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高中新课程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高中新课程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高中新课程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高中新课程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高中新课程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摘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念、探究过程中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演示的重要作用,以及实验探究活动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提升。【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研究一、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以“做”为“形”,以“思”为“神”,“做”与“思”有机结合探究性实验是化学教学和化学学习的主要模式,教师要准确把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征。探究性实验通过学生亲经探究过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然而,目前仍有教师在教学中把动手“做”设计成探究性实验的“重头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大量操作,却没能使探究活动产生应有的效果。实际上,探究性实验的关键在学生的“思”,而不是“做”。动手“做”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探究性实验的核心。探究性实验活动必须以“思”为“神”,以“做”为“形”,“思”“做”互促,“神”“形”兼备。探究性实验活动同样有“法”可依。新课程提倡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师生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并实施方案、表达交流和评价等环节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让我们通过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一课的教学来分析理解。本课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方案表达交流和评价形成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认识应用结论设计组装原电池几个环节。最关键的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思考设计出目标明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即“思考”才是探究活动的“神”。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一课各教学环节“思”与“做”的关系如下:可见,“思”才是化学探究实验活动的核心。“思”不仅是学生的思考,更有教师的思考。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设置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再以问题探究等方式展开讨论,使学生提出新问题,交流讨论,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思”。教师的“思”贯穿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前、中、后,只有教师的“思”到位了,预设的问题成功了,才能引导学生充分“做”起来、“动”起来,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实验能动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形成对原电池构成条件的认知后,再运用条件设计原电池,这样学生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由实践到理论到再实践再进一步提升理论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认识提高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理论概括能力及探究精神,这其实就是“思”、“动”互促的过程,整个实验探究活动也就丰满了,达到了“神”“形”兼备的水平。二、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师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演示的重要作用教师既是实验探究的指导者,也是探究过程的参与者。正因为如此,师生合作互动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熟练严谨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态度感化、影响学生的场所。教师作为指导者,在各个环节应以身作则,规范实验;教师作为参与者,要以与学生分享实验探究的快乐,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演示的重要作用放到次要地位。教师群体在转变观念、自觉实现实验探究活动中角色转变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业务素养。演示实验具有的基础性、典型性、指导性、高效性等特点和作用,是其他类型实验无法替代的。课堂演示实验不仅是化学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更可以用于创设情境,用于探究过程中问题解决阶梯,作为检验实验探究结论交流、评价的载体等等,也是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三、加强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的量化评价是新课程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不断完善的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提倡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评价的“质”与“量”的统一。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进行“质”性评价,“量”化评价被忽视。原因是化学实验探究活动中需要量化的因素(变量)较多,不易形成量化行为的具体标准。行为的量化评价,必须遵循适度性、多样性、可持续性。为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我们结合“档案袋评价”的要求,设计评价表格,效果较好。此表附于被评价者的个人实验探究活动材料首页,放入个人“成长档案袋”。化实验探究活动量化评价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的保证,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价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尽可能以多种评价方式形成分值;尽量进行现场评价和反馈,选择适宜时机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评价,以鼓励引导为主,对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给予更多的肯定,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导生之“思”,启生之“做”,促生所“成”。参考文献:1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5-237.2梁慧铢,郑长龙.化学实验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