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目的要求 】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 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 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 学时 】 4学时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古代哲 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可 以说,在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处 处闪烁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智慧 的光芒。 中医学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 把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熔铸成 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以中国古代朴 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即阴阳 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来解释人体 的生理、病理现象,归纳健康和疾病的某 些规律和机理,并用于疾病的诊治实践。 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 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 的。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云: “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 。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 化规律的,并用以阐述事物的发生、发 展和变化规律的古代哲学。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 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 既可代表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 物和现象的对立双方。如:男与女 ,天与地,明与暗,冷与暖等。 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相 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内与外, 上与下,向阳与背阳等。 阴阳,首先见于 周易 系辞 “一阴一阳之谓道 ”, “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 ”, “两仪生四象, 四象演八卦 ”。 说明阴阳二气互相结合交感, 而产生万物。 说文解字 : “阴,暗也; 阳,明也。 ”阴阳最初的概念 非常朴素,指 “日光向背 ”而言 。即向阳的一面属阳,背阳的 一而属阴。 后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 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发现一切事物都具 有正反方面,两者对立而又统一,相反相 成。 如:动与静,白天与黑夜,上与下, 水与火,寒与热,强与弱,大与小,等等 。 于是以阴和阳分别加以概括,逐渐上升为 理论,形成阴阳学说。 (二)阴阴属性归类的原则和特点: 1、归类原则:水、火为阴阳之征兆。 水与火是表现阴阳属性和特点最形象 的物质,故为阴阳之征兆。 火 性温热而炎上 属阳 水 性寒冷而趋下 属阴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曰: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 ” 根据水火的属性特点,区分万事万物 的阴阴属性。 阳 阴 明亮的 晦暗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活动的 静止的 积极的 消极的 兴奋的 抑制的 功能的 物质的 上升的 下降的 方位 时间 温度 亮度 重量 运动状态 人体 阳 上 天 左 春夏 白昼 温热 明亮 轻 运动 上升 兴奋 物质 气 阴 下 地 右 秋冬 黑夜 寒冷 晦暗 重 静止 下降 抑制 功能 血 2、归类特点: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而言的, 不是绝对的。 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中 可再分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平旦 上午 阳中之阳。 如 白昼 属阳 日中 下午 阳中之阴。 日西 合夜 上半夜 阴中之阴 夜晚 属阴 鸡鸣 下半夜 阴中之阳 平旦 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 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 如: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年四 季,寒来暑往,寒极生热,热极生 寒,阴阳不断相互转化。 自然界: 从冬 春 夏 阳 气 阴 气 “冬至一阳生 ” (寒 温 热) 从夏 秋 冬 阴气 阳气 “夏至一阴生 ” (热 凉 寒) 人体生命活动: 功能活动的产生,消耗营养物质即 “阳长阴消 ” 营养物质的化生,依赖功能活动即 “阴长阳消 ” 二、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涵义: 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 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它们既 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 立的结果。 2、表现: ( 1)相互对立:阴阳属性相反 ( 2)相互制约: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共处于一 个统一体中,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相互 制约,以取得事物的相对平衡。 如: 自然界 冬至 立春,阳气 制约阴气,气候由寒 温 夏至 立秋,阴气 制约阳气,气候由热 凉 阴阳的对立制约的结果是造成对方的削弱。 如:温热 驱散寒冷,用温热药治疗寒证。 寒冷 降低高温,用寒凉药治疗热证。 3、对立制约的形式:阴阳相互消长。 通过阴阳相互消长,实现阴阳相互制 约,没有消长,就没有制约,这是实现 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阴阳双方既相互对立,又 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 方而单独存在。 互根:互相依存。 互用:互相促进。 2、 表现: 阳依存于阴:阳根于阴。 相互依存 阴依存于阳:阴根于阳。 阴为阳之基: “无阴则阳无以 化 ”, “独阳不长 ”。 相互为用 阳为阴之用: “无阳则阴无以 生 ”, “孤阴不生 ”。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说: “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阴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静而居于 内,是因为阳气镇守;阳动而居于外, 发挥正常的功能,是因作为物质基础的 阴的役使。 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高度概括。 (三)阴阳消长平衡: 1、涵义: 阴阳之间的对立互根不是处于静 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在一定限度内 互为消长的运动中,维持相对的平 衡。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2、表现: ( 1)阴阳互为消长: 阴消阳长:寒 热 物质 功能 阴长阳消:热 寒 功能 物质 ( 2)阴阴皆消皆长: 阴随阳消 阴阳皆消 阴阳虚损 阳随阴消 阴随阳长 阴阳皆长 阴阳旺盛 阳随阴长 (四)阴阳相互转化: 1、涵义: 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 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 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是质变 过程。 2、 条件: ( 1)内在依据 阴阳互根 ( 2)物极必反 阴阳至极 3、表现: (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如 素问 六微旨大论 所说: “物之生 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 ”。阐释了阴阳转 化的机理。 “生、化、极、变 ”事物由小 到大,发展到极点,则向反面转化。是 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不可分割地存在 于一个统一体中。 1、阴阳的对立,消长含有矛盾的对立性,阴阳 的依存,转化含有矛盾的统一性。 2、阴阳互根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 3、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消 长的结果。消长引起量的渐变,转化引起质 的突变,两者紧密相连,共同完成事物由微 而著,由盛而衰,往复更替的运动过程。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生有形 不离阴阳 ” 素问 宝命全形论 从人体部位分: 体表 为阳 背部 为阳 体内 为阴 腹部 为阴 上部 为阳 四肢外侧 为阳 下部 为阴 四肢内侧 为阴 从脏腑分: 六腑 为阳 五脏 为阴 从气血分: 气 主动、属阳 血 主静、属阴 从五脏分: 心 阳中之阳 心肺 居上属阳 肺 阳中之阴 肝 阴中之阳 肝脾肾 居下属阴 肾 阴中之阴 脾 阴中之至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是 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结果。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密, 阴阳双方在对立制约消长中维持着相对 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命就正常。 (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到邪与 正二方面,导致阴阳协调关系破坏,引 起阴阳偏盛偏衰,出现阴阳失调。疾病 的基本病机之一,便是阴阳失调。 ( 1)阴阳偏胜:指阴邪或阳邪偏盛的病理变化。 阴或阳过度亢盛,可致阴阳转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阳邪偏盛致病,可致热证。实热证 。 阳胜则阴病:阳邪偏盛致病,可致阴液损伤。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胜则寒:阴邪偏盛致病,可致寒证。实寒证 。 阴胜则阳病:阴邪偏盛,阴长阳消,可导致阳 气损伤。虚寒证。 ( 2)阴阳偏衰:指阴液和阳气任何一方 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虚则寒: 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足,阳 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偏盛而现虚寒 证。即 “ 阳虚则阴胜 ” 。 阴虚则热: 指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 能制约阳,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虚热证 。即 “ 阴虚则阳亢 ” 。 阳盛:身体机能 过 度活 跃 ,精神亢 进 , 内 热 , 损 耗体内液体,症状是 发热 、口 渴、大便燥 结 、 头 痛、失眠、 烦 燥不安 等。 阳虚:身体机能衰退,活 动 力减弱,内 寒,症状是疲乏无力、畏寒肢冷、自汗 、小便清 长 、大便稀溏等。 阴虚:身体阴份不足,会感到口燥咽干 、皮肤干、 贫 血、内分泌失 调 、内 热 、 手足心 热 等。 综上所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是中医学的病机 总纲。 根据 素问 通评虚实篇 : “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阴阳偏胜 所出现的热证,寒证分别为实热证,实 寒证;阴阳偏衰所现的热证,寒证则为 虚热证,虚寒证。 阴阳两虚: 因阴阳之间存在互根关系,故又可发生阴阳互损的 病理变化,导致阴阳两虚。 阴阳互损是指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 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表现为: 阳损及阴 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气的不足 ,累及阴液的化生不足,出现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 虚的病理状态。 阴损及阳 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累及阳 气的化生不足,或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耗,出现以阴 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四)用疾病诊断: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 善诊者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 张景岳: “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 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 。起到执简驭繁 的作用。 四诊分阴阳,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1、四诊分阴阴 ( 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 色泽鲜明 属阳 色泽晦暗 属阴 色黄鲜明如桔色,阳黄、病轻、易愈 黄疸 色黄晦暗如烟熏,阴黄、病重、难愈 ( 2)闻诊:闻病人语声高低分阴阳 语声高亢,多言躁动 属阳 语声低微,少言沉静 属阴 ( 3)问诊: 问病人寒热的喜恶分阴阳 恶热、口渴、喜饮 属阳 恶寒、口润、不渴 属阴 ( 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 浮、数、洪、滑 阳脉 沉、迟、细、涩 阴脉 2、辨证分阴阳:八纲辨证是临床各 种辨证方法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 纲辨证的总纲。 表、实、热 阳 八纲 里、虚、寒 阴 无论四诊,还是辨证,都必须以分 辨阴阳为首务。如张景岳所说: “医 道虽繁,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 而已 ”。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和护理 “阴阳失调 ”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因此 ,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其阴阳的偏 胜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最基 本的治疗原则。 (六)指导疾病的预防 春夏季节要保养阳气,秋冬季节需 固护阴精,以顺应四时,调节阴阳。不 仅可使人体健康,并可增强预防疾病的 能力。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的 内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述宇 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古代 哲学。 中医学运用 “五行学说 “,主要在于概括 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 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 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 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 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 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 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 物质的运动变化。 1五:五材,构成客观世界的木、 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2行:运动、运行。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各自特性; (二)、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曲直 ”是 指树木能曲能直、向 上、向外伸长舒展的 生发姿态、引申为具 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等作用或性质 的事物及现象,都可 归属于木。 (一)五行的特性: 火曰炎上 引申为凡具有 温热、向上等 性质或作用的 事物,均归属 于火; (一)五行的特性: 土爰稼穑: “稼 ”,春播(种)。 “穑 ”。秋收(收获) ,引申为具有受纳, 承载,生化等作用或 性质的事物和现象, 都可归属于土。 (一)五行的特性: 金曰从革: “从 ”、由也,金的来源 , “革 ”变革之意, “从 革 ”,一说金是通过变 革产生;一说金有变革 之性。引申为具有洁静 ,沉降,收敛,肃杀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 象,都可归属于金。 (一)五行的特性: 水曰润下: 水具有滋润,向 下的性质,引申 为具有滋润、寒 凉、闭藏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和 现象归属于水。 由此可见,五行的特性虽来源于对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 的观察,但实际上大大超过了五种 物质的本身,既基于五行,又高于 五行,是对五种不同功能属性的抽 象概括,成为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概 念,具有更为广泛,更为抽象的涵 义。 (二)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从五行的特性出发,把自 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别归属 为五大行类,具体归类可分为两种 情况。 1、直接归类 取象比类法: “取象 ”:即从事物形象(形态、作用 、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 。 “比类 ”: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为基 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 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 所谓取象比类,简而言之,即是将事 物的形象与五行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 确定事物的五行归属。 2、间接推演 推演络绎法 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属性 ,推演至与其相关的事物,以得知 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如:已知东方属木,推演自然界 五味中的酸,五气中的风,五季中 的春,人体中的肝、胆、目、筋、 爪、怒等等。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24页)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 1)五行相生: 1、涵义: 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 资生、助长、促进的作用。 生:资生、助长、促进。 2、次序: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行相生的结果,是物态的转化,并 形成生生不息的 “永恒 ”运动状态! 3、关系: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有 “生我 ” 和 “我生 ”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 生者为子,即 难经 所谓的 “母子 关系。 ” 如:水生木,水为木之母,木为 水之子;木生火,木为火之母,火 为木之子。 ( 2)五行相克: 1、涵义: 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 相克制和制约的作用。 克,有克制和制约的意思。 2、次序: 木 土 水 火 金 素问 宝命全形论 : “木得金而发 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 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 竭 ”。 3、关系: 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 “克我 ”和 “ 我克 ”两个方面的联系。 内经 称为: “所不胜 ”和 “所胜 ”的关系。 克我者 所不胜 我克者 所胜 金为木而不胜 如:金克木。以木而言 木为金所胜 ( 3)相生与相克的关系:制化关系 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互生化,相互 制约,以推动事物正常的变化与发展。 没有相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 相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 发展。 制化的规律是任何一行过旺,必有一行来克 制它,从而出现五行之间新的协调。已展示出 人体自动调控系统模型的雏型。 木 金土 水 火 生 克 相克异常 相乘和相侮 1、涵义: ( 1)相乘:指五行中其一行对其所 胜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 相克反应。其次序与相克一致。乘, 乘虚侵袭或恃强凌弱。 如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 金,金乘木。 ( 2)相侮 :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 不胜一行的反克,又称反侮。侮, 欺侮, 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反。 木 土 水 火 金 2、导致相乘相侮的原因 : ( 1)某一行太强(有余),去乘所 胜一行,侮所不胜一行。(克我) ( 2)某一行太弱(不及),受所不 胜(克我)一行所乘,受所胜(我克 )一行反侮(反克)。 如 素问 五运行大论 说: “气 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 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 胜轻而侮之 ”。 侮 有余 乘 (侮所不胜) ( 制已所胜) 金 木 土 乘 不及 侮 (侮而乘之) (轻而侮之) 3、相乘与相侮的联系与区别: ( 1)区别:相乘是顺五行相克的次 序发生的相克太过;相侮是逆五行 相克次序而出现的反克。 ( 2)联系:发生相乘时,同时可出 现相侮;同样,发生相侮时,也可 同时出现相乘现象。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不是完全孤立的 ,它们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 影响,五脏分属五行,不仅阐明五脏的 某些生理特性,而且还以生克制化阐述 五脏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以异常的生克,即母子相及和乘侮关系 ,阐述五脏的病理变化,并广泛用于疾 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类比脏腑生理功能阐述脏腑间相互关系 根据五脏的五行分属,以五行的特性概括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 木曰曲直:有柔和、升发、条达的特性,肝属木,故肝 有疏泄功能,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性。 火曰炎上: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属火,心阳旺盛则 有温煦之功,以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故心有主血脉的 生理功能。 土爰稼穑:土有受纳,承载,生化等作用或性质,脾属 土,故有主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而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金曰从革:金有洁静、沉降、收敛的特性,肺属金,故 肺气以肃降为顺,有主宣发和肃降的生理功能。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闭藏、向下的性质,肾属水, 故肾有藏精,主宰水液代谢的功能。 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 1)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关系。 水生木:肾精化生肝血,肾阴滋养肝阴。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心阳肾阳以温煦脾阳。 土生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滋补肺气。 金生水:肺主肃降以助肾水。 ( 2)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金克木:肺气清肃制约肝气上逆。肺为肝之主。 木克土:肝气疏泄制约脾土壅滞。肝为脾之主。 土克水:脾气运化抑制肾水泛滥。脾为肾之主。 水克火:肾水上济心制心火亢烈。肾为心之主。 火克金:心火温煦抑肺清肃太过。心为肺之主。 五脏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 互制约,维持了五脏功能的 协调平衡。展示出人体自动 调控系统模型。 (二)阐述脏腑间的病理影晌 1、说明五脏病变相互影响 相互传变 母子相及传变和相乘相侮传变二种情况: ( 1)母子相及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肾精不足而肝血不足,致肝肾精血不足; 肾阴不足,导致水不涵木,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子病累母: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又称 “ 子 盗母气 ” 。 如:心病及肝,心火亢盛,累及母脏肝脏,可引动肝火 ,致心肝火旺;心血不足,累及于肝,致心肝血虚 ( 2)相乘相侮传变: 相乘传变:相克太过而为病。包括 二种情况: 传其所胜:一方过亢,被克一方受到 过度克制。如肝气疏泄太过则肝气犯脾。 侮而乘之:被克一方本身虚弱,不能 承受对方的克伐而致病。如肝气虚弱,疏 泄不及,不能承受金气正常的克制。 相侮传变:反向克制而为病。包括二 种情况: 侮所不胜:一方力量过强,对克己一 方,即所不胜一方进行反侮而致病。如金 克木,若肝木过亢,则反侮肺金,而致木 火刑金的病变。 轻而侮之:一方力量过弱,反受克己一 方的反侮,即所不胜者轻而侮之。如木克 土,若肝木太弱,肝失疏泄,则脾土反走 肝木,称为 “土侮木虚 ”。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1、诊断本脏疾病: 根据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综合四诊, 根据本脏的色、味、脉诊断本脏疾病。 如:面色青、口味酸、脉弦,病位多 在肝;面色面赤、口味苦、脉洪病位多在 心,多为心火亢盛之病。 2、分析五脏疾病的传变: 根据某脏病变,出现它脏的色脉,分 析五脏疾病的传变。 如:脾虚病人,本为面色萎黄,若出 现面见青色,则为木乘土,多为肝病犯脾 ;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为水乘火 ,多为肾水上凌于心等。 3、判断疾病的预后: 根据色与脉的生克关系,判断疾病的 预后及病情的轻重顺逆。 ( 1)色脉相符:预后好,病轻,为顺证 。 如:肝病 面青、脉弦。 脾病 面黄、脉緩。 肺病 面白、脉浮。 心病 面赤、脉洪。 肾病 面黑、脉沉。 ( 2)色脉不符: 色脉相生:见生色之脉者预后良好。 如肝病面青脉本当弦,若见沉脉,沉为 肾脉,肾属水,水能生木,故为生色之 脉,预后良好。 色脉相客:见客色之脉者预后不良, 病重为逆证。如肝病面青,反见浮脉, 浮为肺脉、肺属金,金能克木,则为客 色之脉,预后不良。 临证时,必须四诊合参,不可机械 套用。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五脏虚则易传,实则不易传,再则 选择易被传及之脏进行治疗,以防 止其传变。 难经 :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 当先实脾 ”。 2确定治疗原则与治法: (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 补母泻子 难经 六十九难 : “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 。 治疗方法 常用的有: 滋水涵木:滋肾阴养肝阴 益火补土:温肾阳以补脾阳。 培土生金:补脾气以益肺气。 金水相生:养肺阴滋肾阴。 (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与治法: 治疗原则 抑强扶弱 抑强:抑其克者之强。 扶弱:扶其被克者之弱。 常用治法: 抑木扶土: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补肾或补脾以制约水湿泛滥 佐金平木:肃肺以抑肝的方法。 泻南补北:泻心火滋肾水。 第三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 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 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 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是古 代先哲们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 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宇宙的无形而运动 不息的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 原,是气中精粹部分,是构成人体的本原。 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 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 共同构成本原。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宇宙万物 精气 极细微物质 气的自身的运动变化推 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 与变化 气与宇宙万物相互渗透 ,成为万物相互联系的中 介,使万物相互感应而构 成一个整体。 气本体论的观点 无形 有形 弥散而运动 的状态存在 凝聚成形质 的状态存在 现代物理学的认识 实物 无形 连续性或粒子性物质: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 非粒子性或连续性物质: 电场、磁场、引力场。 精与气概念的联系与差异: 1、精与气是同一的,都是构成宇 宙万物的本原而不断运动的极细微 的物质。 2、精是气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 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一切事 物都由精或气构成,宇宙万物的 生成皆由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 ,精或气是构成天地包括人类的 共同原始物质。 精气在物质世界中存在的形式: 无形:肉眼看不见的处于弥散运动 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 间。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 有形:肉眼可见的处于精气凝聚而 稳定状态,广泛存在于物质 世界之中。 “气合而有形 ”。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 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具有巨大能 量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由于 精气的不断运动,使得由精气构成 的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 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 精气运动的结果。 1.精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 1)气的运动形式: 理论上可概括为升、降、出、入 、聚、散等几种。 升与降,出与入,聚与散,虽是 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 ( 2)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气的升 降出入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 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 孕育和发生,又可引致许多旧事物 的衰败与消亡,如此则维持了自然 界新陈代谢的稳定与平衡。气的运 动止息,宇宙则失去生生之机,整 个世界就会毁灭生命就会消亡。 2、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中 各种变化的过程。 凡在气的直接作用下或参与下, 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以及表现形 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 的结果。 ( 1)气化的主要形式: 气与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品质部主管工作总结
- 颅脑外伤急诊抢救护理
- 山东省淄博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 数学教师培训交流
- 代理记账工作总结
- 2026届重庆市荣昌区化学九上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数学建模博弈论析
- 2026届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市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建筑行业个人工作总结
- 2026届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考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5债权收购委托代理合同
- 框架合作协议书合同模板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附答案)(满分必刷)
- 热处理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北京市中考英语真题卷含答案解析
- 制鞋工岗前考核试卷及答案
- (标准)舞蹈班转让合同协议书
- T/CTRA 01-2020废轮胎/橡胶再生油
- 2025年网信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高中英语新课标3000词汇表(新高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