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未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真善美其实都含

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

和意志。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

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

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

体。

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广境数千里广:宽广

B.遂从嗜欲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操切:胁迫

D.黩货之风日甚一日___黩:贪求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不属之豪绅___行一切之变

B.是以天下奢侈相沿以为常事矣

C.则择便巧史书……者则争尽力为善

D.数十年于此矣___今日之变,有甚于此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刑措亡异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国维不张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8.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9.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10.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11.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阅读下面这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词人在建炎三年(1129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今昔而作。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词人在端午节高咏《楚辞》,既有对屈原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词人由眼前的榴花联想到昔时鲜红的舞裙,突出了昔日宴饮的热闹与词人的意气风发。

C.上阕末句“满帘风”衬托出客人不知亡国恨而一味高歌的快意,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愤。

D.“试浇桥下水"与苏轼“一尊还酹江月”句,写了相同的行为,但寄寓的情感却不相同。

13.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词人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宋代爱国名将宗泽因朝廷掣肘,没有机会北渡黄河与金兵作战。相传他在临终之际慨叹壮志未酬,仍在吟咏杜甫《蜀相》中的名句“___,___"。

(2)绍兴很多桥的命名都有典故。“题扇桥”相传是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的地方,“杏卖桥"则得名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句“___,___”。

(3)《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福建泉州的德化白瓷因其①的“白”蜚声世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所产人物瓷塑尤负盛名,栩栩如生。千百年来,德化县窑火不断,宋元之后,陶瓷大量外销。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德化县的手艺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②_____________,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

德化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当地人说,陶瓷是火的艺术,72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代陶瓷人。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3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19家非遗传习所。德化县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让众多陶瓷爱好者③_________________。石鼓村、仙境村等地目前已有多家工坊,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在此创业,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与海内外品牌合作,让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创新传统手艺,推动产业链升级,古老的技艺,在德化陶瓷人手上不断改进、超越。

1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6.材料第二段中的数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肉里都长刺了,不得疼死啊?“肉中刺”真的能除之而后快吗?事实上,从专业的角度看,不是所有的“骨刺"都会引起疼痛,也不是所有的骨刺都需要“连根拔起”。以膝关节骨质增生为例解释,这个部位极易生出“骨刺",堪称是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目前除了施行关节置换术,还没有很好的办法把所谓的“骨刺”去掉,并且也没有去除的必要。只要按照医生的医嘱,控制炎症,①_____________,改善关节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骨质增生不一定弊大于利。在中医中尚无骨质增生的命名,从其病理而论,可归属于中医“骨痹"范畴,临床以“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为主症,病机则有“肾不生髓,髓不能满"及“寒气至”的内因及诱因等。辩证来看,②;骨质增生其实是关节自身“维稳"的表现形式;“骨刺”的生成既是一种寻常的疾病,同时也是机体为了稳固关节,恢复新的受力平衡而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当关节新的力学相对平衡树立后,关节持续磨损被叫停,骨质增生自然会被悄悄地停止。同样道理,③_____________,骨质增生将再次开启和履行其修复功能,寻找新的平衡和稳定基础。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8.“肉中刺"因为骨头生长骨刺,引起人体的疼痛,而“眼中砂”与此类似。请简述“眼中砂"的含义及其比喻义。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5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电影《长安三万里》以盛唐为背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他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电影以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波澜壮阔的生平经历,以及彼此的情谊为剧情脉络;同时,众多历史中家喻户晓的著名诗人、艺术家及爱国将领也在本片中出场,从灯火盈门的市井酒巷,到长风浩荡的辽阔原野,伴随着唐诗名句,唐代大诗人高适和李白的故事就此开启,明月高悬,飞湍流泉,浪漫诗意肆意流淌,高适、李白策马逐风,共赴万里人生。

影片中掺杂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撞,即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D

【答案】4.A

5.C

6.B

7.C

8.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众多。

【答案】9.杨伯峻认为:称:读chēng,称述、称道。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适合、符合

10.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11.示例:赞同杨伯峻的观点: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

【答案】12.C

13.①直抒胸臆,“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写出词人心忧万事却孑然一身、垂垂老矣的境况,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②借景抒情,“戎葵凝策"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自己落魄处境的自嘲;③用典抒情,“湘中”用屈原典故,词人用酒凭吊屈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14.【答案】(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答案】15.独一无二;推陈出新;纷至沓来

16.①72和200两个数字说明了德化陶瓷工艺的复杂精细;3和19两个数字说明了德化人技艺传承的规范和规模。②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更具说服力。

【答案】17.就能够减轻疼痛;骨刺未必是个坏东西;当关节又一次失衡时

18.眼中进入砂子,令人痛苦,所以急需清理,“眼中砂"和“肉中刺”一样用来比喻那些令人痛恨而急于除掉的人或东西。

19.当关节新的力学相对平衡建立,关节持续磨损被叫停,骨质增生自然会悄悄地停止。

20.【答案】略

1/1吉林省长春市博硕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未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态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真善美其实都含

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关;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学家的情感

和意志。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般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对象的实用性。

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

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古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

体。

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

【答案】1.C

2.B

3.D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广境数千里广:宽广

B.遂从嗜欲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操切:胁迫

D.黩货之风日甚一日___黩:贪求

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不属之豪绅___行一切之变

B.是以天下奢侈相沿以为常事矣

C.则择便巧史书……者则争尽力为善

D.数十年于此矣___今日之变,有甚于此

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刑措亡异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国维不张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8.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答案】4.A

5.C

6.B

7.C

8.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众多。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9.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10.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11.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答案】9.杨伯峻认为:称:读chēng,称述、称道。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适合、符合

10.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11.示例:赞同杨伯峻的观点: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

阅读下面这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词人在建炎三年(1129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今昔而作。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词人在端午节高咏《楚辞》,既有对屈原的怀念,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词人由眼前的榴花联想到昔时鲜红的舞裙,突出了昔日宴饮的热闹与词人的意气风发。

C.上阕末句“满帘风”衬托出客人不知亡国恨而一味高歌的快意,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悲愤。

D.“试浇桥下水"与苏轼“一尊还酹江月”句,写了相同的行为,但寄寓的情感却不相同。

13.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词人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C

13.①直抒胸臆,“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写出词人心忧万事却孑然一身、垂垂老矣的境况,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②借景抒情,“戎葵凝策”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自己落魄处境的自嘲;③用典抒情,“湘中"用屈原典故,词人用酒凭吊屈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宋代爱国名将宗泽因朝廷掣肘,没有机会北渡黄河与金兵作战。相传他在临终之际慨叹壮志未酬,仍在吟咏杜甫《蜀相》中的名句“___,___”。

(2)绍兴很多桥的命名都有典故。“题扇桥"相传是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的地方,“杏卖桥”则得名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句“___,___"。

(3)《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福建泉州的德化白瓷因其①的“白"蜚声世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所产人物瓷塑尤负盛名,栩栩如生。千百年来,德化县窑火不断,宋元之后,陶瓷大量外销。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德化县的手艺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②_____________,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

德化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当地人说,陶瓷是火的艺术,72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代陶瓷人。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3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19家非遗传习所。德化县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让众多陶瓷爱好者③_________________。石鼓村、仙境村等地目前已有多家工坊,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在此创业,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