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
无创正压通气在 COPD 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Ⅱ型呼吸衰竭40例分析。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影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COPD呼吸衰竭。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重症COPD呼吸衰竭患者影响疗效的因素。
无创正压通气Tag内容描述:<p>1、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 NIPPV )治疗老年重症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SACPE )的临床疗效。方法: 38 例老年 SACPE 患者( 心功能 NYHA 级) 随机分两组, 对照组 17 例, 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 21 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 上给予 NIPPV 治疗; 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 , 治疗前及治疗后 0. 5、1、2 h 动脉血气、心率、呼吸频率、胸部 X 线等参数的变化, 并作统计学 分析。结果: 治疗组 N IPPV 治疗 30 m in 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 呼吸频率和 心率明显下降, 肺部湿性罗音消失明显, 总。</p><p>2、无创正压通气在 COPD 急性加重期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杨艳娟,崔丽萍,张锦,郑西卫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银川 750004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伴呼 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58 例 COPD 急性加重期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BiPAP Vision 呼吸机进行无创通气治疗,50 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而未进行正压通气, 比较两组患者在血气分析指标、气管插管率、治愈率及住院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血气分 析显示治疗组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4h 后较治疗前血气指标。</p><p>3、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进展 刘又宁 解立新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 进展 一、无创通气的概念与历史回顾 无创通气(Non Invasive Ventilation,NIV)指的是不需要建立有创人工气道而进行的辅助机械通气。 无 创通气的方式可有多种,如体外负压通气、高频胸壁振荡通气、膈肌起博,经口鼻面罩机械通气等。本 主主要简述经口鼻面罩正压机械通气(NIPPV)的进展。 圣经上曾有发生于公元前 800 年的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描述,祖国医学的“金匮要略” 、 “华佗医方” 中也有 1800 年前类似体外按压人工呼吸的记载。最初的人工呼吸并不了解建立人工气。</p><p>4、摘要】 【目的】观察清肺化痰为主中药配合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救治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COPD)急性发作合并型呼吸衰竭的疗效。 【方法】将 41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 例) 和对照组(20 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西药及 BiPAP 呼吸机进行无创性间歇正压通气治疗, 观察组同时予以中药汤剂(药物组成:苇茎、薏苡仁、冬瓜仁、瓜蒌皮、黄芩、北杏、枳实、 桃仁、丹参、党参、茯苓、胆星、法半夏)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气变化情况和成 功脱机患者的无创通气治疗时间。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 pH 值和动脉血氧分压(Pa) 均有所升高(或1),动脉。</p><p>5、急性心力衰竭的无创正压通气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詹庆元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 nAHF发生呼吸衰竭的机制 n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HF的机制 n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HF的临床价值与地位 n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HF的应用指征和操作技术 AHF发生呼吸衰竭的机制 q换气功能障碍 n肺水肿,肺泡萎陷V/Q失调,弥散 q通气功能障碍 n肺顺应性下降 n呼吸肌氧供下降 q氧耗增加 AHF发生呼吸衰竭的机制 n轻度AHF qI型呼吸衰竭 n重度AHF qII型呼吸衰竭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HF的机制 n改善换气:改善氧合 q提高吸氧浓度 qPEE。</p><p>6、2011年加拿大无创正压通气和无创 持续正压通气在急诊中应用的临床 实践指南解读 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尤荣开(13758828985) 概述 在过去的20年中,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和无创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在急诊患者中的使用大量增加,主要用于 救治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以避免气管插管,但在不同 地区不同患者群中具有不同的成功率;另一方面,NPPV还用以协助 传统机械通气的撤机拔管并减少再插管的发生。 近年来,在该领域发表了许多。</p><p>7、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www.biyelunwen.com.cn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型呼吸衰竭40例分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www.biyelunwen.com.cn【关键词】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病 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时,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气道出现炎性充血、水肿、分泌物引流不畅进一步加重,同时有呼吸肌疲劳和呼吸乏力,易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传统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病人及其家属难以接受,延误抢救和治疗时机,采用经面罩或鼻罩机械通气的方式,患者保留上呼吸道对气体的加温、 加湿作用和阻挡微生物侵入的屏。</p><p>8、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40例,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并与同期收治的行常规治疗的40例ARF患者(对照组)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2h、24h后心率变慢、pH值升高,PCO2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采用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衰竭进行治疗,具有无创、可早期应。</p><p>9、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技巧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凤佳 无创通气(NIV)是指不经气管插管或气管 切开而进行的辅助通气,目前主要是指经 鼻或口鼻面罩进行的的无创正压通气( NIPPV) NIPPV的适应症 有创呼吸机脱机 慢性呼吸衰竭 稳定期COPD伴有CO2潴留 进行性神经肌肉病导致的呼吸衰竭 肺泡纤维化 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 肺移植患者 胸廓畸形 呼吸肌肉衰竭/疲劳 何时进行 无创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NIPPV的禁忌症 IPAP30cmH2O 头面部畸形,外伤 打嗝、恶心,呕吐 神志障碍、不合作,治疗无效者 大量分泌物 无创通气的使用“技巧” 器。</p><p>10、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临床中的应用,.,1,概 念,2,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NIV)是指不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而增加肺泡通气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包括体外负压通气、经鼻面罩正压通气、胸壁震荡及膈肌起博等。 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是目前最常用的无创通气技术,主要是指经鼻/面罩进行的正压通气。,BiPAP(Bilevel Positive Air Pressure)通气 一种对有自主性呼吸但呼吸不足的患者进行的一种无创正压通气模式,它和经鼻或面罩 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经鼻或。</p><p>11、影响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COPD呼吸衰竭患者疗效的因素探讨孟庆斌【摘要】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重症COPD呼吸衰竭患者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26例重症COPD呼吸衰竭(包括昏迷)患者,在通气第12天选择2种不同的面罩、呼吸机,先后进行无创正压通气。结果:通气结束时,24例依从性良好并完成NIPPV。普通面罩、随弃式面罩、小型呼吸机、大型呼吸机依从性良好,分别为9、24、15、24人次。结论:合适适应征的选择、面罩的特性、呼吸机的性能、技术因素及严密的监护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关键词】 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病; 无。</p><p>12、急性心力衰竭(AHF)的无创正压通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 詹庆元,AHF发生呼吸衰竭的机制,I型(轻)及II型呼吸衰竭(重) 换气功能障碍 肺水肿,肺泡萎陷V/Q失调,弥散 通气功能障碍 限制性通气:肺顺应性下降,肺不张,肥胖,呼吸肌氧供下降 阻塞性通气:气道水肿 氧耗增加,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HF的机制,改善换气:改善氧合 提高吸氧浓度 PEEP:减少肺水肿,萎陷肺泡复张V/Q改善 改善通气:降低PaCO2 肺顺应性改善 呼吸肌氧供改善 减少呼吸做功:降低氧耗,Chadda K,et al. Crit Care Med, 2002, 30:24572461,无。</p><p>13、2019/3/21,1,正确认识无创正压通气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地位,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病中心 解立新 xielx301hospital.com.cn,http:/www.301hospitalrespirology.com.cn,2019/3/21,2,Preface,Never the tube! Try the mask!,Crit Care Med. 2007;35(3):977-978.,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ventilation (NPPV) has become a standard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RF) in select populations and is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in the critical care and acute care setting,2019/3/21,3,解立新. 中国医刊.2006;4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