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是系统完整研究陈独秀思想必不可少的部分 。 由于陈独秀成长于近代中国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 , 他的思想也是在随着历史环境的变迁而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 由于个人人生经历的特殊性 , 陈独秀的思想因素中包含了中国传统思想 、 维新改良思想 、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多种因素 , 这些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时期对陈独秀的影响大小并不相同 。 纵观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 , 它大致经历了从维新改良主义到激进民主主义 , 再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 陈独秀启蒙思想的这种转变是随着近代中国启蒙与革命双重任务侧重点的转变而转变的,陈独秀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由思想启蒙而走向了政治革命的道路。 民主和科学是陈独秀启蒙思想最重要的内容 , 他试图通过民主和科学思想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劣根性 。 在资产阶级虚假的民主彻底的暴露在他的面前时 , 他选择了无产阶级民主这种新的先进的思想 , 并希望用它提高工人阶级的伦理觉悟 , 唤醒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 从整体意义上来看 , 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对群众的国民意识 , 党的早期领导骨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从一定程度上讲 , 他甚至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整个发展历程。关键词:陈独秀;启蒙思想;近代中国s,im K 摘 要 . . . 11 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形成条件 . 独秀启蒙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51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 . 51 中西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对接 . 51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 独秀启蒙思想形成的思想来源 . 61 康梁维新改良变法思想 . 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 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 . 独秀启蒙思想形成的个人条件 . 生倔强的叛逆性格 . 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 92 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演变进程 . 传统思想转向维新改良主义 . 传统思想转向维新改良主义的原因 . 传统思想转向维新改良主义后的实践活动 . 维新改良主义转向激进民主主义 . 维新改良主义转向激进民主主义转变的原因 . 维新改良主义转向激进民主主义转变后的实践活动 . 激进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 激进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进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后实践活动 . 143 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 . 权自由思想 . 153 民族自决权的思想 . 153 国民自由权的思想 . 163 婚姻自主权的思想 . 163 造国民劣根性的思想 . 183 国民劣根性的剖析与批判 . 183 国民劣根性的成因分析 . 193 改造国民性的路径选择 . 213 主与科学并重的思想 . 233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主张 . 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主张 . 25目 .陈独秀启蒙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骨干的影响 .陈独秀启蒙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组织基础 .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工人的阶级意识 . . .1引言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复杂的人物之一 , 其一生跌宕起伏 。 他曾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 “ 旗手 ” 、 五四运动的 “ 总司令 ” 。 他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 并连任五届党的总书记 , 但是由于后来被批判犯了 “ 右倾投降主义 ” 错误 , 成为 “ 中国托派 ” 的领导人 ,被 开 除 出 党 , 甚 至 一 度 被 污 蔑 为 “ 叛 徒 ” 、 “ 汉 奸 ” 。 在 建 国 后 的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内 , 陈独秀思想研究成为学术的禁区 。 党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 学术界对陈独秀的政治 、 哲学 、 民主 、 人权 、 经济 、 教育 、 社会主义等思想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然而,启蒙思想作为陈独秀思想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对其思想的阐述当中有所涉及 , 但是至今还没有学者对其启蒙思想作完整系统的研究 。 尤其是在其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 , 众多学者都认为他的启蒙活动也就终止了 。本选题旨在系统地梳理和研究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演进过程 , 从而使陈独秀思想的研究能够更加系统和完整。 陈独秀思想经历了从传统到改良 , 从改良到激进民主 , 从激进民主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同样其启蒙思想也经历了由改良到资产阶级民主 , 由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的演变过程 。 然而 , 我们习惯的认为陈独秀转向社会主义是陈独秀由启蒙到革命的标志 , 同样我们也习惯的认为陈独秀转向无产阶级革命就标志着陈独秀启蒙思想的终止和启蒙活动的失败 。 可是当我们仔细研究陈独秀的思想演进过程时 , 我们会发现陈独秀的思想从一开始就是启蒙和革命并进,而不是一个从启蒙到革命的变化或转变 。 同样 , 我们也不能因为其在五四后从事的革命活动而武断的认为他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活动的终止。本选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系统的研究陈独秀启蒙思想演进的基础上 , 阐释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和革命思想是一个相始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变过程 。2 国内外研究动态由于陈独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争议的人物 , 所以其思想历来就是学术界争论的 焦 点 。 以 至 于 对 陈 独 秀 本 人 及 历 史 地 位 的 评 价 “ 盖 棺 ” 却 难 以 “ 论 定 ” 。 在 上 世 纪八十年代以前,对陈独秀几乎是只有批判,而无所谓研究。 在 上 个 世 纪 八 十 年 代 后 , 学 界 才 开 始 以 实 事 求 是 的 态 度 客 观 的 研 究 和 评 价 陈 独秀 。 陈独秀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才开始得到承认 , 并且许多新的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然而国内外,系统研究陈独秀启蒙思想论的著和论文却非常罕见。国 内 真 正 最 早 关 于 陈 独 秀 研 究 的 论 述 应 当 开 始 于 文 革 前 安 徽 史 学 工 作 者 撰 写 的两 篇 论 文 。 一 篇 是 发 表 在 安 徽 史 学 通 讯 上 的 芜 湖 地 区 的 辛 亥 革 命 , 文 中 论 述了陈独秀创办 安徽俗话报 的启蒙实践活动 。 另一篇是结合文献资料来考证陈独秀成立革命团体 “ 岳王会 ” 。 除此之外 , 当时还有两篇访问录 回忆父亲陈独秀 和 再访陈松年 。这些论述当中直接涉及到陈独秀启蒙思想的论述还比较少。引 言2学 术 界 上 世 纪 80年 代 后 开 始 对 陈 独 秀 进 行 的 深 入 研 究 , 研 究 主 要 是 以 任 建 树 、唐宝林等学者为代表 。 198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任建树和唐宝林撰写的 陈独秀传 ,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陈独秀传记著作。 1997年 青岛出版社出版了朱文华的 终身反对派 , 199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的 贾兴权著 的 陈独秀传 , 1999年 ,朱洪 的 陈独秀哲学思想研究 出版 。 这一系列关于陈独秀研究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学术界对陈独秀研究的不断深入 , 但是此时主要是关于陈独秀生平的研究 , 著作大多属于传记性的,深入探讨陈独秀思想的著作和相关论文还比较罕见。 进入新世纪 , 学术界开始对陈独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新世纪以来关于专门探 讨 陈 独 秀 思 想 主 要 著 作 有 2003年 中 国 档 案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贾 立 臣 的 陈 独 秀 思 想 发展 轨 迹 , 2009年 中 国 社 会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金 焕 玲 的 陈 独 秀 伦 理 思 想 研 究 , 2010年福 建 人 民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祝 彦 的 陈 独 秀 思 想 评 传 。 这 些 著 作 都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对 陈 独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除了专门论及陈独秀思想的著作外 , 其他研究陈独秀的著作也相继出版 , 如沈寂的 陈独秀传论 , 朱文华的 陈独秀传 , 董根明的 陈独秀与 近 代 中 国 , 胡 明 的 正 误 交 织 陈 独 秀 思 想 的 诠 释 与 文 化 的 批 判 等 , 都 从 新的角度对陈独秀进行了解读。 除了研究陈独秀的著作日益增多之外 , 相关论文更是层出不穷 , 比较有代表性的应该是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 , 2000年首都师范大学贾可卿的硕士论文试论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历史演变 , 西南交通大学尹斌 2002年硕士论文 法国启蒙民权思想与陈独秀民主观的演变 , 安徽大学刘峰 2007年硕士论文 陈独秀传播思想研究 ,复旦大学万义兵 2009年硕士论文前五四时期陈独秀启蒙思想研究等 , 都极具代表性的从某一角度对陈独秀的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 , 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相关的博士论文虽然不是很多 , 但还是有一些 , 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的肖贵 清2004年博士论文 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 , 湖南师范大学李颖 2010年博士论文 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 。国外对陈独秀研究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应当首推日本 。 1953年 朝日新闻社 出版了 横山 宏 章 的 陈 独 秀 传 , 他 总 结 了 陈 独 秀 一 生 的 思 想 变 化 , 认 为 “ 陈 独 秀 可 称 为 清 末的 民 族 主 义 者 、 新 文 化 运 动 时 期 的 民 主 主 义 者 , 国 民 革 命 时 期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 。 即陈 独 秀 的 思 想 经 历 了 一 个 由 民 族 主 义 到 民 主 主 义 再 到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转 变 过 程 。 2002年 , 日本学者发起成立 “ 日本陈独秀研究会 ” , 会长佐佐木力在 吉野作造和陈独秀 一文中对比了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和作为日本民主主义起手吉野的思想 , 并分析了民主主义思想的相似性 。 2002年日本托洛茨基研究所出版了一期专发陈独秀研究 文章的特刊陈独秀特刊 。 2003年 ,韩国著名学者宋荣培著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对陈独秀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和分析。 欧美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数量不多 , 但有一些论著还是具有相当的分量 。 美国普引 言3林 斯 顿 大 学 于 1983年 出 版 了 李 芾 甘 的 陈 独 秀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创 建 者 一 书 , 他在书中分析了陈独秀与托洛茨基主义思想的差别 , 得出了 “ 陈与托并不属同一思想理论 体系 ” 的 结论。 2002年 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 杰 罗姆 德尔 的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 一书 立足于对处于具体历史背景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主张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 , 力图揭示他们对已经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 欧洲学者主要集中在英法两国 , 并以华人为主 , 他们的研究涉及到陈独秀思想的比较少 , 并且关于陈独秀早期的论述较少 , 但有些研究还是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的 , 比较典型的有 1953年王凡西的 从陈独秀的 “ 最后意见 ” 说起 , 佛朗克的 陈独秀 “ 中国共产主 义之父 ” 等。有关陈独秀启蒙思想的研究多是体现在陈独秀的其他思想的研究当中 , 缺乏专门针对陈独秀启蒙思想的系统研究 。 此外 , 虽然研究陈独秀思想的著述和相关论文较多 ,但是有相当大的部分大量用二手资料 , 有可能导致对陈独秀研究的失真 。 因此 , 有必要深入挖掘陈独秀原始资料和文献,展现一个客观真实的陈独秀。 3 研究内容和方法对陈独秀启蒙思想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第一部分研究陈独秀启蒙思想形成的条件 。 本部分从陈独秀启蒙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思想来源和个人条件进行阐述 。 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的独特历史背景 , 就是因为其生活的特殊历史背景 , 才使他的思想带有深深的时代印迹 。 另外 , 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在零的基础上产生 , 它必然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 才能进一步的发展 , 并产生自己独特的思想 。 因此国内和国外的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思想为陈独秀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来源 。 陈独秀个人天生叛逆的性格 、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不畏险阻的坚韧品格为其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个人条件。 第二部分研究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演变进程 。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由传统思想到维新改良 , 再到激进民主 , 最后到社会主义的逐步演变 。 同样其启蒙思想也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进程 。 研究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演变进程 , 我们可以清晰系统地把握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发展脉络 。 从而使我们可以用历史的眼光准确地评价陈独秀启蒙思想在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影响。 第三部分研究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 。 人权与自由是陈独秀启蒙思想的重要内容 , 通过提倡人权和自由 , 从而唤醒国民的自觉和爱国意识 , 从而达到改变长期封建专制思想下形成的国民劣根性。实现人权和自由,民主和科学则是最有效的途径 。民主和科学一直贯穿于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整个发展进程当中 。 通过民主改变长期形成的专制思想 , 通过科学 , 改变人们的愚昧迷信思想 。 因此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人权与自由,民主和科学来概括。 第四部分研究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时代影响。第一是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20世 纪初 ,毛 泽东和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许多爱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 ,经 历了引 言4由爱国到革命 、 由非马克思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陈独秀对他们思想转变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 。 第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影响 。 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完成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建党准备 ; 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 完成了理论上的建党准备 ; 亲自创建党的早期组织,完成了组织上的建党准备 。因此 ,若 以 社 会 主 义 革 命 的 标 准 去 衡 量 和 选 择 党 的 总 负 责 人 , 陈 独 秀 无 可 争 议 地 “ 应 属 首位 ” 。 正如毛泽东所说 , 被 新青年 和五四运动唤醒起来的一代先进分子 , “ 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 , 才成立了党 ” 。 第三是对近代中国群众运动的影响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 因此中国革命要成功 , 必须唤醒群众的反抗意识 。 陈独秀通过早期的报刊活动启发国民的爱国思想 。 尤其是 新青年 和 每周评论为广大青年和群众的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关于陈独秀启蒙思想的研究方法,本文结合国内和国外的研究成果,运用分析 、对比和综合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第一 , 文献归纳法 , 本文旨在通过重新仔细研读陈独秀的原始著作 , 试图总结出新的内容和观点。当然阅读大量的相关专著,查阅大量的相关博士论文、硕士论文 ,也是非常必要 , 因为我们只有站在前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 因此 , 原著作和大量的相关文献是本论文的写作基础。 第二 , 比较研究法 , 通过国内学者之间以及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之间论述的比较 ,从而找寻出其他们之间的异同 。 分析他们论述的广度和深度 , 总结他们已取得的成果 ,找出他们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他们有欠缺的地方,深挖相关资源,从而写出有深度 ,有新意的文章。第三 , 历史分析法 , 陈独秀是生活在具体历史环境当中的 , 我们研究其思想不能脱离其生活的历史环境 , 因为任何思想一旦脱离了它所产生的具体历史环境 , 都无法得到正确的解读 。 我们把陈独秀的启蒙思想放入其生活的具体的历史环境 , 其所有的看起来十分过激的言论,都是有特定的历史原因。1陈独秀启蒙的形成条件51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形成条件一种思想的形成往往总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 在继承前人优秀的思想资源的基础之上 , 且往往是前述思想与自己独特的个人智慧相结合的产物 。 陈独秀启蒙思想的形成就是在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借鉴和吸收中外先进思想资源的基础上 , 与陈独秀独特的个人智慧相结合 的综合产物。 中西的对接也由器物层面进入到思想层面,思想革命势在必行,所以思想启蒙也就成了时下最急需进行的工作 ; 一战期间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发展的 “ 春天 ” ,同时这也使得工人阶级的力量得到进一步的壮大 。 陈独秀为提高工人阶级的革命觉悟 , 从而在工人阶级当中展开了社会主义的宣传和启蒙教育工作。 正值民族灾难最为严重的时期 , 此时的中国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也许最能激起晚清有志之士的强烈义愤的是甲午战争后,于 1895年签订的 马关条约 。 康梁等人发起的 “ 公车上书 ” , 表明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已开始逐步的觉醒 , 此时的陈独秀 16岁 。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瓜分中国的侵华战争 ,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进一步遭到破坏和侵犯,此时的陈独秀 2岁。自鸦片战争以来 , “ 反抗外来侵略欺辱一直成了中国近代思想最重要的主题,它实际上支配和影响了好几代人们的行为、活动和思想 ” 。 1陈独秀从少年成长为一个青年 , 经历了近代中国最为屈辱的历程 。 在灾难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 , 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陈独秀 , 面对中国官场和科举取士的黑暗堕落,逐步接受了康梁维新思想,并逐步走上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 到思想的对接中 西文明的正面接触 , 虽然从明中期以后就已经开始 , 但当时仅限于一些传教士宣传和翻译的神学著作 , 以及一些与神学并不冲突的价值观和自然科学技术 。 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开始真正重视西方肇始于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 , 清朝的一些有远见的大臣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 , 至少在科学技术上要学习西方 。 洋务运动的兴办开始了中西技术和器物文明的正式对接 。 晚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企图达到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目的,可是 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直接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康梁虽然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 , 但在顽固派的重重阻挠之下 , 仍然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 。“ 庚子之役 ” 使一部分国人产生了变革政治根本问题的觉悟 , 辛亥革命使政治变革得陈独秀启蒙思想研究6到根本的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实现了中西制度文明对接。 然而这种制度文明的对接只是形式上的 ,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先天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建立起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很快就变成了一幅空架子。尽管如此 , 资产阶级思想家和革命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 、 天赋人权以及人道主义思想等资产阶级思想已成为了批判封建旧思想的尖锐武器,对近代的知识分子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政治变革日益加速 , 而思想革新却明显滞后 , 它们之间脱节成为政治革命的一个窠臼 。逐渐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开始致力于新思想 、 新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 中西思想文明的对接即将展开 。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 陈独秀创办了 新青年 杂志,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一个短暂自由发展的 “ 春天 ” 。 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 , 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 , “ 在1919年 五四 运动前前夕已猛增到 300万人左右 , 仅产业工人就达 261万 , 他们构成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主体 。 ” 2五四运动中的工人阶级 、 人民群众和广大的青年学生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和突显出的阶级力量 , 成为陈独秀启蒙思想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动力。 它的形成必须建立前人的基础之上 ,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和发展 。 康梁维新思想 、 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共同构成了陈独秀启蒙思想的主要来源。 它成为陈独秀迈向近代政治舞台和革命启蒙的中枢 。 陈独秀在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中这样写道 “ 吾辈少时,读八股,讲旧学,每疾视士大夫习欧文谈新学者,以为皆洋奴 ,明教所不容也 ; 前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 , 始恍悟于域外之政教学术 , 粲然可观 , 茅塞顿开 , 觉昨非而今是 。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 , 其源泉乃康 、 梁二先生之赐 。 ”3康梁维新思想中对陈独秀启蒙思想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道德革新思想 、梁启超的 “ 新民说 ” 思想 。 在道德的起源上 , 康有为将人的礼教伦理道德归因于人情人欲和 “ 求乐免苦 ” 的本性要求 。 这种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功利色彩的伦理道德观念对陈独秀的影响是重大的 。 康有为对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 认为人的苦难和不幸是由 “ 九界 ” (所谓九界即是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业界、乱界、类界、苦界 。 )造成的。其实 “ 康有为和近代的其他启蒙者一样并不是为了启蒙而启蒙 , 启蒙的诉求与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是密不可分的 。 ”4康有为这种启蒙于救亡相辅相成的思维路径为陈独秀由启蒙走向救亡的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1陈独秀启蒙的形成条件7梁启超 “ 新民说 ” 思想的理论依据是西方的 “ 社会有机体论 ” , 认为 “ 国之有民 ,犹身之有四肢 、 五脏 、 筋脉 、 血轮也 。 未有四肢已断 , 五脏已疾 、 筋脉已伤 、 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浑浊,而国犹能立者 ” , 5因此 ,梁启超得出了新民为当日中国第一紧急的要务 。 梁启超的 “ 新民说 ” 思想把国家的独立富强完全寄托于国民道德的提高上 , 虽然具有道德决定论的嫌疑 , 但它仍然是陈独秀发起思想启蒙运动和国民改造的思想渊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陈独秀作为康梁的后辈,正是从维新派的启蒙思想家那里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 从建立起自己的启蒙思想和启蒙路径 , 向传统封建思想发起了强烈地批判和冲击 。 面对民族危机的一步一步加深 , 前人一次次政治实验的失败 , 陈独秀不得不把目光转向西方 。 陈独秀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 , 他的启蒙思想来源主要有法国的革命启蒙思想 、 英国的功利主义思想、尼采的 “ 主人 ” 道德,杜威的 “ 民治 ” 主义。陈独秀所接触的法国革命启蒙思想主要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卢梭的 “ 天赋人权 ”自由民主思想和国民公意基础上的国家观对陈独秀的民主启蒙思想影响很大 。 陈独秀在早期似乎也对法兰西文明情有独钟,他专门写了一篇法兰西与近世文明 ,认为“ 近代文明之特征 , 最足以变古之道 , 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 , 厥有三事 : 一曰人权学说 , 一曰生物进化论 , 一曰社会主义 ” , 而 “ 此近世三大文明 , 皆法兰西人之赐 。 ”6由此可以看出陈独秀对法国革命思想的无限赞赏和崇尚之情。在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提倡以法兰西为师的。 功利主义是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个人利益为优先 , 以 “ 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 ” 为终极目标 , 主要代表人物是边沁和密尔 。 面对中国旧的伦理等级制度对人的个性的压抑 , 对个人自由的漠视 , 功利主义思想无疑为陈独秀增添了一个批判旧伦理道德,提倡新伦理道德的思想武器。陈独秀在新青年 发刊号上认为 “ 自约翰弥儿 ( 实利主义 唱道于英 , 欧洲社会之制度 ,人心之思想为之一变 ” 。7陈独秀对功利主义的推崇主要表现在他对功利主义人性观的认同和对他人的反驳中。陈独秀认为 “ 人之生也,求幸福而避痛苦,乃当然之法则 。英人边沁氏,幸福论者之泰斗 ” 。 8另外,陈独秀为反驳东方杂志记者对他的反对 , 分别写了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方杂志与复辟问题和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两篇文章。由此可以看出陈独秀对西方功利主义的极力推崇。 尼采曾是许多近代中国思想家效仿的对象 , 叛逆个性极强的陈独秀对尼采的思想也就具有某种天然的亲切感 。 中国这个积重难返的古老帝国急需一场深刻彻底的思想革命 , 而尼采极具破坏力的思想对于要发起这场思想革命的陈独秀来说无疑是最合适的。因此尼采的思想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来源之一。在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 , 杜威实验哲学思想也是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来源之陈独秀启蒙思想研究8一。陈独秀在 1919年发表的 ( 新青年)宣言一文中写道 : “ 我们相信尊重自然科学实验哲学 , 破除迷信妄想 , 是我们现在社会进化的必要条件 。 ” 9同时 , 杜威的民治主义思想也对陈独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陈独秀发表的 实行民治的基础 一文中重点引用了杜威的民治主义思想的四个主要方面:政治的民治主义、民权的民治主义 、社会的民治主义、经济的民治主义,并阐述了自己新的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主张。 这取决于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是否还属于启蒙思想的范畴。然而何为启蒙?崔世广教授这样概括到 :“ 启蒙就是具有高度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社会思想现象 。 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批判中世纪蒙昧主义 , 批判封建主义 , 宣扬近代社会政治主张 ,实现人们观念的变革 , 促进近代政治 、 经济 、 文化等诸制度的确立 。 ” 10显然 , 苏俄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是无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实现观念变革的根本思想武器。因 此 , 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也属于陈独秀启蒙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 陈独秀在五四之后 , 开始宣传并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 , 逐渐成长为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 在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 , 陈独秀树立了唯物史观 , 阐发了自己的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是他天生倔强的叛逆性格 、 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 , 才使得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和启蒙实践活动能够贯穿于陈独秀的一生。 孝义相 的世家 11, 从小即被安排接受封建主义的旧式教育 。 陈独秀因父亲早逝 , 他的教育任务就由祖父承担 。 陈独秀的祖父是晚清廪生 , 更信奉 “ 棒头出才子 ” 的人生哲学 , 因此 , 素有 “ 白胡子爹爹 ” 之称的祖父向来就是以严厉出名的。 陈独秀天资聪明 , 祖父对他的期望很高 , 要求也特别严 , 所以陈独秀背不出书的时候就会遭受体罚 , 并经常由体罚演变为毒打 。 陈独秀对此本能的表示反感 , 面对毒打总是倔强地忍着,一声也不哭。就是在后来陈独秀回忆说 : “ 母亲的眼泪,比祖父的板子,着实有权威,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怕打,不怕杀 ” 。12陈独秀少年时的这种倔强叛逆性格 , 虽有其自身的生理原因 , 但是从社会的因素来考察 , 应该说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 祖父的毒打只是激发了他的叛逆心理 。陈独秀以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表明他面对强暴而引起的叛逆心理 , 也构成了陈独秀的人生态度的基本要素之一 。 作为一个终身的反对派 , 这种倔强叛逆心理的形成只是一个开始。陈独秀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封建宗法制度对他本人约束的严重性 , 但1陈独秀启蒙的形成条件9是这种已处于萌芽状态的倔强叛逆心理一旦遇到适合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 , 则是他选择新的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独秀至死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这是经历史证明了的评价 。 ” 13从青少年时起,陈独秀就萌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陈独秀在 18岁就写了扬子江筹防刍议 和 扬子江形式论略 两篇策论 , 来阐述加强长江沿线防务的重要性 。 尤其是 扬子江形式论略 ,这是一篇充满了爱国热忱的论文。陈独秀此时所表现出来了的对国事的执着关注 , 似乎也预示着他将来要投身到时代潮流中去 , 而不是囿于书斋 , 死读书本。 陈独秀在成为民主革命者之后,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挽救中华民族 、 振兴中华民族这样一个爱国主义理想 。 在爱国主义理想的驱使下 , 他组织了拒俄爱国演讲;为让普通百姓了解国事,他兴办了安徽俗话报 。然而,这些并没有真正起到实质的作用 , 因为他发现大多数人并没有近代国家的观念 。 陈独秀并没有放弃他的爱国情怀,而寻找新的办法将人们脑中的爱国 “ 机关 ” 扭动。于是,他准备发起一场启蒙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运动 。 这样陈独秀把爱国主义和启蒙思想结合起来 , 试图以启蒙来唤醒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 换一种说法也就是陈独秀的启蒙思想和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密切联系在一起。 陈独秀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 , 他所走过来的路是坎坷的 , 但他从没有屈服于人生道路上的挫折 。 陈独秀最光彩照人的性格特征之是就是一往无前 、 不屈不挠的道德勇气。这是一种探求和坚持真理的勇气,一种坚持正义的勇气,一种诚实公正的勇气 ,一种抵制诱惑的勇气,更是一种恪尽职守的勇气。 回顾陈独秀走过的路 , 他曾因反清言论而被学院开除 ; 曾因进行反清活动 , 而五次东渡日本;曾因 “ 苏报惨案 ” 转而主办了安徽俗话报 ;因辛亥革命失败后,为启蒙大众 , 倡导了革新中国文化和人们观念的新文化运动 ; 曾在国家危急关头 , 领导了五四运动 ; 曾因工人运动惨遭失败 , 而不顾生命危险而在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 ; 即使在身陷国民党的囹圄之内 , 仍未屈服 , 继续坚持用自己的笔进行抗争 。陈独秀启蒙思想研究102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演变进程从十九世纪末开始,陈独秀的思想经过了几次飞跃性的发展。他的思想经历了从传统思想到改良主义 , 从改良主义到激进民主主义 , 从激进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历程是与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相伴随的 , 陈独秀的思想始终是围绕着反帝反封建和救国救民这一目标而展开的 , 所以打破传统束缚 , 冲破封建精神枷锁是其思想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 。 也正是因为如此 , 陈独秀非常重视改变中国近代处境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