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职业教育论文高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取向及其途径在高等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层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类活动。但两者不是主从关系,也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交互作用,动态生成,并融为一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深入,尤其是主体教育、现代学习论等相关理论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展开方式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价值。因此,我们不妨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取向及其途径加以研究,积极探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学法的研究倒逼教法的研究,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一、学习方式变革的价值取向基于“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反映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要求关爱每一位学生,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其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精神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得人人都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关爱每一位学生。高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相同的规格。为此,我们要加深对职业人才类型的认识,承认个人差异,尊重学生本身的价值,重视对学生全面的智能开发和人格塑造;要反映每个学生成长中的多元化需求。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以及促进学生职业岗位适应性的要求,开发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项目,真正实行“用户选择”制度;要建立“人人可成才’’的发展环境和成长路径,克服学校化、学术化和学科化的倾向,凸显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直接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获得充分和个性化的发展;把高职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打破对学习对象在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限制,以及刚性管理制度的束缚,让在校的学生以及已就业的成年人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或学徒培训,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终身化。确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其组成元素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从其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可以概括为反映能力水平的“能做”、反映态度价值观的“肯做”和反映对社会的适应性的“会做”。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想交流、组织计划、信息运用、团队协作的能力等则被视为能力要素中的关键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会是最具适应性和发展潜力的;也只有成功培育学生这类能力的高职教育,才是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