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_第1页
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_第2页
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_第3页
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_第4页
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最美乡村医生先进事迹材料在流顺乡丁家堡村,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叫他“老文书”,年轻人和孩子们叫他“打针阿爷”。自1977年,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后,就在家门口盖了三间土房作为诊疗室,在这里一住就是37年。这37年中,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只要村里有人生病,他就要拄着拐杖出诊。在当上村医的第一天,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不管是谁,不管有没有钱,只要来了,就要无条件地把病给看了。直到退休,这条规矩没有变过。虽然双腿残疾,却用37年走出了一条充满爱和温暖的路。他叫,12年出生,党员。11年,人民公自然村改革,他正在德吾鲁中学上学,因为国家停止给学生供应口粮,只能休学回家挣工分。18岁的他,在村里算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之一,加上踏实肯干,被大家推选为大队文书。18年,文革第三年,他无辜被批斗,导致脊椎严重变形,腰部瘫痪。虽然,经过重新审核证明了他的清白,但26岁的便再也不能和同龄的年轻人们一样下地劳动了。也许是因为那个年代像他这样的人太多,也许是性格,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消沉。在农闲季节和阴雨天,拄着拐杖入户作文书工作,农忙时,就拿起上学时用口粮钱偷偷买来的中医书籍自学。针灸是中医的基本功之一,为了找2/6准穴位,他经常边看书,边在自己身上试针。他的第一个病人叫宁成喜,一次闲聊时,得知他被风湿性关节炎折磨了好几年时,他说“我给你扎针吧。”三四天后,宁成喜高兴地告诉他“我的腿没有以前那么疼了。”从那以后,他懂医术的消息慢慢传开了,本村和邻村找他针灸的人也多起来了。为了方便相亲们,他又买来针盒、酒精等,做起了义务打针的事情。1976年,丁家堡村的第一位村医去世。第二年3月,他成为村里的第二个“赤脚医生”。上岗后,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不管是谁,不管有钱没钱,只要来了,就要无条件地把病给看了。同年秋天,他在自家大门口盖了三间土房一间取药,一间看病,一间睡觉。之后的37年里,这三间房就是他的家,打针、输液、搞防疫和出生人口统计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不管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有人叫,就要拄着拐杖出诊。他常说“给人看病是担尖子的事情,一点儿都不敢马虎。”为了更好地服务村民,上岗后,他立即参加了资格考试,拿到了乡村医生资格证书,并坚持每天学习。到现在,他的诊疗室里还摞着厚厚的医书,一有空就看。搞防疫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儿童预防接种又是防疫工作重的中之重。年之前,五个自然村的儿童防疫都是他亲自搞。每次接种,至少要五天,接种后要跟踪随访,3/6及时了解接种情况,在他的努力下,丁家堡村儿童接种率超过98。在搞防疫的同时,还要对各自然村的新生儿进行普查登记,及时上报、建卡建档。说到这件事,他拿出一个小本子“这是我挎包里经常装的,谁家生娃了,谁家老人走了,都先记在这里,再建档、上报。”“三十几年里,我最清楚的事情就是出生和死亡。”那是一个用废纸订起来的小且厚的本子,在上面写着各自然村的出生、死亡人口情况,每件事一页。虽然,从今年起,有新的医生接替了他的所有工作,但这个小本子还装在他的衣兜里。有些事情做久了就成了一种习惯。年之前,和所有村医一样,他没有工资,从年开始,每年也只有六七十元生活补助。在这样的条件下,他把治病救人当做自己的全部事业来做。因为资金有限,每隔十天左右就要进一次药。早晨五六点,吃一口干馍馍就出门步行到流顺桥上坐班车到车站,从车站步行到卫生院买上药后再步行到车站坐车到流顺桥,赶天黑走回家吃晚饭。丁家堡距流顺桥4公里,车站距卫生院1公里,每个来回10公里,每年至少趟,加起来至少0公里。每年最少搞十次防疫,每次五天,每天按2公里算,一年至少100公里。除去进药、搞防疫,几乎每天都会出诊。全村五个自然村,远的距他家公里,近的公里。除本村外,其他村人也会经常叫,他从不拒绝。这样按每天1公里,4/6每年0天算,至少也是0公里。粗略计算,他一年走过的路至少有700公里,其中,大部分是山路。对于一个双腿残疾的人来说,平均每天2公里路,不容易。他却笑着说“就那么点儿路,有啥不好走的,就当是锻炼身体了。”突然惭愧起来,一切正常的我们却已经习惯了各种交通工具,走不了那么多路了。80年代末的农村,大多数家庭还在重男轻女。他至今清晰地记得那个初生女孩儿血肉模糊的小背那是1985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波丈弯自然村的宁过关神色匆匆地来找他,说自己刚出生的丫头被烫伤了。一听是个新生儿,他紧张起来了。在看到孩子光着身子,后背被炕上的席子牢牢粘住,嗓子已经哭哑,他心如刀绞“那么小的娃娃,真的下不了手,但不下手不行,孩子会没命的。”他闭着眼睛把孩子和席子分开,边给血肉模糊的背部上药、裹纱布,边哽咽着责怪大人“儿子丫头都是生命,这么烫的席,给娃娃一个单子都不包,烫成这样你们不心疼吗”。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半个月后不用再上药,他每天都要去看孩子。那是他救治的最小的生命。虽然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但村民们相信他的医术,除了急病、大病外,基本都不出村。路马儿弯自然村的王全福老人已故。生前,患慢性支气管炎十几年,是他的老病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气候有关,每年冬5/6春季节,只要王全福老人的儿子来到诊疗室,他就知道老人的老毛病又犯了。“路马儿弯离这儿远着呢,怕我走起来耽误时间,他们就来接,开始是驴,后来变成骡子,要是晚上就住下,要是白天就送回来,反正不能耽误其他看病的人。”慢性支气管炎无法根治,每次发病时需要输液一星期左右,每次输液,他要一直守在老人身边。十几年下来,他们的关系不只是医生和患者,也成了朋友。1998年正月初七,他和往常一样,吃过晚饭就去诊疗室睡了。半夜2点多,本自然村的张有龙来敲门,焦急地说他们全家拉肚子了。他立刻起床,收拾好药箱说“你背我走,我这个腿太慢了。”经过诊断,确定一家五口都是病毒性痢疾。连续三天,每天早晚各两次,他给每个人挨着打针,观察治疗效果,直到五个人完全康复他才放心。“我们叫老文书,年轻人、娃娃们叫打针阿爷,体力劳动不行,把看病当正事来务,不分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从来没拿过资格。”与他同龄的王全珍老人说。“老汉腿不好,风里雨里晚上,没有误过人,啥时候叫,啥时候去,我这一辈子都支持他,家里担子再重我也不告诉他,治病救人是善事。”小他一岁的老伴儿看上去和他一样精神,但为了扛起整个家,她的背有点驼了,手指的关节也都变形了。在问起他们的生活时,他满足地说“现在政策好,退休前有补助,退休后低保、养老保险都6/6有呢,老两口日子过得去就成了。”采访结束时,一名年轻妇女背着孩子进来了“打针阿爷,这是欠你的五块钱。”原来,她两岁的孩子两天前拉肚子了,急忙抱过来,忘了带钱。我猜测,五块钱怎么也不够,但他们买了五块钱的药,孩子吃了两天就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