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中的曲折路程_第1页
浅谈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中的曲折路程_第2页
浅谈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中的曲折路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中的曲折路程一、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不断完善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1978 年以前,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 。高度集中的经济列车在运行了 20 多年后,终于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陷入了空前的泥潭。从 1958年到 1978 年,20 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 4 元,农民则不到 2.6 元,全社会的物资全面紧缺,企业活力荡然无存。然而,经过 改革的初始、试点和探索阶段(19781991)到确立目标模式和基本框架阶段(19922001)再到 2003 年至今的以完善为主题的改革开放新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首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然后,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 1952 年的 679 亿元上升到 2006 年的 209407 亿元,年均递增 7.9%。其中 19792006 年年均增长 9.6%,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世界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最近 30 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 GDP 以每年接近于 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 2 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 2001 年的 4.2%提高到 2005 年的 5.0%。人均 GDP 则由 1978 年的 257 元提高到 2006 年的 15930 元。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解放初期,我国没有一种农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工业更弱。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糖产量位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六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最后,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改革开放 30 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 6.7 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让我国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粮食、棉花、肉类、禽蛋等主要农产品,以及钢、煤、水泥、化肥等 210 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并成为电脑、移动电话等新兴电子产品和彩电、冰箱、汽车等现代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大国。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50 年只有 62 亿元,2008 年突破了 6 万亿元大关。外汇储备迅猛增长,2008 年底达到 1946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另外,科学发展让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科研机构面向市场、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提高,为经济建设解决了大量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除满足国内用户的需要外,还开始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神舟号”飞船试验飞行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步伐。 “神威”可缩放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科学发展让居有其屋,老有所养。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致力于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2005 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出击调控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得到好转。但对普通百姓而言,商品房价格仍然“高高在上” 。随着中央稳定住房价格政策的陆续实施,房地产市场将朝着遏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目标方向发展,投机性购房行为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会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与百姓对接。三、我国不断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科技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 1689 亿元,是 1980 年的 26.1 倍,年均增长达 13.4%。而且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再有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 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 6348 亿美元,是 1986 年的 111.3 倍(1986 年以前无该项统计) ;其中出口 3478 亿美元,进口 2870亿美元,分别是 1986 年的 484.4 倍和 57.6 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 1986 年的逆差 42.7亿美元到 2007 年顺差 608 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 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 28.6%,比 1986 年的 2.3%增加了26.3 个百分点。存在的问题:一、城乡差距拉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地区收入差距都在不断缩小。但从 1985 年以后两类收入差距又开始重新扩大。这种趋势积累到现在,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 0.45 的国际警戒线,贫富差距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古语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过大的贫富差距会让低收入人群产生不平衡心理,加之当前我国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因而极易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迅速,但应与之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 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 20 年来一直在下降。从理论上说,一个国家如果能建立可靠的、综合性的、长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那么就必然能降低预防性储蓄水平,并能保障较强消费需求,推动内需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财政已经完全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全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不能再采取修修补补的方式,必须痛下决心从全局解决这一事关中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发展经济学3 / 3战略性问题。三、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低技术模式带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由于资本投入可以轻松获取土地和劳动的好处,超额利润必然会使得各种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