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态度与品德形成

第十章 态度和品德学习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含义。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B、态度&#160。C、品德&#160。B、情感成分&#160。C、行为成分&#。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实质及其关系。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形成Tag内容描述:<p>1、第十章 态度和品德学习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性质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含义: l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 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l(二)对态度含义的理解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 2.态度同能力不同。 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能不能) 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愿不愿意) 3.态度是经过学习而形成的。 空杯的故事空杯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佛学造诣很深的人,听说某个寺 庙里有个德高望重的老禅师,便去拜访。老禅师 的徒弟接待他时,他态度傲慢,心想:我是个佛 学造诣很深的人,你算老几? 后来。</p><p>2、1、 态度的实质及结构1、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1)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 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2、 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2、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1、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 品德的心理结构(1) 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p><p>3、典型真题分析 1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 )。 (2008年4月) A依从B接受 C认同 D内化 【评析】答案为C。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第二阶段是认同。此题旨在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依从,第三阶段内化。 1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遗传得来的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3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p><p>4、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精选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B)A、动机 B、态度 C、品德 D、定势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B)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C)A、态度 B、动机 C、品德 D、情感4、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是(D)A、直觉的道德感 B、形象的道德感 C、想像的道德感 D、伦理的道德感5、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B)A、。</p><p>5、1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班杜拉 D柯尔伯格 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 )。A行动 B内化 C执行 D泛化3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之为( )。A从众 B服从 C认同D内化 4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肯定性训练?( )A呈现厌恶性刺激 B消除敏感反应C消除肌肉紧张 D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件合理的事9从众行为的原因。</p><p>6、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 )。 A行为参照 B省力 C服从 D强迫 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 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的道德情感。 A直觉的 B想像的 C行为的 D伦理的 A与他人基本相同 B与大家保持一致 C被他人认可 D与他人相接近 7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p><p>7、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实质及其关系一、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a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b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结构2.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部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二、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a品德的实质是行为与认识的统一b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3.道德行为三、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第二节 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一、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二、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p><p>8、广西中公教师考试官方微信:gxjsks小学心理学热点考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A道德信念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情感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A柯尔伯格B皮亚杰C斯金纳D巴甫洛夫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A新观点B认知结构C策略系统D价值体系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A自。</p><p>9、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第一节 品德概述,一、道德与品德,(一)道德和品德的概念 道德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的总和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道德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固心理特征。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是稳定的倾向和特征,偶尔的道德行为不是品德,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做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第二,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二)道德与品德的联系和区别,1、道德与品德的联系 2、道德与品德的区别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心。</p><p>10、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1、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判断 单选)2、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判断)3、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多选 判断)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5、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判断)6、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是指是相同的。(判断)7、皮亚杰认为,在。</p><p>11、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社会学习品德理论是由()提出的。A埃里克森B费斯廷格C班杜拉D皮亚杰2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A模仿B从众C服从D认同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A模仿B从众C认同D内化4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A斯腾伯格B柯尔伯。</p><p>12、项目8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项目8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心理状态。,理解时应注意: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 它是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的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同能力不同。 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即决定人们愿。</p><p>13、教授教师资格认证和辅导,教授心理学李梅,第十章态度与道德的形成司马光:德才兼备的圣人;美德不如绅士;美德和缺乏天赋的人大多是坏人;能力和政治正直都不是傻瓜。三岁见大,七岁见老。行为准则、形成习惯、形成态度和完善道德品质应该从娃娃开始。品德的形成有其内在的规律。第10章态度和道德形成的命题分析和预测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这一章被作为一个关键章节来考查。在以往的试题中,有许多与本章相关的问题,包括选。</p>
【态度与品德形成】相关PPT文档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章).ppt
项目态度与品德的形成.ppt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10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ppt
【态度与品德形成】相关DOC文档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重点笔记.doc
态度与品德形成练习题.doc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精选题.doc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习题.doc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
2012湖南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
教师考试——小学心理学热点考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
态度与品德形成.doc
(练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doc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