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_第1页
医学ppt课件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_第2页
医学ppt课件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_第3页
医学ppt课件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_第4页
医学ppt课件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Chap 4 microbial Nutrition and medium n 营养 (或营养作用 nutrition) : 是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摄取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 量和物质,以满足其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生理功能。 n 营养物 (或营养 nutrient) : 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常常还包括光能这种非常 规物质形式的能源在内。 营养物提供生命活动的结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 物质和良好的生理环境。 营养和营养物 第一节、微生物的六种营养要素 n 微生物细胞的元素组成 n 主要元素 (以大肠杆菌为例 %) C( 50)、 N( 14)、 O( 20)、 H( 8)、 S( 1)、 P( 3)、 K( 1)、 Ca(0.5)、 Mg(0.5)、 Fe(0.2) n 微量元素 ( 需要量 10-4mol/L以下) Zn、 Mn、 Na( 1)、 Cl( 0.5)、 Mo、 Se、 Co 、 Cu、 W、 Ni、 B 由这些元素再组成化合物。其中 C/N一般是 5:1。 元素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 上述元素主要以水、有机物、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 1有机物:蛋白质、糖、脂类、核酸、维生素及其降解产物。 2无机物: 1)参与有机物组成; 2)单独存在于细胞质内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 3、水:约占细胞总重 70% 90%,以游离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 游离水:干重法可测得; 结合水:不易蒸发、不冻结、也不能渗透 , 占水总量的 17%28% 。 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含量的变化 主要成分 细 菌 酵母菌 霉菌 水分 7585 7080 8590 (占 细 胞 鲜 重的 %) 蛋白 质 5080 3275 1415 占 细 碳水化合物 1228 2763 740 胞 干 脂肪 520 215 440 重 的 核酸 1020 6 8 1 % 无机 盐 230 3.87 612 此组成可因菌种的种类、菌龄、培养基组成、培养条 件、分析方法等而有所不同 。 元素 细 菌 酵母菌 霉菌 碳 50 49.8 47.9 氮 15 12.4 5.2 氢 8 6.7 6.7 氧 20 31.1 40.2 磷 3 硫 1 微生物细胞中几种主要元素的含量(干重) 微生物细胞干物质中矿质元素含量 灰分元素 固氮菌 酵母菌 霉菌 P2O5 SO3 K2O Na2O MgO CaO Fe2O3 SiO2 CuO 4.95 0.29 2.41 0.07 0.82 0.89 0.08 - - 3.54 0.039 2.34 - 0.428 0.383 0.035 0.093 - 4.85 0.11 2.81 1.12 0.38 0.19 0.16 0.04 - 一、 碳源 Carbon Source 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称为碳源。 分无机碳源与有机碳源两大类。 凡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叫 异养微生物 。 凡能利用无机碳源的微生物叫 自养微生物 。 传统种类:糖类(单糖,饴糖) 淀粉(玉米粉、山芋粉、野生植物淀粉等) 麸皮 各种米糠等 代粮发酵:纤维素、石油、 CO2、 H2 类 型 元素水平 化合物水平 培养基原料水平 有 机 碳 CHON X 复 杂 蛋白 质 、核酸等 牛肉膏、蛋白 胨 、花生 饼 粉等 CHON 多数氨基酸、 简单 蛋 白 质 等 一般氨基酸、明胶等 CHO 糖、有机酸、醇、脂 类 等 葡萄糖、蔗糖、各种淀粉 、糖蜜等 CH 烃类 天然气、石油及其不同 馏 份、石蜡油等 无 机 碳 C(?) CO CO2 CO2 COX NaHCO3 NaHCO3、 CaCO3、 等 微生物的碳源谱 糖 类 :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淀粉,半乳糖,乳糖,甘露糖, 纤维 二糖, 纤维 素,半 纤维 素,甲壳素,木 质 素,等 有机酸 : 乳酸, 柠 檬酸,延胡索酸,低 级 脂肪酸,高 级 脂肪酸,氨基 酸,等 醇 类 : 乙醇,等 脂 类 : 脂肪,磷脂,等 烃类 : 天然气,石油,石油 馏 分,石蜡油 ,等 CO2 碳酸 盐 : NaHCO3, CaCO3,白垩,等 其他 : 芳香族化合物, 氰 化物,蛋白 质 , 肽 ,核酸 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 (化合物分类 ) 异养微生物的常用碳源 n 糖类是最广泛利用的碳源,其次醇类、有机酸类、 脂类。 n 在糖中,葡萄糖、果糖好于甘露糖、半乳糖;已糖 好于戊糖;单糖好于多糖;纯多糖优于杂多糖(淀 粉最好)。 n 一般不把蛋白质(含氨基酸)和核酸类物质作碳源 。 n 对异养微生物来说,碳源是一种双功能营养物,同 时作能源。 凡能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氮元素的营养源。也 可分为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如硝酸盐)。 一般地说,异养微生物对氮源的利用顺序是: “ NCH O” 或 “ NCH OXO” 类优于 “ NH” 类,更 优于 “ NO” 类,而不易利用的则是 N2。 n 氨基酸自养型生物 :不需要利用氨基酸作氮源的生物; (绿色植物和很多微生物) n 氨基酸异养型生物 :凡需要从外界摄取现成的氨基酸作 氮源的生物。(动物和大量异养型生物) 二 、氮源 nitrogen Source 类 型 元素水平 化合物水平 培养基原料水平 有 机 氮 NCHOX 复 杂 蛋白 质 、核酸等 牛肉膏、酵母膏、 饼 粕粉、蚕蛹粉等 NCHO 尿素、一般氨基酸、 简单 蛋 白 质 等 尿素、蛋白 胨 、明胶 等 无 机 氮 NH NH3、 铵盐 等 (NH4)2SO4等 NO 硝酸 盐 等 KNO3等 N N2 空气 微生物的氮源谱 有机氮源:蛋白胨、黄豆粉、玉米浆 无机氮源: NH4NO3、 (NH4)2SO4 气态氮源:大气 N2 生理酸性盐和生理碱性盐生理酸性盐和生理碱性盐 (NH4)2SO4 2NH4+ + SO42- 入胞 pH K+( Na+) + NO3- 入胞 pH KNO3 NaNO3 NH4NO3 NH4+(先入胞 )+ NO3-(后入胞 ) 硝酸盐 NO3 NH4+ 蛋白氮必须通过水解之后降解成胨、肽、氨基酸等才能被 机体利用,这种氮源叫迟效氮源。 无机氮源或以蛋白质降解产物形式存在的有机氮源可以直接 被菌体吸收利用,这种氮源叫做速效氮源。 速效氮源,通常有利于机体的生长,迟效氮源有利于代谢产 物的形成。 铵 盐 氨基酸 入胞 细胞物质 蛋白胨 豆 饼 蚕蛹粉 分解 入胞 细胞物质 诱导酶 诱导酶 三、 能源 energy Source 能源 :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 量来源的营养源。 能源谱 : 生长因子: 是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不能用简单的碳 源或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它的需要量一般很少。 作用 :辅酶或酶活化所需。 培养基中生长因子来源 : 酵母膏、玉米浆、麦芽汁等。 它与碳源、氮源、能源不同,并非任何一种微生物都须从外 界吸收。根据微生物与生长因子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为以下几类 : 1 .生长因子自养型 :多数真菌、防线菌和不少细菌; 2 .生长因子异养型 :乳酸菌、动物致病菌、支原体; 3 .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型 :其代谢活动会分泌出大量维生素等生长因 子。如:阿舒假囊酵母产 VB2。 四 、生长因子 growth factor 若干细菌所需要的维生素 维生素 微生物的种 硫胺素 (B1) Bacillus anthracis(炭疽芽孢杆菌 ) 核黄素 (B2) Clostridium tetani(破伤风梭菌 ) 烟酸 (B5) Brucella abortus(流产布鲁氏杆菌 ) 吡哆酸 (B6) Lactobacillus spp.(各种乳酸杆菌 ) 生物素 (B7) 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肠膜状明串珠菌 ) 泛酸 (B3) Proteus morganii(摩氏变形杆菌 ) 叶酸 (B9) Leuconostoc dextranicum(葡聚糖明串珠菌 ) 钴胺酸 (B12) Lactobacillus spp. 维生素 K Bacteroides melaninogenicus(产黑素拟杆菌 )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维生素 转移的对象 代谢功能 硫胺素 (B1) 乙醛基 焦磷酸硫胺素是脱羧酶、转醛酶 、转酮酶的辅基,与 酮酸的 氧化脱羧和酮基转移有关 吡哆醇 (B6) 氨基 磷酸吡哆醛是氨基酸消旋酶、转 氨酶与脱羧酶的辅基,参与氨基 酸的消旋、脱羧和转氨 叶酸 甲基 即辅酶 F(四氢叶酸 ),参与一碳基 的转移,与合成嘌呤、嘧啶、核 甘酸、丝氨酸和甲硫氨酸有关 维生素 B12 羧基,甲基 钴酰胺辅酶,参与一碳基的转移 ,与甲硫氨酸和胸苷酸有关 无机盐 : 除碳、氮外的微生物需要的其他无机元素。 在配制培养基时,因天然成分、水、试剂中 含有,对有些需要量少的元素不需另加。 培养基中常加 K2HPO4、 MgSO4、 FeSO4等 。 五、无机盐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 无机盐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一般功能 特殊功能 细胞内一般分子成分 (P、 S、 Ca、 Mg、 Fe等 ) 生理调节物质 渗透压的维持 (Na+等 ) 酶的激活剂 (Mg2+等 ) pH的稳定 化能自养菌的能源 (S、 Fe2+、 NH4+、 MO2-等 ) 无氧呼吸时的氢受体 (NO3-、 SO42-等 ) 酶的激活剂 (Cu2+、 Mn2+、 Zn2+等 ) 特殊分子结构成分 (Co、 Mo等 ) 无机元素的来源和功能 六、水 1.几种生物的游离水含量: 人 : 60%; 海蛰 : 96%; 微生物 : 孢子 : 霉菌孢子 : 39%; 细菌孢子 :皮层 70%,核心 30%; 营养体 : 细菌 : 80%; 酵母菌 : 75%; 霉菌 : 85%。 2.水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n 原生质的重要组分; n 优良溶剂;(物质进出细胞) n 维持大分子结构的稳定; n 参与生化反应; n 重要的物理性质:如高比热;高汽化热; 高沸点;冰的密度小于水等,保证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微生物对水的需要程度(水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常用环境(或 基质)中的 水活度值( water activity, w) 表示。所谓 w就是水 的有效浓度。 定义: 水活度为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溶液的蒸汽压(材料上部 蒸气相中 水浓度)与纯水的蒸汽压(即纯水上部蒸气相中水浓度) 之比, 即: w=/ o 表示溶液的蒸汽压 o表示纯水的蒸汽压 在 w为 0.600.99的环境条件均有微生物生长,但对某种微生物而 言,它对 w的要求是一定的,微生物对水的需求有相当的变化程度 。即微生物不同,其 生长的最适 w亦不同。 水活度值 几类微生物生长最适 w 微生物 w 一般细菌 0.91 酵母菌 0.88 霉菌 0.80 噬盐细菌 0.70 噬盐真菌 0.65 嗜高渗酵母 0.60 为了表示微生物生长与水的关系,有时也常用 相对湿度( RH) 的概念 ( w 100= RH );通常也用测定蒸气相中相对湿度的方法得知溶液 或物质的水活度。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n 营养类型是按能源和氢供体来划分,也可以按能源和基本碳源来 分。(两种划分极少数情况下不一致) n 以下四大类型微生物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生长 时,往往可以互相转变。 以 C02作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并利用光能,以无机物如 硫化氢、硫代硫酸钠或其他无机硫化物作为供氢体将 CO2还原成 细胞物质,同时产生元素硫 光能 CO2 H2S CH2O+2S+H2O 光合色素 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包括蓝细菌(含叶绿素)、红硫细菌和 绿硫细菌等少数微生物(含细菌叶绿素),由于含有光合色素 ,因而能使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ATP),供机体直接利用。 1、光能自养型微生物 2、化能自养型微生物 以 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 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 ,,利用电子供体 如氢气、硫化氢、二价铁离子或亚硝酸盐等使 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这类微生物主要有硫化细菌、硝化细菌、 氢细菌与铁细菌。它们在自然界物质转换过程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光能异养型微生物 以 CO2为主要碳源或唯一碳源,以有机物(如异丙醇) 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 CO2还原成细胞物质,红螺菌属中 的一些细菌属于此种营养类型。 光能 2(H3C)2CHOH+CO2 CH3COCH3+CH2O+H2O 光合色素 光能异养型细菌在生长时大多数采要外源的生长因子。 4、化能异养型微生物 多数微生物属于化能异养型,其生长所需要能量和碳源 通常来自同一种有机物。 根据化能异养型微生物利用有机物的特性,又可以将其 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腐生型微生物:利用无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为生长的碳源。 寄生型微生物:寄生在生活的细胞内,从寄生体内获得生长 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存在于寄生与腐生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微生物,称为兼 性腐生型或兼性寄生型。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细胞膜是控制营养物进入和代谢产物排出的主要 屏障。细胞膜以四种方式控制物质的运送。 一、 单纯扩散 ( Simple diffusion) 又称被动运送( passive transport), 以通过物 理扩散方式让许多水分子,非电离分子尤其是亲脂性 的分子被动通过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运送的物质有 : O2、 CO2、 醇和某些氨基酸分子。 特点: 1. 高浓度向低浓度; 2. 不消耗能量; 3. 不需要载体; 4. 非特异性。 简单扩散(被动扩散) 二、促进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在溶质的运送过程中,须借助于膜上底物特异性 载体蛋白的参与,不需要能量,将膜外高浓度物质运 送至膜内,直至平衡为止。 如:酿酒酵母对各种糖、氨基酸、维生素的吸收。 这些载体蛋白具有酶的性质,一般通过诱导产生。 胞外 细胞膜 胞内 促进扩散(协助扩散) n 主要存在于真核生 物中。 n 特点: n 高浓度向低浓度; n 不消耗能量; n 需要载体 ; n 一般通过专一载体蛋 白完成。 运输速率 浓度梯度 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比较 单纯扩散随浓 度增加而线性 增加,而促进 扩散在一定浓 度后出现平台 三、主动运输( active transport) 特异性载体蛋白在运送溶质的过程中,发生构象变 化,需耗能而逆浓度梯度进行运送。 主动运输特点: 1.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的主要方式 2.可逆浓度梯度运输,耗能 3.需载体蛋白,有特异性 4.运输有机离子、无机离子、氨基酸、乳糖等糖类 5. 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需要能量来改变载体蛋白的 构象 6.亲和力改变 蛋白构象改变 耗能 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 :被运输的溶 质分子不发生改变。 主动运输的机制: 细胞内 细胞外 (或细菌周质空间 ) 电 子 转 运 使用质子 (H+)和钠离子 (Na+)梯度 1. 电子转移能被用来将质子泵出膜外 2. 质子梯度通过反运输机制将钠离子逐 出膜外 3. 钠离子与载体蛋白复合物相结合 4. 溶质结合位点的形状发生改变,而与溶质 (如 糖和氨基酸 )结合 5. 载体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钠离子在膜内释放, 随后溶质从载体蛋白解离 主动运输 四、基团移位( group translocation) 是一种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又须耗能的运送方 式,但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 以葡萄糖( Glucose)为例,其特点是每输入一个 葡萄糖分子,就要消耗一个 ATP的能量。运送的机制 是依靠磷酸转移酶系统,其运送的步骤为: 1 、热稳载体蛋白( Hpr, heatstable carrier protein)的激活。 2、 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 特点: v 属主动运输类型 v 溶质分子发生化学修饰 定向磷酸化 v 需复杂的运输酶系参与 v 运输葡萄糖、果糖、甘露糖、嘌呤、核苷、脂肪酸等 甘露醇 甘露醇 1磷酸 Group translocation 基团转位 n 主要存在于厌氧和 兼性厌氧的细菌中 ,进行糖、脂肪酸 、核苷和碱基等运 输。 四种物质运送方式的比较 第四节、培养基 培养基 :( medium or Culture medium)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 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 任何培养基都应具备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 养要素,且其间的比例是合适的,配制完毕应及 时灭菌。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培养基进行分类。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一) 4个原则 1 、 目的明确 :何菌种?何产物?是固态还是液态?是种子 还是发酵培养基? 2 、 营养协调 :各物质的浓度与配比,如 C/N比等。 3 、 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 PH、 渗透压、水活度、氧化还原势 等。 4 、 经济节约 :废代好、粗代精、野代家、 烃代粮、纤代 糖、国代进、简代繁。 适宜营养物质的选择 种 类 举 例 说 明 单 糖 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麦芽糖,半乳糖,木 糖 用作速效碳源,但会加速菌体呼吸,溶氧下降中 间 代 谢 物 积 累 二糖 蔗糖,乳糖 用作速效碳源,但会加速菌体呼吸,溶氧下降中 间 代 谢 物 积 累 多糖 淀粉,玉米粉, 纤维 素 迟 效碳源。 纤维 素只有少数微生物能 够 作 为 碳源。 糖蜜 甜菜糖蜜,甘蔗糖蜜 是非常好的碳源,成分复 杂 ,在 发 酵工 业 中常用酵母 发 酵、抗生 素和丙 酮 丁醇生 产 常用它 为 碳源。一般包括蔗糖 35% ,葡萄糖 9% ,果糖 7% , 8种其它糖 类 4% ,其它 还 原物 质 3% , 24种氨基酸占 4.5% ,有机酸 5% ,蜡 质 、甾醇和磷脂占 0.4% ,灰分 12% ,水 20% 。 麦芽 发 芽的大麦 主要培养酵母用,工 业 上用麦芽汁 发 酵,制作啤酒。 油脂 棉籽油,玉米油,豆油 ,葵花籽油等。 热值 高,液体培养 时 消耗氧气多。在工 业 上常常少量添加作 为 消 泡 剂 使用。 醇 类 甲醇,甘油 甲醇被用来培养酵母。 烃类 CH4, C2H6, C4H10, C12C20烷烃 热值 高,液体培养 时 消耗氧气多。溶解性不好,液体培养 对搅 拌 要求高。 有机酸 乙酸,乳酸, 柠 檬酸等 利用会 导 致 pH上升 常见微生物氮源 种 类 可以利用的微生物 特点 有机氮源:牛肉浸膏、酵 母浸膏、花生 饼 粉、黄豆 饼 粉、棉子 饼 粉、玉米 浆 、玉米蛋白粉、蛋白 胨 、 酵母粉、 鱼 粉、蚕蛹粉、 麦麸、尿素等 大部分微生物,如青霉, 酵母,大 肠 杆菌。 含有丰富的氨基酸,是微 生物的 优 良氮源。 无机氮源: 铵盐 、硝酸 盐 、氨水等 部分微生物(氨基酸异养 型不能利用) 硝酸 盐 要 还 原后才能用, 可以同 时调节 pH。 N2 少数 细 菌( 约 50多个属, 100多种)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 仅 次于 光合作用的第二个重要的 生物化学反 应 。 常用的培养基中的无机盐及参考浓度( g/L ) 无机 盐 提供的元素 参考 浓 度 培养基名称 MgSO4 Mg 0.5 察氏培养基 KH2PO4/K2HPO4 K, P 0.12/1.0 克氏培养基 KCl K 0.5 察氏培养基 NaCl Na 5 牛肉膏蛋白 胨 培养基 CuSO4 5H2O Cu 0.016 氧化硫酸杆菌培养液 ZnSO4 7H2O Zn 0.22 氧化硫酸杆菌培养液 FeSO4 Fe 0.01 察氏培养基 CaCl2 2H2O Ca 0.25 氧化硫酸杆菌培养液 NaHCO3 Na 0.1 蓝细 菌培养基 MnCl2 4H2O Mn 0.05 氧化硫酸杆菌培养液 ( NH4) 6Mo7O24 4H2O Mo 0.01 氧化硫酸杆菌培养液 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如 pH) 微生物有最佳生长 pH 细菌 : pH7.08.0 放线菌: pH7.0 8.5 酵母菌 : pH3.86.0 霉菌: pH4.06.0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培养基 pH值可能发生的变化 : 在含糖基质上生长 ,会产酸而使 pH下降, 在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时 , 会产 NH3而使 pH上升, 以 (NH4)2SO4 作 N 源 , 会过剩 SO42-, 而使 pH下降, 分解利用阳离子化合物如: NaNO3, 会过剩 Na+ 而使 pH 上升。 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如 pH) 维持培养基 pH的方法 使用磷酸缓冲剂: K2HPO4 /Na2HPO4 , KH2PO4/NaH2PO4 采用 “ 备用碱 ” : CaCO3 、 CaHCO3 采用弱酸盐:柠檬酸盐、乳酸盐等 采用液氨或盐酸 生长谱法实验 如果我们要试的是某一微生物的碳源,则先准备 一个不加碳源的琼脂培养基; 待融化并冷却至 45度左右时,混入供试菌悬液, 摇匀后倒成琼脂平板; 待其凝固后,将待试碳源,用镊子夹取少许并整 齐地放在平板上; 经温箱培养适当时间后,凡在某碳源周围出现该 菌的 “ 生长 ” 者,即为它可利用的碳源。 用同样原理也可寻找合适氮源和生长因子。 (二) 4种方法 1 、生态模拟:在自然条件下,凡有某微生物大 量生长繁殖的环境,则可认为该处一定具备该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须的营养和其他条件。 2、 查阅文献。 3 、精心设计。 4 、试验比较:试验的规模一般都遵循由定性到 定量,由小到大等逐步扩大的原则。 二、培养基的种类 1、 天然培养基 这是一种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或其提取物 制成的培养基,人们无法确切知道其中成分。 优点 :取材方便,营养丰富,种类多样, 配制方便。 缺点 :成分不稳定也不 清楚。 (一)按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来分 2、组合培养基 n 又称合成培养基或综合培养基。 是一类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成的, 各成分的量都确切知道的培养基。 优点 :成分精确,重演性高。 缺点 :价格较高、配制麻烦。 3、 半组合培养基 是一种既含有天然成分又含有纯化学试剂 的培养基。又称半合成培养基。 琼脂未经处理的组合培养基也视为半组合 培养基。 优缺点 : 成分精确性、重演性、价格、 配制等介于 合成培养基和 天然培养基之间 。 (二)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来分 1 、 液体培养基 :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 2 、 固体培养基 : 外观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 根据固体的性质又可把它分成 4类: A.固化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 B.非可逆性固化培养基 :凝固后不能再融化; C.天然固体培养基 :天然固态基质直接配置; D.滤膜 :微孔薄膜覆盖在营养琼脂等营养物上。 3 、 半固体培养基 :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培养基。 (加 0.5%左右琼脂) 4、 脱水培养基: 含有除水以外的一切成分的商品培养基。 培养基固化物 琼 脂与明胶的比 较 化学 成分 营养 价值 分 解 性 融 化 温 度 凝 固 温 度 常用 浓度 透 明 度 粘 着 力 耐加 压灭 菌 琼 脂 聚半乳糖 的硫酸酯 无 罕 见 960 C 400 C 1.5 2% 高 强 强 明 胶 蛋白质 作氮 源 极 易 250 C 200 C 5 12% 高 强 弱 (三)按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功能来分 1、 选择性培养基 :就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 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其功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