事的工作有个 初步的认识,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自己 理论知识的不足,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 主动学习,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等学校和企业共 同管理学生,用在企业里员工需要遵守 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管理学生,将企业文 化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去,培养学生的 团队意识和凝聚力,学生逐步明确岗位 定位,工作意识也得到了树立。52.教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9 学内容与岗位需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是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 体现。要实现高等学校管理类专业的人 才对接就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所需要 的管理类专业技术人才,就必须要着眼 于企业的需求、企业的标准来进行教学。 除了学生应在校学习的各种文化理论课、 综合素质修养、专业基础课程之外,把 企业员工所需的知识、技能,企业对员 工的评价标准,企业员工的基本素养都 作为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参照相关的 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 教学内容取舍。课程设置时要着重加强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分量,规范课 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增加实践教学的次 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高等学校与企 业双方合作,根据实际生产工作的具体 情况开发实训教材,供在校学生上课时 使用,更加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零距 离”接触,克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 题。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引进课堂, 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技能型与职业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0 性。6同时还可以将企业生产中需要技 术及专业工种考证所需的各种技能知识 融入到平时的教学内容当中并且进行强 化训练,让学生在就业时更加事半功倍。 3.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高校管理类专业 有其自身特有的专业特点,有自身的专 业技能要求。但这些技能是不是岗位上 真正需要的技能,只有通过对接才能得 到验证。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 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市场竞争 力和创新能力等等。但在传统的教学模 式中往往会忽视后者,教师即使进行一 定程度的以培养专业技能为目的的实习、 实训也是以课本为中心展开,并不是以 实际生产需要为中心展开,缺乏灵活性、 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培训,直接导致学 生工作能力不强,用人单位不满的状况。 在校企人才对接过程中正好弥补了这个 薄弱环节,由于老师、学生共同直观感 受到了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综 合性变化,学生也获得真实工作体验的 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1 强化了学生的岗位技能。4.学术教师与 专业技师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和人 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在校企对接人才培 养模式中,为了满足管理类专业学生对 实践教学的需求,高等学校和企业联起 手来共同打造师资队伍,学校采取专任 教师与企业行家角色“ 互换 ”、 “教师进企 业、专家进课堂” 、 “企业专家请进来, 高校教师走出去” 等形式,打造一支专 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一方面,企业可以 派出自己的优秀员工对高校教师进行兼 职培训,优秀的员工还可以担任学校里 的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学校教师可以 通过校企对接这种方式了解市场需求, 搜集教学素材,提高教学能力,同时, 专任教师可以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使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增加,双方交 流互动,加强“ 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除 此之外,企业也可以派员工到高校里 “充充电”进行阶段性的继续教育学习, 借此来提高企业自身在市场经济竞争当 中的竞争力。三、促进高等学校管理类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2 专业校企对接人才培养的建议 1.构建政 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企 业、高等学校在校企对接人才培养的过 程中有着各自需要扮演的角色,有着各 自的现实需求,但是双方的现实需求在 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实现完美的对接。首 先,企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量,以及需 要哪方面的人才这些信息不能及时准确 的传递到人才培养单位。其次,高等学 校对人才培养的研究往往是在某个固定 的区域,无法满足对每个区域人才培养 的总体把握。双方都具有自身特定局限 性。此时,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载 体,政府有责任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需 求,针对学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软肋” 给予支持。校企人才对接不能单靠市场 “无形的手”发挥作用,还要靠政府 “有 形的手”从中撮合促成。如果没有政府 的强力推动和协调,完全听凭市场作用, 任其自然地去发展,恐怕难有理想的结 局。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既让市场需求去 牵引,又要以政府行为去干预。因此应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3 该构建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共同参与 的合作机制。72. 紧贴区域经济需求, 校企共建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行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 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化,要求学校高等 教育跟随发展和变化的步伐,根据学校 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市场的需求,有针对 性的对现有专业进行调整。校企人才对 接的培养模式要让企业角色发生转变, 由原来的被动参与变成现在主动策划, 积极参与到专业设置的决策当中,参与 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当中。高等学校 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 导委员会,多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 议,由校企双方协同确定各项内容。让 企业也具备充当主人公的优越感,从而 在校企人才对接过程当中积极主动性更 高。并且,从社会的需求着手,把企业 岗位、技能标准作为学校专业设置和课 程体系不断更新的主线,以应对经济不 断发展应运而生的各种新需要。83.拓 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渠道学校让 -精选财经经济类资料-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14 企业生产、功能开发等项目走进校园, 并紧密结合校内实践教高等院校进一步 提高自身的开放性,强化与企业和市场 的联系,强化教学基地的实习、实训和 培训等功能,在此基础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