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李晓秀)习题参考答案 (修复的)_第1页
《自动控制原理》(李晓秀)习题参考答案 (修复的)_第2页
《自动控制原理》(李晓秀)习题参考答案 (修复的)_第3页
《自动控制原理》(李晓秀)习题参考答案 (修复的)_第4页
《自动控制原理》(李晓秀)习题参考答案 (修复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章 习题答案 1 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保持发电机端电压 U 不变。 当负载恒定发电机的端电压 U 等于设定值00U,电动机不动,电位器滑臂不动,励磁电流负载改变,发电机的端电压 U 不等于设定值00U,U 经放大器放大后控制电动机转动,电位器滑臂移动动,使得励磁电流 变,调整发电机的端电压 U ,直到0 系统框图为: 1 ( 1)在炉温控制系统中,输出量为电炉内温度,设为入量为给定毫伏信号,设为动输入为电炉的环境温度和自耦调压器输入电压的波动等;被控对象为电炉;控制装置有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可逆电动机、减速器、调压器等。 系统框图为: ( 2) 炉温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炉内温度值保持不变。当炉内 温度与设定温度相等时,即 0u ,可逆电动机电枢电压为 0,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滑臂不动,炉温温度不改变。 电动机 发电机 0U U 放大器 可逆 电动机 调压器 速器 扰动 热电耦 率 放大 电炉 0u u ,经放大后控制可逆电动机转动使调压器滑臂上移,使加热器电压增大,调高炉温;若实际温度大于给定温度, 0u u ,经放大后控制可逆电动机转动使调压器滑臂下移,使加热器电压减小,降低炉温。使得小甚至 消除,实现了温度的自动控制 。 1 ( 1) 在水位控制系统中,输出量为水位高度 H ;输入量为给定电压动输入为出水量等。 系统原理框图为: ( 2)当实际水位高度 H 为设定高度时,与受浮球控制的电位器滑臂位置对应的电动机不转动,进水阀门维持不变。若水位下降, 电位器滑臂上移,差 0u u ,经放大后控制电动机逆转调大进水阀门,加大进水量使水位升高;若水位升高降, 电位器滑臂下移,差 0u u ,经放大后控制电动机正转调小进水阀门,减小进水量使水位下降 ,实现了水位的自动控制 。 第 2 章 习题答案 2 a) 1 2 2() ()( ) ( ) ( )c u t d u R C u t R C u td t d t b) 2 1 1() ()1 1 1( ) ( ) ( )c u t d u tu t u td t R C R C d t R C 2 进水阀 速器 出水 浮球 电动机 1 . 11 2 . 6 5 1 . 1 3 . 0 30 . 2 5dF 2 01 1 10 . 0 0 2 0 . 0 0 22 . 2 523 110 . 0 0 3 0 . 0 0 2 ( 2 . 2 5 ) 0 . 0 0 1 5 0 . 0 0 233Q H H 2 a) 2121()11() ( ) 1b) 12121 2 21 2 1( 1 ) ( 1 )()() ( 1 ) ( 1 )f s s sk k k 2 a) 2 1 2 11 2 1 2 1 2()( ) ( ) C C s CU s R R C C s C C b) 221 1 2 1 2()( ) ( ) s RU s R L C s R R C L s R R c) 21 1 2 2 1 1 2 2321 1 2 1 2 1 2 2 1 1 2 2 1 2() ( ) 1( ) ( ) ( ) 1 C R C s R C R C sU s R L C C s R R C C L C s R C R C R C s d) 21 1 2 2 1 1 2 221 2 1 2 1 1 2 2 1 2() ( ) 1( ) ( ) 1 C R C s R C R C sU s R R C C s R C R C R C s 2 a) 1 1 0 0220 0 1 0 1( ) ( 1 ) ( 1 )( ) 2s R C s R C sU s R C C s R C s b) () 1() C c) 1 1 0 020 1 2 1( ) ( 1 ) ( 1 )( ) ( ) 1s R C s R C s R R R C s 2 a) 122 1 2(1 )()( ) 1 s G G G b) 1223()( ) 1s G G c) 1 2 3 41 2 1 2 1 2 3 2()( ) 1 G G R s G G H G H G G H 2 解 由微分方程组建立系统结构图为 传递函数 2 3 4 1 2 3 422 3 4 3 3 1 2 3 4 3 4 5()( ) ( 1 )K K K s K K K s T s K K K K T s K K K K K K K K 2 解 由有源电路建立系统结构图为 传递函数 21 3 2() ( 1 )( ) ( 1 ) ( 1 ) ( 1 ) T sU s T s T s K T s 其中,3 1 0 1 2 2 2 3 3 3202, , , R C T R C T R 2 1 2 3 2 32 1 2 3()( ) 1G G G G s G G G G ()2x 3x 4)2021R C s30331 s3 2 32 1 2 3()( ) 1 G G s G G G G 2 作信号流图略 a) 1 1 2 2 3 3 4 4 1 2 2 1 1 11 1 1 2 2 1 2()( ) 1P P P P G G G G G s G H G G H G H b) 1 2 3 2 21 1 2 21 1 2 2 3 3 1 2 3 1 1 2 2 2 2 3 3(1 )()( ) 1 G G G G s G H G H G H G G H G H G H G H G H 1 1 2 2 3 3 4 43 4 5 1 4 5 3 4 2 5 1 4 2 51 3 4 5 3 4 5 6 1 3 4 5 3 5 1 5 4 5()()( 1 ) ( 1 )1P P P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d) 1 1 2 2 3 3 4 4 1 2 1 21 2 1 22()( ) 1 3P P P P G G G s G G G G 2 作信号流图略 1 2 3 3 4 1 11 1 2 21 1 3 2 1 2 3 1 2 1 1 3 2(1 )()( ) 1 G G G G G G s G H G H G G G H H G H G H 3 2 4 3 1 21 1 2 21 1 3 2 1 2 3 1 2 1 1 3 21()( ) 1 G H G G H s G H G H G G G H H G H G H 2 1 1 2 2 3 31 2 3 4 3 4 5 1 6 3 21 2 3 2 1 2 3 4 3 3 4 5 3 1 6 3 1 1 3 2 1 6 3 3 2()()( 1 )1P P G G G G G G G G G H G G G G H G G G H G G H G H G H G G H G H 2 a) 1 1 2 2( ) 5 0 ( 1 0 . 5 ) 2 0 ( 1 1 0 ) 2 9 5 1 5 . 1 3( ) 1 1 0 2 0 . 5 1 0 0 . 5 2 0 . 5 1 9 . 5 b) 1 1 2 2( ) ( 1 )( ) 1s a b c d e d b gR s a f b g c h e f g h a f c h c) 1 1 2 2 3 3 4 4()() P P P 2 1 4 2 6 3 3 4 5 1 2 3 4 5 6 4 7 3 4 5 6 41 8 6 4 7 1 8 6 4 8 1 2 1 4 2 2 1 6 3 4 2 6 34 2 1 8 6 4 4 2 7 1 8 6 4 4 2 8 1 2 1 4 2 6 31 G H G H G H G G G G G G G G G H G G G G G G H G H G G H G H G H G H G H G H G H G G G G H G H G H G G H G H G H G H G H G H 1 1 2 3 4 5 6P G G G G G G1 12 7 3 4 5 6P G G G G G2 13 1 8 6P G G G1 4 21 4 7 1 8 6P G G G G4 4 21 第 3 章 习题答案 3 (1) 稳定 (2) 稳定 (3) 不稳定, 2 个正实部根 (4) 稳定 (5) 临界稳定 3 (1) 0 125/20 3 (1) 1 2 121 K K(2) 应该提高1() 3 ( 1)略 (2) 31a 3 (1) 无 内反馈 s 时,系统不稳定, 内反馈 s 存在 时 , 只要取 系统稳定。 (2) 1 105, 内反馈 s 的 存在 使稳态误差增大。 3 3 2 , 0 . 1 8 7 5K , 第 4 章 习题答案 4 40,2( j 在根轨迹上, )1,0( j 和 )2,3( j 不在根轨迹上。 41)实轴上的两个会合点为 和 ,两个分离点为 和 ; ( 2)实轴上的分离点为 ;渐进线: A ,2 ; ( 3)实轴上的分离点为31,根轨迹与虚轴交点为: 1j , 渐进线:32 A, ,3; 422 )10( ,圆方程:半径 10 ,圆心 )0,0( 。 41)分离点为 ,会合点为 ; ( 2) 22,3 r 。 4分离点为110 . 8 3 , 0 . 3 4;224 . 3 8 , 1 1 . 6 6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为: 2, 2( 1) 2 1 1 ( 2) 2稳定 。 4 1)实轴上的分离点为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为: 22j , 渐进线: 2 A , ,3; ( 2) ; ( 3) r /8 ; ( 4) 34.8 闭环传递函数为:)34.8 。 41)稳定范围是 30 K ; ( 2)当 可近似为二阶系统:43 3 2 。 41)实轴上的分离点为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为: ; 渐进线: 50 A , ,3; ( 2)临界稳定的开环增益为 150 ; ( 3)开环增益为 4分离点为 ;临界阻尼时 46.5 出射角: 145 ; 4略; 4征方程为2101010 , 开环零极点: 0,12, ; 分离点为: s 。 4射角为 60180 ;入射角为 135 ;与虚轴交点为 2j , 1K ; 4 根 轨 迹 通 过 )j 求出 T , 此 时 开 环 传 递 函 数 为)2)(1( ) 41) 19 时有一个分离点; ( 2) 19 时有二个分离点。 42)1()4()(r 分离点为: s , 04.0 s ; 虚轴交点: 2 ; 4轴上的分离点为 ,会合点为 ; 增益对阻尼特性的影响:从根轨迹图可以看出,对于任意 0K ,闭环系统都是稳定的,但阻尼状况不同。在增益较小时 )07 K 系统是过阻尼系统,增益很大时)K 也是过阻尼系统,但中等增益时( ) K 是欠阻尼系统。 4效开环传递函数 3224() 3 2 2 4s s s ( 1)渐进线: A ,2 ;根轨迹与虚轴交点为: ; 出射角:1 ,2 ; ( 2)稳定范围:41T。 第 5 章 习题答案 5 (1) ( ) 1 . 5 8 s i n ( 2 1 8 . 4 )c t t (2) ( ) 0 . 8 2 s i n ( 2 0 . 5 )c t t (3) ( ) 1 . 5 8 c o s ( 2 6 3 . 4 )c t t (4) ( ) 0 . 8 2 s i n ( 2 0 . 3 5 ) 1 . 5 8 c o s ( 2 6 3 . 4 )c t t t 5 (1) ( 0 ) ( 0 ) 9 0G j H j , l i m ( ) ( ) 0 2 7 0G j H j , 穿越负实轴,穿越频率 0 7 ra d /s , 幅值 2() 3A 。 (2) ( 0 ) ( 0 ) 1 8 0G j H j , l i m ( ) ( ) 0 3 6 0G j H j , 不穿越负实轴 (3) ( 0 ) ( 0 ) 2 7 0G j H j , l i m ( ) ( ) 0 9 0G j H j , 穿越负实轴,穿越频率 s, 幅值 ( ) 1A 。 (4) ( 0 ) ( 0 ) 1 8 0G j H j , l i m ( ) ( ) 0 9 0G j H j , 不穿越负实轴 5 a) 10( ) ( )0 . 1 1G s H s s b) 0 . 1( ) ( )0 . 0 2 1sG s H s s c) 100( ) ( )(1 0 0 1 ) ( 0 . 0 5 1 )G s H s s s s d) 50( ) ( )( 0 . 0 1 1 )G s H s e) 2210( ) ( )0 . 7 6 17 4 7 7 4 7G s H s f) 22100( ) ( )0 . 6( 1 )5 0 5 0G s H s 5 (1) 112231( 1 )( ) ( ) ,1( 1 )s H s 式 中 (2) 画出对应的对数相频特性曲线和奈氏图(略)。 5 13 1 . 6 2 ( 1 )0 . 1( ) ( )1 1 1 1( 1 ) ( 1 ) ( 1 ) ( 1 )0 . 3 1 6 4 . 2 1 7 4 2 . 1 7 1 0 0sG s H ss s s s 5 a)不稳定 b) 稳定 c) 不稳定 d) 稳定 e) 稳定 f) 稳定 g) 稳定 h) 不稳定 5 (1) 0P , 2 , 穿越负实轴,穿越频率 0 s, 幅值 ( ) 。开环奈氏图如图。 1N ,系统不稳定 (2) 1P , 1 穿越负实轴频率 5s, 幅值 ( ) 2A 。开环奈氏图如图。 1 0 . 5 0 . 5 2 N , 系统稳定 0题 5 1)图 00 (3) 0P , 1 , ( 0 ) ( 0 ) 9 0G j H j , l i m ( ) ( ) 0 2 7 0G j H j , 穿越负实轴频率 4 s, 幅值 ( ) 。开环奈氏图略。 1N ,系统不稳定 ( 4) 0P , 2 0 时 不穿越负实轴,开环奈氏图如图。 0N ,系统稳定 5 0 1 0 , 2 5 1 0 0 0 0 或 5 (1) 穿越负实轴 0 8 r a d / s ,g ( ) 2 9 ,稳定条件 0 0 3 6K 穿越负实轴 3 ra d /s ,g ( ) 0 ,稳定条件 10K 5 (1) 由 ,得 4 ra d /, () 穿越 r a d /s ,g 系统临界稳定 (2) 由 ,得 2 ra d /, () 不穿越 统稳定 (3) 由 ,得 1 , () 穿越 s,g 系统稳定 (4) 由 ,得 2, () 不穿越 统稳定 (1) 系统稳定, 6 . 3 2 , 1 7 . 2c, 4 4 . 7 , 3 4g h d B (2) 系统不稳定, 3 . 4 2 , 7 7 . 3c , 0 . 8 6 , 3 3 . 4g h d B (3) 系统稳定, 4 . 4 7 , 3 5 . 6c5 (1) 1, 3 9 , 3 . 1 6 , 2 0g h d B (2) 要求系统相位裕量为 45 时, , 题 5 4)图 题 5 2)图 00(3) 要求系统幅值裕量为 20 1K 5 ,或 5 5 0 . 4 5 6 , 2 . 2n, 3 , 第 6 章 习题参考解答 6 解 (1) K K 6( 1/秒) )6)( a)所示: 由图可知 c . . . 90 0 2 0 5 3 8o c c oa r c t g a r c t g 算出相角交界频率 g .3 2 20 1 ( )h (2)超前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 G s ss s s ) ( ) ( . )( . ) ( . ) ( . ) 6 0 4 10 08 1 0 2 1 0 5 1作校正后系统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解 5b)所示,由图得: c, 6 c . . . . . 90 0 4 0 2 0 08 0 5 22 5o c c c c oa r c t g a r c t g a r c t g a r c t g 算出 g .73 , h , 20 7 5 .h 。 说明超前校正可以增加相角裕度,从而减小超调量,提高系统稳定性;同时增大了截止频率,缩短调节时间,提高了系统的快速性。 6 解: 0 6 2 )( L ,可得 4c 4512)ct ar ct 不满足性能要求,需要校正。 系统中频段以斜率 40 穿越 ,故选用超前网络校正。(要增大稳定裕量),设超前网络相角为m,则 43101245)125( s 中频段 01)( c验算 4548)r c t a n (a r c t a (180 所以超前校正网络开环传递函数为 c 6 解:原系统 0 0 0 *1 8 0 9 0 ( 0 . 1 ) 1 2 . 6ca r c t g 串联超前校正: ( 1)求 ( 2)求 m 001 0 4 2 . 4m a 1 s i s i n ( 3)解 故校正网络 6 解: 8, 1v , 8K ,令 0)( L ,可得 8.2c c t a n (ar c t a 0 不满足性能要求,需要加以校正,选用滞后网络校正。 令 466*)( 46)ct ar ct c根据 0)(1得 再由 , 故选用的串联滞后校正网络为c 41 )( 校验 ()(180 6 解: ( 1) , 4n, 25.02) 15.0 4.03) c2200 10 )67c0 0 0 01 8 0 4 2 . 4 9 0 ( 0 . 1 ) 5 0 . 8ca r c t g 1 / ( ) 0 . 0 6 70 . 0 3 1() 5 ( 0 . 0 6 7 1 )s 4 0 ( 0 . 0 3 1 )() ( 0 . 1 1 ) ( 0 . 0 6 7 1 )s s s 6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 0 . 2 1 ) ( 0 . 6 2 5 1 )s s s 试设计一串联校正装置,使校正后开环增益等于 40,相位裕量 50 ,幅值裕量 20h 。 解: 设计滞后校正装置 5 550 0 经试算在 :处有 ( . ) 55 83 0 取 c .24 对应 4 3 ( 在 c .2 4 以下 延 10024. 处 ,作 20 dB 线交 0: E 0 2416 0 015. .,因此可得出滞后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c )( c r c t a r c t a r c t a r c t a 0 90 84 29 25 64 8 53 89 642 50 48 500 0 0 0 0 0 0. . . . . 试算: g由 : 幅值裕度 h 不满足要求。为增加 h ,应将高频段压低。重新设计:使滞后环节高频段幅值衰减 40g 8 9. )。求对应 20 40 )G 处的 c 2040 40 10 100 0 42 c c , . 00 8416 r c t a r c t a 查惯性环节表 ,在 0 7 0 28. . c 处: 340 84 34 500 0 0 以 20 dB 交 0于 E:( E 0 0028. ),得出滞后校正装置传递函数: G ).0 28 10 0028 1在 c .0 4 处 : 27 4 2 ct ct )(c 验算: g .8 6 h G G g 20 20 40 30 738 6 1 99 1 1353 3071 5 33 7 ) . . . . . r c t a r c t a r c t a r c t a 80 000 GG c 90 55 4 57 1 4 3 2 89 6 500 0 0 0 0 0. . . (满足要求) 因此确定: G ). 0 2810 0 0 2 8 13 57 13 5 7 16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 6,其中虚线0线 L 表示校正后的。 ( 1)确定所用的是何种串联校正,并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s); ( 2)确定校正后系统稳定时的开环增益; ( 3)当开环增益 K =1 时,求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量 ,幅值裕量 h。 0- 4 00 . 11- 2 01 01 0 0d B 习题 6 解: ( 1)由系统校正前、后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可得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解 6()()(0 c 所示。从而可得 )110()1()( 2超前校正方式。 ( 2)由题 6中实线可写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01 0 0 01 0 0 01 1 0)( 23 列劳思表 3s 1 1000 2s 110 1000K 1s (11000110 以有 1100 K 。 ( 3)当 1K 时,由题 6可看出 所以有 180 6已知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其固定不变部分传递函数 )(0 (b 所示。 (1) 写出校正后各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 分析各 )(比较其优缺点。 ( a) 图 6习题 6 解: (a) 未校正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 ss ( )( )c r c t a 180 000 c 1 00)( 0)(020 1 1020 /dB )( 0)(0 5020) G s ) 110 1图 6a)解 )110()1(20)()()(0 6a)解 所示。 有 2 55)(1 8 0 可见 抗高频干扰能力增强。响应变慢;减小;稳定性增强, (b) 未校正系统频率指标同 (a)。采用超前校正后 1100110)( )1100(20)110(201100110)()()( 0 画出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如图 图 6b)解 所示。 图 6b)解 可见 抗高频干扰能力下降。减小;响应速度加快;006图 6示系统中,当校正装置的参数0, T =,截止频率 c = 5。若要求c 不变,如何选择 K , T 值,才能使系统相位裕量提高 45。 )( ( ( 1 )1 解:当0, T =,截止频率 c = 5,可知1 )0)( s ar ct ct )( 1)0若要重新选择 K, T 值,则使 提高 45 设 1 )1()( 111 s c = 5 时, ar ct an)ar ct )( 11 )1()1( 111 j 解得 T 另外,在增大 的同时,要保持)(的幅值不变,才能不改变系统的截止频率,因此 )()( 1 )15()13(0从而解出 K )(s s)1 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图 6示,其中 4401 K , T 。欲加局部反馈校正装置(如图中虚线部分),使系统的相位裕量 50 ,试求值 。 )1( 1 1sK t)( ( 略) 1.0 6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 1)( v = 10,相位裕量 25。试设计一个最简单形式的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用 s)表示),以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解: ) 1)( 0原系统中串联校正装置 0)( 得到校正后系统截止频率 5.5c 得到相位裕量为 30 6复合控制系统如图 3示,当 )(1)( 时,为使 0求 值。 图 6习题 6 解:)1(11)()()(222 当 00)( 1 6复合控制系统如图 6,图中 Gn(s)为前馈传递函数, Gc(s)=kts 为测速电机及分压器的传递函数, G1(s)和 G2(s)为前向通路中环节的传递函数, N(s)为可测量的干扰。若 G1(s)= k, G2(s)=1/确定 Gn(s), Gc(s)和 系统输出量完全不受干扰 n(t)的影响,且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等于 25%,峰值时间为 2s。 )(2 ( ( sG n)(1 ( ( 图等效为下图 )(由图可见,为使系统输出完全不受扰动影响,应使 =0 于是得 )(112 21 系统对输入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1)(2112121按题意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