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pptx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pptx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pptx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pptx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课件古代中国的政治.ppt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 第一部分 古代史部分 600分易混 概念&考点 700分综合 考法&考练 600分基础 考点&考法 本专题介绍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和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前者由王位世袭制、分封 制、宗法制、礼乐制构成,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权力分配体系;后者是以皇权为中心的高度集权体系。 它包含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主要矛盾。其演变 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地方权力削弱。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BACK 分考点1 分封制 考法1 什么是分封制 考法2 西周的封国 考法3 分封制的特点与瓦解 分考点2 宗法制 考法4 什么是宗法制 考法5 宗法制的影响(遗存) 考法6 宗法制衰落的表现 分考点3 礼乐制度(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 考法7 礼乐制度及其作用 BACK 考法考法1 1 什么是分封制什么是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 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 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 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 2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1)义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 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2)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有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 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考法考法2 2 西周的封国西周的封国 西周的封国分两类,一是同(姬)姓封国,主要是封王族 (同姓子弟,占分封的大多数),封国主要有鲁、燕、 卫、晋、吴等。二是异姓封国,主要是封姻亲、功 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封国主要有齐、宋、许、陈、 楚等。 考法考法3 3 分封制的特点与瓦解分封制的特点与瓦解 1分封制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影响 (1)前期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权力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2)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诸侯国逐渐演变为割据势力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 裂局面。 BACK 3分封制瓦解 (1)瓦解原因 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 微。 (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 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 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 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 考法考法4 4 什么是宗法制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宗法制是西周为了加强分封制而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 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它用父系 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 2内容: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的方式确定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形 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 (1)对嫡子(正妻的儿子):“立子以长不以贤”。 (2)对众子(妃嫔或妾的儿子):“立子以贵(母亲地位的高低)不以长”。 (3)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将血缘纽带和 政治关系结合,是“家”和“国”的统一。 考法考法5 5 宗法制的影响(遗存)宗法制的影响(遗存) 1影响:(1)对当时,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对封建政治的影响;对社 会生活的影响(等级观念,重视人情)。 (2)对后世,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益于社 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2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等。 考法考法6 6 宗法制衰落的表现宗法制衰落的表现 贵族地位下降;官员不再是世袭等。如商鞅变法中的 “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BACK 考法考法7 7 礼乐制度及其作用礼乐制度及其作用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 度。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 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礼仪,并配有特定 的音乐。 BACK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分考点1 秦朝统一 考法1 秦朝的统一 分考点2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 考法2 皇帝制度 考法3 三公九卿制 分考点3 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考法4 郡县制 考法5 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 BACK 考法考法1 1 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 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 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 BACK 考法考法2 2 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遂将 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总 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体现了皇 权的至高无上。 其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考法考法3 3 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 中央设三公,即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 夫(执掌群臣奏折,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 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实际是虚职)。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这就使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政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 一人之手。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皇权至上;各部门相互牵制,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BACK 考法考法4 4 郡县制郡县制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设郡县。秦统 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 县制。郡守、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与分封制最大的 不同之处),负责治理民众。 作用: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加 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治的重要标志。 考法考法5 5 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 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 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 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 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 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 来。BACK 考点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考点1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考法1 中外朝制(中央:加强君主专制) 考法2 汉初郡国并行制 考法3 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考法4 察举制(选官制度) 分考点2 唐朝的政治制度 考法6 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考法7 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地方) 考法8 科举制(选官制度) 分考点3 北宋的集权措施 考法9 二府三司(中央:加强君主专制) 考法10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地方) 分考点4 元朝的政治制度 考法11 中书省(中央官制:权力很大) 考法12 行省制度(地方) BACK 考法考法1 1 中外朝制(中央:加强君主专制)中外朝制(中央:加强君主专制) 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外朝是 指由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汉武帝 为了加强个人集权,削弱丞相的权势依靠一些亲信在 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以对抗外朝,中朝由此而得以形 成、壮大。 考法考法2 2 汉初郡国并行制(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地方)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封国势力的 强大,中央受到严重威胁,汉景帝时终于 爆发“七国之乱”。 考法考法3 3 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 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众建诸侯而少 其力”,即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 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 越分越小,实际上是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 考法考法4 4 刺史(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地方监察制度) 汉朝为了监察地方,设立刺史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 手段,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到东汉时 刺史变成地方最高官员州牧,失去监察功能。 BACK 考法考法5 5 察举制(选官制度)察举制(选官制度)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其 选官标准是孝廉(即品行),以推荐为主。 考法考法6 6 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对皇帝的威胁很大,为了防止丞 相的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便将相权分散,并使之相互牵制, 逐步形成了三省制,至隋唐发展成三省六部制。 2职权 (1)三省: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 (2)六部:六部隶属尚书省,分为吏、户、礼、兵、刑、工,负 责执行各种诏令,处理日常事务。 3运行机制 皇帝诏令中书省(决策、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分管) 4作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 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严密完备的体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考法考法7 7 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地方)节度使与藩镇割据(地方) 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 较大自主权,并控制财权和武装。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 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法考法8 8 科举制(选官制度)科举制(选官制度) 1过程 (1)隋文帝废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 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 (3)唐朝继承并加以完善:唐太宗时期,科举以进士、明经 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4)宋代后期科举不考诗赋改考策论。 (5)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成为科举的主要形式。 (6)1905年,科举制废除。 2影响 (1)积极: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破除士大夫阶级对官场的 垄断,有利于出身卑微的有才之士进入政府,扩大官吏来 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2)消极: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义的范 围,特别是明清的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具有创新意识的 人才,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ACK 考法考法9 9 二府三司(中央:加强君主专制)二府三司(中央:加强君主专制) 以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枢密使、 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此 为二府三司制。 考法考法10 10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地方) 地方设路、州、县;采取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收地方将领的兵权,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强干弱枝导致积弱) 2行政上,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并设通判具有监督权。(宋 朝通判具有监察权) 3财政上,设转运使把地方的赋税运到中央。 BACK 考法考法11 11 中书省(中央官制:权力很大)中书省(中央官制:权力很大) 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元朝 后期宰相权力渐大。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并统领全国宗教 事务。 考法考法12 12 行省制度(地方)行省制度(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立十个行省管理地方事务。 BACK 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分考点1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考法1 朱元璋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考法2 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的产物 分考点2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考法3 军机处(职能及其作用) BACK 考法考法1 1 朱元璋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朱元璋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因政务繁忙 ,无力应付,设殿阁大学士。 考法考法2 2 设立内阁设立内阁君主专制的产物君主专制的产物 1内阁形成: (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2)明成祖朱棣(参与决策):内阁形成。 (3)明宣宗,内阁有“票拟”权,但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 的“批红”。 (4)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2性质: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不是决策机构。 3作用:加强了皇权。 BACK 考法考法3 3 军机处(职能及其作用)军机处(职能及其作用)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为 削弱满洲贵族的权力,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 机处。初设军机处是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军机大臣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军机处的设置提高 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顶 峰。 BACK 易混点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 1演变过程: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央集权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延续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紧密结合, 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王权与神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 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以皇权至上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 (2)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发展 的趋势不断加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在北宋基本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明朝得到解决。 (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宗法制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 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长期影响政治制 度。 易混点2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比较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不同盛行时间西周秦至元元朝至今 权力 授民授土,权 力世袭,分封 的诸侯国有很 大独立性 郡县的官员无封地,只有俸禄,权力不可世 袭,是职业官僚,由皇帝任命,听命于中央 依据血缘地域 影响易形成割据直接有效管理,巩固中央集权 相同性质都是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认识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 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由郡县制到行 省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 易混点3 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不同之处 比较项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权力的来源世官世禄;食土临民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权力运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 情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 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 权力机构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 ,政府机关庞大臃肿且运转不灵 收入来源来源于其领地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 官吏选拔由世卿世禄制产生 由皇帝任免,由察举制、科举制 等方式产生 BACK 综合考法综合考法1 1 综合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综合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此综合考法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我国古代中央集 权的加强及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以选择题居多),以及对唐代科举制和宋代 监察制度的考查(以非选择题为主)。一般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切入: 1呈现新材料综合考查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 2综合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3以文明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科举制。 4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对今天反腐倡廉的启示。 学生在复习时应该注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中西选 官制度对比,明晰其差异;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人才培养的关系等。 综合考法综合考法2 2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及其深远的影响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及其深远的影响 该综合考法是历来高考的常考内容,多以选择题形 式出现,有时也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它会结合 中央集权的加强、官僚政治的形成来考查,也会以 地方权力不断演化来考查。 综合考法综合考法3 3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认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认识 此综合考法历来都是高考的热点,尤其是隋唐时创立的科举制,会从人 才选拔制度的重要性、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趋势或者古代中西方人才选 拔制度的差异比较等多角度来综合考查,形式多样,有选择题,有材料 题,考生要特别留意。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国家的产生、发展而经历了曲 折复杂的进程。其主要经历了从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到商鞅变法的军功 爵制、汉代以来的征召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元明清 时期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年科举制被废除为止,共约3000多年。 2.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 观的原则。 1.演变 时期主要选官模式依据 商周世卿世禄制按爵位、血缘 战国军功爵制军功 西汉察举征召制名望、品行 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士族垄断)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考试成绩(才学) 综合考法综合考法4 4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此综合考法可以用选择题来考查,也可以用非选择题来 考查。从秦朝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到两汉的刺史制度,从北宋 的通判监督知州再到明朝的按察使。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 地方,监察程度越来越严重,从而加强了皇权,也有利于中 央集权,但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 用越发突出。 命题者会以此为切入点,来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 点和权力监督的特点以及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 综合考法综合考法5 5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演变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演变 1概念解读: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含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 概念。 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 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 央。 君主专制体现的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 之间的关系。 2形成原因 (1)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2)政治:巩固封建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3)社会:人民渴望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 (4)理论:法家和儒家思想奠定基础。 (5)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强有力 的政府来加强管理。 3措施:调整中央机构;加强对地方控制;注重对官吏的监察;注重对 官吏的选拔;加强思想控制。 4发展演变 (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 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 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3)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 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在中央集中军权;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 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 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 免;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文化的专制等。 6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1)政治上:有利于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2)经济上 :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促进了封 建经济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繁荣。(4)民族关系上:有 利于促进民族融合。 7局限性: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1)经济上:长期实行重 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2)政治上: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