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劳动法立法现状及完善_第1页
浅析我国劳动法立法现状及完善_第2页
浅析我国劳动法立法现状及完善_第3页
浅析我国劳动法立法现状及完善_第4页
浅析我国劳动法立法现状及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我国劳动法立法现状及完善安徽古圣律师事务所 王欣然2007年 4月日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劳动法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通过 1994 年 7月 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后所暴露出的问题,来论述中国目前劳动立法中所存在的不足,或者说在劳动法律制度设计中存在的缺陷,以及我认为应当如何弥补、如何解决的方案关键词:劳动立法、劳动法、 劳动者、用人 单位(1 )、用工单位(2)、农民工(3)。一、目前在中国存在着大量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1、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的表现形式,除了用人单位直接使用劳动者但又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这种表现形式以外,这一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目前最常见的主要还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表现形式:用人单位通过包工头来招用劳动者,自己与劳动者不直接发生联系,从而避免了自己与劳动者直接接触而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的义务。这一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在建筑领域最为典型,也最具代表性。通常表现为施工单位将工程层层分包、转包给大大小小的包工头,而包工头与劳动者之间是不用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包工头实际上也无资格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以吴义清诉铜陵市鹏发房地产开发公司、潘中云工伤赔偿纠纷争议一案(4)(以下简称吴义清案)为例,该案中,被告铜陵市鹏发房地产开发公司将其承包的拆房工程转包给包工头潘中云,包工头潘中云招用包括原告吴义清在内的一批劳动者进行拆房作业,原告吴义清在拆房过程中不慎从二楼摔下,受伤致残。本案中的铜陵市鹏发房地产开发公司即是通过包工头去招用劳动者,从而避免了自己与劳动者直接接触而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义务,并进而逃避了其在劳动法上应当对劳动者所承担的工伤赔偿义务、缴纳社会保险等劳动法义务。令人遗憾的是,最后铜官山区人民法院竟然也是认为包工头与劳动者之间系雇佣劳动关系,而非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并以此为由而驳回了劳动者的工伤赔偿请求(也就是说,人民法院的判决间接地承认了包工头个人承包工程之行为是合法的,这与建筑法规定的无资质的单位禁止承包工程的法律规定相违背,也与审判实践中对建筑工程合同纠纷案件中确认个人承包工程合同是无效合同的判决自相矛盾)。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合同签订率普遍较低,特别是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为 40左右,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 30左右。(5)由于近两年来国务院的重视,建设部门的监督加强(劳动行政部门仍然是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现在建筑领域内的施工单位渐渐地开始趋向于采用另外一种外企惯用的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手段了。第二种表现形式:要求劳动者与第三方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然后用人单位与第三方再签订劳务派遣合同,也就是时下在中国渐趋流行的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所谓的劳务派遣用工,通常是指先由劳务公司或者劳动力派遣机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将劳动者派遣到劳务接受单位去工作的这么一种用工形式。为论述方便,本文将劳务派遣公司或者劳动力派遣机构称之为“用人单位”,将劳务接受单位称之为“用工单位”。这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形式以最近发生的“肯德基辞退 11年老员工 拒不承认存在劳动关系”一案最具典型性。在该案中,劳动者徐延格自 1995年起即在肯德基工作,直至 2005年 10月被背德基辞退时止,其在肯德基工作达 11年。在 2004年 6月时,肯德基公司的人事部的墙上贴出这样一则通知,北京时代桥劳动事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将为员工代发工资,并将为员工上保险,需要员工与该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不签合同的员工公司将予以辞退。2005 年 10月,劳动者徐延格被肯德基辞退后,向肯德基提出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要求,然而肯德基公司却以其是劳务派遣员工为由拒绝了他的要求(6)。为此,徐延格诉诸法律。2006 年 6月 12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原告徐延格的诉讼请求(7)。这种通过劳动派遣的方式规避风险是一些大公司,尤其是一些外企惯用的手段。通过这种用工方式,大公司可以堂而皇之地向小公司转嫁风险和责任,这种用工方式实际上钻了法律的空子。一些大公司选择那些实力一般的不知名公司,然后以“劳务派遣”的合法形式将员工的社保风险、工伤保险等转嫁给这些小公司,而大公司只需向这些小公司支付一定额的费用。一旦发生事故,员工索要赔偿,小公司赔不起可以随时破产,却丝毫不会影响到大公司,从而回避了大公司对员工可能承担的所有风险,致使许多被侵害的员工在索赔时面临着“真雇主有钱不赔,假雇主无钱可赔”的纠纷和困境(8)。目前这种普遍存在的大公司向小公司转嫁风险和责任的用工方式,实际上钻了法律的空子。也就是说中国的劳动立法存在重大缺陷,以至于让外企有空可钻。2、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虽然劳动法第 50条规定了“ 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并且劳动部还于 1994年 12月 6日专门颁布了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仍然存在着大量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现象。以笔者承办汪海全诉铜陵市南泉煤矿拖欠工资纠纷案之法律援助案件(9)(以下简称汪海全案)为例,农民工汪海全于 2004年 8月受雇至铜陵市南泉煤矿井下打工,至 2004年 11月,4 个月累计被拖欠工资 3500元。为此,劳动者汪海全诉至人民法院请求判令被告用人单位支付所拖欠的工资 3500元及经济补偿金875元。铜陵市郊区人民法院最终判决被告支付工资 3500元,但却否定了劳动者依据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 2条、第 3条、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 3条所提出的要求被告支付拖欠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之合法诉讼请求。也就是说,人民法院确认劳动者在煤矿井下的劳动事实行为,不是与煤矿之间形成了劳动关系,而是与包工头之间形成了劳务关系。(该判决同样以人民法院判决书的形式间接承认了个人承包煤矿企业是合法的,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的禁止个人承包经营集体矿山企业的法律规定相违背。)2006年 4月中旬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农民工中,基本能按时领取工资的达到 47.78,有时延期和经常延期的比例达到 35.68和 15.68(10)。 劳动部门的统计显示,2002 年当年全国各地累计拖欠农民工工资 400多亿元,。以我国外来务工人员最多的广东省为例,调查表明,“三资”与私营企业有 64.4存在拖欠工人工资、克扣拒发工资问题;70以上的工人群体性事件都因拖欠工资问题引起;大部分企业新员工进厂两个月后才能拿到第一次工资。至于加班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或支付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更是普遍(11)。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估计,历年来,中国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累计达1000亿元。即使在公开的媒体上,我们也经常发现,“跳楼”讨薪事件屡见不鲜,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导致的恶性事件也频频发生,可以想象,全中国每天发生的农民工讨薪数字绝对是个天文数字(12)。从上述事例不难看出,目前中国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现象相当普遍。3、用人单位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虽然劳动法第 70条规定了“ 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并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但是现实中用人单位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笔者承办的张荣香诉铜陵华源麻业有限公司养老保险纠纷案(13)(以下简称张荣香案)为例,在该案中,劳动者在 1981年时作为计划内的临时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直至 2005年 5月 7日用人单位通知劳动者张荣香退休时止,用人单位一直没有履行依据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第 8条、安徽省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实施细则第 15条的规定为张荣香办理养老保险手续的劳动法上的义务。为此,劳动者诉诸法院请求判令用人单位为其补办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养老保险手续。法院最后判决用人单位为劳动者补办1996年至 2005年 5月 7日止期间的养老保险,而对于劳动者要求判令用人单位补办 1996年之前的养老保险手续之诉讼请求却予以驳回。过去,安徽省类似张荣香这样的所谓临时工、家属工的劳动者的数量不下于数十万人,虽然国务院 1986年颁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暂行规定第 8条规定了“ 企业招用临时工,从城镇招用的应当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险基金的缴纳标准和支付、管理办法,可比照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办理”、安徽省政府 1989年分布实施的安徽省全民所有制企业临时工管理实施细则第 15条规定了“城镇临时工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退休养老保险金由企业和临时工缴纳,当地县级以上劳动行政部门所属的社会劳动保险机构负责征收。退休养老保险金的缴纳标准和管理办法以及提取管理费的比例比照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和安徽省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但是用人单位却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没有为当时的临时工、家属工们办理养老保险手续。这些城市中的劳动者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即失去了生活来源,他们中的绝大部分现在已经被纳入了社会最低保障线的保障范围,由国家财政负担他们的养老问题了。现在,用人单位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最突出的表现已经从过去的临时工身上转移到了我们称之为农民工的劳动者身上了。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农民工的人数逐年猛增,1994 年为 6000万,2000 年是 8840万,2003 年已达 1.14亿。冯秀乾则称,如果加上在乡镇企业打工的,农民工的总数应该是 2.5亿,而这个庞大群体一直在重复着没有养老保障的打工生活(14)。4、用人单位拒绝支付、赔偿劳动者的工伤待遇虽然劳动法第 73条规定了“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并且国务院还专门为此制定了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大量的因工负伤的劳动者无法享受工伤待遇的现象。以李登发诉铜陵县吴家山煤矿工伤赔偿纠纷案(15)为例(以下简称李登发案),劳动者李登发 2000年 3月 8日到铜陵县吴家山煤矿井下打工,2000 年 4月3日下午在井下因工负伤致残(后经法医鉴定其伤残等级为二级伤残),铜陵县吴家山煤矿以及承包人均拒绝支付或者赔偿劳动者李登发的工伤待遇损失。在珠三角地区,根据广东某媒体报道,1998 年仅深圳龙岗和宝安两地对外公布的工伤个案就达到了 1万多宗。 6 年后的今天,情况如何?“珠三角每年发生断指事故个案至少有 3万宗,被机器切断的手指头超过 4万个”,这是曾飞扬的判断。他的推算得到了一些关注劳工问题的专家的认可(16)。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5年的统计显示,去年(即 2004年)全国死于工伤的人员高达 13.6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特别是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 3个农民工集中的行业,农民工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80以上(17)。上述工伤事故中的劳动者中的大多数均未依法获得应当得到的工伤待遇,用人单位拒绝支付、赔偿劳动者的工伤待遇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甚至得到了中国地方政府的默许或者纵容。二、目前在中国存在着大量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的原因,在于劳动法立法存在缺陷,劳动法律制度的设计缺陷,这些缺陷主要有1、劳动法立法对于劳动者的概念没有给予明确界定上至国家主席,下至种田的农民,都是劳动者。但并非所有的劳动者都是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对于何谓劳动法上的劳动者,至今没有任何劳动法律、法规给予明确界定,这不能不说是劳动立法中的一个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 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对何谓劳动法上的劳动者是这样说明的:“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只要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适用劳动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不适用劳动法。”上述两个与劳动者概念有关的最新的劳动立法对劳动者的界定标准并不十分明确,这是一个很致命的立法缺陷:它使我们的司法机关无所适从,也为司法腐败者提供了腐败的机会。比如农民工,根据上述两个与劳动者概念有关的最新的劳动立法规定来看,毫无疑问当属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原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更是已经将进城务工的农民排除在不适用劳动法范围之外,也即进城务工的农民当然适用劳动法。可是为什么最高人民法院还要就农民工是否适用劳动法的问题而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函咨询呢?原劳动部劳办发(1996 )215 号劳动部办公厅关于临时工的用工形式是否存在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明确指出:“劳动法实施后,所有用人单位与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在用人单位各类职工享有的权利是一样的。因此过去意义上相对于正式工而言的临时工已经不复存在。用人单位在临时性岗位上用工,可以在劳动合同期限上有所区别。”原劳动部劳办发(1996)238 号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临时工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进一步指出临时工的提法已经不复存在的同时,又规定:“用人单位如在临时性岗位上用工,应当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依法为其建立各种社会保险,使其享有有关的福利待遇。”也就是说,劳动部的上述复函均明确地指出,从劳动法实施以后,已经没有固定工、临时工或者正式工、非正式工之称谓,一律统称为劳动者。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用工制度象征的固定工、临时工或者正式工、季节工这样的法律名词或者法律概念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 2003年 12月 31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用于指导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 5条第 3款、第 20条第 2款却仍然在使用农民工、季节工、临时工这样已经成为历史的“法律名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03年 3月 20日致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农民工适用劳动法律有关问题的复函(劳社厅函2003180 号),更是说明就是连我们的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农民工是否属于劳动法上的劳动者都无法确定。2003年 11月 22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394 号)是专门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一个文件。这个文件的法律依据本应当是劳动法等劳动法律、法规,但是在该文件中却只字未提到要通过严格执行劳动法来解决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问题。这说明国务院也是将农民工排除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外,认为在建设工地上为中国城市建设正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不是劳动法上的劳动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3年 9月 30日颁布的文件关于切实解决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 (劳社部发200327 号),是一份从头至尾的精神就是为了响应国务院的国办发200394 号通知而制定的这么一个文件,而不是为了严格贯彻执行劳动法而制定的一份文件。如果不是国务院重视并亲自过问建设领域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话(拖欠劳动者工资居然还要惊动国务院亲自过问,真不知道中央政府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到底有何作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制定这么一个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文件吗?就是这样的一个文件,同样将农民工排除在劳动法保护范围之外,认为在建设工地上为中国城市建设正在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不是劳动法上的劳动者,所以该文件是依据国务院的国办发200394 号通知要求基层劳动部门参与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要求基层劳动部门依据劳动法来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在这里,笔者不仅要问:中国的劳动法有何用?难道连国务院的一个国办发200394 号通知都不如吗?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执法依据到底是什么?。劳社部发200327 号的这个通知,与前述的劳办发 (1996 )215 号劳动部办公厅关于临时工的用工形式是否存在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劳办发(1996)238 号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临时工等问题的请示的复函两份复函在对劳动者概念的理解上是自相矛盾的。作为主管劳动的一个部门,对劳动法上的劳动者的概念的理解与解释尚且自相矛盾,由此可见,劳动立法忽视对劳动者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多么严重的缺陷。2、劳动法立法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虽然劳动法第 16条规定了“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同时第 19条规定了“ 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但是对于用人单位拒绝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时用人单位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却没有明确规定。由此造成了这两条法律规定的形同虚设的局面。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既然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用人单位为什么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呢?难道是让劳动者拿着一纸劳动合同去法院起诉自己不成?在前述吴义清案中,由于劳动者没有与施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法院以劳动者与包工头之间建立的为一般雇佣劳动关系为由而驳回了劳动者的诉讼请求,从而使真正的用人单位逃脱了劳动法上的工伤赔偿责任。在此案中,用人单位就是因为没有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不仅不用为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而且还因此而非法获益。前述“肯德基辞退 11年老员工 拒不承认存在劳动关系”一案中的真正的用人单位肯德基公司也是因为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而非法获益,并且无需承担任何劳动法上的法律责任。在单位就业人员中,特别是建筑业、餐饮服务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为 40左右。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 30左右(18)。 为什么劳动法施行的时间越长,劳动合同签订率越低?其原因就是因为劳动立法存在缺陷,使用人单位尝到了不签劳动合同的好处既可以通过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来降低成本,又无需为此而承担劳动法上的法律责任,而一旦签订了劳动合同,则用人单位需依法履行其劳动法上义务,依法支付劳动者社会保险等劳动权益成本。劳动合同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文在分析上述现象后一针见血地指出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因:一是受降低用工成本的驱动,为逃避缴纳社会保险和支付解雇成本的法律责任;二是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责任条款滞后,现行法律没有对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规定有力的处罚措施(19)。3、劳动仲裁程序设置的不合理劳动法第七十九条 规定了“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关于劳动仲裁委员会逾期不作出仲裁裁决或者作出不予受理通知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否受理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精神,劳动争议案件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是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劳动立法所确立的劳动仲裁为诉讼必经的前置程序,存在着非常重大的缺陷:民事诉讼法确定民事案件实行二审终审制,劳动立法却规定劳动争议案件必须经过劳动仲裁,实际上等于规定了劳动争议类的民事案件实行三审终审制。于是与其它非劳动争议类的民事案件相比,劳动争议类的民事案件多了一级审理程序。也就是说,劳动法79 条在实质上已经篡改了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民事案件二审终审制的基本原则。这一规定有无法理依据在劳动立法时未予以说明,值得商榷。对于劳动法第 79条所设计的劳动仲裁的前置程序是否具有法理依据这个问题暂且不论,劳动立法中所设置的这一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尚存在以下 6大缺陷:(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性质与法律地位不明确。劳动法第 81条 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 根据本条规定,我们很难看得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或者单位。首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吗?很明显它不是的。原劳动部1993年颁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 3条规定“地方各级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为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第五条同时规定“未成立仲裁委员会的地方政府应按规定成立仲裁委员会”。根据这些规定,既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由政府组织成立的,那么当然听命于政府,这就使得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更加类似于由政府所设立的这么一个下属机构,很明显与国家的审判机关相区别,明显不属于国家的审判机关。其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类似于商事仲裁机构那样的民间组织吗?也不是的,因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主任是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是法定的,不是由当事人选的,而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同样是虚设的,而且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 6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仲裁委员会向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很显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也不是独立的一个民间机构。第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劳动行政部门的一个内设行政机构吗?很显然也不是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 2条规定“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根据本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既然是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那它当然就不应当是地方政府的内设机构,更不应当是劳动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到此为止,我们仍然不能明白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劳动立法对此并未予以明确界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严重的缺陷。 (2)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庭的仲裁员的来源、仲裁员的标准与素质要求不明确。首先,从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庭的仲裁员的来源看,劳动立法规定的极不科学。劳动法第 81条 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 7条规定“仲裁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一)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二)工会的代表;(三)政府指定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代表”。劳动法第 81条的规定,公然将用人单位的代表(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七条中的“政府指定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代表”)作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劳动者权利屡遭侵害的特定大背景下,自然会使人们对其能否公正仲裁产生怀疑。劳动行政部门的国家公务员也不能作为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成员,因为国家公务员是行使国家职权的人员,这就注定他们只能是行政人员,而不能是参加非职权活动居中裁判的仲裁人员(20)。 至于中国的工会,其工会组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企业中的工会众所周知几乎就是企业中的一个部门,听命于企业,其代表又有何作为? 用人单位代表,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 7条的规定是由政府部门的经贸委的人员担任,但是现在经贸会作为政府的一个内设机构已经被撤销了,劳动法第 81条的规定我们又该如何执行呢?让处于争议中的用人单位指派一名代表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吗?无庸赘述,这明显是不可行的。即使是如此不合理、不科学的规定也仍然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以铜陵市为例,据笔者了解,一县三区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虽然都挂牌了,但至目前为止这三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却没有劳动仲裁员,铜陵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目前也只有两名劳动仲裁员。其次,从选任劳动仲裁员的的标准看,劳动立法的规定同样极不科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织规则第 16条规定“裁员应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