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第二课时 等腰梯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应用。等腰梯形的三种判定方法。①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②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第二节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Tag内容描述:<p>1、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目标1. 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2. 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p><p>2、知识决定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九年级数学教学案九年级数学备课组总 课时 第 13 课时课题: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课型:新授时间:2007.8教学目标: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逐步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3、经历对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4、感受探索活动中所体现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p><p>3、在寻求真理的长征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 罗 庚,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俞红英 扬州市甘泉中学,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俞红英 扬州市甘泉中学,教学目标: 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逐步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 3、经历对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4、感受探索活动中所体现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我们曾用。</p><p>4、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并能运用之解决问题。 2、感受探索过程中体现的转化思想。,学习目标,(1)已知等腰梯形的上底是4cm,下底 是10cm。一个底角是60,则腰长为___,(2)梯形ABCD中,DCAB,A+B=90, AB=10,AD=4,DC=5,则梯形ABCD的面积 为______,例1,(3)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 AB=AD=DC,ACAB,若AB=2,则梯形 ABCD的周长为_______,例1,(4)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 对角线ACBD于点O,AEBC,DFBC, 垂足分别为E、F,AD=4,BC=8,则AE+EF=___,例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 点E是AD延长线。</p><p>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 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要想证明B=C,,只需有AB=AC, BAD=CAD, AD=AD,只要证ABDACD,,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D. 在ABD 和ACD 中, AB=AC(已知), BAD=CAD(辅助线画法), AD=AD(公共边), ABDAC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 B=C,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定理,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 上的中线、。</p><p>6、第二课时 等腰梯形的判定及性质的应用,第20章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0.5 等腰梯形的判定,知识网络,等腰梯形,四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正方形,直角梯形,菱形,复习,等腰梯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我们还学会了解决梯形问题过程中常用的辅助线的作法。,引例、如图1,有一张等腰三角形纸片,怎样剪出一个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为下底的等腰梯形?请说出剪法,画出示意图,并说明理由.,练习一 如图2,ABC中,AB=AC, DEBC.求证: 四边形DBC。</p><p>7、第三章 证明(三),第二节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二、等腰梯形的性质,(1)两底平行,两腰相等 ADBC, AB=CD,(2)同底上两角相等 A= D, B= C,(3)对角线相等 AC=BD,(4)是轴对称图形,性质证明,证明: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角相等,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 ADBC, AB=CD. 求证:A= D, B= C.,证明:如图,过点D作DE/AB,交BC于点E,则1=B. AD/BC, DE/AB. 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AB=DE(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AB=DC(已知) DE=DC(等量代换) 1=C(等边对等角) B =C (等量代换) A+B=180,ADC+ C =180 A= ADC(等角的补角相等),E,1,E,F,证明2:分。</p><p>8、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 A.矩形是平行四边形; B.相似三角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C.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顺次连结等腰梯形各边中点得到的四。</p><p>9、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苏科版 第一章第四节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主讲教师 朱冠林扬中市外国语中学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 在梯形ABCD中 AD BC B C 求证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p><p>10、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苏科版 第一章第四节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 在梯形ABCD中 AD BC B C 求证 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 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等腰梯。</p><p>11、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 苏科版 第二章第四节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的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一底的。</p><p>12、用心 爱心 专心 1 8 38 3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 单选题 1 等腰梯形的腰长为 2 下底为 6 腰与下底的夹角为 45 则梯形的上底长为 2 如果等腰梯形两底之差等于一腰之长 那么此梯形的锐角是 A 30 B 60 C 45 D 15 填空题 3 一直角梯形的一条腰长为 12cm 这条腰和一底所成的角是 30 则另一腰是 4 如图 ABCD 是等腰梯形 对角线 AC BD 相交于 O 则图中全。</p><p>13、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一底的中点到另一底两端的距离相等,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定理,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 B=C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定理。</p><p>14、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并能运用之解决问题。 2、感受探索过程中体现的转化思想。,学习目标,(1)已知等腰梯形的上底是4cm,下底 是10cm。一个底角是60,则腰长为___,(2)梯形ABCD中,DCAB,A+B=90, AB=10,AD=4,DC=5,则梯形ABCD的面积 为______,例1,(3)已知,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 AB=AD。</p><p>15、初中数学九年级 上册 (苏科版) 第二章 第四节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一底的中点到另一底两端的距离相等,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 B=C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p><p>16、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二)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 B=C 求证:梯形ABCD是等腰梯形,定理 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 梯形是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定理,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定理,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 AC=BD 求证:梯形ABCD为等。</p><p>17、班级 姓名 学号 课 题:第一章 图形与证明(二)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教学目标:1、能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逐步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考方法,发展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力。 3、经历对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证明的必要性、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4、感受探索活动中所体现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