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_第1页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_第2页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_第3页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_第4页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学院:年纪:专业:姓名:学号:序号:2014 年 6 月 9 日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传说中的皇帝时代至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学不断积累、沉淀,汇集了所有炎黄子孙的经验和智慧,绽放出人类文明史上无与伦比的美丽。在这其中,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特点,成为世界最美的艺术之一。本文通过简要的说明来探究中国书法艺术之美。关键词 中国书法 艺术美 力量美 线条中国书法的美是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和表现个性的美。中国书法之美,源于中国汉字之美。汉字和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汉字因书法而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而书法和汉字之美,又都根源于自然之美。从距今 3000 多年的甲骨文到如今为我们打印方便而普遍使用的宋体字,汉字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变化,这期间中国书法艺术也随之进步升华着。隶书之美。古人隶势有云:“或穹隆恢廓,或栉比针列,或砥平绳直,或蜒胶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簴设张,庭燎飞烟。崭岩嵯,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增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诡,不可胜原。 ”所以,隶书之美,是厚重凝聚、庄严典雅的宁静之美。它给人的是肃穆敬仰之感,庄严厚重之情。篆书之美。蔡邕篆势有云:“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缊;扬波振,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凌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员;若行若飞,跂跂翾翾。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不可胜原。 ”所以,篆书之美,是奇正相生、逶迤盘旋的活力之美。它给人变幻不定之感,探索创新之情。楷书之美。古人字势有云:“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 ”真书之美,是正大光明、仪态万方的包容之美。它给人的是典雅大方之感,清新自然之情。除此之外,中国书法还包含其他多种多样的字体及表达形式,经过漫长的岁月饱经洗礼。中国,古老的历史,深邃的的传统。自近代西方人目光关注东方以来,她被视为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国度,其文化艺术的辉煌博大使人惊讶,振奋不已。巴尔扎克曾热情洋溢地赞颂“中国艺术有一种无边无涯的富饶性”,根植于这片“特别的东方”的哲学的文学美学沃土的书法艺术乃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品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它是璀璨夺目又至为重要的一环。毕加索也曾说过:“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这位现代艺术大师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憧憬与向往是坦诚的。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文房四宝为工具,根据汉字的造型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段,运用毛笔的书写来完成的,它是线条艺术,却不是一般的单纯线条,而是具有绘画性质的线条。即他是由千姿百态以及变化莫测的线条组合来传递书写主体喜怒哀乐复杂的情感。因此它既是具体的造型艺术,又是抽象的表象艺术,尺寸的天地可以游心万仞。兼之中国的书法以白底,黑字,红印为标准形式,色谱黑白对比,色调冷暖映称,明快又强烈,线条艺术之美在这和谐对立之中产生了慑人的魅力;风情万种的造型,音乐舞蹈的节律,诗情画意的韵味。书法能够成为艺术取决于线条,而毛笔对书写者的动作力量的敏感性所带来的另一结果是,它毫无遮掩地体现了书写者的技巧,才能乃至某种习惯,反映出书写者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当历史公正的淘汰了拙劣的书法技巧,保留,总结,发展,丰富了历代书家创造,积累的优秀的书法技巧时,书法所特有的技法便诞生了。毛笔,正因其书写技巧的丰富,才有了相对严格,恒定的用笔之“法”的体系。“法”是沟通书法艺术的视觉形象与其内在的生命运动形象之间的桥梁。只有在掌握理解了“法”以后,才能在心理上对书法的微妙的一转一折一按等有规律的连续运动过程产生呼应,从而使欣赏者对创造者书写时的生命运动发生心领神会的感应。倘若没有“法”这种过程就是一种无规律的不可共同把握的存在,这种感应就不可能发生。这也许就是“笔法”的意义所在。王羲之兰亭集序从古人对笔法技巧的日趋注意,乃至呕心沥血,为之整理的大统的侧重之中,我们发现了书法中对线条地位的重视与日俱增。从笔法技巧简单的摘取根本一端的执笔而言,则是从无意识到逐渐有意识的斜管方式又到五指执笔法,我们发现了书法线条美在自身技法上的日趋成熟。有了理论上的中,侧,藏,露诸锋之争与方折圆转之类的区别,书法的笔法体系才赖此成立,书法的线条美才赖此得现。书法之中的力量感的含义,是一种技巧性的含义,即质的含义,而不是比重即量的含义,我们在写字时每讲究笔力,这个力已包括了从人的发力到手指在到笔杆在下注到笔毫,是一个力的传导过程,而不是呈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传导环节都又能由于技术上的不足而使笔力在前半段遭到失败,因此,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力,而在于力的运动过程,力在每个环节之中的关系处理。而从笔杆下注到笔毫的力的传导,在第二个过程中便开始它的呈现,笔毫的运行与动作,笔锋的走向,墨的枯湿处理,笔毛与纸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形状,这些便是笔力为展示其根本魅力所必须所研究的课题。而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我们看到了线条美的一种表现:力量美。在平面的一画中有墨色的淡浅之分,而且浓正好处在画的正中心,这便是一种视觉上的立体。强调线条要具有立体感,既然这是君子所为古代士大夫层中的一分子,当然也对此辄心向往之。这是一种统一的观念形态。大智若愚,大象无形之类的规律总结,都是与深藏与含蓄,当然包括厚度即反对浅薄轻浮的“君子藏器”的伦理观念相表里的。这也是书法中讲线条厚度,将立体感的审美倾向在哲学观,世界观中的潜在依据。同时,宣纸的渗化给书法带来美妙的效果。笔触的痕迹、力量的倾注,水分的运用,枯湿浓淡的变化都必须依靠渗化。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效,就是渗化可以使笔画圆浑 2 而不抛筋露骨、剑拔弩张。这一点与书法线条立体感有直接的关系。不管是浓墨还是淡墨,一笔下去,在线条两边缘总会出现一些略微外渗的痕迹,笔与笔之间的交叉,用笔的动作与节奏,依靠这种渗化可以消除一些筋骨外露的“火气”,从而使笔画的钩连组合与起止运行更为浑然天成。它导致这样一种神秘的结果:线条间仿佛增加了一层薄薄的衣纱,丰富、饱满、含蓄,有厚度,具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美。筋骨外露的现象,一则通过书法家肋、腕、指的工功夫,另则也依靠宣纸渗化墨的功能,得到削弱与改造。很显然,渗化的宣纸是有助于线条立体感的增强的。总之,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审美特征,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华夏审美的心灵世界。并以其特例独行、源源流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自殷商以来风格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书法开始向现代转型,出现了新的艺术气象和审美范式。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展示出历代书家空灵的艺术趣味和精神人格价值。正是书法艺术这一独特的魅力,使之在众多东方艺术门类之中,成为最集中最精妙的体现了东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