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马鞍山市环境状况公报_第1页
2008年马鞍山市环境状况公报_第2页
2008年马鞍山市环境状况公报_第3页
2008年马鞍山市环境状况公报_第4页
2008年马鞍山市环境状况公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 年马鞍山市环境状况公报 发布时间:2009-11-10 综述 2008 年,我市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污染减排工作, 巩固“创模”成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持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 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2008 年,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636.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5%,其中全 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74.1 亿元,较 2007 年增长 21.5%。全年万元生产总值(GDP )综合能耗比 2007 年下降 4.1%。 2008 年,全市环境保护投入达 10.86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1.71%。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 2007 年削减 3.17%和 1.78%,完成了省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2008 年,全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良好态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 率保持 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94.0%;城市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在国家规定标准之内;辐射环 境安全,全年无辐射事故发生。 据国家统计局马鞍山调查队直接入户调查统计,2008 年马鞍山市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达 87.53%,比上年提高 2.3 个百分点,在全省 17 个地市中排名第二。 大气环境 一、环境空气质量 2008 年,市区空气质量状况为优良的天数有 344 天,空气质量状况为轻微污染的天数为 22 天,全年无 轻度污染以上的空气质量状况。 可吸入颗粒物(PM 10)仍为我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监测主要指标年平均浓度值详见下表: 20062008 年大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单位:毫克/立方米) 指 标 2008 年均浓度 2007 年均浓度 2006 年均浓度 二氧化硫(SO 2) 0.022 0.020 0.020 二氧化氮(NO 2) 0.024 0.023 0.022 可吸入颗粒物(PM 10) 0.086 0.092 0.092 二、酸雨 全市酸雨频率为 7.1,与 2007 年相比下降 2.7 个百分点;降水 pH 年均值 5.99,主要致酸离子为硫酸根 离子。 三、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8 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 50235 吨,烟尘排放总量为 10859 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 41431 吨。 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 3927.76 亿标立方米,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49746 吨,工业烟尘排放量为 10627 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 21875 吨,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为 37023 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比 2007 年减 少 1.86%,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较 2007 年分别增加 18.69%、16.29% 和 25.74%。 四、措施与行动 安徽马鞍山万能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2 号机组脱硫工程顺利建成投运,该企业已累计投资 2.5 亿元完成 四台机组共 4 套脱硫设施,以新带老减排工程全部完工。 投资 1.2 亿元的马钢股份有限公司烧结烟气脱硫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开工建设;大唐马鞍山电厂两台 60 万千瓦新建机组脱硫工程做到了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 水环境 一、地表水环境 2008 年,全市监测的长江马鞍山段、采石河、雨山河、慈湖河、姑溪河四条河流 14 个监测断面中,水 质类别达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类水质标准(简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下同)及以上的断面占 35.8, 类水质标准的断面占 64.2,无劣 类断面。 长江:长江马鞍山段四个监测断面,水质良好,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 采石河:三个监测断面水质轻度污染,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断面水质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上 游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化学需氧量,中游和下游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 和氨氮。 慈湖河:花板桥监测断面水质轻度污染,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 需氧量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冯桥和入江口监测断面水质中度污染,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 标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各断面水质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雨山河:三个监测断面水质中度污染,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总磷、氨氮和生化需氧 量。各断面水质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姑溪河:姑溪河大桥监测断面水质良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III 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氨 氮、化学需氧量。断面水质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雨山湖水质达到地表水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生化需氧量及化学需氧量,营养状态指数 49.5,呈中度营养状态,较 07 年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有所改善,雨山湖水体近年来首次达到中度营养状态,水 质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二、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8 年,全市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 13698.96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 9487.05 万吨,城 镇生活污水排放 4211.91 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22525 吨,氨氮排放量为 1757 吨。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 标率为 93.5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95.15%。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4.65%。 三、措施与行动 2008 年,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强。国水(马鞍山)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日均处理能 力由上年度的 2 万多吨增加到本年度的近 5 万吨,马鞍山中铁水务有限公司日均处理能力由去年的 7 万多吨 增加到今年的近 9 万吨。 重点企业减排措施进一步落实。日处理 10 万吨工业废水的马钢股份有限公司六汾河污水处理站建成并 投入使用。 慈湖河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成立了以市长周春雨为组长的慈湖河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 综合整治方案,计划用 3 年时间,投入 8 亿多元,实施八大工程,切实改善慈湖河流域生态环境。目前工程 进展顺利,整治已初见成效。 声环境 一、道路交通噪声 全市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 66.9dB(A),比 2007 年上升 0.7dB(A)。市区 17 条主次交通干道噪声等效 声级范围在 62.173.1dB(A) 之间,超标干线长度 12.3 公里,占干线总长度 22.0%,70 dB (A)以上的测点 7 个, 占总测点数的 15.4%。与 2007 年相比,超标干线长度有所增加。 二、区域环境噪声 全市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 55.4dB(A),与 2007 年持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等级为轻度 污染,声级范围分布在 42.7dB(A)69.3dB(A)之间,声级高于 65.0dB(A)的高噪声级区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边。 三、措施与行动 加强“12369”的接、处警工作,增加夜间执法人员和执法车辆,严肃查处夜间违法施工。在中、高考 期间环保部门停止对夜间施工的审批,保障考生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环境。 固体废物 一、工业固体废物 2008 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1689.24 万吨,比上年增加 15.22%,综合利用量为 1036.35 万吨, 综合利用率为 61.35%,综合利用率比上年提高 2 个百分点。 我市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成分为矿山尾矿、冶炼废渣和粉煤灰,它们分别占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43%、 38% 和 7%,冶炼废渣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较高,分别为 96%和 86%,尾矿的利用率较低,仅有 19%。 二、生活垃圾 2008 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 14.9 万吨,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填埋,无害化处理率为 100%。 三、危险废物 2008 年,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 7.61 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 368 吨。医疗废物与危险废物安全处置 率为 100%。 四、措施与行动 出台了我市第一部医疗废物监管规范性文件马鞍山市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建成医疗废物贮存中转 库 20 座,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启动了乡镇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示范工程建 设,首批 3 家乡镇医院实施了污水处理工程。 危险废物监管得到加强,全年发出申报通知 29 份,立案查处 2 起。全市 18 家年产危险废物 50 吨以上 的单位编制了危险废物意外事故应急预案。 向山垃圾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建成后,我市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到 700 余吨。 辐射环境 一、现状 全市现有密封放射源 105 枚,其中类放射源 1 枚、类 3 枚、类 1 枚、类 45 枚、类 55 枚;两 家医疗单位使用非密封源为 125,均为丙级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废弃放射源 7 枚,全部得到安全处置。 射线装置 188 台,类 36 台, 类 152 台。 全市使用密封源放射源和工业 X 射线装置的单位合计 21 家,截止 2008 年底,依法取得辐射安全许 可证的有 17 家;医疗单位中有三家依法取得了 辐射安全许可证。 二、措施与行动 2008 年,市环保局联合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对全市销售、使用放射源及类射线装置的单位分别进行 了两次执法检查,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17 份,各单位都按要求完成了整改工作。 2008 年,我市 10 家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全部按要求办理了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手续,领取了辐射安全许 可证;举办了全市辐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班,培训人员合格率为 100%。 2008 年,省环保局授权市环保局部分辐射环境管理审批权限,我市成为全省 4 个具有辐射环境审批权 城市之一。 生态环境 一、生态环境状况 我市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情况良好,各主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平衡,物种多样性继续保持稳 定。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2.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3.48 平方米;森林林相改造加快,林业用地面积 达到 1.71 万公顷,创历史最好水平。矿区废弃地、采矿迹地、废弃矿山的尾矿库等生态复垦工作加速开展, 矿区生态系统有所改善。 二、措施与行动 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开始启动。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决定精神, 由市环保局牵头编制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行动方案顺利通过了市委推进办组织的专家评审论证,并获 得市委全委会通过。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建成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9 套,分散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200 余套, 小型生活垃圾焚烧炉 8 座,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观。 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农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面积达 80%,统 防统治面积达 50 万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 60 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65%;规模化畜禽养殖比例达 50%,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 70%;水产生态养殖比例达 70.5%;建成和在建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标准化示范 基地各 29 个,通过认证的无公害、绿色食品 61 个。 生态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2008 年,建成省级生态村 3 个,市级生态村 5 个,市级绿色社区 5 个,市 级生态示范户 20 户。三杨村获得国家首批生态村命名,成为安徽省首个国家级生态村。 污染减排 一、主要污染物削减情况 2008 年,全市化学需氧量(COD) 排放量 22525 吨,比 2007 年下降 3.17%;二氧化硫排放量 50235 吨,比 2007 年下降 1.78%。与 2005 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 3.55%和 4.86%。 二、措施与行动 强化责任,落实减排。市政府继续将环保年度工作目标纳入县区政府、12 个部门、2 个开发区年度目 标考核内容,完善了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制定了马鞍山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实施方案、马鞍 山市污染减排设施运行管理办法、企业污染减排奖励办法等 3 个规定。 突出重点,促进减排。2008 年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建设进一步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