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
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圆的相关概念。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Tag内容描述:<p>1、1 第五章检测题第五章检测题 (时间:10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 1如果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小莉的影子比小玉的影子长,那么在同一路灯下( D D ) A小莉的影子比小玉的影子长 B小莉的影子比小玉的影子短 C小莉的影子与小玉的影子一样长 D无法判断谁的影子长 2 2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摆放的位置是( A A ) 3 3(20152015山西)如图所示的工件的主视图是( B B ) 4 4(20152015兰州)如图是由八个相同的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其左视图是( B B ) 5 5(20152015黄冈)已知一个正棱柱的俯视图。</p><p>2、1 第四章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图形的相似 1.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掌握比的性质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 2.了解相似多边形和相似比. 3.探索并理解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性质. 4.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证明. 5.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6.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各顶点坐标(有一个顶点为原点,有一条边在横轴上)分别扩大 或缩小相同倍数时所对应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关系. 7.了解黄金分割的意义,以及相似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研究与图形相似有关的问题中,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交流等过程,进一。</p><p>3、九年级上学期数学第四章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各边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后,得到的三角形( )A、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B、不可能是直角三角形C、仍然是直角三角形 D、可能是钝角三角形2、下列各组线段中,是成比例线段的是( )A、4,5,6,8 B、2,5,6,8 C、3,6,9,18 D、1,2,3,43、两个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为1:16,周长之差为9,则较小多边形的周长为( )A、3 B、12 C、 D、4、如图,ABCD,BO:OC=1:4,点E、F分别是OC、OD的中点,则EF:AB的值是( )A、1 B、2 C、3 D、4第4题图第6题图第4。</p><p>4、反思卷:1 2009-2010年第一学期初三数学第2周周二反思卷 主编:陈君武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学号___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下列各组线段中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4,5,6 B、5,12,14 C、9,12,15 D、6,8,9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毎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B、毎个定理都有逆定理C、真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D、假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3如图1,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台风中于离地面5米处折断倒下,倒下部分与地面成30夹角,这棵大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 )。A、10米 B、15米 C、25米 D、30米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斜边。</p><p>5、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检测题【本检测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计算:tan 45+sin 30= A.2 B. C. D.2.在ABC中,C90,如果AB2,BC1,那么sin A的值是( )A. B. C. D. 3.在ABC中,C90,AB5,BC3,则sinB= ( )A. B. C. D. 4. 在ABC中,若三边BC、CA、AB满足 BCCAAB=51213,则cos B=( )A B C D5.在ABC中,C=90,AC=BC=1,则sin A的值是(。</p><p>6、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 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判定 专题练习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B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D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2在四边形ABCD中,O是对角线的交点,能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条件是() AACBD,ABCD,ABCD BADBC,AC CAOBOCODO,ACBD DAOCO,BODO,ABBC3. 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再从ABBC,ABC90,ACBD,ACBD四个条件中,选两个作为补充条件后,使得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现有下列四种选法,其中。</p><p>7、用心 爱心 专心 九年级数学九年级数学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不等式北师大版北师大版 【本讲教育信息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方程与不等式 二. 教学目标: 通过对方程与不等式基础知识的复习,解决中考中常见的问题。 三.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地解决方程与不等式相关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 中考导航一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定义、方 等式及其性质 一元一次方程 中考大纲要求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考点 考纲要求 了解 理解 掌握 灵活 应用 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 了解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p><p>8、3.6.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夯实基础1已知O的半径为4,圆心O到直线的距离为3,则直线与O的位置关系是 ( ) A相交 B相切 C相离 D无法确定2已知直线与O相离,如果O的半径为R,点O到直线的距离为d,那么 ( ) AdR Bd<R Cd=R DdR3已知O的半径为3 cm,点P是直线上一点,OP长为5 cm,则直线与O的位置关系为( ) A相交 B相切C相离 D相交、相切、相离都有可能4已知O的半径为cm,直线l和点O的距离为d,如果直线l与O有公共点,那么 ( )Adcm BdcmC0dcm D0dcm5如图所示,CA为O的切线,切点为A,点B在O上如果CAB55,那么AOB等于。</p><p>9、第三章圆一、复习目标1.复习本章内容,以求对本章知识有整体 认识2.在巩固复习中,寻求对圆各单元知识有框架性认识3.通过对比、归纳思考本章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二、课时安排2三、复习重难点对本章知识结构的总体认识,把握有关性质和定理解决问题。四、教学过程(一)圆的概念集合形式的概念: 1、 圆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2、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定长的点的集合;3、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定点的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轨迹形式的概念: 1、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p><p>10、3.6.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并能利用公共点的个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来判定它们.2掌握直线与圆相切的判断方法和如何作出直线与圆相切,并能利用公共点的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理解直线与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并能利用公共点的个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来判定它们.四、教学难点掌握直线与圆相切的判断方法和如何作出直线与圆相切,并能利用公共点的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五、教学过程(一。</p><p>11、3.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预习案一、预习目标及范围:1.经历探索弧长计算公式和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了解弧长计算公式和扇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预习范围:P99-101二、预习要点1.在半径为R的圆中,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扇形面积公式与弧长公式,你能用弧长来表示扇形的面积吗?S扇形= ___3.因此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S扇形= 或S扇形= ___三、预习检测1.半径为10厘米的圆,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__.2.如图,同心圆中,大圆半。</p><p>12、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主动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和学习方法架构探究式教学法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式教学通常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p><p>13、3.4.2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掌握圆周角定理几个推论的内容,会熟练运用推论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理解问题的能力.3在学生自主探索推论的过程中,经历猜想、推理、验证等环节,获得正确的学习方式.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圆周角定理的几个推论的应用.四、教学难点理解几个推论的“题设”和“结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圆周角:顶点在圆上,它的两边分别与圆还有另一个交点,像这样的角,叫做圆周角.2.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弧上的圆心角度数的一半.(二)讲授新课活动内容1:探究1; 当球员。</p><p>14、弧长及扇形的面积分层练习 基础题1已知圆O的半径是3,A,B,C 三点在圆O上,ACB=60,则弧AB的长是()A2 B C D 2如图,“凸轮”的外围由以正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半径的三段等弧组成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1,则凸轮的周长等于()A B C D23扇形的弧长为20cm,面积为240cm2,那么扇形的半径是()A6cm B12cm C24cm D28cm4扇形的圆心角为60,面积为6,则扇形的半径是()A3 B6 C18 D365如图,半径为6的O的直径AB与弦CD垂直,且BAC=40,则劣弧BD的长是(结果保留)6如图,一块等边三角形的木板,边长为1,现将木板沿水平线。</p><p>15、第二章二次函数(1)一、复习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3、会用配方法和公式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4、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重难点用配方法和公式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二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 (a,b,c是常数,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注意 (1)等号右边必须是整式;(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3)当b0,c0时,yax2是特殊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p><p>16、3.9 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一、夯实基础1一个扇形的弧长为20 cm,面积为240cm2,则这个扇形的圆心角是 ( )A120 B150 C210 D2402(2014辽宁本溪,第7题3分)底面半径为4,高为3的圆锥的侧面积是()A. 12 B.15 C.20 D.363(2014内蒙古包头,第9题3分)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BD的长为若将BD绕点B旋转后,点D落在BC延长线上的点D处,点D经过的路径为,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A 1 B 2 C 1 D 24. (2014湖北宜昌,第13题3分)如图,在44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若将AOC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BOD,则的长为()A B 6 C 3 D。</p><p>17、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学习目标】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2会初步运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学习过程】1、 温故知新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对边 ;对角 ;对角线 。2、矩形的性质有:对边 ;四个角 ;对角线 ;它是 图形(对称性)。3、菱形的性质有:四边 ;对角 ;对角线 ;它是 图形(对称性)。2、 自研自探环节请自主阅读课本P20的内容,然后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领边 ,并有一个角是 的 四边形,叫正方形。2、探索正方形的性质探究一:你能用纸折出一个正。</p><p>18、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二)能力训练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经历。</p><p>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章 统计与概率检测题【本检测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某校开展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七(3)班同学积极响应,全班参与,晶晶绘制了该班同学参加体育项目情况的扇形统计图(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参加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是( )A排球 B乒乓球 C篮球 D跳绳第2题图第1题图22012年12月份,某市总工会组织该市各单位参加“迎新春长跑活动”,将报名的男运动员分成3组:青年组。</p><p>20、九年级数学 上 第三章证明 三 1 平行四边形 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阳泉市义井中学高铁牛 驶向胜利的彼岸 学好几何标志是会 证明 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1 理解题意 分清命题的条件 已知 结论 求证 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