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
平行线的性质(一 ) 复习 CD A B E F 8 5 6 1 2 3 4 7 直线平行的条件 1、同位角相等。F图 复习 CD A B E 8 5 6 1 2 3 4 7 直线平行的条件 2、内错角相等。Z图 F 复习 CD A B E 8 5 6 1 2 3 4 7 直线平行的条件 3、内错角相等。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Tag内容描述:<p>1、平行线的性质(一 ) 复习 CD A B E F 8 5 6 1 2 3 4 7 直线平行的条件 1、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F图 复习 CD A B E 8 5 6 1 2 3 4 7 直线平行的条件 2、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Z图 F 复习 CD A B E 8 5 6 1 2 3 4 7 直线平行的条件 3、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C图 F 探究 CD A B E 8 5 6 1 2 3 4 7 平行线的性质 若直线ABCD, 你知道同位角有什 么关系吗? 你有什么办法?你有什么办法? 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F CD A B E 8 5 6 1 2 3 4 7 若直线ABCD, 你知道内错角有什 。</p><p>2、平行线 1、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复习 A C B D O 二线四角基本图形 邻补角 对顶角 引入 2、a,b有什么位置关系? a b c a b 旋转 c a,b有交点a,b无交点 新授 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a b ab 巩固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有 。 a b a b 巩固 2、两条直线相交,有 个交 点,两条直线平行,有 个交 点。 a b a b O 巩固 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对吗?为什么? 巩固 4、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 关系有( ) A 平行或相交 B 平行或垂直 C 平行、垂直或相交 D 垂直或相交 。</p><p>3、平行线的性质(二) 1、如图,BE是AB的延长线, ADBC,ABCD,若 D=100, 则C= , A= , CBE= 。 A B C D E 复习 例1、如图,ac, ab,直线c与b 垂直吗?为什么? b a c 范例 垂直90 转化思想转化思想 90垂直 2、 a 、b、 c 为同一平面内的三条 直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若ac , bc ,则ab B 若ac , bc ,则ab C 若ab , bc ,则ac D 若ab , bc ,则ac 巩固 引例 例、如图, ABEF, CDEF ,试说明 B、D、BED的大小关系。 A B F D E C 例2、如图,ABCD,试说明B、 D 、BED之间的大小关系。 A B CD E 范例 辅助线辅助线:为帮助解题而。</p><p>4、命题、定理、证明当堂达标班别:_______姓名:______成绩:_____【当堂达标】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有(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不许大声讲话;连接A、B两点;花儿在春天开放A1个 B2个 C3个 D4个2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B相等的角是对顶角;C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D和为180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3下列命题中的条件(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4将下列命题改写成。</p><p>5、5.2.2 平行线的判定课 型新 授单 位主备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初步学会简单的论证和推理,认识几何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过程的严密性。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定理形成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及其书面表达,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情感、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定理的概。</p><p>6、5.2.1 平行线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知道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 会用符号语方表示平行公理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平行定义:同一平面内,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a_____b.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只有_____种位置关系:________或_______.二、拓展提升1.用直线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与(1)中直线平行吗?2. 归纳:。</p><p>7、5.4 平移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1经历画图、观察、测量的探究过程,归纳平移的基本性质;2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性质.【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 问题:仔细观察下面美丽的图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你能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吗? 定义: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 .二、自主探究1、问题: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的雪人?思考:比较画出的这些小雪人和已知的图片.说一说: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改变?归纳:(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 完全相同.想。</p><p>8、5.2.2 平行线的判定课 型新 授单 位主备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初步学会简单的论证和推理,认识几何证明的必要性和证明过程的严密性。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定理形成过程中的逻辑推理及其书面表达,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情感、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定理的概。</p><p>9、5.1.1 相交线,5.1.1 相交线,相邻的角(简称邻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的顶点,和一条公共边,并且另一边分别在公共边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相邻的角。,图(3)中的AOB与BOC这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你能说说什么叫互为邻补角吗?,例2:如图,直线AB和CD交于点O。 (1)写出3和4的对顶角; (2)写出2和4的邻补角; (3)已知2=120,求1和4的度数?,分析:找对顶角和邻补角应根据定义,计算 角的度数 可根据对顶角、邻补角的性质。,解:(1)因为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是1的两条边,所以3的对顶角是1, 同理4的对顶角是2。,(2)因为 2与1有公。</p><p>10、5.1.1 相交线,香港昂船洲大桥,旧知回顾:,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作图:直线a与直线b相交与点O.,3、判断: 延长直线AB到C( ) 延长射线OA( ) 延长线段A ( ),4、作图:画AOB,活动2 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问题 (1)看见一把张开的剪刀,你能联想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2)任意两条相交的直线, 形成 个角。,如何表示呢?,活动2 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3)观察这些角有什么位置关系?,1,练习1、下列各图中1、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2,1,2,1,2,),(,(,(,),),1,练习2、下列各图中1、2是邻补角吗?为什么?,2,1,2,1,2,),(,(,(,),(,。</p><p>11、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导学1 5.1.1 相交线一、 学习目标:1认识相交线所成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对顶角的性质二、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P2和P3并做下列练习1、已知: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共有( )A 0个 B 1个 C 2个 D3个2、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则2等于 ( )A B C D3、平面上三条不同的直线相交最多能构成对顶角的对数是( )A 4对 B5对 C 6对 D7对4、如图直线AB、CD交于点O,若AOD+BOC=260,则BOD的度数是( )A 70 B60 C50 D130。</p><p>12、1 B E D A C F 2 1 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模拟测试题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模拟测试题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如图 1,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 等于 40,则2 等于( ) A50 B60 C140 D160 图 1 图 2 图 3 2、如图 2,已知ABCD,A70,则1 的度数是( ) A70 B100 C110 D130 3、已知:如图 3,ABCD,垂足为O,EF为过点O的一条直线,则1 与 2的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 A相等 B互余C互补 D互为对顶角 4、如图 4,ABDE,65E ,则 BC ( ) A135 B115 C36 D65 图 4 图 5 图 6 5、如图 5,小明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 60方向行走至B。</p><p>13、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p><p>14、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演练( 第一阶 第二阶 第三阶 ),知识导航 典例导学 反馈。</p><p>15、5.4 平移【教学内容】 教材P28-30 5.4 平移【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归纳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2通过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教学重点】平移的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平移的性质【教法学法】 教法: 引导探究 归纳总结学法: 组内合作 组间展示【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件【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1.看课本第28、29页,从图形中寻找规律,填空;(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着 个直线方向。</p><p>16、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一课一练基础闯关题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ADBCB.B=CC.AD平分BACD.AB=2BD【解析】选D.因为在ABC中,AB=AC,D是BC中点,所以B=C,ADBC,BAD=CAD,所以A,B,C正确,D不正确.2.(2017丽水中考)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00,则顶角的度数是.【解析】因为10090,所以100的角是顶角,不可能为底角.答案:1003.如图,已知AB=BC,D是AC的中点,A=34,则DBC的度数是.【解析】因为AB=BC,D是AC的中点,所以BD是ABC的平分线,因为A=34,所以ABC=180-34-34=112,所以DBC=56。</p><p>17、作业 5 平行线的判定一、选择题1如图,是我们学过的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示意图,画图的原理是(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下列图形中,由12能得到ABCD的是( )3如图,已知1100,要使直线ab,则必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是( )A280 B380 C480 D51004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断直线ab的是( )A12180 B23180 C13180 D341805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l1l2的是( )A13 B45 C23 D241806如图,能判定EBAC的条件是( )ACABE B。</p><p>18、作业 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40分)1如图,1的内错角是( ) A2 B3 C4 D52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则在1,2,3,4,5中,构成同旁内角的是( )A1与3 B3与5 C2与3 D1与43如图,下列说法:1与3是同位角;1与2是内错角;3与5是内错角;2与4是同位角;2与5是同旁内角;2与3是内错角其中正确的有( )A6个 B5个 C4个 D3个4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与3是同位角 B2与3是内错角 C1与4是内错角 D4与3是同旁内角5如图,1与2不是同位角的是( )6如图,下列说法:1与3同位角;1与5是同位角;1与2是同旁内角;1与4是内错角。</p><p>19、七年级第二学期期中复习系列,相交线与平行线,两条直线相交,一般情况,特殊情况,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垂直,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知识系统,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存在前提是两条直线相交,同位角是:,1和8;,2和7;,3和6;,4和5.,内错角是:,1和6;,2和5.,同旁内角是:,1和5;,2和6.,一、知识回顾,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线的传递性),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 线平。</p><p>20、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课 题5.3.1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课时安排共( 3 )课时课程标准 36页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的性质。2、探索并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课前作业观察下列各种图形,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能找出对称轴吗?目的:通过问题,希望学生能回忆起前两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图形、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全面思考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课堂合作交流二次备课(修改人: )环节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活动内容:1. 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