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就业形势分析_第1页
2008就业形势分析_第2页
2008就业形势分析_第3页
2008就业形势分析_第4页
2008就业形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 2008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发表于: 2007-12-24 11:11:49 文章来源: 广西人才网 据统计 2007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 495 万,比 2006 年增加 85 万人,2008 年高校 毕业生将达到 559 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 50 万的速度增长。 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要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 先就业后择业。要认真做好个人就业推荐材料的准备。 (一)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到 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到基层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 贫、公、检、法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奉献! (二)毕业生就业要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以及服务行业,这些行业人 才需要量很大。 (三)毕业生要充实各级各类教师队伍,到国外就学,就业,参加“专升本” 继续学习,鼓励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 (四)毕业生就业找工作方法: 1、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供需现场招聘会” 2、参加网上企业招聘会活动 3、毕业实习与就业结合,争取实习结束后为单位所聘用。 4、发挥家长和社会力量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 不想出国,不想考研,很早就和一些师兄师姐们聊起有关找工作的话题, 回味着他们千奇百怪的回答,泰然处之的,无可奈何的,或者是那种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的。 2 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 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 失业“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把原因推卸在沉寂的经济和人才过剩上。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 统计 2003 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 212 万人,2004 年将达到 280 万人。据预 测,在 2005 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很可能达到 340 万人。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 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 700 万至 800 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 300 万左右。就这一数据 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 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 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 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中国就业战略报告 2004一 书中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与发达国家比较, 美国约有 2.7 亿人口,大学近 4000 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 办 20000 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 10000 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 1000 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 也不过 3000 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 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 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 欧洲等国的 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 2003 年北京团 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 “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 1000 元到 3000 3 元之间,其中只有 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 1000-1500 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 的工资在 1500-2000 元,认为 2000-3000 元比较合理的占 21%。 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 作的较少。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 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 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 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 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 3000 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 工作的高达 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 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 每月 2000 至 4000 元,低于月薪 2000 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 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 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 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 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 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 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 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 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 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 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但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前教育部学生司司长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 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 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作为福建新大陆科技集 4 团董事长,王晶代表也希望毕业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学期间有意识 地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不要认为到基层、到企业就没有出路, “你看成功的企业家,有哪一个不是从最底层做起?” 对“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这一观点,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向 前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大学生要高价,主动失业的现象在前几年比较多,但 目前已经发生变化。王向前认为,要客观地看待大学生“要高价”的问题。他 表示,由于大学毕业生多了,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大了,因而变得非常挑剔。 用人单位为减少成本,增加竞争力,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据了解,他所在 的学院,大专毕业生的最低工资期望值只有 600 元,本科毕业生也就是 1000 元。 王向前说,大学生现在上学的成本是很高的,北京的大学一年全部费用约 1.2 万元,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交通费、服装和课外书等。学生家庭支付 或学生本人打工挣钱都很不容易。学生参加工作后,有的要还银行助学贷款或 给付出学费的家庭一些回馈,这都是必须的支出,都要挣较多的钱来应付。而 且,大学生工作后还有住房问题、婚姻问题需要解决,都需要很大的开支。因 此,不能盲目地说他们“要高价”。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 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 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 212.2 万人,比 2002 年增加 67 万人,增幅达 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 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 280 余万人,比 2003 年增加 68 万 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338 万人,比 2004 年增加 5 58 万人,增幅达 20.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 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 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 2400 万人,可安排约 1000 万,缺口 1400 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 1.5 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800 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 领取者 440 万人);大学毕业生 280 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 年的 25 年间,我国 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 1,平均可以增加 200 万个就 业机会;进入 90 年代,经济每增长 1,却仅能提供约 80 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 20 年内维持在 8左右的 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 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二、当前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 2004 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 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 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 1.64 亿人,占全国地级 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 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 6190 万人, 6 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 71%。 2004 年第三季度,全国 115 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 征: 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 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 1/3。 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 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 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 37%、23%和 15%,三者合计 达 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 5%,其他类型企业占 11%。机关 事业单位用人占 1%,其他单位占 3.5。 从性别来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