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练习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55页试卷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55页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单选题1.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是A.推行三公九卿制B.确立三省六部制C.增设三司D.设立内阁2.“吏部闲了,事却归审官院;户部闲了,事却归三司;礼部闲了,事归礼仪院;刑部闲了,事归审刑院;兵部闲了,事归枢密院”。上述境况当出现在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3.历史事件“绍兴和议”中“绍兴”一词属于A.地名B.封号C.年号D.谥号4.下列哪个中国历史人物与日本无法直接联系到一起?A.戚继光 B.王安石 C.康有为 D.袁世凯5.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A.分化事权B.培植亲信C.频繁换相D.重视法治6.范仲淹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等地方官,后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C.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参知政事掌握财政权7.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另过。材料说明北宋农民A.积极履行为国纳税义务B.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C.逃避保甲法的义务D.逃避免役法的义务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

)A.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需缴纳“岁币”或“岁赐”C.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9.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朝采取的创新措施有①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设立三省相互牵制与监督③设枢密使掌管国家军政大权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0.王安石的某项变法措施达到了“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的目的,相关的措施应是A.青苗法 B.免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11.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12.《文献通考》说:“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这说明宋代制度的弊端是A.宰相专权B.强干弱枝C.地方困弱D.过度分权13.北宋设置了许多路级机构,主要有转运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和提点刑狱司等。四司中的转运司又称“漕司”,主管一路的财政;安抚司又称“帅司”,主管一路的军政,除安抚司外,其余统称“监司”。此外,各司都有一个职能,即分别监察本路官员,又彼此监督,互不统摄。这说明宋初体制的特点是()A.分化事权,加强集权 B.强干弱枝,专制顶峰C.设置禁军,效率提升 D.吸取教训,重文轻武14.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后来,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制约 B.唐宋君主权力呈现弱化趋势C.政治体制的变动具有随意性 D.相权增强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5.唐代政事堂下发政令的文书,称为“堂帖”。宋代皇帝认为“前代中书以堂帖指挥,其势重于敕命”,改用“札子”代替“堂帖”,三省长官都可用。这说明A.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三省长官权力逐渐趋同C.政事堂丧失议政功能 D.中书门下机构尚未设置16.下图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这体现出北宋的治国理念是(

)A.强干弱枝 B.重武轻文 C.无为而治 D.严刑峻法17.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职权范围逐渐扩大。宋代枢密使任职者由武将转为文官,职权范围也逐渐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A.防止武将专权 B.重视分割宰相之权 C.注重监察地方 D.掌握国家经济命脉18.“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材料表明宋朝的创新是()A.地方行政由中央官员治理 B.强化高层政区监察权C.地方行政由各地官员治理 D.采用多级制地方自理19.“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以上材料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对其评价不恰当的是A.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和节省军费开支 B.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C.战斗力提高,有利于以后联辽灭金 D.促进军队的纪律改进20.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这一论断旨在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宣扬法家思想 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 D.强调以民为本二、材料分析题2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关系着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制度实施后出现的问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材料二

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号“知州军事”。而地方长官遂得重用文臣……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须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从此地方官吏,又得均由中央任命。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毋占留。——钱穆《国史大纲》(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北宋政治的影响。三、论述题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科举取士情况简表科举取士人数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进士出身背景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载,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担任高官比例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由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进士及第方式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据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等材料二

一方面承负沉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的立国特色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答案第=page55页,共=sectionpages66页答案第=page66页,共=sectionpages66页参考答案:1.C【详解】宋代分割宰相权力,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参政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财政,故C正确;A是秦朝设立;B是隋唐时期实行;D是明朝时期实行。2.C【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冗官现象。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实行的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和科举、恩荫、举荐等官员选拔制度结合起来后,到宋代中期出现了大量的闲散官员,出现冗官现象,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隋朝没有审官院、审刑院等机构,没有出现冗官现象;B选项错误,唐朝没有审官院、审刑院等机构,并未出现冗官现象;D选项错误,明朝时期没有审官院、枢密院等机构,并未出现冗官现象。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C【详解】南宋绍兴十一年,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史称“绍兴和议”,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故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是宋朝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宋朝时周围与之对峙的政权主要有辽、西夏和金,此时对外交往中虽然有东亚,但是王安石作为主持国内变法的改革家很难与外国有直接联系。故答案为B项。ACD项,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主要是当时处于战国时代的日本海盗;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政府最后通牒,承认耻辱的“二十一条”。此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5.A【详解】试题分析: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频繁换相,故C项错误;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不是培植亲信,故B项错误;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是为了分化宰相事权,加强皇权,不是重视法治,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朝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6.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参知政事是副宰相,分割的是宰相的行政权,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均符合宋朝时期的史实,排除。故选D项。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甲法规定,农户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练兵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题干中所说的分家另过,是为了减少家中男丁数,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故C项正确,A项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D项,免役法即按各地税钱、家业钱等划分乡村主户户等的财产标准,均摊役钱,独立门户,分家另过无法达到逃避目的,排除。8.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辽和宋以兄弟相称,夏向宋称臣,没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符合题意,C项正确;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最后都以和议结束,如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等,这些和议包括了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不过宋王朝每年都要缴纳“岁币”或“岁赐”,属于“和议”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和议之后,双方互开边市,和平相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可采用排除法,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是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而非北宋,因而含有②的选项都是错误的,故答案是B。宋朝采取的削弱相权的措施主要有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设枢密使掌管国家军政大权。相权被分割。考点:北宋加强皇权的措施点评:宋太祖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皇权,首先杯酒释兵权,皇帝掌握了兵权,后又采用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权;此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从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等内容也需要掌握。10.D【详解】依据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知,均输法规定政府采购物资的原则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这减轻了运输的负担,节省了大量开支,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D正确;青苗法规定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出钱或谷物给农民,农民到期缴纳一定的利息,A排除;免役法规定农户出资,由政府雇人代其服役,B排除;市易法下政府设置市易司,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C排除。故选D。11.C【详解】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12.D【详解】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了制约宰相,后来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由材料中“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可知,三个机构都向皇帝负责,而三个机构各其司职,互不了解彼此机构情况,导致种种的弊端,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表明相权受到分割,丞相并非专权,因此该项与史实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制度是宋代的中央官制,并未涉及地方制度。故B、C项不符合题意。13.A【详解】据材料“各司都有一个职能,即分别监察本路官员,又彼此监督,互不统摄”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实行地方分权,而且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制约,这体现了事权分化的特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北宋通过兵权钱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之时,排除B项;北宋的确将地方精兵收入中央组成禁兵,但军政分离、冗官冗兵影响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北宋的地方分权问题,没有涉及到“重文轻武”,排除D项。故选A项。14.A【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实行三省分权;但三省分权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提高行政效率,后来,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为强化君权,门下和尚书两省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制约,A项正确;唐宋君主权力呈现强化趋势,排除B项;政治体制的变动是现实需要,不是随意变动,排除C项;唐宋相权没有增强,到宋代相权被分割了,排除D项。故选A项。15.A【详解】依据材料“前代中书以堂帖指挥,其势重于敕命”“三省长官都可用”来看,札子的使用削弱了中书省的地位,加强了皇帝的权威。A正确;材料反映了三省长官发布命令的方式的发生了变化,不涉及权力的变化,因此不能证明三省长官权力逐渐趋同,B排除;材料信息未反映政事堂的权力变化,因此不能说政事堂丧失议政功能,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君主权力的加强,中书门下机构尚未设置,不符合材料主旨,D排除。故选A。16.A【详解】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北宋通过分割地方权力来削弱地方、加强中央,体现出其治国理念是强干弱枝,A项正确;题干中各级官员是文官还是武官在题干图示中不能提现,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北宋时期官方主流思想仍旧是儒学,排除C项;题干中不能体现宋朝法律制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7.A【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宋代君主意图防止武将专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割宰相权力,故B项错误;枢密使在北宋是中央官员,且主要管理军事,故C、D两项错误。故选A项。18.A【详解】宋代在州县两级地方政府之上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以后,由中央官员管理路、州、县三级地方事务,表明地方行政由中央官员治理,A项正确;路已虚化,且与州县一样是地方行政区,不是监察区,B项错误;“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与地方行政由各地官员治理不符,C项错误;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是中央集权,不是地方自理,D项错误。19.C【详解】金国最大威胁主要针对南宋时期,材料中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是“省养兵财费”,C错误,符合题意;A、B和D均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0.A【详解】根据“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要得出王安石强调保甲法起源早,前人已经有实行过,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A项正确;其指导思想不是法家,排除B项;CD项不是其主旨,排除CD项。故选A项。21.(1)制度: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或郡国并行制)。问题:地方诸侯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解决: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特点: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分化事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详解】(1)制度:根据“郡”、“王国”等可知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根据“有的王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着中央政权”等可知问题主要是地方诸侯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解决的措施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特点:根据“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得出任用文臣担任地方官;根据“凡地方军民政务,均须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从此地方官吏,又得均由中央任命。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得出分化事权;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22.观点:层次二:观点明确、合理。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评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