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膈巨大淋巴结增生
患者与2日前查体发现右肺包块。无发绀等症状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大小约为5.0X6.0X7...病例。大小约为5.病例主诉。纵膈淋巴结较多。纵隔淋巴结的分区纵隔淋巴结分区系统的历史Narukemap日本医生Naruke于1967年制订了世界上第一张肺癌区域淋巴结图谱。
纵膈巨大淋巴结增生Tag内容描述:<p>1、病例,主诉:查体发现右肺包块2日 现病史:患者与2日前查体发现右肺包块,无咳嗽、气短、无痰,无发绀等症状 气管镜检查未见异常。,术中所见:胸膜腔无粘连,无积液,病变位于右肺上叶根部,大小约为5.0X6.0X7.0CM,压迫右肺上叶动静脉 术后病理:(右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概述,巨大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组织异常改变, 多见于胸部,其它部。</p><p>2、肺癌分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展示(根据1996 AJCC-UICC区域淋巴结分类标准)、刘甫庚卫生部北京牌医院放射科北京牌高等院校第五临床医学院、一、背景材料、过去10年来肺癌分期的区域淋巴结分类标准一直是两个系统通用: AJCC (美国癌症协会)标准ATS 1979年的AJCC 、AJCC分类法、上纵隔区为1、最上纵隔组2、上气管旁组3、血管前气管后组4、下气管旁组5、大动脉窗组6、大动脉旁组。</p><p>3、2015-09-12,纵膈淋巴结,纵膈淋巴结的解剖,纵膈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左右胸膜之间。纵膈淋巴结较多,约64个,大多位于气管支气管、食管、大血管周围。,分区系统的历史,1967年日本医生Naruke制定第一幅纵膈淋巴结图谱1979年AJCC采纳了Naruke图谱1983年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对其进行了修改并对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做了更精确的描述,被称为ATS图谱。,通过对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数据库中淋巴结描述分析显示Naruke图谱和MD-ATS图谱的突出差异在于淋巴结命名的不一致性。Naruke图谱中的1区淋巴结对应于MD-ATS图谱中的1区和2区。</p><p>4、Castleman disease,1956年有Castleman正式报道。 又称 巨大淋巴结增生、淋巴结错构瘤、良性巨淋巴瘤、血管滤泡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组织肿瘤样增生,分型,临床:局灶型(LCD)和多中心型(MCD) 病理: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 透明细胞型:淋巴滤泡增多,生发消失及毛细血管数量增加。 浆细胞型:滤泡明显增生,中心大量核分裂相和组织细胞,滤泡间大量成熟或不成熟的浆细胞。,局灶型,青年,中位年龄约20岁。 90%透明血管型,10%浆细胞型。 单个无痛性肿大淋巴结,缓慢生长。 临床症状:无症状或长期低热、乏力、消瘦 手术切除后,症状。</p><p>5、2015-09-12 纵膈淋巴结 纵膈淋巴结的解剖 纵膈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左右胸膜之间。 纵膈淋巴结较多,约64个,大多位于气管 支气管、食管、大血管周围。 分区系统的历史 1967年日本医生Naruke制定第一幅纵膈淋巴结 图谱 l1979年AJCC采纳了Naruke图谱 1983年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对其进行了修改 并对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做了更精确的描述,被称为ATS图谱。 l通过对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数据库中淋巴结描 述分析显示Naruke图谱和MD-ATS图谱的突 出差异在于淋巴结命名的不一致性。 lNaruke图谱中的1区淋巴结对应于MD-ATS图 。</p><p>6、图文总结:纵隔淋巴结的分区纵隔淋巴结分区系统的历史Naruke map日本医生Naruke于1967年制订了世界上第一张肺癌区域淋巴结图谱。ATS map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对其进行了修改并对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做了更精确的描述,被称为ATS图谱,广泛应用于北美国家。Naruke map和ATS map对淋巴结的分类。</p><p>7、纵隔淋巴结分区,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林思敏2018.11.02,肿瘤分期基于TNM系统,2020/5/5,TNM分期系统独立地基于病变的解剖学,而其他如临床症状或肿瘤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因素都不包括在内,淋巴结对分期有重要意义。,区域淋巴结(N),无区域淋巴结转移,2009年,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提出的最新胸内淋巴结分布,目前仍用此标准图,1锁骨上2R/L上气管旁4R/L下气管旁。</p><p>8、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缩写,SHML,别名,Rosai-Dorfman综合征;窦组织细胞增多症伴有大块性淋巴结病,类别,血液科/白细胞疾病,ICD号,D77*,概述,窦性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又称Rosai-Dorfman综合征。Lennert于1961年首先报道此病,1969年Rosai和Dodman对此病进行了全面描述,其病因未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自限性疾病。,流行病学,本病相对罕见,已约有365例被报。</p><p>9、病例1,女性,53岁 反复中上偏左腹痛三月余 CA199 32.0 (参考值0 37) U/mL ,空腹血糖 6.6 mmol/L 外院B超提示腹腔偏左侧实性包块,Case 3,女性,53岁 发现血糖升高 BP:160/90mmHg BUS:腹膜后低回声区异位嗜铬细胞瘤,Plain Scanning,Arterial Phase,Portal Vein Phase,病理结果,后腹膜Castleman Disease,透明血管型 (巨淋巴结增生),Case 4,女性,71岁 左腰痛一年 高血压病史10余年,160/90mmHg,-C,+C AP,+C PVP,?,病理结果,(肾上腺区)巨淋巴结增生症(浆细胞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或Castleman病.可发生于任何年。</p><p>10、成人原发纵膈淋巴结结核CT表现及误诊分析(附5例报告)摘要 目的 分析成人原发纵膈淋巴结结核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纵膈淋巴结结核的影像表现,复习文献,总结误诊原因。结果 5例患者中多发淋巴结肿大4例,单发淋巴结肿大1例,累及右侧纵膈3例,两侧纵膈2例,累及双侧肺门1例,单侧肺门2例,淋巴结大小在1.0-3.5cm,3例淋巴结融合,CT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中央有低密度1例,3例行增强扫描,2例表现为环形强化,1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5例患者肺内均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者。</p><p>11、图文总结:纵隔淋巴结的分区 纵隔淋巴结分区系统的历史 Naruke map 日本医生Naruke于1967年制订了世界上第一张肺癌区域淋巴结图谱。 ATS map 美国胸科协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对其进行了修改并对淋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