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山-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ppt_第1页
李旭山-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ppt_第2页
李旭山-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ppt_第3页
李旭山-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ppt_第4页
李旭山-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法 陕西省汉中中学 李旭山 李旭山,陕西省正高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陕西省“国培计划”项目办、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授课专家。曾获 “陕西省课堂教学改革先进个人”、“陕西省教学能手”、全国中语会“优秀师”、“教改新星提名”等称号。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其中20多篇刊登于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曾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培训,现任教于陕西省汉中中学。 将对话主义哲学思想引进教育研究,并对建构主义教育观进行反思,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关于语文

2、性质进行质疑并创新界定语文性质,这些 研究研究,引起了学界的较好反响。 首先提出并实践“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课堂观和“因需施教”的教学观。示范课例(课堂实录影像)被多家教学研究机构收作典型研究课例。 指导学生在萌芽美文疯狂作文作文周刊等刊物发表作品40多篇。指导青年教师5人获得省教学能手,指导青年教师发表论文30多篇。 QQ:1105230507 博客 : ,校本研修的核心任务,校本研修的核心任务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着眼于培养教师。更有益于教育的未来。 校本教研的核心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着眼于研究教育。更关注教育的现实。,校本研修的一般途径,读书,培训,交流,写

3、作,是校本研修的基本途径。 若把校本研修比作驾(乘)车前行,那么: 读书就是加油,不断补充知识和智慧的能源,才能不断前行; 培训就是挂档,适时调整速度,完成跨越; 交流就是拼车,资源互补,节能便利,减少拥堵,减少重复劳动; 写作就是越野,人迹罕至处,蕴藏了无限奥秘、无限风光。,读书五个一,1、至少读一本学科研究著作 如意义的瞬间生成(王一川)对比语言学(许余龙)数学模型(姜启源) 2、至少读一本教育研究著作 如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3、至少读一本心理学著作 如发展心理学与你(英 朱丽娅贝里曼)心理学与你(英 朱丽娅贝里曼) 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儿童的心理与语言(皮亚杰) 4、至少读一本训练

4、思维的书 如康德哲学著作,思维训练教程(夏晓) 5、至少订阅一本教学研究杂志 如教育研究与实验现代中小学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小学外语教学,培训四思考,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学员对培训形式的期待 培训的最终目标 培训后四种状态,学员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培训班,有别于经验交流会类和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注重技术策略,学术研讨注重新发现新理论。 “国培班”“省培班”应将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交叉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教学示范与教学启发的联通 借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转化 所有的学员,在参加培训班前,并不是没有借鉴和研究过技术策略,也并不

5、是没有学习领会新理论新观念,而是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完成这些“交叉”“结合”“联通”“转化”,而培训课在这些方面努力才更具有意义。,学员对培训形式的期待,一线老师对培训的期待是什么? 除了上文所说的内容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对培训形式的期待,希望能在培训课中展开师生互动,学员能有充分的表达机会、提问机会、探讨机会,提问能得到老师的解答。 拒绝满堂灌。满堂灌, 只传道,不解惑,只训不培,注重了补缺,忽略了挖潜 。,培训的最终目标,挖掘潜力 学习潜力、创新潜力、自我超越潜力。 这些关乎到学员未来发展的潜力,单靠学员自己难以挖掘,有的学员甚至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潜力。培训课就应有针对地研究发掘学员的潜力,并把

6、挖潜当作培训的唯一目标来追求。 然而,补课、补漏成了许多培训的目标,一方面低估了老师的自学能力和自学资源,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培训的目标。,培训后四种状态,善于学习者在借鉴,学以致用是其学习观; 善于思考者在追问,不断追问问题的原因和影响使他们越来越具备研究素养; 善于改变者在超越,超越普通教师的身份,自我塑造学者型老师。 不善于学习、思考和改变的学员,会渐渐回到培训前的状态中,培训的作用类似于观看了几节百家讲坛,只留下一点知识化的印象。 越成功的培训,越能使更多的学员,不断学习,不断追问,不断超越。,交流三形式,开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教改动员会,学术交流会。谁可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考察

7、。长期考察短期考察;教学考察管理考察;主题考察无主题考察。谁是考察的真正有心人? 公开课。上公开课听公开课;汇报公开课示范观摩课;演示方法的公开课体现内涵的公开课。谁是真正的被服务者?,开会三部曲,会前准备。不管是否安排了发言,都要做发言准备;熟悉或研究到会专家的思想或著作;了解会议主题之研究现状;报到后迅速阅读大会发言材料。 会中交流。记精髓,记疑惑,记我的思考;提问,发言,互动;留下老师课件及联系方式。 会后总结。总结别人,总结自己;提出新思考,放大新发现;联系老师,了解、购买老师著作;汇报研讨,宣传介绍;完成渗透自己新思考的文章。 变被动开会为主动开会,变听别人布道为自己讲经。,考察一张

8、嘴,采他山之石 听他乡之音 问他人之路 精心打造、刻意宣传的,领会容易; 不经意的、习以为常的,发现较难; 绝技秘方、幕后发功,了解更难。 逢人便问,见信息就问,问答详细整理,是考察的最有效方式,也为撰写考察记提供最有价值的素材。,公开课八建议,从组织角度看公开课同一老师同一班级反复上同一内容的建议 外校借班上课的建议 同课异构课的建议 大赛类,抽签、限时备课、借班上课的建议 从课型本身来看公开课 环节流程清晰稳定的课的建议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固定的课的建议 教法、学法,很有“彩点”的课的建议 教学内容为公认难讲的课的建议,同一老师同一班级反复上同一内容,建议:应将教学不断引向深入,让学生

9、在每一次“重复”中,有所新发现、新收获,借此显示学无止境的意义,同时也给听课者奉献真正的课堂新意课堂智慧。 具体做法是上“加时课”,在原本结束的基础上重新备教、备学: 原课由老师提出预设问题,加时课则由学生提出新问题;原课侧重学习领会,加时课就应侧重应用实践;原课完成了本课题的核心讨论,加时课就应着力于拓展牵引;原课完成了学生的展示,加时课应对展示进行讨论评价;原课通过归纳思维获得某一原理,加时课就应运用演绎思维将原理变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外校借班上课。,反思:学情了解困难,导学无法提前,与任课老师的教学不能衔接,本课堂遗留问题难以处理,拓展的延伸性受到限制,可能出现重上的情况,所借学生大都为

10、优等生和展示欲强的学生,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建议:树立一种观念,课堂现场了解学情是这类课的必要环节;摆脱一种束缚,放弃现成导学案,充分利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练就一种胆量,要有勇气“死”在公开课中,接受学生陌生挑战。形成一种开放课堂,允许课题、问题留下“尾巴”,允许听课的同行和领导参与,允许同学和在场的所有听课者互动。,同课异构形式,反思:这种正常进度下的全员公开课最接近于日常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人为了与众不同,刻意求新求异,过度开发老师而忽略了学生;过度发挥优等生的能力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 建议:由单纯的研究教材教法,向与研究学生学法结合转变。特定的班级、特定的学生,决定了课堂的组

11、织与内容生成。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是这种课必须铭记的原则。,大赛类,抽签、限时备课、借班上课,反思:弊端和第二种情况一样,学情不熟,容易倚重导入,重点、难点出现前意外进入讨论,时间失衡,重点难点不突出。现场答辩现场打分,给参赛者造成巨大的压力。 建议:热场,但零导入,或一句话导入。讨论,控制在重点难点部分,其他部分不讨论,如果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只评价不展开。务实,调动学生表达展示,解决重点难点部分生成的问题。扬长,回避自己的弱项,用特有的魅力来感染学生,给人留下强烈印象。课件制作,只做一两张,用来展示重难点问题(或课堂总结)与作业,以便保证完整性和调整时间。,环节流程清晰稳定的课,反思:那

12、些过分熟练的环节流程,与其说是老师熟练地操纵着环节,还不如说是环节在操纵着老师。在预设的环节中,老师成了课奴,学生则是课奴之课奴。环节为贵,老师次之,学生为轻,这是课堂教学最可怕的异化。 建议:必须明确谁为谁服务的问题,环节为老师服务,老师为学生服务,服务关系决不能倒置。必须摆正孰轻孰重的位置,树立“学生为贵,老师次之,环节为轻”思想。一切教学形式教学环节都应该因学情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形式决不可大于内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固定的课,反思: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却忽略谁在学的问题,解决了预设问题,却忽略了生成问题。总认为预设的经典材料和时尚素材,就是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挤压生成空间,是这种课的

13、最大弊端。 建议:树立“因需施教”的思想,确立预设与生成兼顾的原则,练就特定情境下生成替代预设的勇气。养成鼓励学生现场质疑、现场提供教学素材的习惯。将生成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当作最高境界的课堂教学。,教法、学法,很有“彩点”的课,反思: 个性化教学方式和推广型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不好把握。 作为课改名师,在身经百战后,还想追求自己最擅长最独到的做法,甚至追求“仅此一例,无法复制”的效果。这样的课无疑是最好的公开课。 然而,作为课改名校的公开课,在组织宣传上追求典型的塑造,自然就追求较好的推广模式。 让学生动起来,是课改名校制胜的唯一法宝,为了保证学生动起来,就必须有模式与环节的硬性要求硬性规定

14、,由此产生的新教法新模式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的原则严重对立。,建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扩大教师文化视野. 吃透教学内容,吃透学情,让学生的“动起来,展示起来”,变为“问起来,质疑起来”。 课改名校公开课的执教者,更应该多听听其他学校高水平课,哪怕是传统课。使课改名校走出“校长胆子大,老师水平低”的怪圈,使中国课改早日摆脱“农村包围城市”的尴尬。 防止形式大于内容的倾向,防止政绩化的推广行为。,教学内容为公认难讲的,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容易形成以老师讲为主的情形。 知识点的难点最终转化为教学过程的难点,教学过程的难点,自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习的难点,最终体现为因果逻辑

15、关系的理解或建立。 因果关系的逻辑难点,可能是一果多因、一因多果阐释分析类的,可能是因果链条偏长、纵向深度曲折的,可能是隐性因果关联的建立,可能是假设落脚点的确定,可能是辅助条件增设的选择;可能是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可能是生活阅历的不足。 一句话学生理解力的不到位是这种课的最大难题。 这种课,求证与建构,往往处理不好。从容组织教学者,可能会用建构思维,来一步步让学生找到答案或结论;急于求成者,总是用纯逻辑的求证思维,让学生明白或接受结论。,建议:,思维方式上 : 要有“先范畴分类后推理论证”的释难基本原则。 要有“归纳先、演绎后、类比补充”的释难基本思想, 要有“先建构后求证”的大众学习模式,

16、与“求证中去建构”的精英探索模式的区分意识, 要有“由条件到结论由结论到条件”的运算思维习惯。 具体做法是 : 可将难点分解成若干小点。 若对学生不了解,可放弃求证思维,将建构思维当作主导思维。 难点的逻辑关系不管属于那一种类型,都应该由学生自己逐步建立,让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力,成为不断提出新问题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自己去弥补这种缺陷。 对学生极具建设意义的问题或进步,要敢于花更多的时间去发掘巩固。 当然还可以大胆放弃最终的结论的环节,学生思考到哪一步就算哪一步。 这四种类型的这一顺序,恰好能看出教师的成长过程。,教研写作的基本内容,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研究: 教学

17、内容研究(如教材解读、知识研究) 教学活动研究(如教法研究、学法研究) 教育对象研究(如学情研究、心理研究) 教师成长研究(如名师研究、培训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如改革研究、未来研究),教研写作的原则,1、坚守擅长,形成系列。 2、抓住疑惑,解决难题。 3、排解困扰,率先突围。 4、参与论争,成一家之言。 5、提出首创,占领制高点。 6、瞻前预测,开先河创风气。 7、实验探索,归纳醒目,形成范畴。 只要对已有认识现成结论不满意,就能找到教研的内容,哪怕这个不满意只是针对细枝末节,都能给你创造教研的机会。,教研写作的类型及要求,1.课堂实录、个案分析、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展示的独创空间大,稿子需

18、求量大,发表难度小。 个案分析,要么采用公开课的实录,要么采用某次作文完成的情况。 教学设计,问题设计要分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多媒体适可而止,歌曲助兴是忌讳之举,角色表演,要有导演阐释,要忠实于原著,切不可乱加什么时尚元素。,2.教材新解、教法总结、理论阐释。 教材新解,只有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才有发表的可能。 教法总结,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总结出来的教法只适用于特定的某一类型。 理论阐释,立足第一手资料,吃透理论原著精神,避免使用二手资料,自己不清楚的理论尽量回避。凡是理论问题必须有长期学习,长期思考的心理准备。,3.学科认识、从业感悟、教育思考。 随感形式记录灵感,叙述方式突出历史感,

19、对比手法预测未来趋势。 这类文章把人放在突出的位置,把人的体验当作行文的线索,把点滴的记忆当作最重要的内容,真诚感人是基本特点。 散文化倾向会使这类文章能写出精品,能投稿的报刊范围也比较大。,4.课后反思、教学札记、卡片积累。 虽说短小零散,不成模样,但是它们句句真言,字字珠玑,是教书人原创智慧的聚宝盆。极有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句话,引发出一个长篇大论或一个重要的思想。,5.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虽然有时连自己都不看重它的含金量,但是课题研究的许多做法对我们的教研有启发和帮助。 有时一个课题能激发出许多课题以外的论文写作。因此,一般情况下不要拒绝课题。,教研经历分享,我第一次发表语文教研论文,是被

20、同事逼出来的。 2001年年底学校工会向每一个学科收集一篇教研论文,语文组指定我写一篇,我觉得十来天的功夫我根本写不出来,就想放弃。两三天后,工会小组组长开始催我,我嘴上答应着说我一定尽力。没想到此后小组长又催了我两次,期限越来越近了,我觉得躲不过去了,就开始确定题目起草稿子,蒙着头一口气写了一万来字,还分做三个部分。写完之后,同事说可以投稿,我就到图书馆找汉中教育,没找着,找着了中学语文教学,一对比,我的文章过长,就把其中的第一部分诗言志新议投给了中学语文教学。发表后,编辑问我还有什么好稿子,我就把第二部分形散而神不散新议投给了他,也顺利刊出。,没有压力,就无法突破,没有将外在压力转化成内在

21、的压力,就会荒废来之不易的积累,丧失一次超越常态的机会。 也许我们会遗憾这种压力来得太少,隐藏体内的巨大能量不能被激发,也许我们不愿经受那些压力,因为较大的压力总须改变我们的习惯。 事实上,我们经常主动接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参加赛教、讲公开课、培训作报告。其实这些压力比写文章的压力还要大,所不同的是这些压力选择之后无法选择放弃,而教研文章在写作过程中总能找到放弃的理由,总觉得我和赛教中的强手距离并不太远,而和发文章的高手相比有无法企及的距离,正因如此,那些不畏压力的人就会在教研上首先取得成绩。,第二次写教研论文,是感动于一位老教师上门“请教”完成的。 2002年马上就退休的高正治老教师竟然到我

22、家“请教”如何解读再别康桥,我深受感动,就把我对这首诗的理解说给他。他非常高兴,说我讲的和其他人讲的都不一样,并鼓励我把我的理解写成文章投稿。没想到这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来我家之前已经翻阅了大量资料,仍然不能满意才向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晚辈请教。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对得起这位前辈,把我的思考写成文章,于是当天晚上就写完了稿子,投到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这就是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发表后,被广泛转载,并被编进多家语文教学参考资料。遗憾的是,这篇文章刊登出来之后,那位前辈已经退休到南方了,没有看到在他鼓励下发表的这篇文章。,没有同事的鼓励,没有学校的鼓励,我的教研可能会毫无收获。 任

23、何一种交流都会提供一次发现与自我发现的可能,任何一种交流的火花都会产生无法估量的价值。 工作中原本并不缺少这样那样的鼓励,可是更多的鼓励被我们当作是单一的表扬,是对过去的评价,而不是深切的期待和日后的动力。 我们也不缺少能迸发火花的交流,但稍纵即逝的火花大都归于黑暗而未能引发燎原之火。因而保护火种就成了交流后的首要工作,要么让它迅速燃烧,要么将它细心珍藏。,第三次写教研论文,由一次新教材的研讨会发言整理而成。 2002年高中使用人教版新教材,学校组织了一次研讨会,我拿着提纲作了回归感性教育的发言。会后各学科同事们称赞我的发言有深度有前瞻性,可以参与到更高层次的讨论。我再次受到鼓舞,就把发言整理

24、成文字投稿并发表到中学语文教学。,规格再低,范围再小的交流都不可轻视,都得认真对待,态度越认真,越可能得到大于付出的收获。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那些所谓高规格的交流,并不一定具有高规格的智慧和发现。所有高规格的智慧和发现往往发端于低规格小范围的交流。 低规格的讨论,往往与实践结合得较为紧密,往往更能体现一线老师的教研需求和兴趣,更能体现充满活力的原生态智慧。 另外,每一次新教材的使用,都能给我们带来发表论文的好机会,尤其是课文解读和教学设计方面的文章更容易发表。,从此以后,我写教研论文写作就进入了比较自觉的状态。 我或者选择我最想说的话题,如作永远的读者做永远的激励者不教语法,声讨工具论的矫枉过

25、正。 最想说的话题,往往让你拥有饱满的情绪和强烈的责任感,往往能让你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层层展开,往往能让你的思考深入地坚持下去。饱满的热情使作者语言尽显文采,层层展开的结构能让读者感受思维本身的魅力,深入的思考让你的发言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或者选择自认为超前的话题,如建构主义教育观之反思范畴思想下语文性质的三个统一新课堂的六个转变教师学生互为主体,如何成为可能因需施教,课堂教学的再一次革命。 超前认识,能避免人云亦云的平庸,能获得无人竞争的优势,能保持永远创新的态势,或许还能引领学界某一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其实,所谓超前话题并非与时下毫无关联,它们都隐含在当前话题的对立面中。 超前话题自然指向

26、未来问题,但超前话题都发端于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质疑,因而超前话题俯拾皆是。,或者选择自己思考时间最长的问题,如对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教育改革对话主义哲学对语文教学的启发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发生学质疑。 某一问题思考时间越长,越说明它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理论问题。 实践者沉入理论思考越久,越说明他具备了做某一问题甚至某一领域专家的最重要条件,越说明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理论不可能被高高在上的专家垄断,只要对问题的根源和影响不断追问,普通人照样能达到理论的深度。深奥形式下,理论的内核往往缘自一个朴素的想法,朴素的异常想法,保不准会牵扯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或者挑战公认的难题,

27、如取义的主题结构反观走向课改深水区的公开课语文课程 是什么重要,还是干什么重要“高效课堂”盛行的反思。 公认的难题,反映着公众的期待,尽管它早已为挑战者布下陷阱,但是它能激起你的挑战勇气。公认的难题往往会使智者拥有勇者的气概,会使勇者焕发智者的才华。 挑战的发起、挑战的过程,尽管无比艰难,但不会使自己难堪,当别人知道你在挑战什么难题时,你已经将挑战成功的结果呈现在人们面前了。,投稿事宜,研究刊物 1、研究刊物特点及栏目特点,可有针对性地给某一期刊某一栏目写稿。 2、最好自己订阅一两种高质量期刊,如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小学外语教学。 3、关注征稿预告和编辑计划。远离收取版面费的刊物,收取版面费的刊物往往会埋没你的才华,辱没你的辛勤劳动。,与编辑沟通 投稿邮件的“主题”栏也就是文章题目栏,后面用括号写你的名字。正文用附件形式寄出。文章末尾注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信箱和QQ号。 如果是教材解读教学设计,一定要在题目里显示课文名称。 如果你的文章,有重大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