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37T 3384—201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_第1页
DB 37T 3384—201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_第2页
DB 37T 3384—201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_第3页
DB 37T 3384—201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_第4页
DB 37T 3384—201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91.120.99P15DB 37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DB 37/T 3384201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Assessment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shelters2018 - 08 - 17 发布 2018 - 09 - 17 实施山 东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DB37/T 33842018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地震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地震局、青岛市地震局、淄博市地震局、潍坊市地震局、临沂市地震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博、陈传国、冯志泽、许丹、赵美松、韩冰、何斌、黄永华、汤永利。DB37/T 33842018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类别评定条件、评定规程。本标准适用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类别评定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21734-200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DB37/T 1006-200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37/T 2838-2016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与编码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包括:室内避难场所、应急避险场地和临时疏散点。DB37/T 2838-2016 定义3.13.2 室内避难场所 indoor shelter利用体育场馆、会展场所、学校校舍等公共建筑及人民防空工程,具有应急避难基本生活服务功能的安全场所。DB37/T 2838-2016 定义3.23.3 应急避险场地 emergency shelters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临时躲避或临时疏散集中的安全场地。DB37/T 2838-2016 定义3.34 分类DB37/T 3384201824.1 根据场址、设施配置和服务功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四类,由高类别到低类别依次为类、类、类和类。4.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符合 DB 37/T 2838-2016 中第 4 章的规定。5 评定条件5.1 基本条件5.1.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的安全性要求符合 GB 217342008 中 5.2 的规定,室内避难场所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应高于当地一般建筑。5.1.2 人均居住面积不小于 2.5 m2 。5.1.3 篷宿区内分区要求符合 GB 217342008 中 7.3 的规定。5.1.4 各类设施应考虑无障碍要求。5.1.5 室内避难场所通风条件有限的应增设通风设施。5.1.6 启用后的生活类设施设备和基本应急物资,可采用自我储备或第三方储备,并与相关单位建立储备、供应保障机制。5.1.7 应制订地震应急预案、平面图、服务范围和居民疏散路线图、日常运维管理制度。5.2 分类条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条件见附录A。6 评定6.1 评定机构成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类别评定机构,评定人员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6.2 评定准备6.2.1 评定机构应制订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类别评定办法或细则。6.2.2 受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申报材料后,审核申报材料并对场所进行初检。6.2.3 抽选专家,成立专家组。6.3 评定流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一般按照申报、评审、批复程序进行。6.3.1 申报申报材料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含:地理位置、场所背景、主要设备设施建设情况、服务能力保障情况、社会效益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类别评定申报表,见附录 B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震应急预案,包括:启动方案、疏散方案、安置方案等;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和居民疏散路线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日常运维管理制度;DB37/T 338420183应急物资自我储备清单,或利用第三方储备的应急物资及设施设备的相关材料;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自查表,见附录 C ;室内避难场所建筑物抗震设防证明材料;其他相关材料。6.3.2 评审专家评审采取听取汇报,包括:建设情况、功能介绍及社会服务等、现场检查、质询、答疑等方式进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表,详见附录 D 。6.3.3 批复对评审合格的进行批复,授予相应类别标志,见附录E 。7 其他同一场址有室内、室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申请评定时,按照有效面积最大的场所或者安置避难人员最多的场所确定。DB37/T 338420184A A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条件A.1 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条件见表A.1 。表 A.1 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条件序号 名称 分类条件1 面积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 10000 平方米;室内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7000 平方米。2 通达性 应有 4 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每条疏散道路间隔不小于 20 米。场所有效面积较大时,应根据需要相应增加疏散通道,疏散通道应设置无障碍坡道。3 应急帐篷设施 应配置应急帐篷或简易活动房屋,满足安置避难人员需要。4 应急医疗设施 应设置不少于 1 处固定医疗救护室,2 处临时医疗救护站。5 应急卫生防疫设施 应设置不少于 1 处固定卫生防疫点,2 处临时卫生防疫点。6 应急供水设施 应配置或设置市政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自备水井、水源地等三种以上供水方式;每个篷宿区供水点不少于 1 处,每 100 人应至少设置一个水龙头。7 饮用水设施 每个篷宿区饮水点设置不少于 1 处,每 250 人应至少设一个饮水处,可配置直接饮用水的净化设备,也可临时性配置桶装、瓶装饮用水。8 应急供电设施应配置或设置市政供电、太阳能、发电机、发电车等三种以上供电方式或设施,供配电线路敷设到避难场地各功能区,供电应满足应急指挥、应急通讯、应急医疗、应急照明、应急保障运行等设备的用电需要。9 排污系统设施 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污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排污管线应与市政排污管网联通或设立独立排污系统。10 应急厕所设施 应设置暗坑式或移动厕所,厕所排污管线与场所排污系统连接。厕所蹲位不宜少于安置避难人员的 2.0。11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 应配置垃圾转运设施,位置在下风口;每个篷宿区应按照 100 人 300 升垃圾的标准,设立移动式垃圾箱。12 标志设施应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合标志、图形符号、场所内道路及周边道路指示标志,主要出入口应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和居民疏散路线图等。13 应急消防设施 应配置消防栓等设施。每个篷宿区在醒目位置放置灭火器,数量不少于 2 个。14 应急物资储备库 应急物资储备库面积宜不小于 80 平方米。15 应急通讯设施 设置应急通讯网络设施,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16 应急指挥设施 应建设应急指挥中心,配置公共广播、监控、通讯等设施。17 应急停车场 选择场所内或周边安全位置设置应急车辆停车场。18 停机坪设施 应设置应急停机坪,应急停机坪直径应大于 50 米,应急停机坪周边的建(构)筑物限高应满足安全起降的要求,应急停机坪中心地面应印有醒目标志。19 洗浴设施 应设置洗浴点,可结合应急厕所增加洗浴功能或设立移动式洗浴设施。20 电子查询设施 场所醒目位置宜设置电子查询系统,介绍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设施和相关信息等,方便安置人员了解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总体情况。DB37/T 338420185A.2 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条件见表A.2 。表 A.2 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条件序号 名称 分类条件1 面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 5000 平方米;室内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 5000平方米。2 通达性应有 3 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每条疏散道路间隔不小于 20 米,疏散通道应设置无障碍坡道。3 应急帐篷设施 应配置应急帐篷或简易活动房屋,满足安置避难人员需要。4 应急医疗设施 应设置 1 处固定医疗救护室,1 处临时医疗救护站。5 应急卫生防疫设施 应设置 2 处临时卫生防疫点。6 应急供水设施应配置或设置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自备水井、水源地等两种以上供水方式;每个篷宿区供水点不少于 1 处,每 100 人应至少设置一个水龙头。7 饮用水设施每个篷宿区饮水点设置不少于 1 处,每 250 人应至少设一个饮水处,可配置直接饮用水的净化设备,也可临时性配置桶装、瓶装饮用水。8 应急供电设施应配置或设置市政供电、太阳能、发电机、发电车等两种以上供电方式或设施,供配电线路敷设预留到避难场地各功能区,供电应满足应急指挥、应急通讯、应急医疗、应急照明、应急保障运行等设备的用电需要。9 排污系统设施应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污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排污管线应与市政排污管网联通或设立独立排污系统。10 应急厕所设施应设置暗坑式或移动厕所,厕所蹲位不宜少于安置避难人员的 20;厕所排污管线与场所排污系统连接。11 应急垃圾设施应配置垃圾转运设施,位置在下风口;每个篷宿区应按照 100 人 300 升垃圾的标准,设立移动式垃圾箱。12 标志设施应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合标志、图形符号、场所内道路及周边道路指示标志,主要出入口应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和居民疏散路线图等。13 应急消防设施 应配置消防设施,每个篷宿区在醒目位置放置灭火器,数量不少于 2 个。14 应急物资储备库 应急物资储备库面积宜不小于 60 平方米。15 应急通讯设施 设置应急通讯网络设施,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16 应急指挥设施 应建设应急指挥中心,配置公共广播、监控、通讯等设施。DB37/T 338420186A.3 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条件见表A.3 。表 A.3 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条件序号 名称 分类条件1 面积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 3000 平方米;室内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 3000平方米。2 通达性 应有 2 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疏散通道应设置无障碍坡道。3 应急帐篷设施 应配置应急帐篷或简易活动房屋,满足安置避难人员需要。4 应急医疗设施 应设置至少 1 处临时医疗救护站。5 应急卫生防疫设施 应设置至少 1 处临时卫生防疫点。6 应急供水设施应设置至少 1 种供水方式,每个篷宿区供水点不少于 1 处,每 100 人应至少设置一个水龙头。7 饮用水设施 可配置直接饮用水的净化设备,也可临时性配置桶装、瓶装饮用水。8 应急供电设施应有市政供电或其他供电设施,满足应急通讯、应急医疗、应急照明等设备的用电需要。9 排污系统设施 应设置排污管线,排污管线应与市政排污管网联通。10 应急厕所设施 应设置厕所,厕所管道与排污管线联通。11 应急垃圾设施应设置垃圾设施或垃圾箱,位置在下风口,每个篷宿区应按照 100 人 300 升垃圾的标准,设立移动式垃圾箱。12 标志设施应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合标志、图形符号、场所内道路指示标志,出入口宜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13 应急消防设施 应在醒目位置放置灭火器,数量不少于 2 个。A.4 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条件见表A.4 。表 A.4 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条件序号 名称 分类条件1 面积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有效面积不小于 1000 平方米。2 通达性 应有 2 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通道。3 标志设施 可设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组合标志、图形符号。DB37/T 338420187B B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类别评定申报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名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址申报类别类 类类 类类型室外型室内型总面积(m 2) 有效面积(m 2)居住面积(m 2):               (其中室内居住面积:              )安置避难人员总数:              (其中室内安置避难人员数量:           )产权单位 管理单位建成时间 目前用途联系人 联系电话简要情况申请单位或部门(盖章)年  月  日推荐单位意见(盖章)年  月  日评定机构意见(盖章)年  月  日DB37/T 338420188C C附 录 C(资料性附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自查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名称类别 类 类类 类 场址类型 室外型室内型基本条件通达性 道路:    条应急帐篷设施 帐篷:    顶 储备方式:自储,代储应急医疗设施 固定:    处 临时:    处 储备方式:自储,代储应急卫生防疫设施 固定:    处 临时:    处 储备方式:自储,代储应急供水设施供水方式:市政供水  供水车  蓄水池  自备水井  水源地  其他供水点:    处 水龙头:    处饮用水设施 净水方式:净化设备直接饮用水  桶装、瓶装饮用水  其他 饮水处:    处应急供电设施 供电方式:市政供电  太阳能  发电机  发电车  其他排污系统设施 应急排污系统与市政管网联通应急厕所设施 固定式:    位 暗坑式:    位 移动式:    位 其他排污系统与市政排污管网联通 独立排污系统应急垃圾设施 垃圾转运设施    处 移动式垃圾箱:    个标志设施 组合标志  图形符号  场内道路指示标志  周边道路指示标志 平面图  服务范围和疏散路线图应急消防设施 消防栓:    处 灭火器:    个 储备方式:自储,代储应急物资储备 储备库面积:    平方米 物资储备方式:自储,代储应急通讯设施 无线通讯网络  无线通信网络全覆盖应急指挥设施 广播  监控  通讯  视频大屏  其他应急停车场 应急停车位:    个停机坪设施 停机坪   停机坪标志洗浴设施 洗浴点 固定 临时 移动 其他电子查询设施 触摸屏  电子屏幕  其他预案与制度 应急预案 运维制度补充说明自查意见 (盖章)年  月  日DB37/T 338420189D D附 录 D(规范性附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名称序号 评定内容 现状 说明1 类别评定申报表 有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