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 / 5 第 3 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 3 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Tag内容描述:<p>1、1 / 5 第 3 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 3 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 重难。</p><p>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 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 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秦朝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 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 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到了西汉 课标要求: 了解黄老之学,知道汉代儒学成 为正 统思想的史实。 一、汉初的统治思想一、汉初的统治思想黄老之学黄老之学 材料一材料一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p><p>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能力目标1、 运用“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有反作用”的原理分析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背景和影响。2、 比较先秦儒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方法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分析评价情感目标1、 儒家思想在秦朝受到打击,在西汉以后受到推崇,都是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 辩证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教学重点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教学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的。</p><p>4、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建议用时:25分钟)一、选择题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选B。汉初的“无为而治”和后来的“独尊儒术”,都是统治者根据不同的形势需要采取的治国策略,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2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所。</p><p>5、应运而生,初步发展,春秋,儒家思想演变线索,不受重视,遭到打击,汉初,秦朝,战国,考纲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背景: 2、内容: 3、特点: 4、影响:,治身(养生)、治国,“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起不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逐渐不适应统治需要。,汉初的经济状况 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p><p>6、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平遥二中 张娉 2013.11,温故知新:汉代以前儒家思想主张,孔子,春秋乱世,诸侯并起,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荀子,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仁政、民贵君轻 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秦始皇,重法家、焚书坑儒,春秋创立,不受重视,战国发展,备受冷落,秦朝,遭到打击,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汉高祖 汉武帝 董仲舒,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1、背景,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p><p>7、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二历史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导学案 使用说明 1 依据知识结构 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 梳理基础知识 2 认真研究合作探究题目 在课本上勾划好 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 以备小组探究 3 选。</p><p>8、导入 在前面两课 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我们知道 在诸子百家中 儒家在当时仅仅是一家之言 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 而到了秦朝 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 则使儒学遭到前所未有的血腥镇压 但到了汉代 一位从河北广川。</p><p>9、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 兴盛原因西汉初年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 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 名称由来 黄 是指黄帝的学说 老 是指老子的学说 3 主要内容 1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治身 养生 一是治国 2 强调 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 反对盲目行动 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拓展延伸黄老之学的 无为 并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不妄为 知识点一 知识。</p><p>10、课堂互动 三点剖析 一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的原因和黄老之学的哲学观 西汉初年刚刚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 社会经济凋敝 百废待兴 人民需要安定 于是 西汉初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 而黄老之学的 无为而治 符合了当时恢复经济 发展生产的需要 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 同时它又兼采阴阳 儒 墨 名 法等各家学说 它强调 无为而无不为 即尊重自然规律 反对盲目行动 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倡导。</p><p>11、自我小测 1黄老之学在西汉初期居于支配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A 西汉初年 经济残破 百废待兴 B 他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C 他是汉朝的开国元勋 D 他强调 无为而无不为 2西汉初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至汉武帝时 非遇水旱 则民家给人足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腐败而不可食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A 墨家学说 B 法家学。</p><p>12、教学设计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从容说课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董仲舒兼纳百家思想 使它成为新儒学 实现了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此后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正统思想 因而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教材导语部分从问题入手 引导学生了解黄老之学在汉初处于支配地位的背景 同时深入思考 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是人类发展深层次的胎记 本课内容简洁。</p><p>13、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目标导航 1 对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了解即可 2 深刻理解董仲舒的 大一统 思想和 天人感应 学说的含义与内在关系 以及董仲舒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异同 3 董仲舒的新儒学是本节的重点 特别是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定要理解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课前预习 10分钟 10分 一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 原因 适应 政策的需要 2 内容 包括 和 两个方面 3 实质 主张发挥人的。</p><p>14、学业分层测评 三 建议用时 45分钟 学业达标 1 汉初推行 黄老思想 的主要原因是 A 吸取秦亡的教训 B 为恢复发展经济 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C 黄老之学是当时的显学 D 黄老之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西汉初年 经济残破 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推行黄老思想 故选B项 答案 B 2 西汉初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至汉武帝即位时 民人给家足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 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p><p>15、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二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导学案 【使用说明】 1、依据知识结构,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梳理基础知识。 2、认真研究合作探究题目,在课本上勾划好,不会的地方用红笔划出,以备小组探究。 3、选做题普通班可不做。 4、学案的所有内容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再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汉代儒学的新发展,知道汉代儒家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理解掌握:了解从汉初黄老之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