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秋天综合备课资源整体把握蔡少军一、内容理解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绘出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别有一番情韵。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 。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写出了秋天的是宁静、悠远。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由景入情。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秋天本身就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迸发,再加上诗人在创作上讲究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在朗读的过程还可以体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练、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宜设计教学环节描绘秋天,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而把这些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可以设计第三个环节歌唱秋天,以春天在哪里为模本让学生改写诗歌秋天在哪里 ,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二、形式把握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何其芳在诗歌中追求着一种能引起读者感情震动的内在的节奏感和诗句本身的波动性,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游戏在渔船上” “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诗人在这样的秋天中所感到的明朗欣悦的内在情绪溶注在基本上以四节、三节为自然停顿的诗行中。每一节诗中自然节顿的对应使诗人在秋日里欢欣愉悦的情绪清晰地体现在节奏和谐而不死板的诗句中。这一首诗分为整齐的三节,诗人在每一节里都反复吟咏着秋天这一主题,颇似古诗词中一唱三叹的手法,形成了音乐般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句中自然地流转。秋天从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仿佛演奏着一曲关于秋天的深情的变奏曲。三、语言赏析诗歌的语言相对比较凝练,它往往通过组合的画面表现一些事物特征,我们在理解它时就必须对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1.在一幅画内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出言外之景;2.在画与画之间展开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组成一幅完整构图。 )a.建议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热情、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总结:诗人通过三组画向读者展现了秋天的特征,寄托了作者对秋天的理解;并且超出了一般人对秋天的惯性定义,独创出秋天的清幽的意境。b.优美语句赏析本诗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和谐而富有音乐性的抒情语言。1.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满披”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入手将秋天比作人,富有生命气息。 “满”写出露水之大之多,符合季节特点。2.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声音的传送原来只能听到,不能看到的,而“飘”字运用通感手法把听觉的声音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够成了一副清冷润泽的秋声图。3.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之所以称为“饱食”是因为镰刀收割过很多成熟的庄稼,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说明了秋天的硕果累累,让人联想到农民辛勤收割稻谷的丰收场面;“稻香” ,使人满口生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富的图画。4.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一词意味隽永,运用拟人修辞,本用来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抽象(秋天)的东西写得可见可感,创造出轻松、闲适的氛围。5.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冷雾”从触觉入手,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圆圆” ,好熟练的技术,好优美的弧线!渔家哪是在打鱼,分明是在创作秋天的艺术作品!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用拟人手法,虚实相生,使丰收具体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鱼儿在船上活蹦乱跳,打鱼的人们嬉戏热闹;其实渔人在渔船上打鱼,并不在乎收获多少,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人们内心的那份闲适、喜悦和无忧无虑。7.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满流”与“香与热” “笛孔”搭配,落笔于嗅觉和触觉,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引发人的多重联想。8.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 ,名词作动词,喻安详、奇妙之义。秋天是一个让人多思善感的季节,诗人不说牧羊女想什么或思念谁,反说秋天谁在牧羊女的眼睛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牧羊女的眼神,但我们可以想象出牧羊女的眼睛一定像秋天的晴空一样清纯明亮,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牧羊女静思默想时的神态。四、相关基础知识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 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 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 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 。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 1936 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 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 年与沙汀、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 、散文集星火集 。1944 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 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 1953 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 西苑集 关于写诗和读诗等。在何其芳的创作过程中,他的作品风格曾经历了数次转变,而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而何其芳写于 1932 年 9 月的诗作秋天较少被评论者论及,这可能与诗的题材有关。 秋天其实也自有它的独特之处。它有些游离于同时期诗作的爱情主题,也没有陷入同时期诗歌纤细哀婉的情调,甚至也走出了古典诗词中“悲秋”的主题,而是在对大自然秋景的细致描绘中,体现出诗人这一时期少有的欢欣愉悦的情绪。它在诗歌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和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依然镌刻着早期的何其芳式抒情艺术的深深烙印。整体把握蔡少军一、内容理解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绘出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别有一番情韵。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 。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写出了秋天的是宁静、悠远。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由景入情。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秋天本身就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迸发,再加上诗人在创作上讲究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在朗读的过程还可以体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练、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宜设计教学环节描绘秋天,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而把这些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可以设计第三个环节歌唱秋天,以春天在哪里为模本让学生改写诗歌秋天在哪里 ,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二、形式把握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何其芳在诗歌中追求着一种能引起读者感情震动的内在的节奏感和诗句本身的波动性,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游戏在渔船上” “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诗人在这样的秋天中所感到的明朗欣悦的内在情绪溶注在基本上以四节、三节为自然停顿的诗行中。每一节诗中自然节顿的对应使诗人在秋日里欢欣愉悦的情绪清晰地体现在节奏和谐而不死板的诗句中。这一首诗分为整齐的三节,诗人在每一节里都反复吟咏着秋天这一主题,颇似古诗词中一唱三叹的手法,形成了音乐般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句中自然地流转。秋天从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仿佛演奏着一曲关于秋天的深情的变奏曲。三、语言赏析诗歌的语言相对比较凝练,它往往通过组合的画面表现一些事物特征,我们在理解它时就必须对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1.在一幅画内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出言外之景;2.在画与画之间展开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组成一幅完整构图。 )a.建议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热情、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总结:诗人通过三组画向读者展现了秋天的特征,寄托了作者对秋天的理解;并且超出了一般人对秋天的惯性定义,独创出秋天的清幽的意境。b.优美语句赏析本诗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和谐而富有音乐性的抒情语言。1.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满披”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入手将秋天比作人,富有生命气息。 “满”写出露水之大之多,符合季节特点。2.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声音的传送原来只能听到,不能看到的,而“飘”字运用通感手法把听觉的声音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够成了一副清冷润泽的秋声图。3.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之所以称为“饱食”是因为镰刀收割过很多成熟的庄稼,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说明了秋天的硕果累累,让人联想到农民辛勤收割稻谷的丰收场面;“稻香” ,使人满口生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富的图画。4.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一词意味隽永,运用拟人修辞,本用来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抽象(秋天)的东西写得可见可感,创造出轻松、闲适的氛围。5.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冷雾”从触觉入手,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圆圆” ,好熟练的技术,好优美的弧线!渔家哪是在打鱼,分明是在创作秋天的艺术作品!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用拟人手法,虚实相生,使丰收具体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鱼儿在船上活蹦乱跳,打鱼的人们嬉戏热闹;其实渔人在渔船上打鱼,并不在乎收获多少,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人们内心的那份闲适、喜悦和无忧无虑。7.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满流”与“香与热” “笛孔”搭配,落笔于嗅觉和触觉,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引发人的多重联想。8.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 ,名词作动词,喻安详、奇妙之义。秋天是一个让人多思善感的季节,诗人不说牧羊女想什么或思念谁,反说秋天谁在牧羊女的眼睛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牧羊女的眼神,但我们可以想象出牧羊女的眼睛一定像秋天的晴空一样清纯明亮,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出牧羊女静思默想时的神态。四、相关基础知识何其芳(1912-1977),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人。1929 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预料,曾发表新诗。1931 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在京、沪的现代 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作品。其诗收入与卞之琳、李广田合集的汉园集 。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因而获 1936 年大公报的文艺奖金。1935 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执教。在现实影响下创作的还乡杂记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家乡和成都任教员,创办工作半月刊,发表了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诗文。1938 年与沙汀、卞之琳一起奔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这期间有诗集夜歌 、散文集星火集 。1944 年后两次被派往重庆,进行文化界的统一战线工作,任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写下不少散文、杂文和评论文章。1948 年调中央马列学院。从 1953 年起,长期领导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并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主要致力于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的组织工作,论著有关于现实主义 西苑集 关于写诗和读诗等。在何其芳的创作过程中,他的作品风格曾经历了数次转变,而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而何其芳写于 1932 年 9 月的诗作秋天较少被评论者论及,这可能与诗的题材有关。 秋天其实也自有它的独特之处。它有些游离于同时期诗作的爱情主题,也没有陷入同时期诗歌纤细哀婉的情调,甚至也走出了古典诗词中“悲秋”的主题,而是在对大自然秋景的细致描绘中,体现出诗人这一时期少有的欢欣愉悦的情绪。它在诗歌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和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依然镌刻着早期的何其芳式抒情艺术的深深烙印。整体把握蔡少军一、内容理解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绘出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别有一番情韵。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 。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写出了秋天的是宁静、悠远。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 。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由景入情。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秋天本身就是诗人真挚情感的迸发,再加上诗人在创作上讲究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内容配置音乐,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富有创造性的反复朗读之中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从而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在朗读的过程还可以体味、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练、形象且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情致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宜设计教学环节描绘秋天,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呈现出来的三幅画面,从而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而这一部分需要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里便有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而把这些图画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既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丰富了想象能力,使阅读进入一个创造性的高度。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可以设计第三个环节歌唱秋天,以春天在哪里为模本让学生改写诗歌秋天在哪里 ,这一步,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自主意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出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二、形式把握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不和谐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何其芳在诗歌中追求着一种能引起读者感情震动的内在的节奏感和诗句本身的波动性,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效果。在这首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游戏在渔船上” “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诗人在这样的秋天中所感到的明朗欣悦的内在情绪溶注在基本上以四节、三节为自然停顿的诗行中。每一节诗中自然节顿的对应使诗人在秋日里欢欣愉悦的情绪清晰地体现在节奏和谐而不死板的诗句中。这一首诗分为整齐的三节,诗人在每一节里都反复吟咏着秋天这一主题,颇似古诗词中一唱三叹的手法,形成了音乐般回环往复的旋律,在诗句中自然地流转。秋天从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再到牧羊女的眼眸里,仿佛演奏着一曲关于秋天的深情的变奏曲。三、语言赏析诗歌的语言相对比较凝练,它往往通过组合的画面表现一些事物特征,我们在理解它时就必须对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1.在一幅画内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出言外之景;2.在画与画之间展开联想和想象,使画面组成一幅完整构图。 )a.建议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象,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热情、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总结:诗人通过三组画向读者展现了秋天的特征,寄托了作者对秋天的理解;并且超出了一般人对秋天的惯性定义,独创出秋天的清幽的意境。b.优美语句赏析本诗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和谐而富有音乐性的抒情语言。1.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满披”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和视觉入手将秋天比作人,富有生命气息。 “满”写出露水之大之多,符合季节特点。2.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声音的传送原来只能听到,不能看到的,而“飘”字运用通感手法把听觉的声音视觉化,产生一种隐隐约约轻盈飘逸的意境,表现了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使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够成了一副清冷润泽的秋声图。3.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之所以称为“饱食”是因为镰刀收割过很多成熟的庄稼,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说明了秋天的硕果累累,让人联想到农民辛勤收割稻谷的丰收场面;“稻香” ,使人满口生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富的图画。4.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一词意味隽永,运用拟人修辞,本用来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抽象(秋天)的东西写得可见可感,创造出轻松、闲适的氛围。5.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冷雾”从触觉入手,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圆圆” ,好熟练的技术,好优美的弧线!渔家哪是在打鱼,分明是在创作秋天的艺术作品!6.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用拟人手法,虚实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安徽省肥东市高级中学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 1. 光的折射定律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4-教科版2004
-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中学2025-2026学年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 3.14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加油站安全培训教育内容课件
- 加油站安全培训体系课件
-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3单元 第4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华东师大版7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详解【综合卷】
- 物料输送及烟气净化工协作考核试卷及答案
- 重金属物料焙烧工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纺织企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 2025年秋新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四级预警汇报流程
- 教案2025秋形势与政策纪念抗战胜利坚定民族信念抗战胜利80周年
- 2025-2026人教版(2024)物理九年级全册教学进度表
-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校成绩分析报告
- 2025版房地产抵押按揭续贷合同
- 2025年秋季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
-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解析版)
- 2025年广东省高考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全套 第1-12章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育前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