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十大策略性技术趋势观察_第1页
2016年的十大策略性技术趋势观察_第2页
2016年的十大策略性技术趋势观察_第3页
2016年的十大策略性技术趋势观察_第4页
2016年的十大策略性技术趋势观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 年 Gartner 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觀察 2015-10-14 在【 2015 年 Top 10 策略科技趨勢】一文中,我們介紹了 IT 市調 與顧問公司 Gartner 所發佈之年度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分析( 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1-3 。 根據 Gartner 的定義,策略性技術趨勢(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指的是可能對企業或組織帶來重大影響的技術趨勢。重大 影響因素涵蓋:(1)可能對業務、終端使用者或 IT 層面造成顛覆 性效果;(2)需要大舉投入資金;(3 )太晚採用相關技術便會導 致風險。此外,策略性技術也將影響企業或組織的長期規劃、方案 與行動方案。 近日(2015 年 10 月 4 日)再次公布 2016 年十大策略性技術趨 勢分析(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16) ,共計三類十項策略性技術,如圖一所示, 2016 年十大策略性技 術趨勢分析共分為三類,包括數位網格(Digital Mesh)、智能設備 (Smart Machines) 與新 IT 環境(New IT Reality),十項策略 性技術進一步說明如下1-3。 圖一、Gartner 2016 年十大策略性技術趨勢 1.裝置網格(Device Mesh) 裝置網格指的是為數越來越多、用來存取應用程式與資訊或與其他 人、社群、政府及企業互動的端點裝置。裝置網格包含行動裝置、 穿戴式產品、消費性與家用電子裝置、自動裝置與環境裝置例如 物聯網(IoT)當中的感測器。 雖然有越來越多裝置透過各種網路連結後端系統,但往往是各自獨 立運作。隨著裝置網格逐漸演進,Gartner 認為連網模式將會擴大 ,裝置之間的合作性互動也將更上一層樓。 2. 環境使用體驗 (Ambient User Experience) 裝置網格將為持續不斷的新形態環境使用體驗(Ambient User Ex perience)提供基礎。具備擴充實境與虛擬實境功能的沉浸式環境 握有極大商機,但其實只是體驗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 環境使用體驗能跨越裝置網格、時間與空間的界線而保有延續性。 這樣的體驗可在各式各樣的裝置與互動管道之間無縫流動,當使用 者移動時也能混合實體、虛擬以及電子環境。 3. 3D 列印材料( 3D Printing Materials) 3D 列印技術不斷提升,已經可以利用鎳合金、碳纖維、玻璃、導電 油墨、電子、藥品與生物材料等各式各樣的材料。這些創新技術持 續帶動使用者需求,同時 3D 印表機的實際用途也拓展到更多產業 ,包括航太、醫療、汽車、能源與軍事。 適用於 3D 列印的材料種類越來越多,Gartner 預計 2019 年以前 將帶動企業用 3D 印表機出貨量達成 64.1%的年複合成長率。在這 樣的進展之下,必須重新構思組裝與供應鏈流程,才能善加利用 3D 列印技術。 4. 萬物聯網資訊(Information of Everything) 數位網格裡面的所有物件都能製造、利用並傳輸資訊。這樣的資訊 不限於文字、語音或影像格式,範圍涵蓋感測與情境資訊。萬物聯 網資訊可解決這種策略與技術的匯入,連結來源各異的各種資訊。 資訊其實一直存在且來源五花八門,但往往僅為不具備智慧特質的 不完整片段資訊,因此無法利用。Gartner 預估圖學資料庫(Graph Database)等語意學工具不斷進步,再加上其他資料分類與資訊分 析技術逐漸崛起,都將賦予看似雜亂的大批資訊更多意義。 5. 先進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在先進機器學習方面,深度神經網路(Deep Neural Nets, DNN s)超越了典型運算與資訊管理技術,創造出能獨力自主學習如何理 解各種事物的系統。資料來源爆炸加上資料日益複雜,讓手動分類 與分析變得滯礙難行且不合經濟效益。深度神經網路能自動執行這 些任務,如此一來要解決萬物聯網資訊趨勢所帶來的各項重大挑戰 ,也就不再遙不可及。 Gartner 認為深度神經網路(是一種先進形式的機器學習,尤其適 用於複雜的大型資料集)是讓智慧機器看起來聰明的關鍵所在 。深度神經網路能讓硬體或軟體機器自行學習環境當中所有特徵, 範圍小至枝微末節,最大則可掃描抽象類內容。相關領域持續快速 演進,企業組織必須評估該如何應用相關技術以取得競爭優勢。 6. 自動代理與智慧物件(Autonomous Agents & Things) 機器學習提供了實現智慧機器自主(或至少半自主)運行的光譜, 包含機器人、自駕車、虛擬個人助理以及智慧顧問。隨著實體智慧 機器的進步,像是機器人得到極大的關注,以軟體為基礎的智慧機 器有了更短期並更廣泛的影響,虛擬個人助理像是微軟的 Cortana 或蘋果的 Siri 都變得更為智慧,可以說是自動代理(Autonomous Agents)的前身。 助理的新興概念讓自動代理成為主要使用介面的環境使用體驗,使 用者直接對著應用程式說話,而非與智慧型手機上的主選單、表單 與按鍵互動,實際上就是智慧代理。 7. 適應性資安架構(Adaptive Security Architecture) 數位經濟及運算經濟的複雜性與新興的駭客產業(Hacker Indu stry)結合,顯著的提升組織的威脅面。仰賴網路外圍防禦及規 則基礎的資安已不適當,特別是當組織採用了更多以雲端為基礎的 服務,以及為了整合系統而開放 API 給客戶或合作夥伴。 IT 領導者需專注於偵測並回應威脅,同時以更多傳統阻擋與其他方 法防範攻擊。程式自我保護、使用者與實體行為分析都會協助實現 適應性資安架構。 8. 進階系統架構(Advanced Systems Architecture ) 數位網格與智慧機器需要精密的運算架構才能實現,而高能量、超 高效率的神經型態架構(Neuromorphic Architecture)才能符 合這種需求。以現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驅動的架構是神經型 態架構的重點技術,這樣的技術有顯著的好處,例如能夠在比每秒 1 兆次浮點運算(Teraflop)更高速的高能量效率下運行。 9. 網格應用程式與服務架構(Mesh App & Service Archite cture ) 整體的線性應用設計(例如三層架構,Three-tier Architecture) 提供更鬆散的連接方式,即為應用程式和服務架構。這種透過軟體 定義應用服務(Software Defined Application Services, SDA S)啟動的新管道促成網路規模的性能、彈性和敏捷性。微型服務結 構不論對內部或者雲端來說,都是支援應用程式靈活地傳輸和規模 性布建的新興模式。 容器(Container)技術竄起成為關鍵技術,讓結構發展與微型服 務更靈活。引領手機與物聯網相關要件的應用程式與服務結構,創 造了後台雲端計算的規模性與前端裝置的網格體驗的全面性解決方 式。應用程式的開發小組必須創造新的現代架構,以提供靈活、有 彈性、能夠變動的以雲端為基礎的應用程式與使用者體驗。 10. 物聯網架構與平台(IoT Architecture & Platform ) 物聯網平台補充了網格應用程式和服務結構。管理、安全、與其他 科技的整合,以及物聯網平台的標準,是建構、管理與保障物聯網 的最基礎要素。從建築和技術的角度來看,物聯網平台構築 IT 的幕 後工作,使物聯網成為現實。物聯網是數位網格的組成部份,環境 使用體驗和新興而活躍的物聯網平台則是實現物聯網的主要元素。 參考資料: 1.Gartner Identifies the 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16, /newsroo m/id/3143521 2.The Top 10 Strategic Technology Trends for 20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