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上册
矩阵、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增广矩阵、矩阵中的元素、矩阵的行向量和列向量、方矩阵和方矩阵的阶、单位矩阵、零矩阵等。9.1 (2)矩阵的概念(2) 一、 教学目标设计 1初步掌握用矩阵变换的方法解三元、四元一次方程组。9.2矩阵运算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节重点介绍矩阵的三种基本运算。
高二数学上册Tag内容描述:<p>1、向量的数量积,问题1:,我们学习了向量的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结果是什么?,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三种运算;,运算的结果仍是向量,问题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位移,那么该力对此物体所做的功为多少?,其中力和位移是向量,是与的夹角,而功W是数量.,将公式中的力与位移推广到一般向量,功是力与位移的大小及其夹角余弦的乘积;,结果是两个向量的模及其夹角余弦的乘积。,出现了向量的一种新的运算,1。</p><p>2、实例:,一盏电灯,可以由电线CO吊在天花板上,也可以由电线OA和绳BO拉住。CO所受的力F应与电灯重力平衡,拉力F可以分解为AO与BO所受的拉力F1和F2。,思考:从这个实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答:一个向量可以分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向量,思考:从这个实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1、数学实验1,实验步骤:a.以四位同学为一组,给每一位同学一个图,上面有两个不平行向量和;b.每个同学先独立作图;c.小。</p><p>3、第二章矩阵复习课,主要内容典型例题自测题,本章知识结构图,矩阵的定义,由个数,排成的行列的数表,称为矩阵的第i行j列的元素.,元素为实数的称为实矩阵,元素为复数的称为复矩阵.,2.几种特殊矩阵,元素全为零的矩阵,记为:O或,零矩阵:,行矩阵:,只有一行的矩阵。,列矩阵:,只有一列的矩阵。,方阵:,行数列数皆相等的矩阵。,上三角方阵:,非零元素只可能在主对角线及其上方。,下三角方阵:,非零元素只。</p><p>4、人教版高二数学上册8.2 椭圆第二定义的应用(习题课)班级 姓名 自我学习评价 :优 良 还需努力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加深对椭圆第二定义及其性质的认识,会熟练运用椭圆的几何性质和第二定义解决有关问题;2. 通过对椭圆的第二定义的应用,体会和感悟“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 灵活运用椭圆的第二定义及性质解决有关问题。【学习过程】一、学习准备(知识准备)请独立完成下列填空:1椭圆的第一定义为: ;其中的两点为椭圆的;常数等于椭圆的 ; 2 椭圆第二定义:若平面内的动点M(x,y)。</p><p>5、7 2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处理本章知识内容采用等差 等比数列分开的编写顺序 即先后给出等差 等比数列的定义 再研究两种数列的通项公式 最后是两种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由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p><p>6、第三章 数列 教材 数列 数列的通项公式 目的 要求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 理解什么叫数列的通项公式 给出一些数列能够写出其通项公式 已知通项公式能够求数列的项 过程 一 从实例引入 1 堆放的钢管 4 5 6 7。</p><p>7、数列的递推关系 教材 数列的递推关系 目的 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概念 了解数列递推公式的意义 会根据给出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n项 过程 一 复习 数列的定义 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意义 从函数观点出发。</p><p>8、数学归纳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归纳法的意义 培养学生观察 归纳 发现的能力 2 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 并能以递推思想作指导 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 3 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归纳法。</p><p>9、7 4 数学归纳法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 它的操作步骤简单 明确 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 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 技能的操练 对方法。</p><p>10、7 1 1 数列 数列及通项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数列的概念 在由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出数列的定义时 要注意抓住关键词 次序 准确理解其概念 还应让学生了解数列可以看作以正整数集 或它的有限子集 为定义。</p><p>11、7 7 2 极限的运算法则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是在理解无穷数列极限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数列极限的运算性质及四个重要的极限 鉴于高二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 教材采取从实际的例子引入 给出数列极限的运算性。</p><p>12、7 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一 教学内容分析 1 本小节的重点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证明数或式的整除 教学时应对书写与表达提出严格的要求 尤其是在证明数或式的整除性时 更要注意说理清楚 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p><p>13、等差数列 二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等差中项概念 2 数学建模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 2 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 三 德育渗透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p><p>14、等差数列 教材 等差数列 一 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意义 通项公式及等差中项的有关概念 计算公式 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 一 引导观察数列 4 5 6 7 8 9 10 3 0 3 6 12 9 6 3 特点 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它的。</p><p>15、用构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作为两类特殊数列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可直接根据它们的通项公式求解 但也有一些数列要通过构造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 之后再应用各自的通项公式求。</p><p>16、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教学目的 掌握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公式 教学重点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 2 设AB是长为1的一条线段 等分AB得到分点A1 再等分线段A1。</p><p>17、7 2 1 等差数列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 理解的关键是发现相邻项之间的关系 本小节的难点是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掌握相邻两项或三项之间运算关系 二 教学目标设计。</p><p>18、课 题 7 1 数列 数列的递推公式 教学目的 1 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 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 2 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3 能根据所给的计算机框图语言写出数列的递推公式 教学重点 根据数列的递推。</p><p>19、7 6 归纳 猜想 论证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归纳法是由一系列有限的特殊事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归纳法分为不完全归纳法与完全归纳法 对于无穷尽的事例 用不完全归纳法去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 并设法予以证明 这就是 归。</p><p>20、课题 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1 课标要求 会求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教学目标 1 理解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含义 掌握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公式 会求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2 会用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解决相关问题 3 体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