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课件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 ) Kawasaki disease。90年日本有川崎病10万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概念。川崎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川崎病(KD)。
川崎病课件Tag内容描述:<p>1、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怀柔教学医院 儿科 赵淑清 主要内容 概述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病理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辅助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治疗 预后预后 一、概述 为原因未明全身性血管炎 综合征,主要影响中小动 脉。 1961年日本川崎富作( Tomisaku Kawasaki) , 1967年报导。全世界均 有发病,以亚裔儿童为多 见。 1976年我国首例川崎病报 导。 5岁以下占80% ,平均年龄 1.5岁,男:女=1.5:120% 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病因 病因不清病因不清 感染:细菌、病毒、立克。</p><p>2、川崎病 同济医院儿科 胡秀芬 概论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种病因未 明的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 临床特征:急性发热 皮肤粘膜病损 淋巴结肿大 冠状动脉病变 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 MCLS) 历史及流行病学 1967年日本Kawasaki医生首次报道 发生率: 日本:90/10万5岁以下儿童 美国:69/10万5岁以下儿童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细菌毒素所致 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耶尔森假 结核菌、大肠杆菌 2. 病毒感染 EB、HHV-6 3. 免疫异常 T、B细胞活动异常 细。</p><p>3、川崎病的心脏损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丁文惠 Case 1 11岁男性 突发上腹痛,恶心,晕厥 ECG示 II、III、avF、V5-V9导联Q波形成, 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CAG示右冠状动脉中段完全闭塞,行介入治疗 19岁男性 无活动相关胸痛,日常活动耐力正常 体检发现ECG示 II、III、avF呈qR型、T倒置 UCG示左房、左室扩大,室壁弥漫性运动不良, LVEF35% 11年前曾有一次高热病史, 持续半月余,未予特殊治 疗。无药物、毒物使用史。 Case 2 左图:右冠状动脉近段多发瘤样扩张,最宽处达1.6cm, 管腔内可见大量血栓,管腔近闭塞。 右图:。</p><p>4、川崎病的诊治进展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李献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李献珍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 一种病因迄今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目前 已经替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常见原 因。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李献珍 发病率:2.3454.2/十万,云南4.45/十万 流行病学特征: 年龄:5岁以下8486%,1.72.5 岁多见,10岁以上少见 性别:男:女=2.23:1 季节:四季均有,春夏多发 再发:13%,少数34次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李献珍 一、诊断标准 (一)、主要症状 1.持续发热5天以上(不明原因) 2.四肢末梢。</p><p>5、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 诊治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 刘雪芹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 1967年日本川崎氏首先报告 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病因发病机理不明 急性热性发疹性疾病,心血管病变是主要死因 多侵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形成冠状动脉瘤 ,其中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 ,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病因 l 病因未明 l 发病呈一定的流行性、区域性及明显季节性 l 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等,推测与感染有关 ,曾进行过多种病原包括溶血链球菌、葡萄 球菌、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6(HHV-6 )等研。</p><p>6、川崎病诊疗常规1 川崎病诊疗常规 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PICU 肖成平 *川崎病诊疗常规2 概述 川崎病(KD):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 报告。 我国1978年首次报道。 曾被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 1525未经治疗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有报告显示:本病有逐年增多趋势,尤其是 不典型病例报道逐年增多。 *川崎病诊疗常规3 概述 发病率约为16.7936.7610万。 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占85。男:女1.5 1.8:1。 再发率24。 死亡率与冠状动脉瘤发生密切相关。 *川崎病诊疗常规4 概述 上海地区KD流行病学调查组报告:心血管 病变发生率以冠状动脉。</p><p>7、小儿川崎病,一、什么是川崎病,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5倍。,诊断标准,一、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天或更久 二、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 三、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 四、双侧结膜充血 五、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 六、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点击数字,即可跳转,诊断标准,(一)持续高烧(。</p><p>8、川 崎 病,儿内一科,Kawasaki disease,教学目的,阐述川崎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说出川崎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概念,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5倍。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川 崎 病,Kawasaki disease 1967年首次报道,发病率,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不明,细菌毒素,感染或免疫因素? 发病机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 病 理 全身性血管炎,易侵犯。</p><p>9、儿科学,川崎病,SyndromeKawasaki Disease,PEDIATRICS,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内容提要,全世界均有发病,以亚裔儿童为多见,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为原因未明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影响 中动脉,1967年以前称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1967年日本川崎(Tomisaku Kawasaki)报导,概 述,1976年我国首例川崎病报导 5岁以下占80% ,平均年龄1.5岁 男:女=1.5:1 发病率逐年增多,居继发性心脏病首位 呈散发或小流行 20%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概 述,。</p><p>10、川 崎 病 护 理 查 房,概 念,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动脉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诊性小儿疾病,在婴幼儿中较多见,80%在5岁以下发病,男孩多于女孩。,诊 断 标 准,临床症状至少要满足以下5条才能成立: A、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 B、双侧眼结膜充血 C、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唇发红及皺裂,杨梅舌 D、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E、躯干部多形性红斑,但无水泡及结痂 F、颈淋巴结呈非化脓性肿大,发 病 过 程,川崎病病程可分为4期: 期:为急性发热期,时间1-11天,主要症状于发热后陆续。</p><p>11、川崎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治进展 (Kawasaki disease,KD),济南军区总医院小儿科 赵洪宁 zhn926sohu.com,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 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4岁以内发病率占80%。男女之比为1.6:1。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病增多,为风湿性疾病的2倍。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一、 川崎病的病因,病因尚不明确,与下列因素有关。 感染因素:与病。</p><p>12、右冠状动脉中段梭形冠状动脉瘤,图4 最大密度投影图,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瘤样扩张,内见附壁血栓局部钙化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瘤呈球型,Pediatr Radiol (2005) 35: 792798 DOI 10.1007/s00247-005-1482-y,From December 2002 to March 2004, 126 cardiac CT examinations from 104 children,Using non-ECG-gated cardiac CT, we found that the origins and proximal four segments of coronary arterieswere visible in a fairly high percentage (81.7%),急性期治疗 阿司匹林(ASA) ASA是川崎病的基础治疗药物它具有抗炎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常用。</p><p>13、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州医院儿科 张俊哲,概述,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日本人川崎富作1967年首先报道,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and incidence rate in Japan, by calendar year.,J Epidemiol 2010;20(4):302-307,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 by month, 20012008.,J Epidemiol 2010;20(4):302-307,Age-specic annual incidence rate of Kawasaki disease in Japan, 20072008.,J Epidemiol 2010;20(4):302-307,概述,In Jap。</p><p>14、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 川崎病 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 ,MCLS Kawasaki disease,KD,M C L S,MCLS是一种以变态反性全身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结缔组织病。婴幼儿多见。男:女为1.5:1。本病虽四季可见,但每年月及月至次年月发病相对较多。我国近年发病率明显增高,多数自然康复,早期扩张的冠状动脉破裂,后期的心肌梗塞是主要死因。,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尚未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多种病原感染有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是机体对感染原的免疫反应参与了其发病;也有人认为与环境污染、药物、化学剂、清洁剂等因。</p><p>15、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川崎病( KD) 赵豪文,川崎病( KD),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综合症 日本小儿科教授川崎富作1967年首先报道,发病年龄1个月13. 8岁,平均2.6岁,中位年龄2. 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1岁 男:女=1. 83:1 病程 167天,平均67天 流行年份和季节分布特点,春夏多见,发病病因机理,病因未明,推测与以下因素有关: 感染:-溶血琏球菌,E B 病毒。 免疫反应:急性期都有免疫失调的情况,可能与一定宿主感染多种病原引发的免疫介导有关。 其他:与药物,化学元素物质过于敏感有关。,病理变化,期(1周)全身小动脉炎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